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98-中国式商道-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领带,有的还混成了杰出人物。说实话,人都是肉眼凡胎,都要吃喝拉撒,有了实力,就能给人好处,还怕没人跟你混?    
    黑道尚且如此,其它各界更不必赘言。    
    老板之所以有资格发号施令,是因为薪水掌握在他的手里。当然,雇员也可以对他说不,大不了卷铺盖走人,但走到哪里你都得吃饭,无非是换一个老板,换一种声音而已。要么支配别人,要么被人支配,你如果不能发工资给别人,赚取别人的剩余劳动,就只有从别人手里领取工资,不然就无钱买米。    
    老大必定是富人,至少是他那个圈子里的富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老大,老大要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老大首先是社会性动物,一切孤芳自赏,脱离群众的人,都不适合担当老大重任。    
    老大是那种有着强烈支配欲的人,领导别人夺取胜利,远比他自己亲自肉搏愉快得多,如此,他才能在组织和管理的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谦虚谨慎,事必躬亲,这种人有美德,但不是老大。    
    老大的意志应该非常坚定,才不至于被旁人左右,从而失去主见,失去方向,也失去了威信。    
    老大还应该宽容为怀。每个人都有人格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平级人物之间彼此不容,对各自的命运影响不大,但老大的态度关系到喽罗的前途,所以围绕着老大的一切明争暗斗,都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老大的赏识,有时仅仅凭着这种赏识,就可以让人为他卖命,士为知已者死,中国人向来有感恩的传统。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张狂等于找死

    电视剧中,如果有人狂笑不止,这个人的死期也就近了。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导演深知道,张狂到失态的人,理智已失,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肯定没有好下场。    
    中国有很多成语,涉及张狂的,多为贬义。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凡事一过分,结果都不好。    
    “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句子可以举出一大串。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成了靶子,如果还不懂得自我保护,就只有被打成蜂窝了。    
    人一旦与众不同,必然招致注意,那些注视你的眼光有好奇,有敬佩,也有嫉妒和仇视。你要允许人家仇视,身为一个富人,你占有了太多的资源和财富,别人的所得相对来说就少了。大家都是人啊,人人生而平等,凭什么你该吃海鲜,他该吃泡菜?你可以举一万条理由来说服他,道理他是懂了,心理还是不平衡,就像一个戴了绿帽子的老公,事情再合理,他还是难受。    
    有钱的人坐在财富堆上,就等于坐在火山口上,穷人已经受伤,你的任何张狂都是在伤口上洒盐。何况你面对的还不仅仅是穷人,还有其他的富人,要么是战友,要么是敌人,要么是观众和过客。对于你的战友来说,过分的张狂等于藐视他的存在,久而久之,必将导致他的疏远;对于你的敌人来说,张狂就是公然的挑衅,必然引起他的回击。    
    树敌太多,总有落败的时候,张狂就等于找死。    
    张狂就是目中无人,张狂就是自我膨胀,张狂的结果,是你自己受伤。愚蠢浅薄之人,随时随地雄纠纠气昂昂,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除了满足一点虚荣,最后还是自已吃亏!    
    一位老司机说,要想驾驶更安全,关键是学会谦恭。很有道理。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斗钱不斗气

    人活一口气,因而有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以保全人格的冰清玉洁;有人侠肝义胆,甘为正义赴汤蹈火;也有人为斗富而一餐吃掉10万8万,这些都可以视为气盛之举。但无论骨气、胆气还是脾气,在商场上都不得不收敛起来,因为商场上的胜负不是以气而是以钱来最终定夺的。    
    斗钱不斗气,就要求有气之人以赚钱为最高准则,将气置于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对各种意气淡然处之,视商业成功为最大光荣,最终达到财富增值的目的。    
    古人说“和气生财”,这是有道理的。“和气”并非仅指为人和善,而是包含着一种淡泊、宽容和明智,能通过和气的方式,达到生财的目的,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啻为以柔克刚之道。    
    既然白马非马,商人亦非人。作为商人,赚钱是他的最高事业,当然他也有作为人的一面,人的灵魂总是由各种气构成,生活中不妨斗气,但若将意气用在商业上,那就不是个好商人了。


