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72-一得集-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津液。胃有陈积未去。势必不能纳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现之虚象百出。若得积垢一下。胃即能纳。脾即能运。何 
脱之有。但病家见此虚象。一闻宜下。无不吐舌。所以为难也。而医者当委曲开导。转危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 
勿附人意漫补以杀人耳。予再请以格物之理比例之。譬如久燃一灯。油足则灯明。油枯则灯暗。此自然之理也。 
乃久燃者油尚有余。因其上结。灯煤。如不从而揭去之。其灯必暗。使不知致暗之油。而徒添其油以望灯之明也 
难矣。明乎此。而内本真实。外视虚象者。或峻补耶。抑降下耶。此内经所云。去菀陈则正气复是也。再小儿秋患泻痢 
最 
多。其症由于暑秽挟食滞者。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秽。内清暑邪。佐以化积之品。一二剂而即愈。其若 
日久脾虚。则佐以健脾之品。余治是症。用是药。无不应手而愈。方则每多相同。其食切忌温燥。以致胃液干枯。不 
能敷布于上。而为腹硬咳嗽变成疳劳之症。如芳香则宜藿香、菖蒲、佩兰叶、佛手柑等。清暑则宜鲜荷叶。鲜青蒿、 
六一散、黑山栀、条芩、川连等。苦味坚肠。且以止痢也。运气则宜广皮、木香、槟榔、腹皮等。消食则宜神曲、谷芽、 
麦芽、山楂、午时茶、五谷虫、鸡内金之类。健脾则宜西洋参、茯苓、炒麦冬、炒扁豆、甘草、粳米之类。养胃阴则宜 
石斛、麦冬、木瓜、乌梅之类。利小便则宜车前子、泽泻、滑石之类。杀虫则宜胡黄连、榧子、使君子、槟榔之类。然 
必佐以甘药以诱之。使虫喜甘而求食也。儿医之治泻痢。每用葛根。观叶氏书。当知所忌。以上诸药。平淡无奇。善用 
之变化无穷。秋间小儿诸病。或疳积腹硬。青筋突起。或疰夏不食。体日羸瘦。或肝强多怒多啼等症。皆可变化治之。 
而药亦不出以上数味而已。盖小儿之病。多在肝脾二经。饮食果饵。伤其脾胃。脏腑柔弱。运化不逮。变生诸病。古云 
伤食恶食是也。又云若要小儿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真至论也。 

卷上诸论
萝卜缨为治痢妙药论
属性:夏秋间痢症最多。其病多由于暑秽食积而成者。萝卜治之最宜。务于冬至日。连根叶置于屋上。任其风雨霜雪 
日晒。至清明收下。其内空松如缨。名曰萝卜缨。性能清暑消积。又加雨雪日晒寒暑交蒸。受天之清气。以解肠胃 
之浊邪。无论赤白痢。俱极效验。而富贵之家。厌其轻贱。弃而不用。惜哉。岂知物虽贱而效至神。若能制以施送。则 
造福无量矣。盖是物至贱。存心济人者。人人可以制送。愿医者广为传说。则亦造福之一端也。 

