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可能。与此相关的;空间也并非无差别的延伸。每一种方向本身就意味着全然不同的命运和性格。而这也许正是王家卫特别地选定以金庸作品的人物来虚构自己故事的原因。在这样的时空中;每一个时空点上的个体都不可替代。从表面上看;时间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线索。而在实际上;它主要关注的却是在某种特定的时间观念下的记忆和自我。故事中所有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纠葛;都必须在这一背景下才能获得恰当的理解。
同样;记忆与时间也是贯穿《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的主题,只是背景换成了现代都市的丛林。在这个世界里;“过期”已经成为一切人和物无可逃避的命运。这种状况在根源上取决于无尽绵延的均质时间以及无限广延的均质空间的确立。既然时空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点都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时间成为一切人和物的终极的否定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价值的最根本的尺度。记忆如玻璃窗上的浮灰经不起时间的吹抹。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人的物化也达到了最为彻底的程度。当自我需要从环绕于周遭的物来获得其本质时;构建自我将与丧失自我同样轻易。奠定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爱情;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嗜好。喜爱一个人与喜爱凤梨罐头或蔬菜沙拉并无质的分别。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都变得流动不定。
在这里;《东邪西毒》与《重庆森林》互为镜像:彼此关联同时又处处相反。然而;我们前面却说;《重庆森林》是《东邪西毒》的影子作品。换言之;在我看来;《重庆森林》所表现的世界恰是《东邪西毒》所刻画的那个世界的影子。镜像与影子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如何来协调这两种说法呢?王家卫在《东邪西毒》之后很短的时间里便完成了《重庆森林》的拍摄;其创作冲动从何而来?据我个人的猜测;他在构想《东邪西毒》的时候;可能的确是出于要营构一个镜像世界的考虑。而此时《重庆森林》压根儿是连影儿都没有的事;所以他要为之营构某个镜像的作品就只能是《阿飞正传》。在《阿飞正传》的提点性独白中;王家卫已在试图揭示当代生存的无根性:“我听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落地一次;那就是死的时候。”此种无根的生存状态与《东邪西毒》的世界正好相反;那里呈现出那样一种炽烈完整的痛苦;展示的是一种正相对照的生活可能性。在那个想象的古代世界里;我们看到的非但不是无根;反而是那些在凝固的记忆中个体挣扎着的根脉。也许正是在《东邪西毒》的拍摄过程中;王家卫从自己营造的镜像世界看到了对现代世界的更为准确和精练的表达:过期。于是;反向构造另一种镜像关系的想法;成为《重庆森林》的创作动源。然而这种镜像关系只是部分地完成了。某种彻底的翻转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此处的生活变得像影子一般模糊破碎;而远方的他者却始终是阳光下的清晰完整。从《东邪西毒》到《重庆森林》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是阳光下的生存向洞穴生存的转变。
华语的天空影子世界的独白(2)
然而;即使是在阳光下的生存里;我们还是看不到类似寻到出路的喜悦。王家卫显然不是一意孤行的天真的复古者。他在由凝固的记忆构成的个体生存的根脉中看到的只是陷落和挣扎;以及在陷落和挣扎的苦痛中对自我的辨认和寻找。在其中我们可以隐约听到佛的训诫的回响:一切苦难都源于对我相的执著。与此相反;在影子世界里;自我的界限早已模糊到了这样的程度:获得自我与丧失自我之间间隔的只是一些偶然的习惯。在这样的世界里;炽烈的痛苦本身就显得太过夸张;反倒不够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反而更接近无我的真谛。这样一来;王家卫就为自己对陷身其中的这个影子般的生活世界的略带玩味的欣赏找到了一点根据。因此;我们看到;《重庆森林》的基调里有某种难以理喻的喜悦。我们不得不承认;比起那些看起来痛心疾首的现代性的批评者来;王家卫更诚实些。不仅如此;他还在这影子般的生存里看到了爱的可能性。警察663的故事代表了影子世界里的可能的爱情。
尽管影子般的现代都市生活在某个方面具备了无我的特征;然而对于关注现代世界里爱的可能性的王家卫而言;《重庆森林》里的喜悦基调只能是短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同一主题的延续和完成的《堕落天使》的基调却是孤寂且冰冷的原因。在《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没有名字(与《东邪西毒》恰成对比);然而;笼统地将其视为同一的无需分别的现象;则失之轻率。事实上在影片中;不仅姓名的有无;而且连编号的有无都各有其具体的意义。编号在以规训和惩罚为根本特征的社会里;是功能化的符号。从治理(police)的视角看;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约减为与其相关的号码。在《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中;有编号的一共有三个人;警察223和663;以及狱中编号为223的失语者。他们之所以有编号;是因为他们都受控于社会治理的网络。编号所对应的个人是无差别的原子式的个人;偶然的数字表征了他们根本的生存状况:你究竟是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警察223的名字是何志武;与《堕落天使》里的狱中编号为223的失语者同名。