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够坚守一个行业一个地方,相信也会有所成就,在某个领域成为德高望重之人。但是如果他不停地迁徙,或许有更多的机会,人生会有更多的风景。不能说哪种方式更好,两种人都各有所获。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每个人都面临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没有去尝试过,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潜能,不知道是否会有更好的前途。
树挪死,人挪活,一般人总是过多地依赖环境,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
候鸟都是那种精壮的鸟,候鸟式生存对人的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要保证长途跋涉,必须得有充足的耐力和体力,还要明辩方向,要有足够的机敏,躲避沿途的风险。候鸟是不能贪图享受的,一旦上路,每天都得去寻找食物,每天都得在陌生的地方入睡。
每种生存方式,都需要不同的素质,上帝将世间万物造得如此丰富多彩,就是为了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生存。冬眠并不意味着偷懒,冬眠也有冬眠的难处,要储存更多的能量,要有更好的耐性,要甘于寂寞。
每个生命都不容易。正如选择候鸟式生存的人,必须先问自己,你有怎样的梦想,怎样的品质?追求新的,必将舍弃旧的,对候鸟式生存的人来说,动荡不安,这就是代价。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生意无雅俗
生意无所谓雅的生意或俗的生意,所有生意的本质都是一样。任何外表看来雅的生意,都是通过背后俗的手法来完成的。
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俗并不等于粗劣卑琐,而是一种现实精神,是具体可行的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处世方法。假如一个人仅仅把书看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忘了它同时也是商品,那这个人就只能是文化人而非文化经济人,万一他不幸选择了书商这种职业,而又不能承认这从根本上和卖“麻辣烫”是一种性质,那他在面对商务活动的种种麻烦时,就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内心时常充满矛盾。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它的雇员经常受到这样的理想教育:“你所从事的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你每天在不停递送着的物品,不是沙子和瓦砾,它可能是某个心脏病患者的起搏器、治疗癌症的药品、F…18飞机的零部件,或者是决定一件案子审判结果的法律证据。” 最平凡的商业活动中也有崇高感,哪怕真的运送的是沙子和瓦砾,它也是一座伟大建筑的一部分。
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于生意人来说,事情的意义就体现在赚钱上。只有能够满足人需要的行为才能赚钱,满足人的需要,就是行善,行善就有善报,赚钱就是善报之一。
在商言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经常问“为了什么”,做生意就是为了做生意,雅和俗没有绝对的区别,只有做饮食做出了名堂,才可以高谈阔论“饮食文化”,假如你连垃圾都可以做到“绿色环保”的层次,岂不成了绝雅之人?相反,满怀雅的理想而无现实的俗的办法,不过是空中楼阁,孤芳自赏而已。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把钱当成情人来追
有的人是真不爱钱,或者耽于沉思,淡泊宁静,或者放浪形骸,快意人生,并不把钱看得很重。
这种人是可爱的,也是可敬的。
比如贾宝玉,他瞧不起经世治学的功夫,只和女孩子们打得火热。从来没有经济头脑,值钱的扇子撕得哗哗脆响,只是为了博美人一笑。在女人眼中,宝哥哥是可爱的,但在男人眼中,实在是个废物。他绝不可能是个好老板,就算后来中了举,也还是落个出家的结局。
性情中人往往受不得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勾心斗角,所以即使有心建功立业,最后还是只有避而远之。其实生意场上也是一样,也有自己的规矩和麻烦,由不得人耍性子。
不爱钱,你就忍不得辱,负不得重,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历尽千辛万苦去把生意做成。
俗话说“见钱眼睛亮”,通常带有贬意,但对商人来说,如果见钱眼睛不亮,他的功夫基本上也就废了。
有伟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爱钱,岂能做好生意?做生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其中的艰辛非局外人所能理解,它需要一个人付出的智慧和毅力,不比别的任何一项事业少。所以必须处处用心,发现机会,所谓“见钱眼睛亮”指的就是这种敏锐。
世界上聪明人不少,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其中百折不挠,具有坚毅品质的那一部分。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去?乃是因为有理想,有激情。而在商场上,赚钱是通往任何理想的惟一途径,对于商人来说,不赚钱就一切免谈。见钱眼睛不亮,就意味着忽视利润,忽视前途,意味着缺乏斗志,缺乏理想,缺乏自我鼓舞的能力,就很容易被挫折击倒,也谈不上对他人、对自己负责。
人类眼睛的形状、大小千差万别,但美丽的眼睛无不是富有神彩,富有光芒的,它闪耀的是灵魂的火花。没有灵魂的燃烧,就没有事业的辉煌。一个人如果见钱眼睛不亮,他一定不是个好商人。或许见到别的东西眼睛会亮,那他就是那个方面的人才,最好去做别的,只是不要经商。
有爱才有动力,爱钱是当老板的基本素质。当然,老板当大了,钱就不是钱了,而是数字,你就可以洒脱些了,把生意当成事业,当成一场数学游戏,甚至像万科老总王石一样,去登珠峰,追求所谓人生的价值——但当你还是小老板时,你还是还是把钱当成情人来追的好。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找到赚钱模式
现在一毛钱掉在地上,很多人都不屑于捡,但如果全国人民一人出一毛钱,就可以造就一个亿万富翁。钱不在多少,关键是要有一种模式,一种组织办法,能把大家的小钱汇聚起来。如果谁能找到这种模式,谁就是策划大师,谁能够运用好这种模式,谁就是经营之王。
现成的例子是短信圈钱模式。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6年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数量,仅从除夕到大年初七8天,全国手机用户共发送短信126亿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运营商8天的短信收入就超过了12亿元人民币。
在国外,短信被视作“为穷人提供服务”;主要优点就是价廉。发一条最低的才一毛钱,买得起手机的人,都消费得起,毫无心理负担。正是这种廉价的短信,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摇钱树。2006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煞费苦心地搞了个“给赠台大熊猫征乳名”的短信互动,据估算,仅这一项收入,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与之相比,湖南卫视“超女”决赛的上千万元短信收入,也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
短信确实是块肥肉,难怪如此多人垂涎。短信投票、短信竞猜、短信游戏……不知不觉中,掏着穷人的腰包。“移动用户请发送短信到××××”、“联通用户请发送短信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就这样响彻中国的上空!
