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之工也;四者切脉而知,谓之巧也。此问有三∶一问得病元始,谓问四时何时而得,饮食男女 
因何病等;二问所病,谓问寒热痛热痛痒诸苦等;三问方病,谓问今时病将作种种异也。平按∶ 
〃其故,所始、所病“《素问》、《甲乙》作其所始病。)而后切循其脉,(先问病之所由,然 
后切循其脉,以取其审。切,谓切割,以手按脉,分割吉凶;循,谓以手切脉,以心循历脉动所 
由,故曰切循其脉也。平按∶切上《素问》有各字。注分割袁刻作分别。)视其经络浮沉,(经, 
谓十二经并八奇经。络,谓十五大络及诸孙络。切循之道,视其经脉浮沉,络脉浮沉,沉者为阴, 
浮者为阳,以知病之寒温也。)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 
皮肤着者死。(上,谓上部;下,谓下部。亦上,谓咽之左右;下,谓手之左右。寸口脉从脏起, 
下向四肢者,名之为顺;脉从四肢,上向脏者,称之为逆。切循上下顺逆之脉,疾行应数,谓之不 
病;上下有失,迟不应数,谓之病也。手之三阴为往,三阳为来,足之三阳为往,三阴为来,皆不 
往来,谓之死也。人之气和,皮肉相离;绝劲强相着者,死也。平按∶顺《素问》、《甲乙》作从。 
往下《甲乙》有不字。)黄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前帝所言,多有死候,故问有病可疗者,三也。) 
岐伯对曰∶经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以下言 
有可疗病也。邪在经者取其经,邪在孙络取孙络也。平按∶《素问》治其孙络作治其孙络血。《甲 
乙》无二孙字。)血病身有痛者而治其经络。(大经大络共为血病,身体痛者,经与大络皆治之 
也。平按∶《甲乙》无血病二字。袁刻病误作痛。)真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真, 
正也。当脏自受邪,病不从传来,故曰正病。奇邪,谓是大经之上奇大络也。宜行缪刺,左右平 
取也。平按∶真病《素问》、《甲乙》作其病。)留瘦不移,节而刺。(留,久也。久瘦有病之人, 
不可顿刺,可节量刺之。平按∶刺下《素问》、《甲乙》有之字。)上实下虚者,切顺之,索其 
经络脉,刺出其血以通之。(上实下虚,可循其经络之脉,血之盛者,皆刺去其血,通而平之。平 
按∶切上《素问》、《甲乙》无者字,切下有而字。顺《素问》作从。以通之《素问》作以见通之, 
《甲乙》作以通其气。)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太 
阳之脉为目上纲,故太阳脉足,则目本视也;其气不足,急引其精,故瞳子高也;其脉若绝,睑 
精痿下,故戴目也。此等皆是决生死之大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寸指间留针。(前 
太阳不足及足太阳绝者,足太阳脉也;此疗乃是手太阳脉者,以手之太阳,上下接于目之内 , 
故取手之太阳疗目高、戴也,取手小指端及手外踝上五寸小指之间也。平按∶留上《素问》无间 
字。此节《素问》注谓错简文。)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也;上部人,耳 
前之动脉也。(上部之天,两额足少阳、阳明二脉之动,候头角气。上部之地,两颊足阳明在大 
迎中动,候口齿气。上部之人,目后耳前,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三脉在和 中动,候耳目之 
气也。)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中部之天,手太阴脉动, 
在中府、天府、侠白、尺泽四处,以 
候肺气。中部之地,手阳明脉,检经无动处,吕广注《八十一难》云动在口边,以为候者候大肠 
气。中部之人,手少阴动,在极泉、少海二处,以候心气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 
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下部之天,足厥阴脉动,在曲骨、行间、冲门三处,以候肝气。下 
部之地,足少阴脉动,在大溪一处,以候肾气。下部之人,足太阴脉动,在中府、箕门、五里、阴 
广、冲门、云门六处,以候脾气。十二经脉,手心主无别心藏,不入九候。手太阳、手少阳、足太 
阳、足少阳、足阳明,此五皆是五脏表经,候脏知表,故不入越于九候也。平按∶自上部天至下部 
人足太阴也,《素问》新校正根据《甲乙经》编次移前。) 

卷第十四(卷首缺)·诊候之一
四时脉形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六第十九《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经 
