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得以迅速发展的道路。在这场划时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大革命运动的前
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英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也得到了光辉
灿烂的发展,为人类历史提供了一批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其中特
别重要的如牛顿,以及波义耳、虎克等在自然科学方面,和培根。霍布斯、
①该书中译本名为《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
1959年商务印书馆版。
洛克等在唯物主义哲学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洛克等在唯物主义哲学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纪
60年代,
荷兰就已开始掀起了摆脱西班牙封建王室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和资产阶级革
命风暴了,经过几十年的战争,终于在十六世纪初叶争得了独立,同时建立
起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虽然这场革命也远没有彻底铲除封建
势力,资产阶级还有巩固新建立的政权、防止封建复辟的任务,但毕竟使荷
兰成了“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①。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荷兰
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居于前列,政治上是当时各国中相对说来最民主、最自由
的国家,同时在文化上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著名的科学家惠更斯,最早进
行了对微生物的观察的斯瓦默丹、雷位胡克,自然法学派的著名代表、近代
国际法的奠基人胡果·格劳修斯,现实主义画派的大师伦勃朗等人都产生在
这个时期的荷兰,而在哲学上则有对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对莱
布尼茨的思想有过直接影响的斯宾诺莎。
十七世纪的法国,由于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英国
和荷兰落后了一步,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所发展,但还比较软弱,不足以提
出革命的要求,可以说和封建势力处于势均力敌、谁也不能战胜谁的状态。
在这种条件下,专制王极就以表面上超乎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之上的
姿态出现而大大发展起来。十七世纪上半期,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就已为
强化专制王权奠定了基础,到了下半期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王权达到了极
盛,同时也取得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当时的法国,虽然就其经济和政治制
度的发展来说不如英国和荷兰先进,但由于其军事和政治上的这种霸主地
位,却使其首都巴黎成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一个中心,同时也使法语成了欧
洲政治、外交和文化界最通行的语言。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巴黎不仅是各国
科学、文化界著名人物荟萃之所,同时法国本身也出了许多有贡献、有影响
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如最早制造了计算机、并为概率论奠立基础的巴斯噶,
代数学的奠基人韦达等等,而最值得注意的则是不仅在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
科学方面作出过伟大贡献,并且在哲学上成为近代唯理论派的开创者和古典
的二元论的创导者以及在“物理学”范围内的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笛卡尔,和
笛卡尔派的哲学家马勒伯朗土与勒罗阿等人,以及以复兴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森狄。此外,在十七世纪末,有以怀疑为武器批判
了神学和为之张目的形而上学,成为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并与菜
布尼茨本人进行过反复辩难的比埃尔·培尔,也还有一批与莱布尼茨有过密
切交往的神学家如鲍修爱,阿尔诺等人。
意大利虽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形成的地方,也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
但后来由于新航路的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中心向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荷兰
等国转移,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相对地落后了,政治上也远未能成为统一的独
立国家,许多地方长期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王室所分割、占领、统治。不
过,意大利作为早期资产阶级文化的发祥地,不仅产生过一大批“人文主义
者”,而且在十六、十七世纪也还产生了象康帕内拉,布鲁诺这样英勇地为
真理而献身的战士和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伽利略这样为近代自然科学的
发展开辟道路和奠定基础的伟大科学家。
德国虽然早在中世纪末期也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和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3卷
820页。
相当繁荣的工商业城市,而且正是在德国进行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封建
的第一次大起义,即以路德和闵采尔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农民战争。但