他们之所以有名字;是因为拒绝承认过期这回事。而拒绝承认过期;就等于拒绝了现代生活的根本特征;从而也从根本上拒绝了被约减为一个偶然的数字符号的可能。警察663没有名字;是因为他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自我的更换:从爱穿制服变为爱穿便服;从爱吃沙丁鱼罐头变为爱吃豆豉鱼罐头……在被改变的过程中;他顺利地完成了前一段情感的过期;开始了新的不知会延续多久的“飞行”。杀手黄志明的名字来得很偶然;“每一个杀手都有自己的小学同学”。普遍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一个独来独往的杀手也不能例外。除了上述几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游离于正常的社会网络之外的边缘人;他们游荡在社会的边缘空间;身份模糊;偶然而又冷漠地生存着。一个个影子般的存在;使王家卫在警察663的故事中看到的爱的可能性成了纯粹的幻影。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在这样一个影子般的世界里;每个人可能得到的不过是暂时救治寒冷和孤寂的一点温暖罢了。
既然这样;为什么王家卫的电影仍始终以男女之间的情爱为主题呢?换言之;爱情何以占据如此核心的位置?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不同的故事通过某个共同的空间位置(例如《重庆森林》里的重庆快餐店和《堕落天使》里的重庆宾馆)扭结起来;在结构上有点类似于基斯洛夫斯基对《红》《白》《蓝》的处理(三个故事通过法院这样一个特定的空间交汇在一起)。只是此种空间是被赋予了精确的数字形式的纯粹的物理空间。“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厘米;我对她一无所知;六个钟头之后;她喜欢了另一个男人。”(《重庆森林》)对空间的数字形式的强调,正从反面衬托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淡漠。在这一无法用空间距离来测量的隔阂中;情爱成了超出自我走向他者最显见、最直接的出路。然而;这出路是唯一的吗?它真的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直接吗?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中;王家卫透露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怀疑:《堕落天使》中唯一一组给人温暖的镜头出现在狱中编号为223的失语者与他父亲之间。我相信;这温暖与王家卫自身的经历有关。这种自然的流露表明他知道即使在这样影子般的生存里;人也仍有可能活得更温暖。然而这瞬间的流露并没有成长为一种新的贴近这世界的角度;这角度的本质是在意(care;海德格尔以之作为此在的人的本质;中文译为操心):在李安那里;它表现为《饮食男女》中久已失去的味觉及亲情的苏醒;在侯孝贤那里;它表现为《悲情城市》里的“为死者而活”的尊严;在杨德昌那里;它表现为《麻将》里对这世界的肮脏和冷漠的洞识以及在此种冷静的洞察中对善良的坚信。也许在他看来;男女之间的情爱才是世间一切爱的根本?孟子曰:“于所厚者薄;则无所不薄矣。”由这一点看;我相信王家卫在影子世界中的寻找还将延续下去;他的寻找也还将持续地给日益边缘化的都市男女带来虚渺的慰藉和感动。
在通过文字的分析来消解王家卫的影像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不安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对他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安于更复杂同时也更丰富的影像世界;而必须找到能有效地将其还原到文本世界的途径呢?这种习焉不察的习惯中是否隐含着潜在的暴力因素呢?这些疑虑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本在我们这个世界中的潜在的统治力量。考虑到这一点;在顺从自己无法克服的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有必要让自己更持久地驻留在单纯的视觉和听觉的世界里。只有在这种开放性的驻留中;我们才能对电影所能带来的一切有更多的期待。
选自《读书》2003年第3期
华语的天空宁为玉碎的少年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1)
史航
所有人都知道,小四不是一个出来混的男孩,他是一个好学生,是父母的希望,兄姐的骄傲。他的好朋友是喜欢唱洋歌的小猫王,他们去片场看人拍电影,去树林里看人幽会,他们的日子不轻松但是有点儿自由。他们周围的同学伙伴,像滑头、二条,都是“小公园帮”的,但他们不是。
然后,小四在学校医务室认识了清纯靓丽的女孩小明,为她旷课逃学,也为她与眷村的小流氓结怨。但是真正的阴影还来自小明自身,她因为家贫而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所以交过很多的男朋友,换过很多户头。这一切小四不是没有耳闻,可他不愿相信。
这时,为了小明而杀了眷村帮派头目红毛、最后到台南避祸的青年哈尼回到了小公园。他对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让小明幸福,小四被哈尼的风采所吸引。可是,由于筹办中山堂音乐会幕后的帮派角逐,眷村帮首领山东伪造车祸,害死了哈尼。
这时,小四的公务员父亲也因为清廉正直遭到陷害,被警备总部拘禁讯问。等他被释放的时候,已经完全变成一个脆弱妥协的人。校方对小四无理刁难之际,他也只会求情而无心争辩。
哈尼的死和父亲的变化,让道德感极强的小四焦躁不安。这时,他发现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马——已经悄悄与小明相好,他决心惩罚小马以实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可是带刀出门,他堵上的不是小马而是小明,小明以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念向小四提出质疑,小四无法忍受这最后的折磨,失手杀死小明,入狱。
