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刺之。(定者,候得天地正气曰定,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 
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 泣而卫气沉也。(淖,大卓反,濡甚也,谓血濡甚通液也。 
卫气行于脉外,故随寒温而邪浮沉滑涩。泣音 。平按∶ 泣《素问》作凝泣。气易行袁刻误作气 
日行。注脉外袁刻误作脉中。)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血气者,经脉及络中血气者 
也。卫气者,谓是脉外循经行气也。 
精者,谓月初血气随月新生,故曰精也。但卫气常行而言始行者,亦随月生,称曰始行也。)月郭 
满,则血气盛,肌肉坚;(脉中血气及肉,皆随月坚盛也。)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形独居,是故所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经脉之内,阴气随月皆虚,经络之外,卫之阳气亦随 
月虚,故称为去,非无卫气也。形独居者,血气与卫虽去,形骸恒在,故曰独居。故谓血气在于 
时也。)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天温血气淖泽,故可刺之,不须疑也。平按∶《甲乙》天寒 
作大寒,天温作大温,无疑作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生,血气始精微弱,刺之虚虚, 
故不可泻。月满,人气皆盛,刺之实实,故不可补也。)月郭空无疗,是谓得时而调之。(无疗 
者,治之乱经,故无疗也。是谓得时法也。平按∶无疗《素问》、《甲乙》均作无治。)因天之 
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正立待之,伺其气也。)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 
(月生,脏之血气精微,故刺之重虚也。平按∶脏虚,《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脏作减,当 
作减。)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经有留止,命曰重实;(扬溢,盛也。月满刺之,经溢流血,故 
曰重实也。平按∶经有留止《素问》作络有留血。)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 
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月郭空者,天光尽也。肌肉并经络及卫气阴阳皆虚,真 
邪气交错相似不能别,无刺之则邪气沉留,络脉外虚,经脉内乱,于是淫邪得起也。平按∶注无 
刺之,无字恐衍。)黄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日月之行 
度,有以二十八宿为制度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 
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以八方正位,候八种虚邪之风也。四时者,分阴阳之气为四时,以调 
血气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 
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形及血气年加皆虚,故曰身虚。身虚与 
虚邪相感,为病入深,故至于骨伤五脏也。法天候之以禁,故曰天忌也。平按∶注身虚身虚与虚邪 
相感袁刻作身之虚虚与虚邪相感。)黄帝曰∶善。 

卷第二十四·补泻
本神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与上编相接。自泻必 
用方以气方盛至末,又见《甲乙经》卷五第四。 
黄帝曰∶其法星辰者,余以闻之,愿闻法往古者也。(帝问师古摄生之道。)岐伯曰∶法往 
古者,先知《针经》也。(往古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即可制《针经》摄生救病之道。)验 
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盛虚也,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制《针经》 
之旨获验于来今者,由先知寒温盛虚,以候脉气浮沉,次用针调之,以取其验也。)观于冥冥者, 
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形之肥瘦,血气盛衰,营卫之行,不见于外,故曰冥冥也。平按∶营 
《素问》作荣。)而工独知之,以与日之寒温,月之盛虚,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 
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以下解观也。工人以神,得彼形气营卫之妙,不可知事,参伍相合调之,符合外不知,故曰观冥 
冥。平按∶以与日之寒温,《素问》无与字。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无穷者,谓血气 
之妙也。有通之者,可传于万代。不通之者,以杀生人,故不能传之。)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 
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之。(良工观于冥冥,所知众妙,俱不可知之。平按∶不形袁刻作形不。)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曰冥冥,若神仿佛。(冥冥之道,非直目之不可得见,亦非舌所得之味。 
若能以神仿佛,是可得也,此道犹是黄帝之玄珠,罔象通之于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正邪者,身形饥,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入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胃中无 
谷曰饥。饥及汗出虚,因腠理开,虚风得入。虚风入时难知,故曰冥冥也。平按∶《素问》身形 
下无饥字,其中入微作其中人也微。)上工救其萌芽,必先知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救之。(萌 
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调之,即疗其微,故不败也。平按∶必先知,《素问》知 
作见。不败救之《素问》作不败而救之。)故曰下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气以相失, 
有因而疾败之。(疾者,言其速也。平按∶《素问》故曰下有“上工”二字,下工下有“救其已 
成,救其已败”八字。之气以相失作“之相失”三字,有因而疾败之作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 
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其邪形也。(但察三部 
九候,得其病脉,见其邪形,即便疗之,以守其门户,更不须问其情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 
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 
也,以息方吸也,而内针,(方,正也。气正盛时,月正满时,日正温时,身 
正安时,息正吸时,此之五正,是内针时也。)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之,(此之一正,是乃转针 
时也。)乃复候其方呼也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此之一正,是出针时也。泻 
用七法,即邪气行出也。平按∶其方呼也而徐引针,袁刻呼误作吸,引误作出。)补者必用其员 
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营,复以吸也。(员之与方,行针齐实也。行补之法,刺中营气, 
留针补也。因吸出针,移气使气实也。平按∶补者必用其员者行也《素问》作补必用员员者行也, 
《甲乙》作补者行也。营《素问》、《甲乙》作荣,吸下均有排针二字。)故员与方也,排针也。 
(员之与方,行针之法,皆推排针为补泻之。平按∶排针《素问》作非针,王注云∶“所言方员 
者,非谓针形,正谓行移之义。”检本书《知官能》篇经云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此不同。杨注 
云∶“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泻必用方,补必用员, 
彼出《素问》,此是《九卷》方员之法,神明之中,调气变不同故尔。”据此则方员之义,一言 
其法,一言其用,不必执也。)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 
可不谨养也。(养神之道∶一者须知形之肥瘦,二者须知营卫二气所行得失,三者须知经络血有 
盛衰。知此三者调之,神自养矣。平按∶营《素问》、《甲乙》作荣。)黄帝曰∶妙哉论也! 