其经济发展,到了十六世纪后期,本来因新航路开辟后商路的转移,也和意
大利一样日渐低落而比英国、荷兰乃至法国都大大落后了。再加上这次宗教
改革运动,由于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的不坚决和背叛,最后转过来和封
建势力一起镇压农民起义,实际上使这次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完全失败
了。运动的结果虽然产生了一个路德教的教派,但其实无非是使一部分封建
诸侯利用这一新教教派的名义来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没收天主教会的部分
财产而加强自己的势力,反而强化了在各白领地内的封建统治而使广大农民
重新沦为农奴。同时,由于宗教改革的结果又形成了信奉新教的诸侯和仍旧
信奉天主教的诸侯之间的对立。在十七世纪初,就先后成立了“新教同盟”
和“天主教同盟”这样两个对立的营垒,每个营垒内部,也还有不同派系的
斗争。这种德国封建诸侯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又受到了外国的利用和干涉,
终于在
1618年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直到
1648年订立了“威
斯特伐里亚和约”才告结束。这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瑞典、丹麦、英、法、荷兰、西班牙等许多国家都参加进去了,又和德国内
部各派诸侯之间以及诸侯与皇帝之间的混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又
旷日持久的混战局面。这场战争主要都是在德国境内进行的,这就给德国的
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原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更大大地落后了。恩格斯
在谈到当时德国的状况时写道:“在整整一代的时间里,德意志到处都遭到
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当和平
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下,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
鲜血。”①当时虽然名义上有一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但皇帝除了其直
属的奥地利及捷克等部分地区外,对德国境内其他诸邦从来未能行使有效的
统治权。“三十年战争”之后,皇帝建立统一帝国的希望完全破灭,威斯特
伐里亚和约更承认帝国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力,这就使这种分裂局面更进一
步固定下来。当时的“德意志”实际上无非是个地理名词,境内有三百多个
邦,此外还有许多不属任何邦国的城市以及近千个骑士领地。这些邦、城市
和骑士领地都是各自独立而不相统属的。这种极端分散的封建割据局面严重
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得当时德国实际上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资
产阶级。所谓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其实无非是分散在各邦为诸侯宫廷、官
府、贵族和军队的需要服务而经营一些小规模工商业的市民而已,充其量只
是依附于封建王室或诸侯的一些分散的狭隘的地方小集团。这样的资产阶
级,经济力量既极端软弱,政治上也只能仰承封建诸侯和贵族的鼻息,完全
提不出什么革命的要求,相反地只能向封建势力奴颜婢膝地阿谀逢迎。可以
想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具有革命意义的唯物主义哲学的。
这就是决定作为这一时期德国资产阶级思想代表的莱布尼茨,在哲学上仍只
能是个唯心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年)恰恰是在“三十年战争”
结束前二年,出生在来比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来比锡大学的
道德哲学教授,在他年仅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幼年虽接受了虔信宗教的
母亲的教育,但在他未读完大学以前母亲也去世了。他父亲留下了丰富的藏
①《马尔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卷
366页。
书,使莱布尼茨从小就接触到了许多古典作家的作品,相当熟悉古希腊罗马
的思想文化。他十五岁时进入了来比锡大学,虽然学的是法律,但同时又读
了许多近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培根、康帕内拉、刻卜勒、伽利略以及笛卡尔
等人的著作。他在大学时第一个对他有影响的老师是一位精通古典和经院哲
学的教授雅可布·托马修斯,因此他也接受了传统的经院哲学的训练。在他
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即他的毕业论文《论个体性原则》中,就可看出这
种经院哲学教育对他思想的明显影响。在这篇文章中他是维护唯名论观点
的。虽然在这个时期他由于读了许多近代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作品,一度为机
械唯物主义和原子论的观点所吸引,但早在他
15岁时就本已考虑过是否应当
把经院哲学中的“实体的形式”保留下来,果然不久他就感到那种机械唯物
主义的观点有许多缺点而加以抛弃,回到与经院哲学相通的唯心主义路线上
去了。这诚然有他个人思想上的原因,但归根到底是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
那种必须仰承封建势力鼻息的软弱地位,使他不能接受有革命意义的唯物主
义而只能宣扬封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和需要的唯心主义。1666年,来比锡大
学显然因莱布尼茨还过于年轻而拒绝给他法学博士的学位,但邻近的另一个
大学即阿尔特道夫大学却接受了他的论文,给了他博士学位,并要聘他为教
授,而他却另有打算,没有接受这个职位,并从此离开了来比锡。
离开来比锡之后,菜布尼茨经人介绍到美因茨大主教手下工作,开始成
为一位外交官。这位大主教,也是一位选帝侯,深感教派之间的斗争引起了
“三十年战争”,不仅弄得满目疮痍,国土残破,而且也危及自己的统治。
因此为了免蹈覆辙,竭力想使新教与天主教之间取得和解,重新统一起来。
这种新旧教之间和解的谈判本来已在进行,莱布尼茨也就参加了这一活动,
