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内以候脾也。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他腑,独言胃者,以五脏皆禀气于胃,而为脏腑之海,则脏腑之气亦 
可见乎此也。上附上者,关上寸脉也。五脏惟肺最高,故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胸中,膈膜以上皆是 
也。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者,重 
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半部为后。上竟上者,言脉则尽 
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竟下者,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此章首言尺,以次及于 
寸,自内而至外者,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按内外二字,诸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言,必脉形匾阔,或 
有两条乃可耳,不然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 
爻,自下而上,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内外之义昭然矣。余观李仕材举卦象以明上下内外之 
义,甚为确当,然其错处颇多。盖经之论阴阳也,随地变化,各有义理,不可混淆。若举周身而言,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以表里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若以营卫而言,则营为阴,卫为阳;若以腑脏而言,则腑为阳, 
脏为阴也。脉者,根于脏腑之气血,流行出入,升降于表里者也,故当以脏腑之阴阳为主,不当以腹背阴阳淆 
混也。夫阳之升,自然行上行表,自内出外;阴主降,自然行下行里,自外入内。故经文止言五脏一胃之部位, 
而他腑之气,即可就阴阳之理而推之,以诊其脉也。经言左关之前以候肝,后以候膈,膈者,膈膜空洞之地, 
候其气血,有无窒滞 
而已。如右寸之前以候肺,后以候胸中,一律也。若胆,实连缀于肝,且与肝合为表里,而腑为阳,理当浮部 
候胆,沉部候肝也。《难经》言左为肾,右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则尺脉浮部当候膀胱,沉部 
候肾,而命门独候于右尺者,因后天卦干在西北,正人身之右尺脉,以有先天之元阳所在,是人之命根,要如 
门户之固密,故称命门也。今仕材言背为阳,肾附于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腹者,凡大小肠、 
膀胱、命门皆在其中矣。又言膈者,胆在其中也。此皆凭臆之说,不独脏腑部位错乱,而阴阳至理全失矣。仕 
材医学精诣,独其论脉,每有似是而非者。余三集《活人新书》首卷,有诊脉纲要一篇,凡自古疑惑而聚讼 
不休者,余皆本《易》理、《灵》、《素》、《难经》,详辨明晰,可为定论矣。其聚讼者,皆未究圣经至理 
故也。 

卷四下经解
脉象辨病
属性: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 
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诸浮不 
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 
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此举通体脉象阴阳虚实之纲,以辨外感内伤轻重之病也。夫脉之流行,一如溪水,而有源流澎湃之势, 
其阴阳升降出入之理,存乎其中,故有上、下、来、去、至、止六字,教人揣摩领悟。自尺而上于寸为阳, 
自寸而下于尺为阴;自沉而浮,为出为阳,自浮而沉,为入为阴;其上而出为来,其下而入为去; 
应手为至,离手为止。是故粗大,为阴不足,阳有余,阳偏胜,为热中之病也。来疾去徐者,其气升出速,降 
入迟,则上出气旺,故上实下虚,下虚则足厥冷,上实则巅顶或疼或胀之疾作也;来徐去疾者,升出气迟, 
降入气速,则下入气旺,故下实上虚,上虚为阳虚,故恶风也。因其外感邪风,风为阳,故阳气受病,同类相 
感也。其有脉俱沉细数者,邪热入阴部,故病在少阴肾经,厥者,气逆;若沉、细、数、散,兼营气不通,故 
发寒热。如仲景云∶少阴病,反发热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然彼为寒邪,故脉微细,此为热邪,故脉沉细数 
散,皆少阴兼营卫之病也。若浮而散,元气外脱,为 仆,忽而目眩跌仆也。诸浮而不躁者,其病皆在阳分, 
而为热病,其躁者,在手经,以手经为心肺三焦之部,乃阳中之阳,故兼躁,即上文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之 
义也;诸沉而细者,其病皆在阴分,深入于骨,而为骨痛,既沉细而有静者,其病在足经,以足经为阴中之阴, 
正与躁为在手相对待也。此静躁或兼病状而言,皆当审察也。脉既数动,则为火,其病在阳,又兼一代,歇止 
也,名促脉,此火邪下迫而泄泻,热邪入营,则便脓血,邪郁而气血伤,故脉一代也。以上诸病,或由外感, 
或由内伤,更当审问其因也。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 
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诸过者,谓脉较本象太过也。言有余者,病气,非元气有余也。以病在卫阳,为阳气有余,故身热无汗, 
腠理闭滞,故脉涩也;病在营阴,为阴有余,故多汗而身寒,以腠理开泄,津液流 
通,故脉滑也;营卫俱病,为阴阳俱有余,营卫皆闭,故无汗而身寒。以上统论外感内伤之脉象,当审问其因 
以分辨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者,轻按浮部不应,重按沉部方见脉象,是内有结积在心腹,气闭不能达于 
肌表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者,重按脉微,而旺于浮部,是感外邪,故身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者,升 
多降少,寸旺尺弱而下虚,故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升少降多,寸弱尺旺,而阳不伸,故头项 
强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肾元亏,阳气不足,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腰为肾之府,脊为督脉,阳经之纲,风 
寒湿合而成痹,由阳气不能充周于身也。 