脉》第一上编。 
黄帝问岐伯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者肝脉也,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 
故其气来,濡弱软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凡人之身,与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皆 
同,故内身外物虽殊,春气俱发。肝气春王,故春脉来,比草木初出。其若琴弦之调品者,不大缓, 
不大急,不大虚,不大实,不涩不曲。肝气亦然,濡润、柔弱、软小、浮虚、轻滑、端直,而尺 
部之上,长至一寸,故比之弦。软,如遄反。平按∶《素问》、《甲乙》濡弱作 弱,软虚作轻 
虚。注调品袁刻作调和。)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 
气来实而强,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其春脉坚实劲直,名为 
来实而强,此为春脉少阳有余,邪在胆腑少阳,故曰在外。一曰而弦,疑非也。其春脉厥阴脉来, 
虽然不实而更微弱,此为不足,邪在肝脏厥阴,故曰在中也。)黄帝曰∶春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 
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喜忘,忽忽眩冒而癫疾;(春脉大过,以邪在胆少阳,少阳之脉循胸 
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又抵角上头,故喜忘、忽忽眩冒而癫也。平按∶喜忘《素问》、《甲乙》 
作善忘,新校正云∶按《气交变大论》云∶“木大过,甚则忽忽善怒。忘当作怒。”其不及则令人 
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黄帝曰∶善哉。肝虚则胸痛引背,两胁 满,皆肝脏病也。 ,去居反。 
腋下三寸以下,胁也;胁不至八间之外, 也。平按∶胸痛《甲乙》作胸满,注云∶“一作痛。” 
注胸痛,胸字袁刻误作胃。) 
黄帝问岐伯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对曰∶夏脉者心脉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 
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夏阳气盛,万物不胜盛长,遂复垂下,故曰钩也。 
夏脉从内起,上至于手,不胜其盛,回而衰迟,故比之钩也。)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 
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来去俱盛,太 
阳气盛也,邪在少阳太阳,故曰在外也。其来不盛,阳气有衰,脉行衰迟,去反盛者,阴气盛实, 
病在心脏也,故曰病在中。平按∶《素问》新校正云∶详越人肝心肺肾四脏脉,俱以强实为太过, 
虚微为不及,与《素问》不同。)黄帝曰∶夏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 
身热而骨痛,为浸淫;(肾主骨,水也。今太阳大盛,身热乘 
肾,以为微邪,故为骨痛。浸淫者,滋长也。平按∶骨痛《素问》作肤痛。)其不及则令人烦心, 
上见噬唾,下为气。黄帝曰∶善哉。(阳虚阴盛,故心烦也。心脉入心中,系舌本,故上见噬唾。 
噬,市滞反,谓嚼唾也。气,谓广肠泄气也。平按∶《素问》噬作咳,气下有泄字,《甲乙》同。) 
黄帝问于岐伯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对曰∶秋脉者肺脉也,西方金也,万物所以收 
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其气来急去皆散,故曰浮,反此者病。(秋时阳气已衰,阴气未大,其 
气轻虚,其来以急,其去浮散,故曰如浮也。平按∶《素问》、《甲乙》收下有成字,其气来急 
去皆散作来急去散。)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大过,病 
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其脉来如以手按毛,毛中央坚,此为阳盛,病在大 
肠手阳明,故曰在外。如手按毛,毛中央微,肺气衰微,故曰在中也。)黄帝曰∶秋脉大过与不 
