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邪始与汗皆出。此因先藏于肾,从内出外,故其阴已虚,而阳邪盛,阳盛则热矣;盛极必衰,衰则邪气复反 
入阴,入阴则阴盛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以其邪本温热,因入于阴而身寒,故名温疟,非寒邪也。 
其寒疟之由,已详上文矣。 

卷六诸疟证
又论瘅疟
属性: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 
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肌肉,故命曰瘅疟。 
肺素有热者,以其阳盛于身也,阳盛则升气多而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所以肺热也。因有所用力而腠理开,风寒乘虚客于皮肤分肉之间,以其阳盛,邪即化热, 
心为君火,同气相召,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则消烁肌肉。其邪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命曰瘅疟 
也。大抵疟之发寒热者,以邪气出入阴阳,阴阳之气互争互并故也。然邪必随身中之气变化,故阳盛之人,邪 
即化热,阳虚之人,邪易入阴,入阴则阴盛多寒,客阳则阳盛多热。瘅疟之邪,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也。 
又有湿闭热伏之病,亦由阳气不振,或见其内热而投寒药,则湿邪愈闭而阳陷,乃至危殆矣。此阴阳强弱, 
邪之浅深,不可不辨也。 

卷六诸疟证
足太阳疟
属性:《素问·刺疟篇》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 
难已,刺 中出血。 
此下皆明足六经所行之现证也。足太阳经脉自足由背上头,故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然风寒在太阳必 
头痛,今不痛而但重者,正因湿邪所闭,阳郁不伸,故先背寒;其邪本在阳经,阳郁极则发热而 者, 
遏闷不达也,故虽热止汗出,而病难已,为阴湿所闭也。郗中,太阳经穴,刺之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足少阳疟
属性: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少阳胆经之脉也,内通肝经,肝主筋,邪热侵之,筋脉弛纵而解 也;邪入近阴分,故发寒热而皆不甚; 
其邪伤胆则胆 
怯,故恶见人,见人而心惕然也;人身之阳,初由少阳而升,及其阳升邪发,则热多而汗出甚也。刺法同上。 

卷六诸疟证
足阳明疟
属性: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火光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阳明胃经之脉也,胃为脏腑之海而主肌肉,阳明行气于三阳,邪客之,三阳之气皆不伸,故先寒而洒淅 
寒甚,久始发热;然后气行腠开,热去汗出,以邪未净则阳不能伸,故喜见日月火光为快也。 

卷六诸疟证
足太阴疟
属性: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 
足太阴脾经之脉也,与心气相通,邪闭气不舒,故心不乐而好太息;脾困不运,故不嗜食;与阳明为表里, 
其邪出入阴阳,表里相格,故多发寒热;而胃中水谷之气外泄,则汗出也;病至邪气冲胃,则善呕,呕已,邪 
气乃衰也。 

卷六诸疟证
足少阴疟
属性: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肾经之脉也,肾者,胃之关也,邪阻关门,浊壅于胃,不得降而上逆,故呕吐甚;少阴为至阴之地, 
邪伏深而难 
达,故发寒热皆多时;其阳胜,则热尤多于寒也;气闭,心抑闷而不爽,故欲闭户独处,以肾邪心火受制故也; 
邪在至阴,故病难已。 

卷六诸疟证
足厥阴疟
属性: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足厥阴肝经之脉也,肝为肾子,子能令母实,故所现多兼肾证,腰者肾之府,少腹肝之居,故腰痛而少腹 
满,肝主遗溺癃闭,此病浅在经,故小便不利,似癃非癃,数数欲便而短之意也;肾主恐,故恐惧;肝郁,气 
不接续而少气,《虚实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腹中悒悒者,窒闷也。 

卷六诸疟证
肺疟
属性: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热甚,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凡一脏受邪,其气横逆,必侮其所不胜,而乘其所胜也。心火为肺金所不胜者,以其邪气横逆,心火被抑 
而心寒也;肺主一身之气,一身皆为邪窒,故其发寒发热皆甚也;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肝病也,以肺邪势 
衰,犹逞余威,乘其所胜也∶目为肝窍,邪侵肝,故目光乱而妄见怪异之物也。刺肺与大肠经,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心疟
属性: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心为君火,疟邪犯之,故烦心甚,而欲得清水以解之;火热内郁,阳不流行,故表反寒多而不甚热也。按 
经所言,心藏神 
明,其脏坚固而不受邪,受邪则心伤神去而死。凡言心病者,心之包络受邪也。包络为心脉之本,心气所由出 
入,故受邪乱气,则但神昏而不死,如癫狂等病亦然。若受邪在经,神亦不昏,故刺手少阴经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肝疟
属性: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肝木色苍,肝病故色现于外;肝郁不舒,故必太息;肝藏魂,其气厥逆,则肢冷神昏若死者,厥回则苏, 
厥不回即死矣。肝藏血,故必刺之出血,方能去邪。 