卷上诸论
痰症随宜施治论
属性:人之痰病甚多。全部内经。无一痰字。金匮又以痰饮咳嗽同列一门。以致后世治痰。专责于肺。不知古人以肾为 
生痰之本。胃为贮痰之器。理固甚精。盖肾主五液。入肺为涕。痰与涕。同为津液之化。而津液又生于胃。为水谷所 
归。炼气存精。为之津液。上升肺而下输脾。则又随气营运。痰因气而周历四肢巅顶。无所不到。故内伤外感。皆能 
生痰。治外感寒则温之。火则清之。治内伤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壅上宜吐。滞下宜攻。此大略也。如痰因风生。则用 
轻剂疏其表。风为阳邪。从皮毛而入腠理。渐渐达于肺胃。必致水谷之精液。不能上升。因郁结而化痰。仍当从肺 
窍咳出。肺位最高。故宜轻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吴氏之银翘散、桑菊饮、是也。如风已化热。热蒸胃 
液而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石膏、竹叶、等是也。如感寒邪而生痰。则毛窍闭拒。肺气逆满。太阳之气。 
无以发泄于外。宜杏苏散、麻杏甘石汤之类。热盛则佐以条芩、知母、桑皮、山栀等。如暑邪由口鼻吸受。直趋中道。 
入于胃府。积滞而为热痰。宜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宣泄热邪。如湿郁于中。脾胃不克升降。壅阻为痰。务须运脾 
清胃。运脾宜浓朴、干姜、腹皮、山楂、茯苓、苍术、藿香、豆蔻、橘皮之类。清胃宜竹茹、条芩、知母、甘草、花粉 
之类。或加淡渗 
利水之味。如湿郁变成热症。又宜透湿清热。如芩、连、知、柏、豆卷、通草、滑石之类。详见吴氏条辨。薛氏湿热病 
篇。如 
伤秋金燥气。消烁肺胃之津液而化痰。宜滋养肺胃之阴。喻氏主清燥救肺汤。或佐以五汁。养阴甘凉润燥。即雪 
羹之类亦是。且六淫之中。火最生痰。火有君相之别。五志之分。治肝火以苦泄。治胃火以苦降。苦泄与苦降不同。 
苦泄如山栀、青黛、龙胆、芦荟、猪胆等。苦降如大黄、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枳实等。又痰郁久而化火。其升 
于上则怔 
忡眩晕。嘈杂不寐。入于经络。则疼痛瘫痪麻木结核。入于肌腠。则凝滞而成痈疽。流于下焦。则必痿痹鹤膝骨疽。 
入于胞络。则又痰厥癫痫痴呆昏迷。大抵怔忡眩晕。嘈杂不寐。宜清火以治肝。佐以安神之药。如羚羊角、桑叶、丹 
皮、山栀、钩藤、天竺黄、连翘、麦冬、茯神、远志、青黛、牡蛎、石决明之属。疼痛瘫痪麻木、 
则宜控涎丹、滚痰丸、及荆沥、竹沥之属。盖痰居深远。不克吐出。不得不从下也。凝结肌腠而成 
痈疽。宜调和营卫。佐以芳香透络。开腠如归、芍、穿 
山甲、白芥子、桃仁、乳香、没药、皂角之属。攻其瘀积而导散之。痿、痹、鹤膝、骨疽。则宜大活络、控涎丹之属。 
诚以下焦之痰。非峻药不能通达也。痰、厥、癫、痫、痴、呆、昏迷。又宜运出胞络之痰。先用藜芦汤吐之。至症急口 
噤。用藜芦为末。 
搐入鼻内。亦能致吐。若过吐不止。用葱汤饮之即解。次用牛黄清心丸、或白金丸、以清余邪。又次用安魂定神丸。 
以善其后。无不效验如神。以上皆六淫外邪之治法也。至有因内伤者。形寒饮冷则伤肺。肺被伤则寒邪郁结于 
内。而下得出。势必喘逆咳嗽。喉中作水鸡声。即金匮支饮、悬饮、是也。轻则苏子降气汤。重则小青龙汤。射干麻黄 
汤。以寒邪非温散不可耳。如饮食不调。失饥伤饱。劳倦伤脾。脾阳不升。宜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调其中而痰自 
化。如暴怒伤肝。肝气逆而犯胃。亦能生痰。又必胁痛呕吐。口苦嗳酸。宜逍遥散加丹皮、山栀、青黛、竹茹。或越鞠 
丸用青黛为衣。或加石斛、木瓜、乌梅、川连、辈以平胃气。或用代赭、海石、蒺藜、辈以镇肝。使土木无忤则安矣。 
如因房劳伤肾。水泛为痰。亦必喘逆倚息不能卧。然与寒邪伤肺之喘逆有间。气邪伤肺。其脉必弦。或沉细而寸口滑数。 
肾虚之喘逆。其脉必虚大。尺脉反浮。可按验也。水泛为痰。宜治温补。轻则建中汤。重则二加龙牡汤。或八味肾气 
丸作煎剂。使肾中温暖。水不上泛。而痰喘自除矣。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必用杞子、当归、鹿角胶、潼蒺藜、 
海螵蛸、杜仲、补骨脂、雄骏之物。乃克有济。年久老痰。窠囊锢结。当遵喻氏法以运出之。又须继以补脾。而为填空 
之 
计。胸腹堆酿成痰癖。坚大如盂如盘。当用丸药攻之。如大黄、三棱、莪术、归须、桃仁、巴豆、莱菔子等为丸。然 
终不可过服。以伤正气。予因治痰古无成法。妄为评论。尚希高明裁正。 