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府阳气盛,则气逆连背痛。温温然, 
热不甚也。平按∶《素问》、《甲乙》气逆作逆气,温温作愠愠。)其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 
上气见血,下闻病音。黄帝曰∶善哉。(肺气不足,喘呼咳而上气,唾而有血,下闻胸中喘呼气 
声也。平按∶呼下《素问》有吸少气三字,《甲乙》有少气二字。) 
黄帝问于岐伯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脉也,万物所以藏也,故其气来 
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营,聚也。谓万物收藏归根,气亦得深搏骨,沉聚内营,故曰如 
营也。平按∶万物上应脱北方水也四字,根据前春夏秋三段经文,均有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等 
句,宜据《素问》、《甲乙》补 
入。沉以搏《甲乙》作沉以濡,按《素问》新校正云∶搏当从《甲乙经》作濡,以脉沉而濡,濡 
古软字,乃冬脉之平调脉;若沉而搏击于手,则冬脉之太过脉。又引越人云∶冬脉石者,北方水 
也,万物之所藏,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来沉濡而滑,故曰石也。)黄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大过,病在外;(其脉如石,以为平也。弹石,谓令石脉上来弹 
手,如石击手,如弹之以石,谓肾太阳气有余,病在膀胱太阳,故曰在外也。)其气去如毛者, 
此谓不及,病在中。(肾气不足,故其气去,按之如按于毛,病在于肾,故曰在中。一曰如数也。 
平按∶如毛《素问》、《甲乙》作如数。)黄帝曰∶冬脉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 
则令人解 、腹痛而少气不欲言;(大过,足太阳盛,太阳之脉行头背脚,故气盛身解 也。解 
音懈, 相传音亦,谓怠惰运动难也。太阳既盛,肾阴气少,气少故不欲言也。平按∶腹痛《素问》、 
《甲乙》作脊脉痛。)不及则令人心如悬病饥,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黄帝曰∶善哉。(肾 
脉上入于心,故肾虚心如悬状,如病于饥。当脊中肾气不足,故痛也。又小腹虚满,小便变色也。 
平按∶心如悬病饥《素问》、《甲乙》作心悬如病饥。饥下《素问》有 中清三字。《甲乙》无脊 
中痛以下三句。)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矣,然脾脉独何主乎?(四时四脏气,候脉之逆顺、弦钩浮 
营、大过不及等,变异多端,已闻之矣。然四脏之脉于四时而王,未知脾脉独主何时也。平按∶ 
《素问》顺作从。)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孤,尊独也。五行之中,土独为 
尊,以王四季。脾为土也,其味甘淡,为酸苦辛 
咸味液,滋灌四旁之脏,其脉在关中宫,独四时不见,故不主时也。)黄帝曰∶然则脾之善恶, 
亦可得见乎?岐伯曰∶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善,谓平和不病之脉也。弦钩浮营四脉见时,皆 
为脾胃之气滋灌俱见,故四脏脉常得和平。然则脾脉以他为善,自更无善也,故曰善者不可见也。 
恶者病脉也,脾受邪气,脉见关中,诊之得知,故曰可见也。平按∶注“恶者病脉也”五字,袁 
刻脱。)黄帝曰∶恶者何如可见也?岐伯曰∶其来如水流者,此谓大过,病在外;其来如鸟之啄者, 
此谓不及,病在中。(当关指下有脉,如水之流动,即脾气大过也,此阳气病在胃足阳明,故曰 
在外。其脉来时如鸟啄指,此为脾虚受病,故曰在中。一曰鸟距,如鸟距隐人指也。平按∶《素问》、 
《甲乙》在外下无其来二字,啄均作喙。)黄帝曰∶夫子之言脾之孤脏也,中央土也,以灌四旁, 
其大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大过则令人四肢不举,(胃气虽盛,脾病不为行气四肢, 
故曰四肢不举也。)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脾虚受病,不得行气于九窍,故不通 
也。不行气于身,故身重而强也。巨两反。)黄帝惧然起,再拜稽首,(惧,敬起也。道大于天, 
故受道拜而稽首也。平按∶惧《素问》作瞿。注受道二字袁刻误作再。)曰∶吾得脉之大要,天下 
至数,(弦钩浮营等脉,大过不及之理,名曰脉之大要。至数,至理也。平按∶《素问》曰下有善 
