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而流连也。况攻之中,仍有补剂,但泻虫而不耗气,是攻补并用,且善后得宜,
安得不收全功哉。
此症用追虫丹亦神。
甘草 枳壳 雷丸(各一钱) 黄连 百部 槟榔(各二钱) 人参 使君子肉(各三钱)
白术(五钱) 水煎服。
人有脏腑不调,久泻不愈,人以为洞泻也,谁知是肝乘脾土,湿气下行之故乎。
夫肝属木,最能克土。然而土旺则木不能克,木平则土不受克。惟肝木既旺,而土
又过衰,则木来克土,而土之湿气难安矣。人身之脾土易衰,肝木复易旺。肝木能
旺,非肾水生之而旺也,大约得之怒与谋虑者居多。大怒则肝叶开张,过于谋虑不
决,则失于刚断,而躁妄之念生,皆能使肝气之旺;旺则肝气不能发泄,必致乘脾。
脾乃湿士,畏肝之克,气不上升而下降,遂致成泻。人之怒气不常,而谋虑无已,
肝亦乌能平,而泻又乌有止期乎。治法平肝以泻水,则泻可止也。古人有用上涌之
法而效者,有用下泄之法而亦效者,然皆非善法也。方用平泻汤∶
芍药(二两) 茯苓(一两) 白术(二两) 水煎服。一剂肝气平,二剂洞泻止,
三剂不再泻矣。
此方用芍药以平肝,用白术、茯苓健脾以去湿。肝气既平,不去刑土,而脾得
养,无畏于木气之克。况湿去则土燥,无波可兴,何能作泻?奚必上涌以伤气,下
泄以损阴,用劫药以制胜哉。
此症用调脾饮亦妙。
白芍 茯苓(各五钱) 白术(一两)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神曲(二钱)
白豆蔻(二粒) 水煎服。
人有侵染鬼魅,一旦大泻,此阴气之侵伤于脾土也。夫脾属太阴,本是阴脏,
然阴中有阳,则脾土营运易于变化,无复有过湿之虞。是太阴湿土,全藉肾中至阳
之气,以变化之也。若鬼,则至阴之气也,相接至久,则至阳之气,皆为至阴所盗,
阴中无阳,何以消化水谷?况鬼气又邪气也,邪气之盛,由于正气之衰,正不敌邪,
则阴气更胜,阴胜阳微,泄何能止乎?治法非补阳以去湿,助正以消阴,则泻正无
底止也。方用消阴止泻丹∶
苍术(五钱) 白术(一两) 附子(三分) 干姜(一钱) 山药(一两) 水煎服。连服十
剂不特泻止,精神亦健。
此方用苍术以祛邪,用白术以利湿,用姜附以生阳足矣,何又入山药补阴之多
事也?不知人为鬼魅所侵,不惟阳气消亡,而阴精亦必暗耗,加入山药之补阴者,
补真阴之精,非补邪阴之水也。况真阳非真阴不生,补其真阴,正所以速生阳气耳。
阳得阴而姜、附无太胜之虞,反能助二术以生至阳之气。矧山药原是健脾利水之神
物,原非纯阴无阳可比,故同用以出奇也。
此症用逐魑丹亦佳。
苍术(二两) 干姜(三钱) 良姜(二钱) 茯苓(一两) 甘草(一钱) 肉桂(一钱)
管仲(三钱) 水煎服。
卷之七
痢疾门(十二则)
属性:人有夏秋之间,腹痛作泻,变为痢疾,宛如鱼冻,久则红白相间,此是肝克脾
土也。盖夏秋之间,寒热必然相杂,肝遇凉风,则木气不舒,上不能宣,必至下克。
而脾胃之中受三夏暑热,欺肝木凋零,乃与肝木相争。肝木激而成怒,克土更甚。
脾胃之土伤,难容水谷,遂腹痛而作泻矣。泻久而糟粕已尽,脾乃传肝木之气于肾,
而肾见其子之气,乃相助而作恶,忘其自损母气也。红白相间者,肝不藏血而红见,
肾不藏精而白见也。惟是肝内之血无多,肾中之精有限,何以能绸缪不断,如水之
倾,如泉之涌也,不知六腑畏肝木之横,五脏助肾之困,交相成之也。治法急平其
肝气之怒,少佐祛秽之药,则肝气不降而肾气顿收。不必止痢,脾胃之土自安,脾
胃既安,何惧痢之有?方用平肝止痢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栀子(二钱) 枳壳(一钱) 车前子(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一剂痢轻,再剂痢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全不去治痢,但去平肝而痢自止。盖痢之来也,始于肝;痢之成也,本于
肾。平肝则肝气平,肝平而肾气亦平。肝肾之气平,而脾胃乌有不平者乎。今人但
去治脾胃也,所以痢不能遽止耳。
此症用和腹汤亦可。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枳壳(三钱) 广木香(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人有夏秋之间,先泻后痢,腹中疼痛,后重之极,不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
饮水,小便艰涩,小肠作胀,人以为火邪之重也,谁知是湿热之盛乎,盖夏伤于热,
必饮水过多,热虽解于一时,湿每留于肠胃,迨至秋天,寒风袭于皮毛,热必秘于
脏腑,于是热欲外泄而不能,热不得不与湿相合。然而湿与热非好相识也,相合相
争,而疼痛生矣,热欲下出,湿欲相留,彼此牵掣于大肠之间,而后重现矣。热欲
出而不得出,则热必上焚,不得不求救于水。然而湿留于下焦,而火则忌水也,使
水不能传入于膀胱,水火战斗,仍从大肠而出,此小腹之所以发胀耳。治法分解其
湿热,俾浊者趋于大肠,清者入于小肠,不必用涩药以止痢也。方用分解湿热汤∶
车前子(一两) 浓朴(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槟榔(一钱)
滑石末(三钱) 水
煎服。一剂后重除,二剂疼胀止,三剂口渴解,痢亦全愈。
此方用车前以利水,用黄连以清热,用浓朴以厘清浊,余则止秽去滞,调和于
邪正之间,以解纷争也。君、相、佐、使既用之攸宜,安有不取效之捷哉!