卷六诸疟证
脾疟
属性: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为阴脏,位于腹而主肌肉,故受邪则身寒腹痛;阴盛极则阳来复而发热;热则气动而肠鸣,鸣已,其表 
气亦通而出汗也。刺其经以泄其邪。 

卷六诸疟证
肾疟
属性: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膀胱为肾腑,外应腠理毫毛,脏病必及于腑,故乍觉寒袭腠理而洒洒然,如冷水洒之也;肾居腰脊,故腰 
脊痛;肾开窍于二便,邪侵气窒,故宛转大便难也;目之黑珠属肝,瞳神本肾,肾连肝病,故目 然, 音 
悬,即昏眩也;十二经阴阳之气,交接于手足指尖,阴阳不得交通,则手足皆寒。刺膀胱、肾经以泄 
其邪。 

卷六诸疟证
胃疟
属性: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令人且病者,谓其发寒热之疟病,而邪在胃腑也;邪热壅胃故饥;其清浊不转,故不能食,食则支满也; 
支满而肠中不得传导,则腹大矣。脾胃同气相贯,故刺胃脾经横脉出血以泄邪。夫阳经自表通腑,阴经自表通 
脏,皆为躯体至脏腑之径路也。上文举六经疟病,明其邪在经而浮浅,此以脏腑名病者,明其邪已深入于里也。 
然邪由表入,必使从表而出,故皆同刺其经以泄之也。 

卷六诸疟证
治法所宜
属性: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脉缓、大、虚,皆本元不足也。针法在引其元气升发,领邪外出,故元气虚者,针不可用,宜用药助内气 
以达邪也。若疟发时,气逆不可治,上文已明,其发后势衰,余邪伏匿,治亦无功,故当于先发食顷时,其邪 
将动未动,迎其机而泄之,过此皆为失时,治之而不效也。凡诸疟病皆然。以故一切外感、内伤之病,用药应 
饭前饭后,或早或暮,皆有相宜之时,所当体究者也。 

卷七寒热病证
寒热
属性:《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少俞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帝曰∶何以候 
之?少俞曰∶颧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 ,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 
与其天同色,污然独异,此其候也。然后臂薄者,其髓不满,故善病寒热也。 
善病寒热者,不必受大邪,因其皮肉筋骨皆薄弱,略有微风寒,即发寒热之病也。皮弱而卫阳虚,故其面色 
亦常不正。颔为地部,额为天部,时有清浊之邪相蒙,而上下面部之色各异。盖清邪上受,上部之色薄泽为风; 
浊邪下受,下部之色晦滞为湿。殆者,晦也,凡病危殆,其色必晦之意耳。表常邪侵,则营卫不调,乃善病寒 
热矣。验其颧、臂与 ,知其骨肉薄弱而髓不满之故, 者,臂肘节间隆浓之肉也。 

卷七寒热病证
皮寒热
属性:《灵枢·寒热病篇》曰∶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络浅在皮,皮寒热者,邪闭皮肤而痛,故不可附席;皮毛肺之合也,肺开窍于鼻,以邪外闭,阳郁化热, 
故毛发焦而鼻槁腊,腊者,焦燥也。此肺液已伤,久则必成肺痿,故当急取三阳经之络,以泄皮肤之邪,补 
手太阴经,以救肺也。《灵枢·口问篇》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 。补诸阳。 
是以阴盛阳虚,不能胜外寒而但寒 ,无内热证,故当补诸阳以散外寒,与上证有阴阳虚实之异也。 

卷七寒热病证
肌寒热
属性: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肌寒热,其邪从皮毛而深入矣。唇为肌肉之本,脾所主也,邪已侵脾,故毛发焦,肌肉痛而唇槁腊。取三 
阳经下部以去其血者,是疏通营卫,以解肌肉之邪,以营卫气血行于肌肉之中也。营卫疏通,即补足太阴脾经, 
以滋津液,助其出汗,则病退矣。 

卷七寒热病证
骨寒热
属性: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寒热者,邪从肌肉而深入骨也。邪既深入,表分更伤,故病甚无少安时,而汗注不休,津气皆脱矣。齿 
为骨之余,骨者肾所主,齿未槁,肾水未竭,故取少阴肾经所属阴股之络脉,以泻邪热;如齿槁,则肾水涸,死 
不可治矣。骨厥者,骨中灼热而肢体厥冷,近世所云骨蒸劳病,亦当验其齿,以辨生死也。 

