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爱卿,你这话好似话里有话啊,究竟什么事让你不能明言呢?你平素可不是这般吞吐不实。”赵祯道。

    “皇上,老臣打算在早朝后进宫单独跟皇上谈及此事,不料晏大人恰好提及此事,所以老臣才出面阻止,皇上当知道老臣可不是赏罚不明之人,只是有些事不便开口罢了。”

    “有什么不好开口的,是关于苏锦的么?朝堂之上本就是商谈国事之所,何妨说出来听听。”赵祯面色不悦,这吕夷简故弄玄虚到底要干什么?

    吕夷简面露难色,吞吞吐吐好像不好开口的样子,晏殊益发的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于是道:“皇上都要吕相明说,吕相还有什么好顾虑的,说出来便是。”

    吕夷简瞪着晏殊道:“此事你当真不知?”

    晏殊满头雾水,道:“什么事啊,实不知吕相所指何事。”

    吕夷简又道:“苏锦呈报给你的公文中未谈及此事?”

    晏殊从怀里拿出苏锦的呈报公文道:“全文在此,请吕相过目。”

    吕夷简接过来快速的看了两眼,随及如释重负的道:“果真没有提及,那便好了,此事当和晏大人无干,晏大人既然无涉此事,老夫也就没什么顾虑了。”

    晏殊越来越觉得事有蹊跷,吕夷简到底要说什么?难道先前的顾虑竟然是为了怕将自己牵扯其中?难道苏锦的呈报中竟然隐瞒了什么吗?

    赵祯催促道:“吕爱卿,别绕弯子了,快说。”

第三五七章 恶人先告状

    吕夷简拱手道:“既然皇上要老臣说,老臣也不便隐瞒,便在这大殿之上将老臣所了解到的情况向陛下和诸位明说了吧,臣所闻之情形与三司晏大人所奏颇有出入,适才不说也是不想再朝堂之上引起争议。”

    赵祯皱眉道:“有出入?难道苏锦并未将扬州之事平息?抑或是剿匪之事乃是谎报?”

    吕夷简道:“皇上,扬州之事老臣了解不多,且粮务属三司职权,老臣不敢妄言,而这剿灭八公山土匪之事倒是有些说道。”

    赵祯道:“快快讲来。”

    吕夷简道:“我这里也有一封来自寿州王启年大人的来信,信上所言让老臣大为震惊,本想退朝之后单独面见圣上将此事回禀,如今便公开为皇上读之。”

    赵祯道:“王启年?淮南西路转运使是他么?”

    “正是他,康定元年由老臣举荐,从浙东调任,景佑二年进士科及第,因与老臣同乡,相互间也熟识,故而有些拿不准的事儿,他偶尔写信询问老臣。”

    赵祯明白这是吕夷简在向自己表白,自己并非和这王启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而是正常的官员中的交往,官员之间相互通信倒也属正常,风雅如晏殊等人,还常常将自己的得意诗作大肆寄往各个官员手中,请他们品鉴一番,此举倒也不足为奇。

    “念吧,不必有所顾忌。”赵祯点头道。

    吕夷简谢了恩,伸手从袖中拿出一份信展开读道:“吕相大鉴,与相爷两年前京城吏部一会,匆匆竟以数载寒暑,未知吕相身体如何?学生遥祝吕相身体康健,能为我大宋社稷多多分忧,便是朝廷之福,皇上之福也……”

    吕夷简顿了顿道:“皇上,王启年信口胡言,只是些问候客套之语,请皇上莫怪。”

    赵祯笑道:“本来就如此,他说的没错,吕相德高望隆,乃我大宋社稷脊柱,你之康健却为朕之福也,不必顾忌,继续念!”

    吕夷简吁了口气,继续念道:“学生今日贸然来信,实乃迫不得已而为之,因我淮南路治下最近事端颇多,有些事实不敢自作主张,也不敢妄加断议,故而求助于吕相,还请吕相指点迷津。”

    “想必大人知道,淮西路八公山匪患猖獗,朝廷数次下严旨要学生会同辖下各州府厢兵围剿之,我辖下庐州寿州等地厢军也数次挥军围剿,大大打击土匪气焰,也多有收获,七月斩匪徒七十九名,八月斩匪徒六十四名,擒匪酋两名,九月斩一百一十三名,在我淮南路厢兵紧逼之下,匪徒去日无多,以上这些数据均曾上报朝廷,吕相当可核查知晓;虽未能根除匪患,但再有数次,八公山土匪当无立足之地。”