字。)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数,神转而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 
(唯是血气一脉,随四时而变,故曰脉变。方欲切脉以求,谓之揆也。以四时度之,得其病变,谓 
之度也。有病不得以四时死者,曰奇也。得以四时死者,曰恒也。虽有此二种不同,道在一数。言一 
数者,谓之神转,神转谓是神动而营,神而营者不可动,曲而不动则失神藏机。机,微也。故 
脉诊至理,近机微也。平按∶脉上《素问》有五色二字,神转上《素问》无数字。注谓是,是字袁 
刻作动。)着之玉版,藏之于腑,每旦读之,名曰生机。(书而藏之,日日读之,以为摄生机要, 
故曰生机也。平按∶《素问》于腑作脏腑,生机作玉机。) 

卷第十四(卷首缺)·诊候之一
真脏脉形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六第十九《玉机真脏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 
一《五脏传病发寒热》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骨为身干,人之将死,肉不附骨,遂至大骨亦无润泽,故曰枯槁,即骨先死也。身之小肉皆脱, 
乃至大肉亦陷,即肉先死也。肺气虚少,邪气盈胸,故喘息不安也。喘息气急,肩膺皆动,故曰 
动形也。肺病次传,至肺再伤,故六月死也,此乃不至七传者也。有前病状,真脏未见,期六月 
死。真脏脉见,即与死期,不至六月也。古本有作正脏,当是秦皇名正,故改为真耳,真、正义同 
也。平按∶真脏下《素问》有脉字。)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 
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内痛,谓是心内痛也。心府手太阳脉从肩络心,故内痛引肩 
项也。心不受痛,受病不离一月,故一月死。真脏脉见,即不至一月,可即与死期也。平按∶真脏 
下《甲乙》有脉 
字。)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 ,真脏见,十月之 
内死。(此内痛,即脾胃痛也。手少阳脉偏应三焦,脾胃即中焦也,上出缺盆上项,故脾胃中痛引 
肩项也。脾主身肉,故脾胃病,身热脱肉破 者也。 ,其 反。前之病状,真脏未见,十月以 
上而死。真脏脉见,十月内死,良以脾胃受于谷气,故至十月而死也。平按∶《甲乙》身热作痛热, 
真脏下有脉字。注 袁刻误作涓。已上袁刻作以上。)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随内消,动作益衰, 
真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肾腑足太阳脉,循肩 内,故肾病,肩随内藏 
消瘦也。又两肩垂下,曰随。肾间动气,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原,故肾病,动运皆衰也。肾间动 
气强大,故真脏脉未见者,肾气未是甚衰,所以期至一年。肾气衰甚,真脏即见,故与之死日之 
期也。平按∶《素问》肩随作肩髓,未见作来见,新校正云∶当作未字之误。期日袁刻作日期。注 
动运袁刻作运动。)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肉痛中不便,肩项身热,破 脱肉,目匡陷, 
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真脏脉见,少阳脉绝,两目精坏, 
目不见人,原气皆尽,故即立死。真脉虽见,目犹见人,得至土时而死也。平按∶肉痛《素问》、 
《甲乙》作腹内痛。注土时未详,《素问》王注谓“不胜之时,谓于庚辛之月”,以金克木也。) 
急虚身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辟于随溺,不可为期。四时虚邪,名曰经虚。八 
风从其虚之乡来,令人暴病卒死,名急虚身。辟于随溺(辟,卑至反,除也)谓不得随意溺也。如 
此急虚之病,亦有生者,故不可与为死期也。平按∶身下《素问》有中字,《甲乙》身上有中字。辟于 
随溺《素问》作譬于堕溺,《甲乙》作譬之堕溺。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 
真脏虽不见,犹死也。(中于急虚,其脉绝而不来,有来一息脉五六至,不待肉脱及真脏见,必 
当有死也。平按∶若下《甲乙》无人字。《素问》新校正云∶“按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 
必息字误,当作呼乃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