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社会平等成员,应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
江泽民主席表示,中俄两国正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的宗旨是: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睦邻友好,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密切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通过双方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这种新型关系的特点是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最后,江泽民主席用俄语讲道: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中国人民愿同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难忘的国宴
23日晚,叶利钦在克里姆林宫多棱厅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俄罗斯政府、议会、军队、政党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以及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约200人出席。
根据当时俄罗斯的礼宾规定,国宴首先采用唱名的形式介绍出席宴会的宾客。江泽民主席夫妇和叶利钦夫妇并排站在乔治大厅前厅。俄罗斯总统礼宾局官员对所有被邀者一一唱名。被唱名者沿中央台阶走到乔治大厅前厅,与两国元首夫妇握手问候,唱名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宴会开始后,叶利钦和江泽民主席先后致辞。叶利钦说,俄中两国签署关于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至今不到5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俄中关系稳步发展,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日益深入,合作内容不断充实。可以说,双方已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将传统友谊传给下一代。
江泽民主席表示,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需要。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得。”这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两国关系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终于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互为友好国家到结成建设性伙伴,直至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是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共同努力而赢得的共同财富。
致辞后,俄罗斯乐队奏起了轻松欢快的中俄民乐。许多人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动情地唱了起来。在欢乐的气氛中,宾主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亲切的交谈。
这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叶利钦突然对江泽民主席说要去接个电话,便起身离座,走出大厅。当时,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大约过了40分钟,叶利钦回到大厅。这时,他的脸色好多了,又兴致勃勃地与江泽民主席交谈,直至宴会结束。
后来了解到,叶利钦对江泽民主席的访问非常重视。他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不久,正在俄罗斯海滨城市索契休假,特意中断休假,赶回莫斯科与江泽民主席会谈。由于身体虚弱,加上工作繁忙,无法得到很好休息,有些支撑不住。刚才医生进行紧急治疗后,他坚持回到宴会大厅。这一幕反映出叶利钦坚毅顽强、讲情重义的性格,让江泽民主席很感动。访问期间,一位俄罗斯记者问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江泽民主席微笑着用俄语回答:“КОНЕЧНО(毫无疑问)!”
江泽民主席还参观了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出生地——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列夫·托尔斯泰接受过中国哲学思想,以自己的作品影响过五四运动以后觉醒的中国人民,也以犀利的笔锋鞭挞过在中国大地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帝国主义列强。
江泽民主席首先参观故居博物馆。馆内陈列着300多件物品,保存着用14种语言写成的22万册藏书,一切陈设都保持着托翁生前的原貌。博物馆馆长——托翁第五代孙向中国客人做了详细讲解。参观结束后,江泽民主席向博物馆赠送了中国最新出版的《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并在贵宾留言簿上分别用中文和俄文留言:“列夫·托尔斯泰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中国久负盛名,他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史的瑰宝。”
随后,江泽民主席一行来到距博物馆500米处的托翁墓地。这是一座绿草覆盖的土冢,没有墓碑,没有雕像。托尔斯泰一生崇尚简朴,并留下“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筑最便宜的坟墓”的遗嘱。在墓前,江泽民主席提议代表团全体成员三鞠躬,向托翁致敬,然后颇有感慨地用俄语对在场的记者说:“托尔斯泰不仅是俄国的伟大作家,而且是令人尊敬的世界大文豪。我早就想看看托尔斯泰故居。”
第6章 1997年共建和平边界——出席“上海五国”元首峰会
1997年4月24日
1997年4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五国”元首会晤,签署了《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这是亚太地区第一个国家间裁减军事力量的文件。
第6章 1997年亚太地区第一个国家间裁减军事力量的文件