    “皇上,这些数字老臣昨日请杜枢密予以核实,枢密院确曾留有王启年奏报,皇上想必也曾见到过。”吕夷简拱手道。

    赵祯点头道:“朕都知道,不过五六千厢军劳师动众,三月未除匪患,这些数字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朕没有降罪于他,也是希望他再接再厉之意,难道他的意思是怪朝廷没有给他赏赐么?这可真是笑话了。”

    吕夷简忙道:“皇上仁厚,不以一时得失而论成败,实乃最大的激励之举;不过老臣以为王启年列举这些数字并非邀功,而是说土匪来日无多,他们为了避免官兵大的的伤亡而有意识的采取这种对策,每月咬下百余人,数月乃至半年之后,匪患当可清除,这是王启年的一种策略而已。”

    赵祯道:“好像有些道理,不过说这些跟苏锦剿匪之事有何关联呢?”

    吕夷简道:“容臣继续念下去便可知晓。”说罢展开信件继续读道:“八公山匪徒凶悍强横,自有匪患而来,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实为不可饶恕之亡命徒,学生围剿匪患以来,匪酋煌煌不可终日,曾数次请求与学生会商,言及投诚招安之意,学生虽不才,但也知道这帮匪徒祸害之深,百姓人人切齿,恨不能啖而食之,若是招安匪徒,诚然能将匪患根除,但难以抑制民愤,也教受土匪残害之百姓心寒,故而言辞拒绝之,并告知土匪,除非无条件投降,否则断无妥协之理。”

    赵祯听到这里,点头道:“王启年这话说的倒是不错,岂容有土匪作恶之后,官兵围剿,自感末日将至,便投诚免责之举,这样岂不便宜了这帮祸害百姓的恶徒,除恶务尽,认罪伏法倒还有一线生机,想和朝廷谈条件,却是痴心妄想。”

    吕夷简道;“皇上所言极是,老臣也是这般认为,这王启年看来并不糊涂,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倒也分的清楚。”

    赵祯道:“嗯,下面还有么?”

    吕夷简展信读道:“正因如此,学生采取月月围剿,四处设伏之策,小股土匪为我歼灭数百,学生以为,剿匪之事需处处紧逼,但非轻举冒进,八公山匪寨地势险恶,若是强行进攻,反倒会适得其反,唯有处处打击,时时封锁,将土匪困死山中,方能以最小之损,获最大之利,数月以来,学生依仗此策,将土匪困于山中,其气焰式微,渐有败散之像。然十月末,朝廷派筹粮专使苏锦至淮南路公干,却将学生所定之策尽数破坏,实在教人扼腕叹息。”

    信中第一次提及苏锦的名字,而且一句话便直指苏锦破坏淮西剿匪之策,让朝廷上的所有人都一惊,苏锦破坏剿匪大计,而事实是苏锦却又灭了八公山土匪,这位王启年大人的脑子被门夹坏了?

    众人竖起耳朵,听吕夷简继续读信,赵祯晏殊等人知道下面的内容才是重点,赵祯直起身子,晏殊侧过耳朵,都生怕漏了一个字。

    “扬州粮务之事来苏锦全权之责,学生也不好插手,但调运庐州之粮前往扬州之事,粮务专使苏锦却多有偏颇之处,学生无意之责他人,但此举确实破坏我剿匪大计,则甘冒背后谗言之指,也要为在吕相面前说上一说。”

    “既来淮南路办差,且又是无上之责,岂能不加考虑随意行事,苏专使来到淮南路一不和学生通声吭气,二不跟州府合作协调,在调运粮食之事上,让我等陷入极其被动之局,不能不说是太多谬误。首先五十万石粮食从庐州调运扬州,本该从水路顺江而下直达扬州境内,苏锦舍水路走官道,实乃愚蠢之举;其次,在明知八公山匪徒成患的情形之下,冒险从官道运粮,给了土匪以可乘之机,以致粮食被劫,更是渎职之举;其三,运粮之际不邀请州府路厢兵护送,只派两百马军护送,此举太过疏漏,需知经过我厢兵数月打击,八公山寨土匪早已水尽粮绝,遇有大批粮食经过,岂能不铤而走险?粮食被抢,这便等于给了土匪们大量资助,至此我困顿威逼之策化作流水而去,不能不说是苏锦之过也。”

