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若天时身形,虚实相参,而中其邪,大病乃成。邪客于身而有定舍,因其邪在之所而立病名,分上下中外
三部,以其直则有上中下三焦,横则有表里中三层。虚邪中人,初在皮肤,留而不去,则渐入渐深,各有现证
可验,而不随证治之,则病根深痼难去。当邪之初入,其流传亦无定所,或浅或深,留着为病,以至久着不去,
则息而成积,乃不复流传,以其与气血胶结而成瘀积也。故邪气之淫 蔓延,何可胜论哉!
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
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
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
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浮在皮里之细络,名孙络,稍深而粗者,名大络,大络内通
于经,阳经则通腑,阴经则通脏,故阴经又深于阳经,经有阴阳,故络亦有阴阳也。气血周内联外,无处不到,
其邪客之,则气血瘀滞,久乃结而成积矣。积在孙络,往来上下者,以臂手乃孙络所居之处,其气浮浅而缓,
不能拘止其积,故积往来移行,以至肠胃之间,肠胃为水饮灌注旁渗之地,而邪从旁凑之,故濯濯有音,如系
寒积,则 满雷鸣相引,时时切痛,因其络阻,气不流通也;其或着于阳明胃经,则挟脐而居,以经气聚于此
也,饱食则胃气充溢于经,故积形益大,饥则气消,而仍小矣,经居于肉而不贴胃,无形质触碍,故积不痛;
其着于缓筋者,缓筋贴胃,故似阳明之积,以其贴胃,饱则胃胀触动,故痛,饥则安矣;其着于肠胃之膜原,
膜原,遮蔽胃中浊气者,饥则虚火冲动,故痛,饱则火息,故安,其痛连缓筋者,缓筋乃募原之枝也;其着于
伏冲之脉者,脉在脊背肉内,是营气所流行者,被积壅阻,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气流散,故觉热气下于两
股,如汤沃之状也∶积着于膂筋,其在肠胃之后,饥则肠胃空虚,故积现,饱则气漫,故积不现,以其在肠胃
之后,躯体之里,故按之不可得也;积着于输之脉者,脉闭不通,则津液不能下输,故便窍干窒。此皆言其邪
气之从外入内,从上而下之成积也。
卷七诸积病证
生成之由
属性: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寒性凝敛气血,故积因寒生,至气血与邪胶结,而厥逆不行,其积乃成也。
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
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
积。卒然多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
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
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
去,其积皆成矣。
此举外感、内伤皆能成积者也。厥气生于足, 生胫寒者,外邪受于足经也, ,犹闷闷也,因足
三阴经脉上行入腹者,由是而血脉凝涩,内传肠胃而成积。盖邪从外入内,从上而下者,前文已明,此又申说
邪从下受,及由内伤七情饮食者。若卒然多饮食,及起居不节,用力过度,以致络伤,血溢肠外,占寒汁沫凝
聚而成积。又有外中寒邪,内伤忧怒,则气上逆而六输不通,六输者,六腑转输之经脉也,腑为阳,输不通,
故温气不行,血凝不散,津液涩而不流,旁渗留着而皆成积,此由外感兼内伤者也。盖阳络浮浅而阳气上升,
故络伤则血外溢而吐衄,阴络深沉而阴气下降,故络伤则血内溢而便血,血既离经,则必与肠外汁沫相搏,及
其成积,或着于阴,或着于阳,或腑,或脏,皆有外证可验,如前后文之所明者,已详尽矣。
卷七诸积病证
论治法
属性: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
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
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此总结上文之义也。上言多饮食,及起居不节、内伤忧怒
等,皆病之生于阴者,此又详所伤之由,以分五脏也。重寒者,外感寒邪,内伤寒饮食也。外感则有风雨寒暑
之异,内伤则有饮食七情之分,五脏六腑,经络浅深,皆当辨别,以要言之,不出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治之必先审其所因所痛之状,如上文所云,以知其内外之应,而积之所在,再辨其虚实寒热,以施补泻之法,
顺天时寒热温凉,阴阳升降之序,而调其气血,通其经脉,和其脏腑,是谓至善之治也。
卷七诸积病证
肠胃积聚
属性:《灵枢·五变篇》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
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皮肤薄弱而乏色泽,其肺虚可知;肉不坚实而淖泽,淖泽者,柔软如污泥,其脾虚可知。肠胃者,肺脾之