卷四下经解
诊脉察色观形
属性:帝曰∶诊法何如?岐伯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 
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 
脉者,气血之先形,气血有乖,则现象于脉。惟平旦阴阳气未动散,无饮食助气,而经络之气调匀,故诊 
其脉,可知其病在何处,而寿夭可辨也。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切脉动静者,浮沉迟数之类也。视精明、察五色者,人之精神聚于目,气色荣华现于面,观其外即可知内 
之脏腑强弱,见其形可知身之盛衰,或形盛脉弱为本虚,形弱脉盛为邪实,推阴阳逆顺、五行生克之理,参伍 
以决断生死之分也,更详下文。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 
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此即脉辨病,而决生死之法也。卫行脉外而主气,营行脉中而主血,故脉为血之府,然即可因之以验气, 
何也?盖血主濡之,气主煦之,血随气行,气由血聚,良以阴阳血气,互相为根,不能析离者也。故脉形长者, 
知其气之调达而治也;脉短者,知其气郁而病也;脉数者,或因邪郁化火,或因水亏火亢,皆烦心也;若外感 
而脉渐大,是邪盛也,若内伤而脉反大,是本元之气不固也,皆知其病增进矣;若脉势上溢,而寸偏旺,则气 
上盛,而息必高;若脉势下垂,而尺反大,则气下坠,而腹必胀也;代者,歇止也,其气衰可知,然亦有脏腑 
气血结滞者;脉细,则气少矣,然亦有外受湿气者,总因阳气衰少,而尚可治,若非结滞而现代脉,则本元败 
为难治矣;脉涩者,气结血瘀,心主血脉,故心痛也;浑浑革至如涌泉者,轻按至数不清,如皮革之状,重按 
如涌泉之腾沸,此根元涣散,阴阳升降出入无序,故病进而色弊矣,然犹有鼓动之势,若无力鼓动,而绵绵如 
去水之下溜、如琴弦之忽绝无形者,正如残灯忽灭,故死也。 

卷四下经解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
属性:《素问·阴阳别论》帝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 
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 
必死矣。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 
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四经应四时者,肝经应春,心经应夏,肺经应秋,肾经应冬,脾土应四季,在其中矣。十二从者,手足三 
阴三阳,共十二经,相从周流于一身,如十二月之周行成一岁,终而复始也。脉理之要,别其阴阳,能知其阴, 
即知其阳,能知其阳,即知其阴。何也?盖阴阳之气相合,外行经络,内行脏腑,循环不已,而五脏皆禀胃 
脘阳和之气,其一脏遍含五脏之胃阳,故五五有二十五阳。脏为阴,腑为阳,所以谓阴者,真脏孤阴之气也。 
真脏脉现,则本元败,败必死矣。所以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阳土,其能纳水谷,化精微,生气血者,实 
由先天元阳蒸腾之力,故得阳生阴长,气血和平,而脉象柔缓调匀,是为胃气,故脉有胃气则生;若胃阳败, 
则孤阴真脏之脉现,如弦钩毛石而但急强散乱,绝无和缓之气,则死矣。是故能别其胃肠之和否,可知其病处, 
如弦多胃气少,病在肝之类也;能别其孤阴真脏脉,可知死生之期,如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之类也。三阳经 
脉上头,三阴经脉止于手,而阴阳通贯周流则一也。故能知阳可以知阴,知阴可以知阳。辨其阳脉之太过不及, 
可知病有宜忌之时,如春夏人迎微大为宜,反小为忌,秋冬微小为宜,反大为忌;辨其阴脉之逆顺,可知死生 
之期,如肝病遇木旺时可生,遇金旺时则死之类。如是谨记熟悉阴阳生化、五行生克之理,则辨别自明,无须 
与庸众谋议,徒滋惑乱也。 

卷四下经解
五脏绝脉
属性: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 
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人身阴阳气血,升降流行,循环不已,与天地同其造化。其 
升而出,以现于脉者为至,为阳;其降而入,为去,为阴。其来去之形,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 
者为阳;沉者为阴,浮者为阳。此阴阳之纲,必参悟其神理,指下方能辨别也。如上所云胃气脉者,其来去出 
入,必舒徐和缓,其部不浮不沉,其动不迟不数,如是则阴阳和平而无病,否则即为病脉。察其不调之处,乃 
为病之所在,若其本元败,真脏脉现而无胃气,可决其死期,如经所云者。 