可以说,短信业务,就是把全国人民的一毛钱集中起来的模式。很多时候,找到模式就是找到了钱,关键是模式。
上世纪日本有个叫岛村的人,不名一文,却梦想发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
他选择了本钱很少的麻绳生意。他先在麻的产地按5角一条买进麻绳,又照原价5角一条卖给纸袋厂。很快岛村的名声出去了,如此傻冒的经销方式,使得订单雪片般飞来。于是,他又采取了第二步行动。他拿着收购麻绳的合同和收据,对买麻绳的客户说:“到现在为止,我是1分钱也没赚你们的,但如若长此下去,我只有破产一条路了。”他的诚实感动了客户,客户心甘情愿地把价格提高到了5角5分,虽然仍比别的麻绳商家便宜,但销量却下不来了。然后,他拿着客户的订单对供货商说:“你卖给我的麻绳,我是照原价卖出的。这种赔本生意,我是不能再做了。”厂商一方面感动,一方面也着实舍不得失去这个大买主,于是一口答应将供货的价格降到4角5分。
岛村的生意越做越大,几年后,他从一个穷光蛋摇身变成了日本的“麻绳大王”。
几分钱确确实实是小钱,然而当它汇集起来就成了大钱,真正的机会都是蕴含在平凡的事物中的。世界上每个事物都有他的能量和作用,但当它单独存在时,与环境相比,他的存在可能显得渺小,一旦组织起来,渺小的存在就会成为巨大的能量。
人组织起来可以成为政党,钱组织起来可以变成银行,真正的大老板就是一面聚光镜,无数小钱被他聚敛起来,变成高能强光,投资,放大,尽情膨胀,让许多不起眼的事物,汇成令人仰视的景观。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以专业精神赚钱
棋坛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往往就在于眼光的远近,高手能算到几十步之后,一般的人也就只能看到两三步远。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这就是素养的问题。
想赚钱就要认真赚钱,把赚钱当成职业,以专业的精神去对待财富,而不是几个哥儿们喝醉了酒,随便说说而已。
《福布斯》财富榜中的日籍韩裔富豪孙正义,19岁的时候曾做过一个50年生涯规划:20多岁时,要向所投身的行业宣布自己的存在;30多岁时,要有1亿美元的种子资金,足够做一件大事情;40多岁时,要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然后把重点都放在这个行业上,并在这个行业中取得第一,公司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用于投资,整个集团拥有1000家以上的公司;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60岁时,把事业传给下一代,自己回归家庭,颐享天年。现在看来,孙正义正在逐步实现着他的计划,从一个弹子房小老板的儿子,到今天闻名世界的大富豪,孙正义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年。
以前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两个民族有着超强的理性和意志,一个是西方的德意志,一个是东方的日本,现在看来,高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韩国的崛起也势在必行。
有计划地赚钱,是很多富人的必由之路。有计划,是高素质赚钱人才的标志之一。
人们常常将富人的成功归结于聪明和勤奋。聪明犹如一部车的四个轮子,灵敏、结实、质量很好,车要跑得快,跑得远,离不了这样的轮子,通常所说的聪明才智,就属于这个范畴。
但光有好轮子显然不够,一部好车最重要的是发动机,没有发动机就没有动力,再精美的汽车都只是摆设。对于人来说,发动机相当于理想和激情,它使人产生创造的欲望,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然而,这还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方向盘和刹车、油门,车跑得越快就死得越惨。对于人来说,这些控制着人生的方向和方式的因素,就是信念和理性。
一个人成功的素质中,聪明仅仅只是一种很表浅的东西,虽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光有聪明远远不够,如果不解决好其他问题,聪明甚至是有害的。
能够有计划地赚钱,就说明你拥有了方向盘和发动机。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人生的规划同样如此,有计划地赚钱,一步一个脚印地赚钱,所赚到的钱才是真正的钱,而不是一堆泡沫,随时有破灭的危险。
杀牛用牛刀
我们常常听到各种人发财致富的故事,也看到周围有人不断成功,但自己去干,却远不是别人那样潇洒。
许多钱是看得见得不到的,就像电视里的美人,只适合养眼。
机会确实很多,但并非你都能抓住,因为每一个机会的实现,都有赖于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复杂的操作过程,这就将大多数人淘汰在外。
我们往往只看见别人成功时的荣耀,却体会不到过程的艰辛,所以会产生错觉,以为遍地机会唾手可得。如此一来,很容易见异思迁,消耗了很多精力,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经商和治学、为人一样,也需要专一,需要有定性。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最后夺取政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立了红色根据地。有了根据地,才有了立足点,有了事业发展的基础。经商若没有一个主攻方向,不能在某一领域潜心经营,则形同浅水,翻不起太大的波浪。
