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合作的各方都发挥最佳能量,利益均沾是基本原则。合作的双方有利可图,这是双赢;合作的结果,使社会受益,这是三赢。推而广之,还有四赢五赢,总之,一个真正的赢家会造就出一群赢家,而不是相反。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别让机遇烫了手
机遇是什么?就是一个契机,可以让你打破常规,改变常态,让你跳跃式前进。然而,跳跃虽然快,却不稳,跳不好就要摔跤。机遇当前,我们总是爱把结果往好的方面想,却不愿意相信,任何改变都是一种风险。
机遇不是那么好抓住的。很多人曾经因为抓住机遇而发达,最终又因抓住机遇而落败,人生的变幻起伏,达到了戏剧性的效果。
“抓住机遇”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当整个社会充斥这个词的时候,就像一个刚刚走出荒漠的行者,饥渴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机遇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机遇本生就是祸福相生的,机遇一旦被抓住,战车就启动起来,不可逆转。旧的格局被打破,新的前景却受着未知因素的影响,很难判定。所以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降临,每次机遇都是一次生死关头。
重要的不是决定要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面对每一次机遇,不妨喘几口大气,等心情平和了,再冷静地想想,抓还是不抓?怎么去抓?这样至少可以让你抓到以后,不那么烫手。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敢于反潮流
人们常说,要顺应潮流,似乎顺潮流才是活路一条。而实际上,顺潮流者往往只能随波逐流,真正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很多时候恰恰是反潮流的。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一条,事物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社会经济也难免有高峰和谷底的运行周期。一个潮流来了,搅起无数的泥沙和泡沫,看上去热闹,而实际上鱼龙混杂,风险极大。
股市上人人都知道高抛低吸,但指数越是走到高点,追买的人越多,为什么?就因为他们认为上升已经成为趋势,涨了还会再涨,他们认为这就是潮流。但每次被套得最惨的,总是那些在浪尖上入市的人,也就是顺应潮流的人,潮流一旦到了顶端,就该跌向深谷了,只是什么时候开始转折,并不是每个追赶潮流的人都能看清。
事物都有一个孕育和发展的阶段,否极泰来,盛极而衰。上升的初期是最具潜力的,但却不为常人所认识,等到了鼎盛,到处沸沸扬扬的时候,形势也就该急转直下了。追赶潮流的人,往往是追到了这样的节骨眼上,等你好不容易站上浪尖,却是泡沫破裂一场空。
纵使形势没有这样惨烈,但随着参与的人增多,竞争加大,平均利润下降,后加入的人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追赶潮流,头遍汤已经被别人舀了,后面难免兑水,你就是能够挤进去抢得一碗,营养成分也大打折扣,很难养得你肥头大耳了。
潮起之时,一般人很难追赶得好。同样潮落之时,浪中之人也很难把握大局。
经济低潮了,生意难做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随波逐流,要么惯性地做,用老方法应付新形势,要么干脆收拾刀枪,休养生息,以为等熬过了这一关,经济形势好转了,自然会回到调整以前的美好状态。
其实“波浪式前进”只不过是描绘事物的一种运动方式,而运动的主体是时刻在变的,波峰肯定还会来,但这波早已不是那波,每一个时期经济的特点都不一样,你如果死守着旧有的经营模式,即使等来了新的经济高潮,但经济的增长点和运作模式都已发生变化,你仍然抓不住机会,仍然赚不到钱。
曾经风光的只是历史,如果在低潮中不能积极地调整自己,超越自己,走到潮流前端,那么即使高潮到来,你的处境也不会有所改变。
长江后浪推前浪,尽管浪头在不停地涌,但每一浪都会淘汰一大批人,下一个浪潮就该由新人主宰了。而这些新人,正是那些先潮流甚至是逆潮流而动者。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掌握趋势
人类发明第一辆火车时,它造价又高,跑得又慢,还要铺上铁轨,劳神费力,那时候,火车的效率可能远远不及传统的马车。
但是火车注定是要战胜马车的,这是历史的趋势,并不因为暂时的优劣而改变。也许从当时的经济效益看,稳坐马车更合算,但选择不同的车却是选择了不同的时代,也就是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前景。
掌握趋势就是掌握未来,掌握发展的机会,当一种趋势的苗头初现时,能够把握这种趋势的,就是真的英雄。
麦当劳现在已经是全球快餐业的巨无霸,它的创始人是麦当劳兄弟,但一手将它做大的,却是另一个叫瑞•;克罗克的人。
1955年,克罗克遭遇麦当劳。当时,他只是一个推销奶昔机器的业务员,已经年过五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业务报表上有一家叫麦当劳的餐厅,一口气订购了八台奶昔机器,而一般的店也不过只需要一两台而已,他认定这是一家不一般的店,立刻动身前往。
这一去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到了麦当劳餐厅,那种独特的氛围立刻感染了他。作为推销员,克罗克接触过无数的餐厅,但只有麦当劳,那种独特的快餐风格,立刻让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当时,快餐业在美国只是刚刚露头,虽然麦当劳已经创立了25年,但只是当地一个生意兴隆的餐馆,除了它所在的洛杉矶东部,还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