卷四下经解
五脏脉象
属性: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绝而至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此表五脏脉象之神理也。五脏具五行之性,而五行由阴阳气化,流行生旺,而成形象,故五脏之气现于脉 
者如此。鼓一阳者,脉形之鼓动,如《阴阳离合论》所云∶搏而勿浮,命一阳也,钩者,阳升多,阴降少,阳 
升则浮出,阴降则沉入,故其形如钩之微曲向下,动转圆活而主夏,心之脉象也;鼓一阴者,如所云∶搏而勿 
沉,命一阴也,毛者,阳微降,阴微升,阳降则收肃,阴升则微鼓,故如毛之在皮,浮而柔软,主秋,肺脉之 
象也,鼓阳胜急者,鼓动之阳较胜而略急,如弦线,乃阳初升,主春,肝脉之象也;鼓阳绝而至者,轻按其鼓 
动之形,绝无阳象,重按而纯阴气至,其阳下伏,如石沉水也,主冬,肾脉之象也;夫阴阳升降出入,是二气 
相交相生,必由中土经过,互相往来,如水之溜,故言阴阳相过曰溜,即脾胃之脉象也。溜者,中和柔缓之 
象,现于弦钩毛石之中,乃为胃气无病之脉,犹土旺四季而不独主一时,故曰其善处不可得见,以其在心肾肺 
肝之中也。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 
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 
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 
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 
期。予以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营行脉中,阴阳十二经脉流行,凡一昼夜五十周于身,以营运五脏之精气,而五脏皆受水谷之精气充养者 
也,故持其寸口之脉,数其至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其气周行五脏,而不歇止也。如五十动外,及五十至内, 
或有歇止无一定,而迟者名结脉,数者名促脉,皆为气血郁滞之病,非死脉也。若歇止有定数,名代脉,以其 
气竭,不能接续,如经所云一脏以至五脏无气,可决其死期之长短也。虽不歇止,而乍数乍疏,此脾败之真 
脏脉,主死。因脾为中土,代行各脏之气于周身,故其本脉名代,是和缓而不歇止,若脾败不能行气于各脏, 
五十至内歇止而有定数,如欲求人代己,故名代脉,主死。同名代脉,其取义各不同也。其有言少阳之至,乍 
数乍疏者,因少阳阳气初升,未能调畅,是时令之旺脉,非彼之死脉。是故脉名同而义多不同,皆当辨别也。 

卷四下经解
辨脉平病死旺之象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 
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 
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 
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之动者,阴阳气血升降出入也。其气根于呼吸,故仲景言呼吸脉之头也。一呼一吸,名一息,三息中必 
有一长息,如岁之有闰,名太息也。一呼一吸,而脉四动,连长息计之,则三息中多三动,分计每息有五动, 
名五至也,如此为无病之平人。以无病患之呼吸,合病脉之至数,其迟其数可见也。假如一呼脉止一动,一吸 
脉一动,此为迟脉,阳气衰少也。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此为数脉,若兼躁动,而尺肤热者,温病也; 
尺肤不热,而脉兼滑者,是内有风痰,如中风之类也;脉兼涩者,邪痹经络也。若一呼脉至四动以上,其气有 
出无入,本元外脱也;脉绝不至者,气血竭也;乍疏乍数者,元气散乱也,故皆主死。胃为脏腑之海,脏腑皆 
赖胃中谷气充养,故人无胃气,其病为逆,逆则死之征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此以阳气生旺开阖,而现于脉象也。太阳为开,阳气正旺,故脉洪大且长也;少阳为枢,阳气始生,未能 
调达,故脉乍数乍疏,乍长乍短,与上节之乍疏乍数,气散无力者,迥乎不同,不可不知也;两阳合明名阳明, 
阳旺极而气阖也,故脉浮大者,阳之象,短者,阖象也。以此验三阳之气,生旺出入之道,与天地相同。假如 
夏令,阳旺极而阴将生,是阳明之短脉,乃为秋 
令浮短涩之先兆。其三阴经之开阖枢,亦然。故《难经》曰∶太阴之至,紧大而长。此阴气旺也,故太阴为开。 
又云∶少阴之至,紧细而微。此阴气始生,故少阴为枢。又云∶厥阴之至,沉细而敦。此阴气已极,故厥阴 
为阖。《难经》以此三阴三阳名旺脉,谓合天地生旺之气也。惟《难经》言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再得甲子, 
阳明旺;再得甲子,太阳旺。此但指天地阳气生旺而言。《内经》言开阖枢者,指人身经气流行而言,各有义 
理不同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 
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言客气流行,应乎脉象者,与前诸义又不同。是故圣 
经之论阴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