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1-经验麻科-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塞,误认脾虚终内攻,久泻者饮食内停中气阻,转运失职脾困苦,纵然顺症亦淹迟, 
内伤消积止泻吐,热退便塞须加升麻,一提而大小便自顺矣。 


呕吐咳逆(十四)
属性:呕吐者,胃火也。胃火上冲,呕吐而食不下咽。咳逆者,肺火也。肺火上冲而咳逆不止也。《经》云∶ 
呕吐者,邪甚于上。顺其气,清其火,则自止矣,切勿用姜汁,有痰在膈,在经络非 
吐不可,吐中亦有发散之义,《经》所谓∶因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呕吐不止者,用葛根煎汁服之,不能下气消痰。呕哕不止者,用枇杷叶煎服之,能止痰嗽咳逆。 


三消症(十五)
属性:渴而每饮为上消,肺热也,心火移热于肺。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且有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 


不食(十六)
属性:人以胃气为主,不食则胃气必伤,此为实热壅塞而然也。回 
后重用石膏以清胃火,大便秘结须加大黄,不忧寒凉太过,不忧荡涤伤胃,《经》云∶百凡欲食最为先。《 
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不食应知各有缘,有热邪犯胃而不食也,亦有胃虚火闭不食者,此则火闭无疑 
非胃虚也。胃虚不食身安静,胃热人烦体自炎外。又有饮食过多,或痰凝气滞,与夫寒邪闭塞胃热者, 
皆令不食,须知其食过多,致脾不消谷而成痞胀者有之。 


惊搐(十七)
属性:热毒犯心,心为君主,忽被风邪束缚,不得汗泄,大小肠郁结不得内行,是以心火亢极,金受火克,不 
得平木,木动风生以侵脾土,故吐食更兼搭眼,面青又见头摇,气乱神昏,遂生惊搐之症。《经》云∶木邪盛 
而伤土,宜发散兼利小便,使其内外之毒,分消而惊搐自定,发散用消毒饮加防风、川羌、煨天麻、木 
通、小草、甘草、钩丁、陈皮、青皮。回后加大黄、麦冬、柴胡、山栀,或用清解散。防风、荆芥、蝉衣、桔 
梗、前胡、川芎、升麻、黄芩、木通、大力、连翘。治法当平肝木,利小便为要。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心热 
清。此因心火火炽盛,肺金受克不能制肝木,以致火风相搏,神不得安,邪火退,正火旺,则心 
肝宁而惊搐定矣。发搐惟利关节,毋为惊治,须清烦热安神治,宜疏风消食透毒为良。 


失血(十八)
属性:今夫血阴物也,有质而凝,寒则凝,热则行,热毒之气内外不得分消,内闭结,外无汗,营家失所,奔 
窜妄行,传注督脉,必从鼻软关而出。《经》云∶毒从衄散不必止之。若从口来犯胃, 
难治,急用犀角地黄汤。或溺血者,加山栀、车前、石苇、木通、 
升麻、槐花(各二钱),或大便下血者,加黄芩(四钱)、槐角(三钱)、黄柏(二钱)、升麻(二钱)。血属阴本静,因 
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耳鼻衄出者加山栀(二钱)、防风(二钱)、荆芥(八分)。若九窍出血者不治。若吐蛔,泻蛔。 
蛔者,嘈食虫也。不食而出者,胃火实也。见食而出者,胃中虚寒也。气虚不食而吐蛔者死,泻蛔亦然。不食,虫 
无存养之所,故出。虫畏胃火,不安其身,亦出,宜重用石膏。 


误降(十九)
属性:疹虽出齐,天庭不明,手足尖不至,而时师误降者,或自回者,于降药中加发散开提之药,如大黄、钩 
丁、薄荷、蝉衣之类。或用青龙汤不可迟延,生甘草、知母、薄荷、黄芩、栝蒌仁、胆草、大青、红花、忍 
冬花、通草、谷精草、西瓜汁、升麻、砂仁、竹沥、僵蚕、槐花。 


咽喉(二十)
属性: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喉者,肺经呼吸之往来,主出而不入。咽喉系一身之橐 ,使毒 
火上炎,不得发越,锁于咽喉,或燥或破,或呛或噎,或痛或肿,甚至水入则吐,食入则呕,音哑,言语 
不明,无论火毒重轻,即以甘桔汤加大力、荆芥、玄参、复花、前胡、芍药,消火毒,清咽喉为要。回后加 
豆根、麝干、麦冬、防风、石膏、苦参。《经》云∶切要解炎并 
清喉痹。咽痛甚,毒火灼,只恐一朝封管, 锁杀声,哑却徒劳。 