克罗克敏锐地意识到,在一个大工业时期,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店正是潮流所在,何不利用洛杉矶的现成模式,克隆出遍地的麦当劳呢?他立即找到麦当劳兄弟,提出他的扩张计划。麦当劳兄弟并不很感兴趣,就凭着洛杉矶的这一个店,一年已经能够稳赚10万美元,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字,他们已经很满足了。经过艰苦的谈判,克罗克才获得条件苛刻的授权,开始在美国各地推销麦当劳连锁店的加盟权。
当年的克罗克已是53岁。他不仅放弃了熟悉的工作,还得自己承担连锁店的作业费和行销费,四处奔波而赚钱又少,以至于结婚39年的老婆也终于离婚而去。
损失惨重,但克罗克仍然没有放弃。
在他的努力下,6年之后,麦当劳在全美国的连锁店达到200多家,克罗克已经看到了一个快餐帝国的前景。他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向一些学校基金与退休基金借了270万美元,把麦当劳这个商标全部买断,他终于成了麦当劳的主人。从此以后,麦当劳的事业蒸蒸日上,仅仅过了10年,美国的麦当劳连锁店就达到700多家,股票也上市,成为股神巴菲特长久持有的赚钱机器。
现在,麦当劳的商标价值是253亿美元,谁也不能否认,当年克罗克借钱买断商标,确实是英明之举。
麦当劳兄弟创立了麦当劳,最后却又失去了麦当劳,他们可以经营好一个店,却没有战略的眼光,看不到未来的趋势,所以经营了25年,一个店还是一个店,直到克罗克的出现,才把麦当劳打造成了一个王国。
识时务者为俊杰,什么是时务,就是形势,就是趋势,就是对事物现在和未来的准确判断。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现在怎样,而是将来它会怎样。看清了它的将来,坚定不移的去做,事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要有自己的码头
如果把生意场比喻成大粮库,里面有许多路径,也有许多障碍,门、窗、墙等等,还有许多粮食。要取出粮来必须熟悉道路,懂得规则,付出努力。然后当你打通所有的关口,站在粮食堆前,有碗的人舀出来的是一碗米,有桶的人取出的是一桶米,有车的人拉出的是一车米,而只有一双手的人则只能得到一捧米。
买碗、买桶、买车对于各种不同的人来说,可能都是不小的投资,而且有了这些工具不一定能找到米装进去,这种投资实际上带有很大风险。所以大多数人宁肯买米,一点一点囤积起来,最终也能成一个小财主。这种人,在企业中他们会是一个很好的员工,靠双手勤劳致富,但却不是具有发展前途的老板。
另一种人只要有了多余的钱,就不断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建立新的组织机构,把碗换成桶,桶换成车,车换成火车车皮,以求装到更多的米。当然结果也有两种,一是他的容器确实都装满了,那么他是一个成功的大老板,二是容器装不满,铺了很大的摊子,收获很小的利润,入不敷出,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架子,投资也就是失败的投资,最多得到一个悲壮的评语。
码头修好了,自然有船来靠。要想在生意场上出人头地,惟一的办法,就是把碗做大。要不要把碗做大,是个战略问题;如何才能把碗做大,则是个战术问题。显然,任何时候战略问题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做大不如做好
人都想把事情做大,这是一种本能。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历史的进步,这已经是定论。最近有联合国官员说,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很大程度上要归罪于家庭的小型化。想想也是,过去一家几代住在一个屋檐下,煮饭只需要一口锅。现在分成了好几家,凭空就多增了几个屋顶几口锅,更不用说屋子和屋子之间的道路、光缆、电线,总之,因为家庭增多,地球的负担必然地加大了。
有人说,巨型公司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动态创新的发动机。没错,大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无论对老板本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件好事。
但毕竟小家庭还是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家大业大,虽然风光,年轻人还是要分开过,为什么?因为它更灵活自由,更加个性化。
很多时候,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有经验的人说,炒股要炒盘子小的股,外行人未必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经商办企业,很多人栽在贪大求洋上,例子却不胜枚举。
规模的无限扩大,很容易引起组织成本升高,内耗增加,管理效率降低,反而失去了竞争的优势。
一只麻雀只需要几颗米就能维持生存,要喂饱一只老虎却必须准备一头牛。大企业的开支很难控制,成本增大就等于利润减少。麻雀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大象转身就比较难。大企业一旦赢利困难,财务的窟窿就很难填满,垮起来就像雪崩,撑都撑不住。
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以为曾经成功地经营一家小公司,就可以在经营另一家大公司时获得同样的成功。但事实是,你也许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超过峰顶就该下坡了。
把企业做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当你扩大企业规模或涉足新的领域时,必然面临新的学习和新的适应,这个阶段,既充满希望,又充满危机。