    众人愕然大惊,王启年这几条指责,像是几把刀子插在苏锦的各处要害,在众人的眼中,苏锦的形象一下子便成了一个自大鲁莽、不懂变通的莽夫形象,既不和当地州府沟通,也不会选择最佳的路线办法,虽是无心,但却变相的为土匪提供了大批粮草,不仅自家差事受阻,也将淮南路各州苦心设计的剿匪之策给破坏殆尽,实在是太过愚蠢了。

    赵祯沉默不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晏殊忍不住道:“吕大人,这些指责对苏锦是不公平的,也许王启年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事实却是,苏锦不但抢回了粮食,而且剿灭了土匪,那么这位王大人的指责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苏锦做的还不够么?据我看来,王启年这个时候写这封信给吕相,怕是别有用心之举。”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道:“是啊,人家将所有的过错都弥补了,却还来指责人家,真是没有道理。”

    “我看是嫉妒苏锦抢了他的风头罢了,你想啊,他搞个什么困扰紧逼之策,几个月下来也就杀了两百土匪而已,人家几天时间便将土匪窝连根给掀翻了,自己的面子往哪搁?所以才说这些怪话罢了。”

    “有道理,我看八成也是如此,这人可真不厚道,这个王启年,亏我还曾非常赞赏他。”

    “小人心理……”

    众人议论纷纷,言语一字不漏落入吕夷简耳中,吕夷简神色不动,笑道:“晏大人,照你所言,凡事只要结果,不究过程是么?这事我可要和你好好说道说道,苏锦剿灭了土匪,抢回了粮食不假,但是你可知道他是用什么办法抢回的么?”

    晏殊道:“什么办法?”

    吕夷简冷声道:“假传圣旨,胡乱许诺,为占首功无视官兵生死而拒绝友军协助,请问,这样的办事过程,难道不该深究么?”

    吕夷简之语石破天惊,将众人怔在当场。

第二五八章 罪与罚(上)

    吕夷简展开信继续读道:“粮食被劫之后,学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立刻组织兵马准备夺回粮食,但苏锦却并未前来与我协商,而是从扬州带了一千余厢兵赶往八公山下,我派兵前去之时,他却命人将我大军阻隔在山下,不让学生染指此事。我私下揣摩,苏锦可能是怕我带兵前去抢了他的功劳,故而也不好强行协助,毕竟此人是钦命新任粮务专使,他自己的过失以致粮食被抢,要自己拿回来将功补过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我担心他冒进山中不知土匪虚实会吃了大亏,于是便驻军八公山西侧以便随时应他所请从中协助。”

    赵祯暗自点头,王启年此举可谓进退有章法,任命苏锦为粮务专使之时,朝廷也下了行文给各路州府长官,要他们从中协助,但不许干涉其办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属官的手脚,他们自然不可能在苏锦拒绝的情况下强行插手。

    吕夷简继续读道:“学生本拟派人请苏锦前来会商,但却得到一个消息,苏锦所率一千余厢兵连续强攻数次死伤不少,均未奏效;急切之下,苏锦竟然只身上山私自与土匪和商,并以朝廷名义向八公山匪徒发出招安之请,并且说他是奉圣上之命,圣上特赐其金牌一枚,全职代行招安之责,许诺十恶不赦的匪首沈耀祖和邱大宝以高官厚禄,并称所有招安匪兵,朝廷都将安排官职既往不咎。”

    “学生闻言甚是惊愕,据我所知,招安土匪之事朝廷早有明规,招安的对象也仅仅限于作恶不深,为祸尚浅,且民愤不大之匪徒,像八公山这等悍匪,为祸数年,杀人无数,在淮南路犯下累累罪责,百姓闻之切齿之徒,朝廷断不可能给予招安,况苏锦乃专司粮务之事,若非粮食被劫,恐怕他根本不可能关心匪患之事,而招安之责在于中枢,苏锦虽为皇命所差,但一无官身,二非两府治下,如何担当此责?疑点重重,叫学生不得不产生怀疑。”

    “大胆!好个苏锦,居然敢信口雌黄,说是朕委托他前去招安,朕什么时候给他这个职权了?简直是无法无天。”赵祯一拍扶手站了起来,脸色也气的发白。

    晏殊的脑子翁的一声顿时成了一片浆糊,心里暗骂:苏锦啊苏锦,你这胆子简直上了天了,无论你用何种手段,也断不能假冒皇上之言,这可是矫诏之罪啊,这可如何是好?

    吕夷简道:“皇上息怒,老臣原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读此信件……这后面还有一些用以佐证之言,还念不念了?”