舌刺咽干(二十一)
属性:舌胎生刺,咽干如炙,伤寒难症见之,阳盛阴消之象,然扶 
阴益阳其危可解,痘疹若见,总以烈毒肆虐,非仅爆炙已也。甚则干焦日黑,总以咽喉壅毒,所以咽哑水呛 
无言。若 ,舌刺如煤者,不治欲解其危,非寒凉荡涤不可,即使攻解须在回时早图可也,用大黄、栝蒌仁、 
石膏、枳壳为主。音哑是肺热,有肺痿,有风毒入肺,哑有火郁,舌有痰迷。 


音哑(二十二)
属性:心者,声音之主;丹田者,声音之府;喉者,声音之门也。被热毒煎熬,热甚生痰,津液胶锢,痰毒 
填实,肺窍有碍气道,其毒不能尽行于肌表,故音哑。然热毒既已不行,以致肺窍填实,虽有根有主,声音 
亦不能发越也。且肺金以空而鸣,不空则不鸣,宜用力子(二钱)、桔梗(一钱)、花粉(二钱)、甘草(一钱)、菖蒲(八 
分)、黄芩(八钱)、麦冬(二钱)、知母(二钱)、钩丁(二钱)、川贝(一钱)、天麻(二钱)、前胡(二钱)、芍药(二 
钱),以清其火,顺其痰,则肺开而声音出矣。如久泻后音哑汗出者,元气脱也,不治痰,疹始中声哑者,以人 
事安静,饮食如常者佳。若起发之时,即音哑失声音,切牙者,寒战者,烦躁昏迷者,干呕水呛锁喉者,痰 
壅喘急者,泄泻不止者,腹胀闷乱者,皆凶。未出声变者,表郁病也。已出声变者,膈热病也。出后而声不出 
者,表膈兼病也。又咳嗽出声者,不在此例,此时亦用北沙参清肺,肺敛则声开,惟疹回一月外,方可 
用诃子、阿胶、糯米。 


弄舌咂唇(二十三)
属性:(唇未肿则肺热,燥则唇干,利湿热唇烂,肺热则唇生核,狐惑则唇浓上疮或 
则唇下疮,风则唇动 ,虚则唇白无色,寒则唇青或噤。) 
舌乃心之苗,心宁则舌安,心扰则舌乱。且肺之络又连舌本,心肺有热,其苗自不能宁,故搐弄不息, 
长出不收。脾乃仓廪之官,其华在唇,且胃脉环于唇口,咂唇者、硬肿者,乃是脾火也。若破荷叶浸软贴之, 
或辰砂和蜜敷之,倘若唇肉已伤,不治。疹回后倘有此症,重用黄连、石膏、莲心、栀、柏,以清心苗。 
盖舌乃心苗,口为脾窍,火降则热自疏矣。 


发狂(二十四)
属性:发狂一症,虽不得见,然总因风寒外束,腠理闭密,大肠干燥,身热无汗,毒火郁结而不得发越故也。 
初起用麻黄散加大黄,回后用石膏(四两)、知母、黄连(各一钱)等味,治之可愈。 


烦躁不宁(又二十四)
属性:《经》云∶烦躁者,毒瓦斯壅塞并表里不宁也。如抓搔者,疹痒也。不安者,内热也。呻吟者,疼也。 
又烦者,气血燥也。《经》云∶内烦外躁,小便不通,小肠热积也。 疹每有此症,或至昼夜不安。 


谵语不眠(二十五)
属性:谵语发狂,啼叫多时,治宜发汗兼通大小便,《经》云∶心烦乱用凉膈散,快胸又疏表,透毒凉解清火以 
去其根。又云∶肾燥故心躁,火屈于水而出也。《经》云∶肾枯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肺主烦,肾主燥,有痰, 
有火,有毒,有虫,有痒,用黄芩、黄连、麦冬、知母、贝母、连翘、车前、羚羊、犀角、防风、胆 
草、干葛、冬花、茯苓、柴胡、山栀、槐花、石膏、栝蒌仁等味, 
又加玄参、生甘草、茯苓、山栀解清肺火,宜重或用大黄、六一散之类。 


咳嗽痰壅(二十六)
属性:咳嗽者痰涎壅盛,外感风寒,热毒壅遏而不得发越,以致肺窍不通,始用和解散,回后痰多加川贝、胆 
星,或麦冬、清肺饮。咳嗽者乃邪气上冲,痰滞不活之故,治嗽宜以治痰为先治,痰要以治气为本,用枳壳、 
橘红以利其气而痰气自除,痰饮自消。清肺金,解热毒,而邪火自退矣。夫人身之津液所以资生精 
血也,火毒煎熬,而津液不得流通,变为痰涎,胶固于中,致使正气被塞于胸膈,或喘或嗽或舌强不能言语, 
或喉中作声乳汁难下,入口即嗽而吐出者,此毒瓦斯停滞于肺胃也,宜升发解毒,当以前胡、桔梗、复花、枳 
壳、橘红,大力等药,以运动其痰。如先有痰在颈项者,不必妄治,即用生大力移之亦可。 