(妙者,言得其神之精秘者也。)辞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 
能通之?(言微妙之辞,以人形合于阴阳,一也;合于四时,二也;合于虚实,三也;合于冥冥, 
四也。非夫子穷微极妙之通,孰能为此论也?平按∶《素问》合上无辞字。)然夫子数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知形为粗,知神为细,粗细莫辨。故须问之。)岐伯曰∶请言形, 
形乎形,目冥冥,(形乎形者,言唯知 
病之形与形,不见其妙,故曰冥冥也。平按∶冥冥《甲乙》作瞑瞑。)问其所痛,索之于经,恶 
然在前?(言粗无知,问病所以诊索经脉,何能知其病之在前?平按∶《素问》问其所痛作问其 
所病,《甲乙》作扪其所痛。恶然《素问》、《甲乙》作慧然。据本注何能知其病之在前,应作 
恶平声。)按之不得,复不知其情,故曰形。(按人迎寸口,不知病情,故但知形。)黄帝曰∶ 
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能知心神之妙,故曰神乎神也。 
神知则既非耳目所得,唯是心眼开于志意之先耳。平按∶《素问》、《甲乙》不耳闻作耳不闻, 
为志先作而志光。)慧然独悟,口弗能言,(神得内明,言名之所不能及也。平按∶《甲乙》悟 
作觉。)俱见独见,(众庶俱见,而工独见。平按∶俱见《素问》、《甲乙》作俱视。)适若昏, 
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适将若在昏中,昭然独明。又解起惑除,若风吹云。如斯得者, 
因谓之神也。平按∶《甲乙》适作象。)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三部九候为神得 
之原,九针之论粗而易行,故不必存。) 

卷第二十四·补泻
真邪补泻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八第二十七《离合真邪论》篇,又见《甲乙经》卷十 
第二上编。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以通其意矣。 
(八十一篇者,此经之类,所知之书篇数也。)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 
有 
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皆以知之矣。(以前所知书中义也。平按∶《素问》无皆以二字。)此皆 
营卫之气倾移,虚实之所生也,非邪气之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患何如?取 
之奈何?(言前八十一篇所说之义,与余请异者,经所说唯道十二经脉,营卫二气,自相倾移, 
虚实所生,不言外邪入经为病,故今请之。平按∶营卫之气倾移《素问》作营卫之倾移,《甲乙》 
无此一段。邪气之在经也,《甲乙》无气字。)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也,必应天地,(起于 
人身法度,以应天地也。平按∶《甲乙》无此一段。)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 
和温,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 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 
起。(言天地阴阳气之度数也。平按∶《素问》、《甲乙》 泣作凝泣,沸下有溢字。波涌《甲 
乙》作波举。)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 泣,暑则气血淖泽,(言人之身,应寒暑度数。平按∶ 
泣《素问》、《甲乙》作凝泣。气血淖泽,《素问》、《甲乙》无血字。)虚邪因而入客也, 
亦如经水之得风也,(因暑之时,腠理开发,邪得入也。邪入脉变,如风动水也。)经之动脉,其 
至也亦时陇起,(十二经之动脉,至于动处动也。邪气至时,亦皆有波陇。波陇者,邪气动正气。) 
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牛忿反。 ,车前横木,循车行也。邪循脉行曰 。有本作轺,非也。 
平按∶《甲乙》无其行二字。《素问》、《甲乙》无 字,王注云∶循循一为 。)其至寸口也, 
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邪气循营气至于寸口,故太阴脉大。无邪则太阴脉平和,故曰 
小也。平按∶寸口下《素问》、《甲乙》有中手二字。)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尺 
脉为阴,寸口为阳,今邪入变乱而难知,故不可为度也。)循而察之, 
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审察循三部九候,于九候之中卒然逢 
之,知病处所,即于可刺之穴,以指按之令得遏,因病患吸气内针,无令邪气能逆忤之也。平按∶ 
循《素问》作从。)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 