江泽民主席此次访问俄罗斯,还要在莫斯科出席“上海五国”元首会晤,签署《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边界安宁与否,是衡量国与国关系的重要标准。自从与俄、哈、吉、塔建交后,中国与4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共同致力于确保边境的和平安宁。在20世纪90年代初,5国即开始就边境裁军和加强军事领域相互信任举行谈判,取得积极成果。1996年,5国在上海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5国这次准备签署的边境裁军协定,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国家间裁减军事力量文件。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俄、哈、吉、塔双方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其只具有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裁减和限制在边界两侧各100公里纵深的陆军、空军、防空军航空兵、边防部队的人员和主要种类的武器数量,确定裁减后保留的最高限额;确定裁减方式和期限;交换边境地区军事力量的有关资料;对协定的执行情况监督等。
24日,在雄壮的军乐声中,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一同步入克里姆林宫弗拉基米尔厅。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早已等候在大厅里,迎接着这一举世瞩目的时刻。我国中央电视台也通过卫星首次在境外向全球做现场直播。
5国元首在签字桌前按国名俄文字母顺序依次落座。江泽民主席坐在中间,左侧是叶利钦和拉赫莫诺夫,右侧是阿卡耶夫和纳扎尔巴耶夫。5国元首几乎同时拿起笔,庄重地在协定上签了字。接着,他们举杯共庆,清脆悦耳的碰杯声,表达出大家诚挚、兴奋的心情,传递着5国人民企盼和平、稳定、友好的心声。随后,5国元首的手紧紧相叠,象征着5国人民同心协力、并肩前行。
5国元首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签署5国边境裁军协定的意义,称这是亚太地区史无前例的重大成果,将成为巩固这一广袤地区稳定、信任与友谊的重要因素,也是5国建立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新型国家关系的写照。5国元首还共祝相互关系不断发展。
江泽民主席在简短讲话中称赞说,今天签署的边境裁军协定和去年签署的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是5国经历7年多谈判达成的共识,是中国同俄、哈、吉、塔4国相互关系日益巩固的结果,是5国彼此信任的生动体现。协定的签署有利于5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为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开辟了一条有益途径。
会见中亚3国总统
签署边境裁军协定前,江泽民主席在克里姆林宫皇室内厅先后会见了纳扎尔巴耶夫、阿卡耶夫和拉赫莫诺夫。
会见纳扎尔巴耶夫时,江泽民主席说,同哈萨克斯坦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着重谈了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问题。他指出,现在有人在中国西部地区从事民族分裂主义活动,想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东突厥斯坦”流亡政府。他们的活动有西方背景。这对中哈两国的稳定都不利。相信总统先生会采取措施,阻止这些人的活动。
纳扎尔巴耶夫说,哈中关系发展很好,两国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哈方反对任何民族分裂主义,不允许任何组织利用哈萨克斯坦领土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他同意两国今后在此领域互通情况和信息。
纳扎尔巴耶夫还说,哈方欢迎中国大企业多到哈萨克斯坦投资,搞一些大型合作项目。希望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哈萨克斯坦乌津油田的拍卖中中标,共同修建哈中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投资改造哈中铁路口岸,提高过货能力。
江泽民主席表示,中国政府对两国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和合作持积极态度,鼓励中国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投资,支持中石油竞标,希望双方合作取得实际成果。
接着,江泽民主席会见了阿卡耶夫,就双边关系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江泽民主席说,中吉睦邻友好关系日益深化。双方已就经贸合作达成了不少协议,希望抓紧落实。吉方在台湾、西藏、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等重大问题上理解并支持中国的立场,我们表示赞赏和感谢。希望双方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活动问题上继续加强合作。
阿卡耶夫对两国关系的现状表示满意,积极评价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发展给予的支持。他说,吉中关系是世界上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典范。吉方希望与中国加强经贸等各领域合作,尽早开放伊尔克什坦边境口岸,开通吉尔吉斯斯坦通往中国东南地区的空中航线。他称赞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对吉尔吉斯斯坦产生着重大影响。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对邓小平同志的怀念,吉方决定将首都比什凯克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邓小平大街。
江泽民主席对此表示感谢,说中方尊重吉方以邓小平同志命名街道的意愿。
阿卡耶夫还表示,吉尔吉斯斯坦坚决谴责分裂主义。吉方今后将继续站在中国一边,制止一切反华分裂活动。吉方有关机构将会与中方密切协作,防止在中国境外出现分裂主义的策源地。
拉赫莫诺夫在会晤中对江泽民主席说,塔吉克斯坦十分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塔方决定近期在中国开设大使馆,任命前总理卡里莫夫为首任驻华大使。他还介绍了塔吉克斯坦实现民族和解的情况及阿富汗局势,特别是对塔利班势力不断扩大感到不安。
江泽民主席积极评价中塔关系不断发展的势头,称赞拉赫莫诺夫总统为中塔关系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塔关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江泽民主席说,中方关注邻国塔吉克斯坦局势的发展,对塔通过谈判走上和平道路感到高兴,希望其国内稳定,经济复兴,人民安居乐业。我们也十分关注阿富汗局势,希望冲突各方能化干戈为玉帛,这对地区和世界各国都有利。