卷七寒热病证
治法随时分浅深
属性: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振寒洒洒鼓颔者,身寒如冷水洒之而战 也。此寒闭于表,内阳郁勃,故不得汗出而腹胀烦闷。若无头痛 
发热等证,其邪不在太阳经,而在手太阴肺也。故刺手太阴经,当分虚实也。刺虚者,随其去气而补之;刺实 
者,迎其来气而泻之。补者补其正气,泻者泻其邪气。此在候其呼吸来去而入针出针,以为补泻之法,故曰∶知 
迎知随,气可与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 
经脉,经输治骨髓。 
人身气血,随四时升降之气而浮沉,其感邪随身中之气而进止,故刺法按时而分浅深,用药之道亦然矣。 
此言常理之轨则,亦不可以拘执也。盖病之变化无尽,要必随宜而施。故仲景先辨脉证,以定治法,方为至当。 
前卷虚风贼邪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 
骨髓中。是言身中旺气所在,此言刺法以泄其邪,互明其义理也。 

卷七寒热病证

属性:《灵枢·寒热篇》帝曰∶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皆鼠 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 
去者。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鼠 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 
其外为脓血者,易去也,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 
者,一刺知,三刺而已。 
瘰 生于颈腋间,甚者连贯成串,是肝胆两经之脉所行者。始由七情郁结,阳化为热,而外邪乘之,致寒 
热邪毒留于经脉, 
与血气胶结而成此病。先因内伤兼外邪,故其病本在脏,其未出于颈腋,而浮于脉中,未内着于肌肉。如外为 
脓血者,病邪尚浅,得从脓血而泄,故易去也。从本引末者,先调脏气,然后疏通经脉,以和营卫,可使其邪 
衰去,而绝其寒热也。审按其经脉之道路,徐往徐来,皆用针之法,以邪在经脉血气中,非能骤去,必用缓治 
之法,而用药亦然矣。如其初起小如麦者,易治,故三刺可已;若久而病深 大,则难治,如下文所云。 

卷七寒热病证
瘰死期
属性: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 
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黑珠属肝,瞳子属肾,赤脉贯瞳子,邪毒深入肝肾之脏,必死矣。赤脉多,其血气盛,故死期延迟。若虽 
有赤脉,而不下贯瞳子者,毒犹在经而未入脏,可以治之也。 

卷七热病
热病
属性:《素问·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十日以上 
者,何也?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之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 
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此统标热病,而言皆伤寒之类者,谓多由伤寒邪而化热,不独感热而成也。巨阳者,太阳经也,风府,项 
后督脉穴,督脉为阳脉之纲,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又与督脉相通,故为诸阳主气也。 
伤于寒而病热者,以身中阳旺,被邪遏而化热,以其阳旺,故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者,谓外太阳、内少阴, 
俱受邪伤,而本元气绝,故不免于死也。 

卷七热病
六经证
属性: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 
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 
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 
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 
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 
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 
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 
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此明表邪自浅入深之次序也。盖人身阳气,卫外而为固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阴则表阳虚, 
邪得乘虚而内侵。卫气一日出入一次,故邪一日内侵一经,而六经是浅深之层次,故至第六日,深入第六层厥 
阴之经也。太阳为第一层,其经脉自足行腰背上头,故头项痛,腰脊强,余皆观其病状,知其邪在何 
经。若六经腑脏皆受邪,营卫闭塞不行,五脏之气不通,则死,故死皆以六七日间,此言其邪重者也。若非阴 
阳两感之邪,但由阳经递传阴经,而未伤脏腑,则七日元气来复,而邪亦逐日渐衰,故至十二日后,病可愈也。 
若治之,必疏其经络,以通达脏气之脉,则邪可衰去。如未满三日,邪在阳经,可发表而汗之;已满三日,邪 
之阴经,当从阴分泄之。泄之者,或腑气不通,则通其腑,而阴经之邪,可随之而泄矣。盖阴经在里,不能 
发汗也。《灵枢·邪客病形篇》曰∶邪中阴经而入脏,脏气实,邪不能客,则还之于腑。可知邪由阴经而归胃 
腑者,其脏气必实。如仲景所论少阴证用承气汤者是也。其脏气虚者,邪由阴经入脏,必死矣。若由阳经而入 
腑者,亦为实证也。然经文止明其常理如此,而邪之传变无定,固不可拘执日数而治。所以仲景着论,要必先 
辨脉证,知其邪在何经何腑,或虚或实,随宜施治,立法最为精详,是故学人首当究心,奉为圭臬也。 

卷七热病
两感证
属性: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 
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