皆出,故命曰泻。(静留针于穴中持之,勿令邪气散布余处。因病患吸气转针,待邪气至数皆尽 
已,徐引出针,邪之大气皆尽,因名为泻也。)黄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 
之,(先上下扪摸,知病之所在。一。)切而散之,(以指揣切,令邪不聚。二。)推而按之, 
(推而令动,以手坚按。三。)弹而怒之,以指弹之,(使其 起。四也。)搔而下之,(以手 
搔摩,令其 气得下。一曰 ,徒劳反。弹已 令下之。五也。平按∶《素问》、《甲乙》搔作 
抓。)通而取之,(切按搔而气得通已,然后取之。六也。平按∶取《甲乙》作散。)外引其门, 
以闭其神,(疾出针已,引皮闭门,使神气不出。神气,正气。七也。针之先后,有此七法。) 
呼尽内针,(一呼一内,故曰呼尽内针,至分寸处也。)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 
知日莫,(伺气如待情之所贵之者,以得为期。平按∶莫《素问》、《甲乙》作暮。)其气以至, 
适人自护,(其正气已至,适人自当爱护,勿令泄也。平按∶适人《素问》作适而,《甲乙》作 
适以。)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故命曰补。(候病患吸气,疾 
引其针,即不得使正气泄,令各在其所虚之处,速闭其门,因名曰补。泻必吸入呼出,欲泻其邪 
气也;补必呼入吸出,欲闭其正气不令出也。平按∶神气《甲乙》作真气,注云∶“《素问》作 
神气。”故命上《素问》、《甲乙》有大气留止四字。)黄帝问于岐伯曰∶候气奈何?岐伯曰∶ 
夫邪气去络入于经也,合于血脉中,其寒 
温未和,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 
冲而泻之。(外邪入身,先至皮毛络中,留而不泄,出络入经。其入经也,与经中血气共合,邪 
之寒温,未与正气相得,遂波涌而起,去来不常居也。故候逢之,按使止而不动,然后以针刺之, 
不得刺其盛冲,泻法比之不击逄逄之阵。平按∶《素问》、《甲乙》夫邪气去络,无气字,合于 
血脉中作舍于血脉之中,寒温未和作寒温未相得。《甲乙》无逢其冲作无迎其冲。)真气者经气, 
经气大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经气者,谓十二经脉正气者也。正气大虚,与邪俱至, 
宜按取邪气刺之,不可逢而刺也。平按∶其来《甲乙》作其气,注云∶《素问》作其来。)故曰 
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 
谓也。(候邪大气不审,按之不着,刺之则脱真气,邪气更至,病亦蓄聚,故曰邪气往而不可追 
也。平按∶邪气复至,《甲乙》复作益。)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 
血气已尽,其病不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可取如扣锥,故曰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者,叩之不发,此之谓也。(以毛发挂机,发速而往,言气至智者发针亦尔,不失时也。平 
按∶血气已尽《素问》、《甲乙》同,《素问》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血气已虚,尽当作虚。” 
不下《素问》作不可下。又《素问》、《甲乙》不知其可取作不知其取。注发针袁刻误作发针。) 
黄帝问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虚亦是邪,故补亦称 
攻也。泻热之法,不可久留,疾出其针,去其盛血,复其真气也。平按∶攻邪袁刻误作政邪。) 
此邪新客,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痛立已。 
黄帝曰∶善。(定处,积为疾也。温,热也。邪之新入,未有定处,有热血,刺去痛愈。平按∶ 
《素问》新邪下有溶溶二字,则止下有逆而刺之四字,其痛作其病。自上文黄帝问曰补泻奈何至 
黄帝曰善,《甲乙》无此一段。) 
黄帝问于岐伯曰∶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前言真邪未合,有波陇起。未知真邪 
已起,其气何如也。平按∶注已起,据经文已应作不。)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察其左右,谓察三部九候左右两箱,头及手足 
上下,其脉有相失及相减,以之审于五脏之病,与之死生之期也。平按∶《甲乙》无察其左右至 
以期之十九字。)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不知天为阳也,地为阴也,人为阴阳也, 
故曰不别气也。不分者,不分形也。)天以候天,地以候地,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足厥阴天,足少阴地,足太阴人,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