此症用二黄汤亦神效。
泽泻(二钱) 车前子(五钱) 大黄 槟榔 滑石(各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湿热作痢,大渴引饮,饮后又不甚快,心中懊 ,小便不利,红白相间,
似脓非脓,似血非血,此是火热未解之故也。夫湿热之极,始成痢疾,但其中有湿
轻热重,热轻湿重之分耳。如此等之痢,明是湿热两重之症,单消水则热存而水难
降;单清火则湿在而火难除,必须两泻之,热与湿俱不能独存也。然而泻热必致伤
阳,泻湿必致伤阴。治法必于补阴之中,佐以泻热湿之剂,则阴既不亏,阳亦无害。
夫泻之既能损伤阴阳,则补阴亦宜补阳矣,何仅补其阴,即能不伤其阳也?不知阴
阳原两相根也。泻热之药,仍走于大肠之内,虽损其阳,仍损其阴也。今补其阴,
则阴不伤矣,何害于阳乎?此补阴之所以不必再补阳耳。方用滋阴止痢丹∶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大黄(三钱) 车前子(五钱) 槟榔(二钱) 萝卜子(三钱)
水煎服。一
剂脓血减,二剂懊 除,三剂口渴解,而痢亦顿止矣。
此方奇在大黄与萝卜子并用,逐瘀秽实神,厘清浊甚速,用之于白芍、当归之
内,补以行攻,有攻之益,无攻之失也。
此症用通快饮亦佳。
黄连 茯苓(各三钱) 白芍(一两) 黄芩 车前子 枳壳(各二钱) 浓朴(一钱) 水煎服。
人有湿热之极,腹痛作痢,上吐不食,下痢不止,至勺水难饮,胸中闷乱,人
以为噤口之痢也,谁知是胃中湿热之毒乎。夫痢宜下行,下利宜也,何以上吐而不
能入乎?此盖胃中之火,得湿而蕴结不宣,一旦作痢,本欲下行,乃投之以饮食,则
火反上炽而不降,以致胃口闭塞,而成噤口也。然而胃火之盛者,由于心火之旺,
心火最恶湿,一得湿则火郁而不通,则停住于胃口;胃中之火,愈增其熏蒸之气,
二火相合,则热之势固结而不散,湿亦停住于肠胃之内,胸中交战,安得不闷乱乎?