小四被判徒刑,小猫王去探视但不能见面,留下磁带告诉小四,猫王已经给他回信,说他很高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都有人喜欢听他的歌。可是这盒磁带,连同里面那首名为ABrighterSummerDay的歌曲,连同这歌曲中本想描述的青春,都被监狱管理人员信手丢进垃圾桶,这就是青春最后的结局。
这是动荡时代的一些青春身影。他们当中,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将青春走完,不是每个人都有本事实现自己艰难的初恋,实现父辈殷切的期望……
满眼望去,更多的是夭折的生命,夭折的理想,夭折的善意,夭折的单相思……
然而,大家就是这么长大的,还有人会这么长大,人们似乎只会这么长大。
关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影片,每位观者都有不同的阅读记忆。但我周围的许多朋友,都会将这种司空见惯的阅读记忆与历久弥深的生存记忆联系在一起,有时候大家聊天时会说起“我们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那年”。是啊,遇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样的电影,是一生中一个独立而清晰的事件。
顺便说一句,我刚看过这个片子,向别人推荐的时候,总是说成《牯岭街少年杀人案件》,随后又想,错了,是事件,不是案件。也许有我这样状况的人不少,所以,杨德昌导演后来强调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1961年6月15日,台北建国中学日间部初二学生茅武在牯岭街上杀死了与他谈过恋爱的女生,被判刑入狱。整整30年后,与茅武同届不同班的杨德昌,拍摄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影片讲的是什么呢,240分钟的篇幅,69个明暗不一的角色,凑在一起讲的就是——
宁为玉碎的少年将如何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
没办法,未来模糊不清,过去不堪回首,然而选择就在眼前。你要选择沉默还是反抗,要选择低头或者扬眉。你要信任爱情,还是信任爱人;你要求父辈保护,还是挺身而出保卫父辈。你是为原则而生,还是为机遇而生;你是去做愁容骑士堂·吉诃德,还是做乡下地主好人拉曼却。
小猫王对滑头说:“你不要看他(指小四)是好学生,你惹上他他和你玩真的。”
哈尼也对小四说:“我看你不是出来混的。”
可见小四真的不是一个想混的人。
可是师长、父辈两座偶像依次坍塌,第三偶像哈尼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只能自居为新的哈尼,自己动手来保卫第四偶像小明。就像哈姆雷特所言:“倒霉的我却要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其实他一直有意忽略小明身上不时流露出来的鄙俗,那个亲热地看着小四说“我们以后还有时间”的小明,那个仰头看天说“其实很多人都喜欢我,小医生也对我有意思”的小明,真的有着淡淡的世故和浅浅的虚荣。
然而小四一直对自己说小明是完美的,是值得保护和珍惜的。因为他必须有一面旗帜,不然,他捍卫什么?堂·吉诃德出征前也要给自己找个美若天仙的杜尔西妮娅公主作为心上人,虽然他明知那是一个粗俗鲁莽的村姑。
小四见到哈尼就说:“如果你写封信回来,这里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他真的相信,小明如果知道爱人哈尼的音讯就不会和别人好。其实,小明在哈尼之前有红毛,在哈尼之后有滑头,有小虎,有他,在他之后,还有小马。小明是个懂得“远水不解近渴”的女孩,她要随时可用的户头。
小四在最后一刻终于面对他想视若无睹的一切,只好绝望地出手。
“爱情是社会压力中最好、最阴险、最有效的工具。”德国导演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早有预言。小四就是死于阴险社会的最后一个陷阱:受挫变质的爱情。
华语的天空宁为玉碎的少年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2)
而与小四的命运相反——二条一心想上台唱洋歌,滑头最后平和得像个中年人,小猫王也忙着给猫王写信,“小公园帮”这几个出来混的人,没有一个去杀人。
混的人没有原则也没有野心,所以不会去杀人。杀人的人是要有原则的,像小四;或者是有野心的,像山东。
在这里,我很想提到另一个有原则的角色——哈尼——的台词:“我在台南的时候,叫他们把书铺里最厚的小说租来给我看。原来从前的人,真的和我们是没有两样的。我记得有一个老包,人家都以为他吃错药……后来满城的人都逃了,好像到处还都起着火,只有他一个人要去堵拿破仑,后来还是被条子抓到……《战争与和平》。别的武侠书都忘掉了,只记得这一本……”
哈尼不在乎哪里是莫斯科,不关心谁是列夫·托尔斯泰,连拿破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就是远方城市里一个混得好吃得开的帮派老大。所以彼埃尔(台湾译为包埃尔)刺杀拿破仑未遂的原因,注定要被误解成被警察干预而不是被法军士兵拘禁。但是,多少无知和误读都不要紧,最重要的原则就在哈尼心中,那就是一个人该去单挑自己要反抗的团伙,不管多么寡不敌众,也不管世道多坏,别人躲出多远!舍生取义的孟子当然不在哈尼的知识范围,可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襟怀并没有在60年代的台北失传。文化和知识可能磨损更新,英雄气概却将流淌在每一代人的血液中,这是本片最令人振奋和感泣的暗示!
回想起来,影片通篇都像我们的邻家邻校邻班邻桌的故事,最后到片尾一亮底牌,黑底白字,一个少年被判了15年徒刑,我们才明白青春已遭判决,理想再难重现。
那些剧中人何尝不意外?他们觉得好日子尚未来到,他们觉得一切尚未开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