所以,如果不是水到渠成,如果不是条件成熟,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与其做大,不如做好,守住现有的基业,以小胜大,用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益。特别在经济萎缩时期更需要耐心,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发展。盛极一世的恐龙已成为化石,老虎的生存也越来越难,但渺小的麻雀还在蓝天上自由飞翔。
重要的不是光荣一时,最终的胜利属于那些能够生存并且不断进化的生物。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快鱼不如慢鱼
突然有一句话很流行了:“现在不是大鱼吃掉小鱼,而是快鱼吃掉慢鱼。”让那些自己觉得发展速度慢了点的老板,想起来就寝食不安。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他从来不会把所有的宠爱集于一身。大鱼有大鱼的生存方式,小鱼有小鱼的生存空间,快鱼要活,慢鱼也要活,谁能够活到最后,还说不定呢。
自然界里,行动缓慢的动物,往往寿命更长,从科学的观点看,是因为消耗少,代谢慢,节省了能量。如果能量是有限的,慢慢用当然比快快用更长久。
人们恐惧“慢”,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快”的时代,信息技术就像一个巨大的加速器,使社会生活的每个齿轮都发疯一样地高速运转。据权威部门统计,近30年来,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量已经超过了过去5000年的总和。在这样一个时代,发现的速度,发展的速度,发财的速度,都是惊人的。
由不得人慢慢走,仿佛慢半拍,就会被时代的快车远远抛在脑后。这样的时代,你想不浮躁都难。
但是我们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过去5000年文明的积淀,最近30年的飞速发展从何而来。没有能量的积蓄,就没有凶猛的爆发,一味只求速度,难免后劲不足。
过快的发展,本身就潜伏着危机。
开车的人都知道,车开快了危险。但当路况不错时,眼见得一辆又一辆比自己还孬的车超到前面,大多数人都会心痒,脚下一踩,油门就不知不觉加上去了,越跑越轻松,越跑越飘然,等到出现意外,想处理也来不及了。
办企业的人,在艰难困苦的创业时期,往往并不会出大的问题,反而是发展壮大以后,经不起身边那些超常规发展的榜样的诱惑,头脑一热,就放弃了稳健的经营,去和开飞车的人较劲。殊不知速度可以产生极大的杀伤力,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再坚固的庞然大物也是脆弱的,任何一点小小的意外,都可能导致其重创甚至毁灭。
世界上每天都有企业倒闭,其中不乏举世瞩目的超级巨星。有些司机总爱夸耀从未出过事,那是因为出了事的人已经永远闭嘴。有些事,不出也就罢了,一旦出了,只需一次,就让你彻底下课。
有关资料证明,1970年的全球500强,到12年后的1982年,就消失了三分之一。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为企业家的决策失误造成。
决策为什么失误?往往和浮躁有关。
人生犹如马拉松,做企业也是如此,浮躁的心态,盲目的速度,只不过是一时痛快,对长远的发展并不一定好。很多时候,挺住就是胜利,人到底能够跑多远,不在于你速度多快,而只要你一直不停地跑。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慢死不如快死
每个人都会死,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死的降临,不会想到生命过一天就少一天,每一天我们都在向死亡迈进。因为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事情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忽略了最终的结果。
一种经营模式或者一个具体的企业也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致命缺陷,看到了它的悲剧结局,但因为它是慢慢死去的,死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希望和幻想,所以始终留恋它,挽救它,为它付出心血,直到最后和它同归于尽。
有个老板,是做建筑装修的。在接下一个工程后垫资400万,不久由于开发商资金不到位,整个大楼工程停了,他也没法进场了。为了收回这400万,他花了3年时间,仅剩的100万也全部耗完。最后不仅公司没了,连自己的生活也成了困难,这才恍然大悟,他失去的不仅是400万和100万,还有3年宝贵的时间,以及这3年中逝去的机会。
“如果早点抽身……”他后悔莫及。当时之所以抽不了身,是因为希望尚在,哪怕没有希望,也咽不下这口气,感情上也割舍不了,就像绝症的病人,只要还有一口气,他本人和家属们就舍弃不了,尽管每一个人都清楚最后的结果。
很多宝贵的资源,其实都是在为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付出。
事物的发展,如果趋势已经确立,人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很多注定将被淘汰的事情,却仍有人深陷其中,不愿抛弃,就在于这种慢性死亡的隐蔽性,也在于这种长年累月积淀起来的感情,使人难以自拔。
一个注定要消失的东西,如果突然消失了,倒是好事,人们走投无路,自然会去开拓,说不定就此崛起了。而那种慢性死亡,却是悄无声息地耗尽你的生命,让你消失得痛痛苦苦,消失得莫明其妙。
《中国式商道》 经营之道危机就是机会
猪八戒吃人参果,本来是千年结一回的珍品,他一口吞掉一个,连滋味都没尝出来。对于饥饿的人来说,给他再好的东西,也只能吃出这样的效果。
所以在商品馈乏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精品的,市场的需求太旺盛,不管是大菜还是拼盘都一味地消化,厨师就不重视手艺了。场面上的繁荣,往往掩盖着本质上的危机,表现在商品上,就是粗制滥造;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