治法必须开郁火之门,而门不能易开,必须引火开门之为捷耳。方用引胃汤∶
人参(一钱) 黄连(三钱) 吴茱萸(三分) 菖蒲(三分) 各为细末,滚水调入于茯苓末中,
大约茯苓须用五钱,一匙一匙调如稀糊者咽之。初时咽下必吐,吐后仍咽,药
一受则不吐矣。即将前药服完,上下俱开门矣。然后用靖乱汤∶
白芍(一两) 车前子(五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木通(一钱)
广木香(五分) 茯苓(三钱) 水煎服。二剂痢止,不必三服也。
前用引胃汤者,以心火喜燥。黄连虽寒,然其性正燥也。以燥投燥原非所恶。
况吴茱萸性热而燥,以火入火,同性岂有 格之虞?况入之人参、菖蒲之中乎?盖
胃中之火,乃邪火,而心中之火实正火也。居于邪正之间、非得正人君子之药,则
邪不能散于顷刻,非得导引之使,则心火不能返于故宫。况胃气之闭,正胃气之虚
也。人参补胃气之圣药,胃虚逢补,不啻如饥者之得食,关一开而良将勇士夺门而
入,邪自惊走矣。后用靖乱汤者,譬如以计夺门,若后无大兵相继,则敌且欺寡不
敌众,未必不狭巷而战,死斗而不肯遁,今又以利水、逐秽、平肝之药济之,是前
锋既勇于斩关,而后队又善于荡寇,安得不成功哉。
此症用启关散亦效。
黄连 人参 茯苓(各二钱) 木香(三分) 吴茱萸(五分) 水煎服。缓饮之,随饮即愈。
人有湿热作痢,数日之后,腹不疼痛,如脓如血,阵阵自下,手足厥冷,元气
欲绝,此是火变为寒而阴绝也。夫痢无止法,古人之语也。然痢实不同∶有初起即
宜止者,有日久而不可止者,未可执痢无止法一语,竟不用止也。然不止痢,不过久
病之难痊;若止痢,每至变生于不测,是痢又不可轻言止也。此等之症,正不可不
止者,盖腹中作痛为邪,腹既不痛,何邪之有?腹不痛而脓血阵阵自下,乃气脱而
欲崩也。手足厥冷,乃气脱而不能运也。必须看其舌之滑燥何如耳,热极则舌必燥,
寒极则舌必滑也。热变为寒其舌必滑,须先止其痢以救脱,不可泻其痢以攻邪矣。
方用止脱救痢汤∶
人参(二两) 白术(二两) 白芍(一两) 肉桂(三钱) 茯苓(一两) 甘草(二钱)
赤石脂末(三钱) 水煎服。一剂手足温,二剂脓血止,三剂痢全愈。减各药一半,去赤石脂,再
服十剂,元气如故矣。
此等之痢。世不常有,不可执此方以治痢。余论症不敢不备质于天师,以存此
治法,救万人中之一人也。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效。
人参 白术(各二两) 肉桂(三钱) 北五味子(三钱) 茯苓(一两) 甘草(三钱) 水煎服。
人有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脓血稠粘,大渴引水,
百杯不止,人以为肠胃为热毒所攻也,谁知是膀胱热结而气不化乎。夫水湿之邪,
从膀胱而出,乃上由于肺气之清肃下行,膀胱奉之而能化也。今胃受暑热之毒,蒸
熏于肺,肺不能受,乃移其热于大肠,而大肠奔迫,必郁结于膀胱矣。膀胱热结,
则气不化而小溲短赤,邪热邪湿,尽趋于大肠而出,不啻如决水转石之骤猛也。治
法必须清膀胱之热,以迅利其小便。但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热而大肠始热,故不若
先清肺经之热也。方用清源止痢汤∶
黄芩(三钱) 茯苓(五钱) 紫参(三钱) 诃黎勒(三钱) 甘草(一钱) 天花粉(三钱)
地榆(三钱) 水煎服。一剂减半,三剂痢止。
此方清肺金化源之方也。用黄芩、地榆以凉肺,即所以凉大肠之热也。紫参疗
肠胃之热,能消积聚,而通大小之便。诃黎勒能固肠脱,合而用之于茯苓、甘草诸
药之内,则通中有塞,而塞中又有调和之妙,所以奏功特神也。
此症用迅行汤亦神。
王不留行 茯苓 猪苓 黄芩(各三钱) 白术(三钱) 水煎服。
人有下痢纯血,色如陈腐屋漏之状,肛门大开,不能收闭,面色反觉红润,唇
似朱涂,人以为痢疾之死症也。然治之得法尚可获生,以其症虽见死象,而气犹未
绝,有可续之机也。凡下痢纯红,开手即宜用补阴之药,因人执痢无补法,以至如
此不知痢症何常不可补也。用补阳之药以治痢,则有宜有不宜。用补阴之药以治痢,
则实无不宜也。若一见红白,不问虚与不虚,动用攻邪逐秽之剂,以致白变红,红
变陈腐屋漏之色也。夫下痢纯血,原是阳旺阴虚之症。不补阴以制阳,反助阳以攻
阴,则阴气愈虚,虚极则阴气但有降无升矣。肛门大开,不能收闭,正有降无升之
明验也。面色红润,唇如朱涂,正阳在上而阴沉下之显征也。阳宜降而反升,阴宜升