其实,人之所以迷失方向,往往是因为不能认识自己。对自己估计太高,则流于幻想,虽有远大抱负,却无实际可能,除了碰壁,终究是一场空;估计太低又可能浪费资源,高射炮打蚊子,不仅可惜了炮弹,蚊子也不一定打得好。
杀鸡用牛刀,杀牛用鸡刀,都是不对的。分不清是鸡是牛,就找不到合适的那把刀。
决策失误总是由认识失误造成的,所以关键是认识自己,任何事业的成功之路,都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学习增强竞争力
北大的学生埋怨说,来上学的大腕太多了,伙食都贵了。
确实,不光是北大,只要是稍有名气的大学,都办着名目繁多的进修班,上至MBA,下至短期培训,越是价格不菲,越是门庭若市。只要专业设计得好,再有几个名气大的老师,再高的学费也不愁没有人读。就专业的设置来说,最热门的当然是经营管理,教人如何赚钱,自己也就不愁赚不到钱了。
某策划大师替人洗脑,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买一张200元的门票,还要开后门。听完出来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很开窍的样子。
知识和文化仿佛空前地值钱。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市场化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无非就是买进卖出,赚个差价,只要你不怕背上个“投机倒把”罪名,南下广洲,北上俄罗斯,几年跑下来,没有不赚钱的。
乱世出英雄。当年的陈胜、吴广,一介农民,还称了王,把个秦朝弄得摇摇欲坠。但是最先揭竿的人,总是坐不了江山的,最终把事情搞掂的,还是刘邦。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都是如此,除了客观的诸多原因,恐怕还是与自身的素质有关。
最早起事的人,大多是草莽英雄,靠的是侠肝义胆,甚至一身蛮力,本能的东西多一点,深厚的底蕴少一点,终是难成大事。
现在再来看八十年代的倒爷,钱是赚了不少,但素质普遍不高,就凭那几板斧,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很难走得更远。
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市场化浪潮,是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时的胆量和体能就已经不太管用了,要想在“双轨制”当中跑出差价,除了有心计,还得有背景,倒服装和倒钢铁、倒土地,那完全是两回事。拿到了批文就等于拿到了钱,权力第一次大规模地成为资本。那时候的知识是不值钱的,没有人能靠知识赚大钱。
直到第三次浪潮,90年代初期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知识阶层才看到了一线曙光。股市成了富人的孵化器。尽管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员工,要想获得原始股,多少还是得与权力挂钩。但毕竟,有了股民,有了股评家,有了庄家,有了操盘手,这些人都在一个市场里混,而这个市场,是靠头脑吃饭的。
但是知识阶层的全面胜利,还是在第四次浪潮,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知识与技术市场化。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柳传志、王志东、张朝阳、丁磊、马云等等,细算起来,也就不过十来年时间。超级富人仿佛一夜之间,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一地,其声势之汹汹,简直有点令人恐怖,这就是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迅速地转变为资本,从精神财富落实为物质财富。
同时,权力对经济的影响渐渐淡化,经济越来越按照它本身的规律运转。当经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时,知识就显示出了它固有的价值。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来回味这句话,确实能够体会到它的真谛了。没有知识,不再是没有格调这样的小问题了,而是意味着没有竞争力,关系着生死存亡。
人是需要学习的,生意人更是如此。
但对不少的生意人来说,生意本身就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人的精力。无穷无尽的具体事务、应酬,再加上奢华享受的诱惑,很多人已经无力他顾。其实这两者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忙于事务,疏于思考,整个人也就很容易物质化了,也就很容易陷入物欲的陷阱。而一旦陷入物欲,就更加不能充实头脑。
这就是一个矛盾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不好,最终可能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放下架子偷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