并且以后一生都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进行了这一徒劳的工作。为此目的他特别
研究了关于面包和酒转化为那稣的血肉这种基督教教义,这涉及所谓实体转
化的问题,而他认为笛卡尔派关于物质实体的本性就在于纯广延的学说不论
与天主教或路德教的教义都是不可调和的,因此竭力想来找出一种新的关于
实体的理论,要使新旧教双方都能接受,以便作为调和新旧教的哲学理论基
础,这也是促使他抛弃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观点而另创立那种唯心主
义的实体学说即关于“单子”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其实这种企图使双
方都能接受的理论只能是使双方都加以拒绝。莱布尼茨的这种努力也只能以
失败告终。
美因茨的大主教除了怕教派纷争危及自己的统治之外,还非常害怕当时
成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军事威胁。莱布尼茨为之出谋划
策,企图去说服这位国王当向异教的埃及进军而不要来进攻同样信基督教的
德意志,在这位大主教的赞同下莱布尼茨果然于
1672年到了巴黎,想去游说
法国国王。他的计划未被采纳,当时也不为人所知。据说后来拿破仑出征埃
及失败后,于
180年占领汉诺威时,才发现了这一计划。莱布尼茨去已黎的
本来目的虽未达到,但他因此在巴黎留居了四年,对他一生的思想和事业却
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上所说,巴黎本是当时欧洲一个文化中心,尤其是在
哲学和数学方面,可说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莱布尼茨在这里遇到了一些
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例如惠更斯,马勒伯朗士,以及阿尔诺等人。他本
来主要想从事于法律和历史的研究,正是和惠更斯的交往,使他又转而研究
高等数学,并促使他终于在
1675—1676年间发明了微积分,当时他称为“无
穷小算法”。牛顿早于莱布尼茨已对这问题作出了成绩,但并未发表,莱布
尼茨在发明微积分时并不知道牛顿的工作。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发表于
1684年,而牛顿的则发表于
1687年,或认为还更迟到
1693年。为此引起
的一场关于发明权的争论是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公案,但现在已可肯定微积
分是莱布尼茨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明的,没有根据可以说是谁剽窃了谁。在
巴黎期间,莱布尼茨还发明了一具能作加、减、乘、除和开方的计算机,比
巴斯噶的仅能作加减的计算机前进了一大步。他这个时期和马勒伯朗士的交
往对于他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笛卡尔及其学派的哲学,以及对于他自己的哲学
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显然有重大影响。他和阿尔诺的结识以及后来长期的通
信,对他思想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阿尔诺是一位冉森派的神学家,同时也
是一位数学家和哲学家,是著名的《王港逻辑》一书的作者之一。罗素认为
莱布尼茨正是在与阿尔诺的通信中讲了一套与他公开宣扬的哲学不同的
“好”的哲学,而由于遭到阿尔诺的反对,就把他的这另一套哲学秘而不言
了。①且不管这看法对不对,阿尔诺对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总是不能否认的。
留居巴黎这段时期在莱布尼茨思想和学术事业的发展上的重要性,并不仅仅
限于他和某些著名人士的交往,而在于他的思想和活动从此超出了当时处于
极端落后状态的“德意志”的狭隘界限,投身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文
化活动之中去了。例如他虽被有些人看作“德国哲学之父”,但他用德文写
作的作品在他全部著作中却只占很小的比例,他的大部分著作除了用拉丁文
写的之外,更多的部分,包括这部《人类理智新论》和他生前发表的唯一一
部篇幅较大的著作《神正论》以及许多重要的短篇作品在内,都是用法文写
的。这正表明他要向国际学术界发言,因此要用当时国际上比较最通行的文
字。
就在这留居巴黎期间,他于
1673年初又曾短期访问了英国。在伦敦他又
结识了著名科学家波义耳,和英国皇家学会的秘书奥尔登堡。这对促进他的
数学研究也起了重要作用。他本来早就曾写信给霍布斯,表示对他的哲学的
赞赏和钦佩,这时也曾想去访问霍布斯,但因霍布斯当时已过于年迈而神志
不清:故米得见面。
由于美因茨的大主教已于
1673年逝世,莱布尼茨想另谋一外交官职位未
成,终于在
1676年接受了汉诺威的不伦瑞克公爵的王家图书馆长的职位,井
从此以它为终身的正式职务。在他离开巴黎去汉诺成就职途中,他又特地经
过荷兰去访问了斯宾诺莎。据说他在海牙可能和斯宾诺莎相处了约一个月,
经常在一起谈论,并且在他的坚持要求下,斯宾诺莎给他看了自己未发表的
《伦理学》一书的手稿,由于斯宾诺莎被看作大不敬的无神论者而受到教会
当局和反动势力的攻■,莱布尼茨后来力图掩饰他和斯宾诺莎的密切关系,
说和他仅见过一面,听他讲了些政治逸闻,竭力缩小乃至否认自己所受斯宾
诺莎思想的影响,甚至也参与对斯宾诺莎的攻击。这也鲜明地表现了德国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乃至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的反动性在莱布尼茨思想上打上的
烙印。实际上斯宾诺莎对莱布尼茨哲学的重大影响是他自己所抹煞不了的。
到汉诺威定居以后,莱布尼茨又继续和许多人通信,从事于重新使夭主
教与新教联合起来的活动,结果都失败了,就这个问题和他通信的人之中最
重要的是法国的鲍修埃主教,和他的通信断断续续地进行了
25年之久。鲍修
①参阅罗素:《莱布尼茨哲学述评》(
A Critical ExpositionofthePhilosophyofLeibniz,伦敦,1958年版)第
二版序言等处,以及他的《西方哲学史》下卷第十一章。
F
埃一心想使莱布尼茨皈依天主教,但莱布尼茨毕竟是一位科学家,不愿使教
会的束缚影响他研究科学的自由而未使鲍修埃如愿。担任不伦瑞克的图书馆
长之后。他又受聘为不伦瑞克编修历史,为了弄清不伦瑞克公族与意大利的
一个古老贵族家族艾思特家族的亲缘关系,他又曾于。。 1689年短期出游意大
利。在此期间又有人想劝他皈依天主教,并为此要任命他为梵蒂岗教廷的图
书馆长,和许以其他可望更加飞黄腾达的高位。但莱布尼茨毕竟不想给自己
套上天主教会的枷锁而未答应。据说当他参观罗马曾成为早期受迫害的基督
教徒避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