而反降,则阴阳不交,不死何待乎?然能奄奄不死者,以其阴气虽降,而未绝也。
治法急救其阴,以引其阳气之下降,兼补其阳,以提其阴气之上升,未必非死里求
生之法也。方用补阴升提汤∶
人参(一两) 熟地(一两) 白芍(三两) 茯苓(一两) 升麻(二钱) 甘草(一钱) 山药(一两)
北五味子(三钱) 山茱萸(一两) 诃黎勒(三钱) 水煎服。一剂痢减半,再剂痢止。倘服
之仍如前之痢也,则阴已绝而阳不能交,不必再服。
论此方乃救阴之奇方,提气之圣药。苟有阴气未绝,未有不可续之,而升提者
也。正不可因一用之无功,竟置此方于不用。如一见纯红之症,急以此方减半投之,
何至有死亡之嗟哉。
此症用续绝汤甚佳。
人参(五钱)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芡实(各一两) 甘草(一钱) 北五味(二钱)
水煎服。
人有贪酒好饮,久经岁月,湿热所积,变成痢疾,虽无崩奔之状,而有溏 之
苦,终年累月而不愈,人以为酒积之在脾也,谁知是肾泄之病,乃湿热之酒气熏之
也。气熏于肾之中,肾即醉于酒之味,正不必其湿热之尽入之也。然而湿热之侵,
由于肾衰之故,肾不能敌,乃移其湿热于脾,脾又久受湿热之困,不能再藏,乃酿
成酒积而作痢矣。虽其积在脾,病实在肾。但治脾而痢不能愈,必须治肾。然徒治
其肾,病亦不能愈,必须解酒之毒,分消其湿热之气,则不治痢,而痢自止。方用
化酒止痢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山茱萸(五钱) 黄连(一钱) 茯苓(五钱) 柞木枝(五钱)
白芍(五钱) 槟榔(五分) 薏仁(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痢疾自愈,不可多服。愈后
仍须忌酒,否则暂止而仍发也。
论此方实解酒毒,然力止能解于目前,不能解于日后,非药之过也。盖酒气熏
蒸于肾,受毒最深。用此方以解酒毒,则脾胃有更苏之气。倘不遵酒戒,仍然酣饮,
则酒入于脾胃,其克伐之性较前更甚,盖已伤而不可再伤也。此酒积之病,酒徒每
每坐困,不得享长年之乐,可不慎哉!
此症用萸术杜柞汤亦佳。
山茱萸 白术(各一两) 柞木枝 杜仲(各一钱) 水煎服。十剂可愈。
人有长年累月,里急后重,而作痢者,乍作乍止,无有休歇,人以为休息之痢,
谁知是正气已复,而邪气尚存之故哉。夫痢不可妄止,必须因势利导之。苟邪火、
邪水未曾涤尽,一旦用补塞之药遽止之,则痢虽遏于旦夕,邪在腹中,时动时静,
静则安,动则发,亦其常也。况益之浓味之贪饕,劳役之妄作,安得不成休息之痢
乎?治法必宜以利为主,利小便,不若利大便也。盖正气已复,膀胱之气必能气化
以分水,何必再利其小便?邪之不尽者,火留于大肠也,利大肠则邪且尽下。然而
利大肠之药,必先从胃而入脾,由脾而入大肠。吾恐汤剂之入大肠,不遽受益,胃
与脾先受其损矣。方用尽秽丹∶
大黄(一钱) 滑石(一钱) 浓朴(一钱) 地榆(二钱) 槟榔(一钱) 各为细末,用蜜煮老
为丸,一次服尽。服后即用膳以压之,不使留于胃中。必得微利为度,一利而痢病顿除。
此方专下大肠之湿热也。邪原在大肠,所以一用奏功。倘畏损伤脾胃,用人参
汤送下更妙。然亦止宜于虚弱之人,不宜于健旺之客也。
此症用缓攻汤亦神。
白芍(一两) 枳壳(五分) 大黄(一钱) 槟榔(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
人有中气不顺,口中作嗳,下痢不止,人以为湿热作痢,谁知是气逆作痢乎。
夫痢疾多是湿热,然湿热之所以停积于腹中者,气阻之也。凡人大便,气闭则结,
气逆则泻。有湿热而更兼气逆,徒用消湿泻热之药,不用理气之味,则过于下行,
气必更滞矣。治法必须利气,佐之消湿泻热之剂为妙。虽然气之所以逆者,以下多
亡阴,阴血亏损,气乃不顺,遂因之作逆也。欲气逆而仍反为顺,必须补阴以生血。
然而血不可以遽生,阴不可以骤长,用顺气之药,加入于补阴补血之中,则阴血渐
生,痢可速止矣。方用荜茇散∶
荜茇(三钱) 芍药(五钱) 当归(五钱) 牛乳(半斤) 同煎。一半空腹顿服。一剂痢止,
再剂不再痢也。
盖荜茇最能顺气,且去积滞更神,入之于归、芍之中,更能生长阴血。佐
之牛乳者,牛乳属阴,乳乃血类,无形之阴血不能遽长,用有形之阴血以滑其肠中之迫
急,则血即无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