    “有什么不应该?为什么不念?难道任由此子胡闹不成?念,继续念下去,若事情属实,朕要重重惩办此人。”

    “臣遵旨!”吕夷简巴不得赵祯说这话,继续念道:“学生生怕听错消息,冤枉了好人,况且此人据说是三司使晏殊大人所荐,此子行为关系三司大人声誉,学生断不敢随便相信传言;土匪因苏锦招安之言产生内讧,在山下官兵配合进攻之下,居然一举消亡,学生也极为欣慰。”

    “进攻当晚学生恐官兵死伤过多,遂率所部增援,不料竟然再次被拒,只得在外围警戒抓捕漏网之匪,后半夜在山西坡侧密林中抓获溃逃山匪七人,为首之人乃是土匪小头目匪号叫做‘大老王’,学生连夜审讯,终于得知此事完全属实,苏锦与匪首沈耀祖宴饮之时,曾亲口说出招安乃皇上赋予之责,并信誓旦旦之语据为实情。”

    “学生深感事关重大,因不知苏锦是否真的是圣上授权招安,再者此事似乎有涉及三司大人声誉之嫌,故不敢擅自定夺,遂将几名土匪严密关押立下口供画押,随后写此信请吕相示下;学生所言句句属实,若有虚妄之言必遭天谴,请吕相给学生指点迷津,学生不甚感激。王启年顿首在上!”

    朝堂上陷入一片死寂之中,没人愿意在此时多嘴,诚如信上所言,这苏锦乃是晏殊举荐,否则一位并无官身的学子,如何能一跃而成为粮务专使,很显然皇上用苏锦有七八分是看着晏殊的面子,既然三司是晏殊掌管,对于人选问题皇上不会过多的加以干涉,做好了是三司的功劳,办砸了也是三司的过错,你晏殊爱用谁就用谁,总之事关你自家的荣辱罢了。

    至于晏殊为什么要用苏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众官私下里倒有些议论,有的说晏殊是因为苏锦乃太祖爷托梦之人,用他其实是秉承皇上的意思,表示对皇家的尊重。

    也有人说,晏殊用苏锦原本就是想秘密的进行粮务之事,此事牵扯太广,唯有出其不意之策方能建功,而苏锦确实有这份本事。

    更有无聊者随意揣度说,苏锦和晏殊之间原本就有关系,又说苏锦长相倒是有些像晏殊,虽然身材上相去甚远,但后脑勺看起来相差无几,凭着这相似的后脑勺,大抵可以猜测出晏殊和苏锦之间怕并不是简单的爱才惜才这么简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赵祯也很尴尬,他是皇上,但是他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因为有了这封信便胡乱的揣度晏殊是否和此事有关,晏殊平日的办事风格可当的上是左右逢源,除了跟朝中个别人有些芥蒂之外,还从没听说他和什么人红过脸,这样的人打死也不会给苏锦出这样的糊涂主意。

    苏锦是晏殊举荐之人,出了这么大的事儿,在处理之前,怎么也要听听晏殊的口气,赵祯虽然愤怒,但是还不至于糊涂到无视晏殊感受的地步。

    一片寂静中,赵祯缓缓坐下,开口道:“此事当真让朕难以相信,剿灭土匪是好事,但是矫诏而为,不顾官兵生死拒绝援兵,而且胡乱许诺匪首官职,这些事不是剿灭一个小小土匪山寨的功劳便能抵消的,若真是如此,朕也不能坐视不管了;关于此事,我想听听晏爱卿的看法。”

    晏殊思绪如潮,心中郁闷愤怒交织在一起,滋味难以形容;他实不知苏锦会捅了这么大的漏子,其实他最愤怒的事情还不是苏锦所做的这些事儿,而是关于此事苏锦居然只字未提,怎么丢的粮食,怎么打得土匪,苏锦只是泛泛而过,细节几乎没有,除了结果,过程一切皆无;从而导致今日在朝堂上被吕夷简打了个措手不及,自己居然还无还手之力,这正是让人恼火的地方。

    赵祯问他意见,他不能再保持沉默,他终于打定主意先拖住这件事再说,虽然众人都嘴上说此事与己无干,但是怎么能没关系?人是自己推荐的,现在出了漏子,脱得了干系么?现在杜衍庞德他们巴不得将此事赶紧查实降罪苏锦,那样自己虽不会获罪,也会背上识人不明之过,若是罪名坐实,那么相位之争恐就成水中花镜中月了。

    “皇上,臣实不知从何开口,这件事你问臣的意见,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