腑也,其脏虚,腑必恶劣,而浊邪之气留止积聚,乃伤之也。脾胃之间又寒温不调,由是稍感其邪,即与所蓄
之积留止不行,遂大聚而成患也。
卷七诸积病证
息积
属性:《素问·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一呼一吸名一息,息根于脐中,与胁下相近,其有涎沫郁而成痰,随息积于络脉经膜之间,以致胁满气逆,
病名息积也。其腑气通利转动,故不妨于食。以积僻处肉内膜间,故久不愈而不可针灸。针灸止能通经气,不
能去积,须叠为按摩导引之法,而兼服药,药亦不能独治也。
卷七诸积病证
伏梁
属性:帝曰∶人有身体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
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有形之邪,内伏横亘如梁,故名伏梁。盖一身皆肿为风,风邪与气血胶结成形而内伏,为风肿之根也。因
其邪气溢于大肠,滞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动之者,谓用针以动经气,不能抉其根,反使
邪气溢于膀胱,以成蓄水溺涩之病,则当用药内治可知。然所谓病入膏肓,其危重亦可想见矣。
《素问·腹中论》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帝曰∶何以得
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
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此亦名伏梁者,以其同前证之形状,而病邪有异,但少腹盛而身不肿也。然其邪积裹大脓血,成肠胃痈,
病已危害,故不可切按治之,每切按致死也。此在下因近二阴,必有脓血下出,若居脐上,迫胃脘而生于膈,则
近心肺,而脓血不得下出,故为逆,居脐下为从也。治之勿可妄动而亟攻夺,亦可设法导其脓血下行而已。考
《刺法论》并无伏梁证,未知其故。《灵枢·经筋篇》曰∶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其成伏梁,吐脓
血者,死不治。其义大同。
卷七诸积病证
胃脘痈
属性:《素问·病能论》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
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此言胃脉沉细者,右关之脉也。两手之脉名寸口而主阴,以其气出于脏也;人迎者,结喉两旁胃经之动脉
也,主阳,以其气出于腑也。右关沉细者,胃中阴血瘀结,遏其脏气也,阴血瘀结,与阳相格,而阳气逆甚,
故人迎脉盛而热聚胃口,血结成痈。成痈必有胀痛之证,热聚必有燥渴之证,而右关之脉反沉细似虚,故必诊
人迎,方知其阳逆热聚而成痈也。
卷七诸积病证
肥气伏梁息贲奔豚
属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
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此明脏积而缺脾脏,或有脱简也。脉象模糊无力名微,言微缓、微急等者,以营血瘀积,气不得达也;滑
甚者,以肺主气,血结而气逆动也,故曰上气,名息贲,即喘息也;胁下肝经所行之部也;沉厥者,其气沉伏
而厥逆,故突然自下上冲,乃名奔豚;足不收者,足少阴经脉强急,足不能曲也;二便为肾之门户,肾积气闭,
故不得前后便也。《难经》言五脏之积∶肝曰肥气,心曰伏梁,脾曰痞气,肺曰息贲,肾曰奔豚。谓在脏名积,
止而不移;在腑名聚,消长不常。其所论皆发明《灵》、《素》未发之义,当体究之。后贤因而制五积丸诸法,
亦甚善也。
卷七诸厥病证
热厥寒厥
属性:《素问·厥论》帝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阴阳之气根于肾,肾者足少阴也。其气由脏腑出于经脉,升降流行,仍归于脏,循环不休。如气有偏倾,
则升降不调,而经脉郁闭,阴阳相格,不得交通,乃为厥逆。以其根于足少阴经,故厥起于足,阳衰为寒厥,
阴衰为热厥也。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
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阴脉集于足下而聚足心,足心肾经之涌泉穴也。足三阴经行于趾内,足三阳经行于趾外,而阴阳之气,
交接于指尖,互相通和而流行者,阳气胜则溢于阴位,故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
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阳气行于指表者不热,而阴气行于指里者独寒,以阴气集膝下而聚膝上,故寒不从外,而从五指之内上
于膝,其阴盛阳衰可见矣。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
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
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太阴、阳明,统一身之阴阳,而阳明又主润宗筋者也。男女皆有宗筋,而聚于前阴,为太阴、阳明之所会