卷上诸论
治喉症宜分三大纲论
属性:咽喉诸症。古人分七十二名目。其实三大纲统之矣。三大纲者何。一曰喉蛾。二曰喉痹。三曰喉风。喉蛾者。初起 
恶寒发热。形圆高肿。色赤脉数或紧。四五日即脓成,治法于未溃时。宜刺少。商、少冲、中冲、出血。药宜解毒消肿。 
方剂如银花、赤芍、丹皮、黄连、黄芩、皂角、生甘草、贝母、枳壳之类。吹药如稀涎散。开关散之类。或用桐油探吐 
其痰。关窍一通。即能消肿进食。如四五日后。脓已成。其色或赤或紫。脉洪大而数。须刺破患处。泄其脓毒恶血。内 
服解毒清火。如银花、连翘、丹皮、山栀、黄连、黄芩、生甘草、贝母、归地之类。外吹排脓化毒之药。如黄连、黄 
芩、朴硝、冰片、硼砂。少 
加轻粉、牛黄。即冰硼散随症加味可也。如溃久不愈。则名烂喉蛾。有虚实二种。虚者色白腐。脉虚数。实者色紫而 
脉沉紧。虚者宜人参养荣汤、生脉散之类。实者宜鲜菊叶、紫花地丁草之类。火毒盛者。仍用芩、黄、丹皮等清之。甚 
者加犀角、大黄。喉痹乃君相二火相并所发。形如小棋。初起无发热恶寒之表症。十余日方成脓。内经云。一阴一阳 
结而为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共络于喉。气盛则内结而肿 
胀。胀甚则气痹痹者闭也。故治喉痹。当以散结泻火为主。初起亦宜刺少商等穴出血。治与喉蛾大同小异。方中 
宜加桔梗、僵蚕、玉枢丹等散结之品。吹药如吕雪、品雪、锡类散等类。惟喉风形症。与前不同。治亦迥异。其症初起 
漫肿不高。或外连颈肿。必发热恶寒。而脉浮数。痰涎壅塞。初起宜普济消毒饮、张氏六味汤、随症加减。吹药宜疏 
凡化痰顺气。如皂角、薄荷、僵蚕、人中白、黄芩、黄连、硼砂、冰片之类。溃烂色紫。必加珍珠、西牛黄、琥珀之类。 
以生肌败毒。如虚烂日久。色白脉虚。方药宜用温补。吹药亦勿过寒。如芩、连、西牛黄、冰片之类。咸在所忌。宜用 
琥珀、珍珠、 
滴乳石、人中白、朱砂之类。生肌和血。又有弄舌喉风。哑喉风。乃毒盛于内。必重用解毒。缠喉风乃风毒上盛。主以 
辛凉轻散。锁喉风真者。乃绝症不治。面青瞠目。轻者以桂附八味加玉枢丹一锭。磨冲。此须开其上而温其下也。 
喉症之书甚多。大略不越于此。更能深思类推。则游刃有余矣。近有时疫白喉一书。论症以足三阴为主。盖喉症 
皆在手经。不关足经。古书具在。何得经脉倒置。真是无知妄作。明者自知。姑勿深辨耳。 

卷上诸论
喉症吹药论
属性:喉症以吹药为外治之要。不可不深究也。盖外科每每不知药性。修合几种通治之药。若遇重症。非但不效。必至 
误事。况喉症吹药。尤当随症制配。各味预研极细粉霜。庶药与症对。奏功乃捷速耳。初起肿痛。牙关不开。痰涎上 
壅。宜用玉枢丹。茶汁磨以漱口。或用牙皂开关。或用桐油以鹅翎蘸之卷入喉中。涌去其痰。即关窍通而能饮食 
矣。如牙关紧急。挖之不开。可用牙皂为末。吹入鼻内。则口即开。或以藜芦末吹入鼻孔。亦能吐痰开关。或用生半 
夏擦两颊车皆效。如脓成肿胀。于患处点破。去其脓毒、恶血。如畏刀针。以人指甲、壁钱、瓦上焙枯为末。加冰片少 
许吹入患处。亦能穿破。名代刀散。如肿痛痰壅。玉枢丹、土牛膝根、万年青根、捣汁入醋二三滴滴口最妙。硼砂、朴 
硝、胆矾、牛胆、硝矾。皆能消肿化毒去腐。赤肿火盛。则黄连、黄芩。青鱼胆、青黛、西瓜霜。皆能清火解毒。风火 
上壅。宜薄荷、僵蚕、冰片、青黛等凉散之品。毒盛者。宜西牛黄、雄精、人中白、为解毒之良药。溃烂新肉不生。宜 
用珍珠、西黄、朱砂、琥珀之类以生肌。然必腐尽乃可用之。若腐肉不去。即用生肌等药。反致毒邪内伏。不能收功。 
宜知之也。喉症应用之药品无多。知其性以随症配合。自然灵妙异常。起危症于须臾耳。 