呃逆(二十七)
属性:呃逆者,气噎也。乃是胃枯槁而成,此下焦毒火郁于胃中,不得发越之故,非是阴火上升,根据胃而发也, 
治宜用石膏、茯苓、麦冬、橘红、鲜斛、山栀、竹茹、九头兰、茉莉花、树上干桃等药。 


腰胁痛(二十八)
属性:毒伏于肾,肾传于腰,腰乃一身之关节也。毒火煎熬,肾水枯槁,水火失济,故腰疼也。初起用败毒散 
(川羌、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升麻、干葛、甘草、青皮),若外感风 
寒必兼头痛,亦用此药。两胁疼痛尚有余毒在中,阴阳之气不能升降,故作胁疼治,宜柴胡、枳壳、桔梗、 
赤茯苓之类,使二便气流通而疼自止矣。 


腹痛恶心(二十九)
属性: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脏气相击,火毒郁结,凝滞而作腹痛。腹痛者毒郁于阴,脐以上属 
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治直升发解利。《经》云∶痛以利减,毒以泻松,加枳壳、枳实、大黄、栝 
蒌仁之味,胃口有热有痰而作干呕者,是为恶心,大便秘结忽作腹痛者,燥粪欲出也,用外导法,如平日原有 
蛔痛之症,此为内热蛔不安而作痛也,宜用大黄、枳壳、栝蒌仁等味微微利之,泻出即安,切勿妄用使君子等酸药也。 


腹胀(三十)
属性:毒瓦斯凝于胃,不能外越,而毒留于内,甚则气喘发厥,治宜升发解利散邪,使毒瓦斯分消,则胀自愈。 
《经》云∶疼以利减,胀以自消。肺热生胀而大便秘结,仍用枳壳、大黄、栝蒌仁。胃热 
生胀,小便赤涩,可用木通、川连、黄芩、石膏。乳食停积,可用升发加消导,又加枳壳、杏仁、桑皮、陈皮 
之类,喘者加葶苈子。又方用田螺一个,将麝香、五味子、入于田螺内,覆脐中,布包,昼夜小水即利矣。 


喘息(三十一)
属性:毒火流于肺金,气为火毒所郁也,治宜清金解毒,退火消 
痰,顺气为主,如鼻塞咳嗽,乃风入皮毛,可加麻黄、杏仁。泄 
泻久而喘者,虚喘也。不泄泻而喘者实喘也。实喘非伤食即便闭,宜陈皮、枳壳、苏子、前胡。疹后发喘者, 
毒火绕肺也,宜用条芩、知母、大力子、石膏、桔梗、地骨、兜铃、杏仁、桑皮、葶苈、川贝。喘后腹胀者, 
利小便而喘自止矣。气喘痰盛者,当服三子养亲汤,苏子、芥子、莱菔子,微炒黄。注云气有 
余便是火,火升而痰亦升,气高而喘亦高,故用苏子降气以解之,芥子开气以理之,菔子利气以下之,气下 
则火清而痰喘自止矣。再加竹沥、枇杷叶、绿豆更妙。 


预料疹后(三十二)
属性:起发时先看头上,旋视手足透发如何。若手足尖出到,额上皆明,此毒瓦斯得泄,脾胃素强,不必虑也, 
勿药有喜。若遍身虽起,而手足尖不到者,此毒郁于脾胃。盖人之一身,脾胃为君主,然后灌溉于四肢。今 
脾胃津液不能行,其毒不泄,所以起发不到,此根本已拨,枝叶必萎之兆。天庭亦要紧之处,定要透 
发,若太阳太阴两颧并鼻左右不起,不比金木不分之症可挽救也。 


手足疼痛(三十三)
属性:疹出之后,被风寒邪气侵袭肩窝手臂,以致毒火凝滞不散, 
疼痛无时,不能摇动,回后必须发壅,降药之中加羚羊角、青皮、桔梗、独活、川芎,以治之可愈。 


口渴(三十四)
属性:渴者,胃中有热,津液为热所耗,故发渴而欲饮也。宜炒 
米、绿豆、芝麻煎茶与饮,切勿饮水,回后加石膏、知母、麦冬、冬花、花粉、干葛,以生津液而止渴。 
津液流通于三焦,以制火也。火气上炎,熏灼心脾,是以津液为之下陷,华池为之干涸,故发渴也,治宜 
清金。《经》云∶烈火刑金,咽燥发渴,火清则华池自润矣。咽喉干燥则渴,虽有虚实,均属肺病,金生水而 
畏火不能输降下之,令华池干涸而渴,从之喜热恶冷,稍饮即止,宜生津液而渴自止。喜寒恶热, 
百杯未足,宜制烈火而渴自解,是金被火烁,火焰如炉,五脏皆竭,而肺更何言哉!《经》又云∶降火则渴止。 