《中国式商道》 为人之道一代不如一代

    人总是要老的,所以创业者总是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尤其是私营企业,子承父业,顺理成章。    
    九斤老太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这是必然的,如果每一代都超过上代,九斤的女儿就有十斤,女儿的女儿十一斤,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如此下去,如何得了?    
    有高就有低,有强就有弱,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就有日落。富不过三代,这是古人的总结,其中自有道理。    
    据说银行大王摩根,每次住旅馆,都只要100美元的普通间,服务员很奇怪:“你的儿子每次来都住500美元的总统套房啊。”摩根回答说:“因为他的父亲是摩根,而我的父亲只是一个书记员!”    
    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但是得有条件。    
    富人的儿子,因为生下来时家里已经很富,他就很容易将这一切看成理所当然。富爸爸有时也会对他进行传统教育,但通常收效不大。富人子弟的“苦难教育”,就有点像城里人的“野外生存”,其实没多少苦难的意味,更多的是浪漫,和当年的白毛女完全是两回事。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是“用进废退”,原始人当年还必须靠捕猎为生时,跑得不一定比野兽慢,后来大脑越来越发达,肢体才渐渐萎缩。现在有了机器,谁还稀罕膀大腰圆?有了汽车,健步如飞也不是什么优点了。    
    刀子越磨越快,武艺越练越高。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只是因为经济的匮乏,激发了孩子的潜能,逼迫他去计算每一个铜板,炼出了当家理财的硬功夫。    
    中国的传统是子承父业,然而“崽卖爷田不心疼”,创业者打下江山,往往不出百年,就被后人败掉,所谓“富不过三代”,是一种普遍现象。生存的条件太好,很可能引起退化,不仅是肢体,更重要的是精神和意志。    
    社会一方面保护私有财产,一方面也在剥夺私有财产,多吃多占是不行的,财富只能实现动态平衡,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少数人集中。所以,才有巨额的遗产税、所得税等等,总之要让你把多余的拿出来。    
    巨大的开支必须要有巨大的收入支撑,已经形成的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富人的儿子,如果不能比父辈更加杰出,他的财产就只能越来越少。收支的不平衡,也就是没落的开始,最后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管好三巴    
    某人兢兢业业奋斗多年,终于升迁。众友人设宴相庆,席间一老友起身敬酒,甚是语重心长:“事业兴旺发达,先要管好三巴”。    
    何谓“三巴”?众人齐问。    
    一是嘴巴。祸从口出,福因嘴生,语言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刚刚升迁之人,对新职务、新环境并不熟悉,如果急于表现自己,轻率发表意见,往往抓不住关键,还让旁人产生反感。上任之初最重要的是了解情况,先看,先听。语言太多,就会失去分量,越高级的管理者,每句话可能产生的影响越大,千万慎之。    
    二是尾巴。升迁之人,常常陶醉在胜利之中,而看不到潜在的危险。在任何体系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权力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人升迁,平衡的状态便暂时打破,必然激起波澜。新升迁就等于新加入一个圈层,那些先你升迁的人,都会考虑新人带来的冲击,而你,还没有摸透水深就急于表现,很可能一踏进去就陷于被动;还有那些没有升迁的人,正对你冷眼旁观,你的哪怕很微小的骄矜之态,都会点燃他们心中的嫉恨;另一方面,提拔你的人,未必就对你完全放心,志得意满,会让他心生防备,反而对你不利。武侠电视中,凡有人张大了嘴,仰天狂笑,此人的死期就不远了。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必定短命。    
    最后这一“巴”,特指男性的生理器官,话虽粗俗一点,却实在有理。人在事业达到高峰时,常常容易自我膨胀,难于抑制情欲,加之这时的男人,身边常有一群追逐的异性,既已成了英雄,不愁没有美人,于是有了放纵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一旦决堤,不可收拾。君不见好多贪官、富豪,都栽在美人身上,所以管好这一“巴”,并不仅是生活作风问题,而是建设一块精神根据地,让人阵脚不乱,进退自如。    
    众人听完,抚掌叫绝,以此共勉。


《中国式商道》 用人之道企业的核心是人

    每一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而且是飞快地发展壮大。但实际上,发展过快潜藏着极大的危险,就像一棵树,如果根基很浅,枝叶却疯长一气,必然头重脚轻,稍有风吹雨打就免不了树倒猢狲散,空欢喜一场。    
    发展过快的危险首先表现在人才跟不上。    
    企业的人才结构犹如宇宙天体,只有当某颗星具有了极大的质量时,才能吸引别的星围绕它旋转,如同太阳之于太阳系。    
    企业的核心就是它的决策者和高级管理层,离核心越近的圈层,应该越具有稳定性和质量感。居于外围的普通员工免不了经常变动,这对企业或许并不构成影响,但核心层的变动则意味着整个星系的改变。    
    大企业的核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班人,这一班人的选择、培养和彼此适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是在朝夕相处、风雨与共,以及无数次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磨合而成的。    
    杨元庆29岁担任联想集团微机事业部领导,直到39岁当上联想CEO统帅全局,其间是整整10年时间。    
    默契总是在磨合中产生的,人和企业要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也需要长期的时间。麦当劳的领袖总是从内部选拔,就因为只有内部的人,才是最彼此了解和接受的。    
    麦当劳最新一任CEO坎塔卢波,从1974年就加入麦当劳,1987年成为麦当劳国际的总裁,随后又担任麦当劳国际的主席和CEO,1999年,坎塔卢波成为麦当劳全球总裁和副主席,2002年12月已经宣布退休的坎塔卢波被任命为麦当劳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坎塔卢波可以说是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麦当劳,麦当劳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怎么会不好好做?又怎么会做不好呢?    
    大企业的领导层往往都比较稳定,麦当劳历史上任期最短的CEO是会计师出身的格林伯格,也有4年时间。在他之前,麦克尔•;昆兰掌管麦当劳11年,弗雷德•;特纳10年,麦当劳公司的创始人雷•;克洛克在位21年。    
    匆忙上阵,迅速扩张,或许能很快摆出一个庞大的阵势来,但往往是散沙一盘,不堪一击。有了稳定的领导核心,才有稳定的战略思想,才有成熟的企业文化,也才能持续不断地生存和发展。说到底,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企业的核心是人。