卷上诸论
推摩法论
属性:推摩法。乃先师之真传秘法。按病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因后世不得传授手法。以致弃置不用。几于失传。盖小 
儿脏腑柔脆。受风寒暑湿之邪。即便发热。或受惊吓。肝胆气浮。热发于内。血热沸腾。医者不能见病知源。发表 
清里。用药杂乱。则以小儿柔脆之脏腑。运化乳食。尚且不逮。何能再加猛烈之药性。岂有不反增药病耶。何如推 
摩法。既稳而又速效哉。近来是术盛行。而精者不一二觏。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腑。热清寒 
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 
运气。掐以定惊。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有十大手诀做法。乃先师之秘法也。若能精是术 
者。广行于世。则小儿之病。庶几无夭札之虞矣。 

卷上诸论
治小儿用药宜轻论
属性: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运化。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 
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则宜重而不宜轻。轻则药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则。痘 
二症。乃先天之火毒尽发于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观叶氏案当自知之。 

卷上诸论
方药针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论
属性:方药治病。始于伊芳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营卫在六腑者。宜用汤剂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营卫者宜 
和。入于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肠胃者宜下。在脏则非汤剂所能尽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 
用药宜轻。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缓。肾则多虚少实。故或宜于丸。或宜于膏。内经云。 
肾藏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肾虚者。宜气浊味浓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为膏为丸。同类相感。 乃克有济。如病 
在经络。或疼痛流注。或拘挛弛纵。必用微针以调其外。更佐药酒以和其内。则经络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徒事 
药饵。病必不愈。如小儿惊风。二十四种。惊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儿丹毒及大人恶血留阻。须用砭法。 
砭去恶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积。以及溃疡虚寒。年久不敛。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肿疡疼痛 
瘕等病。俱宜薄贴。但症有阴阳。而药分寒热耳。如历节痛风筋骨疼痛。须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营卫 
经络筋骨气血脏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则各有所主。先圣立法。一定不易。后世医者。不能通晓。每以方剂通 
治百病。治之不愈。延为终身之疾者多矣。故为医者必当深考古法博览群书。然后能操纵在手。运用如神也。 

卷上诸论
补药不宜轻服论
属性:内经四气调神为摄生之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饮食有节。不可过也。过食即有偏胜之患。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 
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 
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张仲景为立方之祖。观伤寒论及金匮 
二书。其方皆是治病。补剂之方甚少。后贤惟张子和得之。病去则教人以糜粥调养。与内经之旨不相违悖。而补 
方之盛行者。则始于张景岳、赵养葵。动辄参 归地。而薜立斋宗之。后世徒震其名。以为信然。效之者误人无算。 
观其治案中。无不以补中益气。逍遥散、归脾汤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盖风寒暑湿 
四时之气。其中于人也。则曰邪气。人在气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 
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前 
已详论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 
可慨也。识者鉴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宁使五谷调养。既可省费。亦无弊窦也。 

卷上诸论
德以治身药以治病论
属性:有客论曰。人生之得失。必关乎时运之顺逆。古来英雄。其运未至。饔飧尚属不继。及其至也。则为将为相。别具 
一番经天纬地大手段。何其前后相去如天渊也。余曰。此理甚明。客请详之。余曰。汝曷观四时之序乎。百卉秋则凋 
零。冬则枯落。春信一至。齐开竞放。至夏则又盛长矣。此即得时失时之征也。况人与天地参。尤为万物之灵。日星 
河岳。其来有自。荣辱屈伸岂尽人事。有天运。有气运。有在人之五运。天运关乎时数。气运系乎国家。在人之五运。 
则主人之一身。亦名经气。昼夜营运。出入应乎时刻。可定病之进退。伤寒论云。太阳病欲解。从午至未上。又云病 
发于阳者夜半愈。发于阴者明日日中愈。又云伤寒六日。六经已周。七日当解。是药之治病也。不过随其偏而调 
之。亦待经尽而始愈也。曰。然则五运之盛衰。可用药以调之。如运之失时。则何法以治之耶。余曰。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