寒热(三十五)
属性:火动则热,火郁则寒。盖毒欲发泄而不得散耳,将出而有气血与火毒相攻也。出之而有者,毒盛则邪 
胜也,宜用柴胡、知母、石膏、地骨,便闭加大黄可也。 
热如炮烙者有之,头温足冷者有之,唇焦颊赤者有之,青惨黯滞者有之,周身发热参半者有之,阴阳殊绝 
者有之。其所以然,毒火有隐现之分,非真有寒热之界也。热者有微热,有半热,有极热之不同者,宜知之。 


厥冷(三十六)
属性:厥者,手足逆冷人事不知也。阳气独上,火随痰涌气塞不行而厥也。热毒之气郁遏于内,元气不得流通, 
以致外表无阳而厥冷也。宜发散之中加麻、桂、葱头,阴虚火旺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故身热肢冷,痰随火 
涌,故不知人事。又有血厥者,汗出过多,血少则阳气独上,气塞不通之故耳。 


头温足冷(三十七)
属性:头乃诸阳之会,毒瓦斯上蒸故温,足之六经属水土木,水寒则冰,土寒则拆,木寒则枯,足冷者,阳气绝 
也。《经》云∶足冷过膝者不治。但疹出郁于上而足冷者,宜清之于上,则火降而足温。四肢脾胃主之, 
是以四肢先见者不治,疹后四肢冰冷亦不治也。 
疹后头汗如淋,毒惨阳位者则不治。若治,宜前开录四十九日后之方治之,此因火性炎上,兼之渗泄 
无门,不容滂达,焰光上窜,汗之所以上涌若蒸也。四肢属脾宜和暖之故,不宜热,尤 
不宜冷,通身火热而手足独冷者,皆烈毒涌遏于脾阳,邪莫透, 
火郁则寒之象,冷之极,正热之极也。未出之时,则用麻桂以散之,而火自收矣。 


发痒(三十八)
属性:有血热发者,有毒盛发者,有感风发者,此三者宜消毒散加防风、连翘、玄参、蝉衣、地骨、生地、黄 
芩、荆芥等药。又曰痒者急疏风以开其牖,攻毒以达其滞则止矣。 
又云∶热毒壅于皮肤,气为郁遏,血被煎熬,气非不足也,锢之则焰,血非自热也,灼之则迫, 
游行皮肉,痒之所以作也,重加石膏、生地凉解,以杀其热毒之势,庶气血不受邪虐,何患乎痒之有哉!若内 
症猖狂,大便秘结,用大黄、麻黄、枳壳,速宜荡涤,不可临渴而浚井也。又有俗法,升麻、苍术、桑皮、荆 
芥、防风、柳枝、槐枝,共水煎以布拭之,即止。 


便下脓血(三十九)
属性:疹后泄泻而便脓血,此邪热内陷,大忌止涩,最宜升发开提,虽云清气不复,脾胃虚弱,不得轻用生 , 
但解其热,凉其血,而诸症自愈。治疹之法与他症大不相同,宜清热发散,凉肠为主。便下纯血者风伤肝也, 
宜散风凉血。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为主,倘若鲜血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瘀血者为脏 
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于肠胃。粪后为远血,出于肺肝,用药切忌酸涩之味,如疹后见之者,此移 
热于大肠,药宜降之,随进槐角、川连、石膏、木通、六一散、山栀、黄芩、杏仁,久则地榆亦同功。《经》 
云∶肾者胃之关也。肾主二便,久泻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疹毒传大肠,或泻痢脓浆,此是脏传 
腑,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 


症(四十)
属性:乃太过之症,比疹更重,夹毒上浮,从毛窍中出,形如蚊咬之状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参、荷 
鼻、大力、黄连、川芎、羌活、山栀、防风、荆芥、连翘、甘草、大黄等味,便有神功。 


痘疹相连(四十一)
属性:痘若现形之后,有碎密如芥子者,疹也。皮肉鲜红成块者,斑也。此火毒薰灼于中,急宜解毒,使斑疹 
消散,痘得成功。《经》云∶痘疹连呈甚是奇,夹斑夹疹总为非,斑消疹散先解毒,芩母石膏玄参宜。 
又云∶疹先痘后小儿哭,退疹方能痘自来,莫道寒凉忧冰伏,时师一见便痴呆。 
又云∶治疹不治痘,惟要开其腠,腠开毒自出,毒出为宁候。 
又云∶先退其麻疹,痘疮自然发越,宜服生甘草、防风、黄芩、荆芥、黄柏、玄参、大力、石膏,再加升麻。 


表里实热(四十二)
属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