第6章 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
1997年6月30日—7月1日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江泽民主席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飞赴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这片被英国强行占领长达150多年的中国土地,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第6章 1997年回归前夜
1997年6月30日下午,江泽民主席肩负全国人民的重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飞赴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这片被英国强行占领长达150多年的中国土地,就要回归祖国的怀抱了。
蒙蒙细雨中的东方之珠,格外妖娆。繁华的港岛依山傍水。市区车水马龙,充溢着活力与动感。沿维多利亚湾,高楼林立,五星红旗、紫荆花区旗、花样彩灯,五彩缤纷,在绿树衬托下,形成一条美丽的城市弧线。港岛、九龙、新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传递着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
先期到达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候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以及数百名香港同胞早已冒雨在机场迎候江泽民主席的到来。人们挥舞着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欢呼雀跃,热烈欢迎自己祖国的最高领导人来到南海之滨这片美丽的热土。
同在一条船上
当晚8时,江泽民主席在下榻的香港海逸酒店会见了专程赶来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布莱尔一个多月前刚刚上台执政,很想借香港交接改善中英关系。
江泽民主席说,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使中英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两国关系的阴影消除了。英国工党政府在这方面没有包袱,可以轻装前进。中英双方应遵循互相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登高望远,从战略高度、世界大局和面向21世纪的角度看待中英关系。
布莱尔首相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今夜对于中国、英国和香港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随着两国关系中旧的一章终结,我们可以掀开新的一页,成为发展两国关系的新起点,今后的香港也应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桥梁。
布莱尔的一番话,令人回想起香港后过渡期,中英在香港问题上既斗争又合作的曲折历程。
1985年5月27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生效后,香港便进入了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过渡时期。其中,又以1990年香港基本法颁布为标志分为前过渡期和后过渡期。应该说,在过渡期的前半段,中英在香港问题上总体合作良好。尽管在一些问题上时有争议和分歧,但总的能以大局为重,双方求同存异,进行磋商和合作。
然而,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国家联手对中国实行所谓“制裁”,当时执政的英国保守党政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打出“信心”、“民意”和“国际化”3张牌,企图得到英方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中英关系跌入低谷。
江泽民同志开始主持中央工作时,正值香港进入多事之秋的后过渡期。为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江泽民同志利用一切机会做工作,努力争取英方在香港问题上与中方进行合作。
1989年12月6日,江泽民同志会见英国首相外事顾问柯利达时曾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话力促英方在香港问题上与我国真诚合作。1991年6月29日,江泽民同志再次会见柯利达时,又指出,对于中英共同关心的问题,只要双方都抱着真诚和信任的态度,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只要按照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1991年4月6日,江泽民同志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赫德时指出,香港回归前,中英双方是在一条船上,我们应同舟共济,相互合作。如果双方都抱着这个精神,就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1989年10月,港英当局单方面决定斥资1700亿港元修建新机场综合工程。这是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之一。为此,港英政府需大量融资。工程跨越1997年,且大部分贷款的偿还期延续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但英方却不与中方磋商,颇有几分“我请客,你埋单”的意味。但是,没有中国政府的公开支持,港英政府就机场工程融资举步维艰。在此尴尬情况下,英方不得不求助中方公开表态支持香港新机场项目。
江泽民同志对此高度重视,亲自召集会议研究,认为从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维护中英两国关系考虑,对兴建新机场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同时,应以此问题为契机,参与处理跨越1997年的香港事务。
经过历时9个月的艰难谈判,双方终于妥善地解决了新机场建设的财务安排,于1991年6月30日由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和英国首相外事顾问柯利达草签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中方主张该备忘录应于中英两国政府首脑签字之后生效。为此,英国首相梅杰于1991年9月3日访华,和中国总理李鹏正式签署了上述备忘录。梅杰首相因此成为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首位访华的欧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