《中国式商道》 用人之道公司不是你个人的

    当你坐在黑色的真皮老板转椅上,环视眼前这个由你亲手料理出来的公司,不由得豪情顿生:“啊,我的公司!”    
    从法律角度看,它确实是你的公司,但当你心里这么认定时,你就排斥了其他人的存在,将自己孤立起来。于是,当你需要员工加班加点时,他们会想,凭什么为“你的”公司卖命?当你赏识的干将终于能够独挡一面,他却要离你而去,开创“自己的”公司了。    
    据有关机构调查,中国的家庭暴力很严重,那些打老婆上瘾的男人,在外人眼中往往是很老实的,为什么在家里却很残暴?除了在外面太压抑,找不到地方发泄外,很大的原因就是太把老婆当自己人了。既然是自己的,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他认为谁也管不着。    
    老板把公司仅仅作为自己的私产,心理上很容易走火入魔,不把员工当人看。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某老板对工人搜身,某老板令工人下脆……可以想象,这样的老板一定是私企老板,他把员工和财物混为一谈了,以为自己是工厂的主人,同时就是工人的主人了。最后的结果当然不妙,即使不被曝光,不被查处,这样的公司,也没有一家能做到顶尖一流的。    
    他的心胸就决定了,一个自私的人,不可能宽宏大度,不可能让利于人,斤斤计较,吹毛求疵,和任何人都难以相处。其实,无论雇员还是合作伙伴,都是一种互利的关系,太看重自己,难免损伤别人。谁都不是傻子,谁都不愿让人损害,最后的结果,只好是你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如果你办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挣钱谋生的手段,更是作为人生的理想,作为一个事业来做,那么,你就必须解决好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必须回答一个基本命题:公司是谁的公司?公司不但是股东的公司,而且是员工的公司。要想员工把自己的追求融入到公司的长远发展,通过公司的成长,体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就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机制,让老板和打工仔又赢。    
    少数人的自私自利,很可能造成整体激情的丧失,而一个丧失了激情的队伍,是绝不可能有战斗力的。    
    把公司仅仅作为自己的公司,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某亿万富翁,曾经时运不济,生意亏得一塌糊涂,几乎到了要跳楼的地步。可他一想,自己跳楼事小,工厂垮了,几千工人怎么办?一干的经销商怎么办?还有那些债主,不都得找他老婆拼命?这样一想,楼也跳不成了,还是得咬着牙,做下去。这一做,又迎来了转机。其实,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你自个儿的事了,做与不做都由不得你。    
    公司既是你自己的公司,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公司,就像你的财产,既是你的私人财产,同时又是全社全的财富,最终还是会以各种形式返还社会的。    
    公司是谁的公司?是大家的公司,只不过记在你的名下。你既然挂了名,就要名副其实,就有责任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最大的利益,得到最大的快乐,你自己才有可能做更多的事,赚更多的钱,你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老板。    
    这本来是个不难理解的道理,可惜对大多数老板来说还只是个梦想,哪怕你的公司已经改革,员工已经占有相当的股份,你真心希望调动起他们的主人翁热情,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但只要你骨子里还响着那个声音——“我的公司!”,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摆出那个姿态,一切就都无济于事了。


《中国式商道》 用人之道气场不合

    麦当劳的高层管理者从来不用外人,都是自己培养。只有在一个企业干了多年,熟知并且认同这个企业,也被这个企业所认同,才能真正达到水乳交融,他的每一项决策才可能真正适合这个企业。    
    外来者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往往并不是能力有限,而是气场不合。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气场,有他自己的习惯、气质和文化,这一切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让企业带上一种特殊的氛围。无论这种氛围好还是不好,外人想要改变都是不可能的。    
    一个企业有他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他固有的气质,或乡土,或洋气,或粗放,或精细,这些都是由老板、高层管理人员、老员工、老客户、主流产品、管理制度等等共同构成的,都有着历史的积淀,有着合理的必然性。    
    已经形成气场的企业,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极强的同化作用。一般低级别的员工进入企业,没有发言权,只有被影响、被同化的份,他们要想待下去,只能尽量改造自己以适应企业。级别比较高的管理者就不同了,他们往往是被作为人才引进的,担负着改造企业的重任。企业的老人们一方面期待他们带来变化,一方面却不由自主地发射着自己的真气,使对方处于自己的影响力之下。新人于是陷入窘境。    
    新人所带来的新文化、新价值观,必然与老的有冲突。冲突之下,必有一方妥协。以一种文化改造另一种文化,通常都不是靠局部改良来实现的。要么是所有权发生改变,就像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新社会自然诞生。股权变更,老板换庄,新一代CEO组建自己的班子,其他岗位相应调整,整个企业的结构变了,气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