合者也,故一身阴阳之气,亦聚会于此,以为生育之本也。人身与天地协议气化者,故春夏则阳升而多,阴降
而少;秋冬则阴升而盛,阳降而衰。此人本质强壮,恃强妄作,秋冬阳气本衰而又伤之,夺其所用,迨冬至阳
将升,与阴上争而不能复其元。上争者,如剥卦,剥必转复,阴阳方和。阳气既夺,不能复则不能应时升旺,
其精气散溢而反下泄,阴邪之气,乘虚上僭,夫阴阳和平之元气,因中敷布而达外者也,阳气衰,则不能敷布
渗营其经络,而阳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皆寒,而为厥逆也。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
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
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
足为之热也。
络脉属卫,卫为阳;经脉属营,营为阴。酒气 悍助卫,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营卫之气出于脾胃,脾主
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侵入而胃不和,胃不和则水谷精气耗竭,而不营运于四肢也。此由醉饱欲火劫
烁阴精,阳气变成邪热,聚于脾中不散,脾主肌肉,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肾阴之气因而日衰,邪阳之
气独胜,故手足之热尤甚于身,名为热厥也。
卷七诸厥病证
阴厥阳厥
属性:帝曰∶厥或令人厥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
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厥满者,气厥而腹胀满,由阴气盛于上而虚于下之故也。盖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化,阴虚于下,则下焦
阳气不能宣化而上壅,故腹胀满也;阳气盛于上者,由下焦之阳重上,是亢阳化邪气而逆也,逆则阳和之气乱,
而心神飞越,昏不知人。其厥有微甚,或半日,或一日,其气返顺方苏耳。上明寒热厥逆,此明阴阳厥逆也。
卷七诸厥病证
六经厥
属性:帝曰∶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
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
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
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此以下详明厥证,不独手足寒热为厥,而凡外感、内伤,气血虚实,以致阴阳乖逆,经脉不得循序周流,
皆名厥也。巨阳即太阳,太阳经脉盛于头,厥则其气更盛于上,故肿首头重,上盛则下虚,故足不能行,
仆者,目眩跌仆也,此由阴虚,根本不固,阳气暴逆之厥也,阳明行气于三阳,邪热盛则水不济火,独
火乱其神明,故发癫狂走呼,面赤而热,妄见妄言,此三承气汤之实证也;少阳及三阴经之厥,亦与仲景《伤
寒论》所载病证、义理相同,明彼即明此,然其中皆有虚实不同,余后集仲景条下已详明矣。此云补泻以经取
之者,皆针法也。以上虽名六经之厥,而多现脏腑之证,以六经内通脏腑者也。
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
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
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
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
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
嗌肿, ,治主病者。
按前卷营卫经络门十二经条下,凡脏经之病,皆云是主某脏所生病者,其腑经之病,或云是主津液所生病,
或云主气、主血等,各皆不同,皆明其病由此而发,故云是主所生病者。盖人之生,先生五脏为体,由脏气生
六腑为用,故曰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谓其体则常固也,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谓其用则生化流通也,而筋骨
血气津液经脉,又从腑气生化,为腑之用。是故脏经之病,从本脏之体所生,故皆曰是主某脏所生病;若腑经
之病,从生化之用所生而为主病,故或主气、主血、主筋骨等之不同也。此篇言太阴厥逆者,是主脾所生病也,
脾为足太阴经,故足 急挛,脾位于腹而通心气,故心痛引腹,当从脾脏主治也,下皆仿此;其少
阴厥逆,是主肾所生病者,肾主下焦,下焦厥逆,则中焦气壅,故虚满而呕,呕则气通,故变泄清,泄清者,
下泄清稀,因中焦谷食不化也;厥阴厥逆者,是主肝所生病也,肝主筋,故筋急而挛,肝肾同源,故腰痛,肝
气横逆,则虚满,肝主癃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