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防风羌活之类。 溏为利者。温之。附子理中之类。在表者
汗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谓吐也。在下者竭之。谓下也。身表热者内疏之。柴胡葛
根之类。小便涩者分利之。五苓之类。火热者寒之清之。芩连之类。气滞者调之。木香槟榔
枳壳之类。积滞者去之。枳实浓朴大黄之类。气虚而下陷者升举之。人参黄 白术甘草升麻
之类。血虚者补之。人参当归芍药之类。呕者和之。生姜半夏陈皮之类。噤口者。胃热也。
人参黄连补而清之。各从其类也。变症多端。难以枚举。姑撮其要。以俟知者。
方 加减黄芩芍药汤治赤白痢疾。
黄芩(炒) 枳壳(各一钱五分) 白芍药(炒二钱) 槟榔(一钱) 木香(八分) 甘草(炙三分)
当归(一钱) 苍术(一钱) 浓朴(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黄连(炒一钱三
味乃痢必用之药)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
后重。加滑石(一钱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钱)、再加当归(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黄(五钱或三钱量虚实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钱)、初欲下之。加大黄(五钱并量虚实增损)。
赤白相杂者。并加上二药。盖芎归桃仁以理血。滑石茯苓陈皮以理气初欲下者。亦加大黄
(五钱)、食积。加山楂、枳实(各一钱五分)。
如白痢久。气虚胃弱。或下后未愈。减芩连、芍药(一半),去槟榔、枳壳、浓朴,加人参、
黄、茯苓(各一钱)、砂仁、干姜(各五分)。
赤痢久。血虚胃弱。或下后未愈。减芩、连、枳壳(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黄、阿胶(各一钱)。
赤黑相杂。此湿胜也。或小便不利。及赤涩短少。加木通、泽泻、茯苓(各一钱)、山栀(
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钱)、添当归(五分)。
久不愈。减芩、连(各七分),去槟榔、枳壳、浓朴、苍术,加阿胶、地榆、侧柏叶(各一钱五分)、荆芥穗(五
分)。
炒黑干姜(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肠坠下。去槟榔、枳壳,加升麻、荆芥穗(各五分)。
呕吐。加石膏(一钱五分)、半夏、山栀(各一钱)、入姜汁(一盏)、缓呷之。以泻胃口热。
痢而腹痛。加干姜、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槟榔、枳壳、浓朴、减芩连一半,加诃子肉果粟壳(各一钱)、乌
梅(二个)。
痢久气血两虚。元气下陷者。去芩、连、枳壳、槟榔、浓朴,加人参、黄 (各一钱五分)、
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麦门冬、滑石(各一钱)、五味(十五粒)、乌梅(二个)。
秋后痢。加扁豆、炒黑干姜、半夏(各八分)、减芩、连(三之一)。
春冬痢。加干姜、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钱)、减芩、连(三之一)
痢而脉沉。四肢厥。自汗。下如 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减芩、连、槟榔、枳壳、浓
朴、苍术,加人参、熟附子、干姜(各一钱五分)、以温之。
又方 加味香连丸治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脓血稠粘者。黄连(去芦毛净一斤,用吴茱萸半
斤、烧酒半斤、湿透同黄连盒一时、炒干,去吴萸)、木香(四两不见火)、肉果(六两、用鸡蛋清
炒透)、滑石(六两用牡丹皮三两同煮半日,去丹皮)、当归(二两酒浸焙干)、枳壳(麸炒二
两)、甘草(炙一两)
上为末。每用粟米糊为丸。绿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儿五十丸。赤。灯心乌梅汤下。白
。生姜粟米汤下。
又方 参苓白术散痢后调理甚妙。(方见内伤类)。
本方加石菖蒲一两。木香五钱。为末。空心饮汤调服二钱。
卷之二暑门
疟疾
属性:脉 脉诀云∶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弦小紧者宜下。弦迟宜温。弦数宜汗。浮大
而滑宜吐。洪数无力为虚。代散则死。
症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盖先热后寒。名曰温疟。但热不寒。名曰瘅疟。经年不
瘥。结成 瘕。名为老疟。亦曰疟母。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自汗。为湿疟。寒热不除
。但惨 振栗。病以时作。为牝疟。因伤食而得为食疟。一岁之中。长幼相似。谓之疫疟。
愚按内经、明言夏伤于暑所致。何世医悉谓脾寒。而用温热之药。盖战栗恶寒者。火极似水。
亢则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疟因暑邪舍于荣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闭而不
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煎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
。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渴者燥胜。不渴者湿胜也。机
要云∶在太阳经为寒疟。治多汗之。阳明经为热疟。治多下之。少阳经为寒热疟。治多汗之
。此三阳经受病。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乃伤之浅者。在三阴经。则总谓之温疟。
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乃伤之重者。此说良是。其三阴经则作于子午卯酉日。少阴疟也。作于
寅申巳亥日。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太阴疟也。临症宜详辨之。
治 丹溪云∶疟得于暑。当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郁而成痰。宜养胃化痰。发汗为主。邪气
得出。自然和也。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小柴胡,加川芎、苍术、升麻、葛根之
类。有汗要无汗。扶正为主。带散。以参、 、归、术、芍药、黄柏、麦冬、五味、之类。
补而收之。虚者。必用参术一二帖托住。其气不使下陷。后随症用他药。大渴大热。头疼如
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疟。宜人参白虎汤。有痰者。二陈加
常山吐之。不食者。必从食上得。当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曲、草果、青皮主之。
疟母在左胁下。令人自汗作痛。以青蒿、鳖甲为主。佐以三棱、莪术、香附、青皮、桃仁
、治之。凡疟数发之后。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乌梅、截之。久则中气虚弱。
病愈深而难治矣。
方 柴苓二陈汤治诸疟。热多寒少者宜服。
柴胡 白术 苍术(各一钱五分) 人参 半夏(姜制) 黄芩(各一钱) 藿香 川芎 茯苓 陈皮
青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浓朴(七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初发阴阳未分。加猪苓、泽泻(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发。午前者邪在阳分。加黄 (一钱)、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热甚。头痛。加石膏(一钱五分)、葱白汁(二匙)。
口渴。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一钱)、麦门冬(一钱)。
间日。或三日。午后。或夜发者。加当归、芍药、地黄、知母(各一钱)、酒红花、酒柏、升
麻(各四分)、此邪在阴分。提起阳分。方可截。
若间一日。连二日。或日夜各发者。气血俱病。加黄 (一钱)、添人参、茯苓(各五分)、以
补气。加当归、芍药、地黄(各一钱五分)、以补血。
阳疟多汗。加黄 (一钱五分)、以敛之。无汗。加葛根(一钱五分)、以发之。
阴疟多汗。加当归、芍药、地黄、黄柏、知母(各二钱)、以敛之。
无汗。倍柴胡、苍术,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钱五分)、以发之。
胃弱食少。或服截药。伤脾胃。食少者。添人参(五分)、芍药(酒炒)、麦芽(各一钱)、砂仁、
(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积者。加山楂、神曲、枳实、草果(各一钱)、黄连(四分)、瘴疟。加槟榔、知母、葛
根、白芷(各一钱)、乌梅(三个)。
疟后变痢疾。补虚清热为主。添人参(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黄连(各一钱)、木香、
(七分)、当归(一钱二分)、芍药(一钱五分)、槟榔(七分)、乌梅(二个)。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钱五分)、槟榔、草果(各一钱)、乌梅(七个)、水二钟煎空心服。
若日久虚疟。或 疟。连岁不已。本方。去浓朴、苍术、川芎、藿香、青皮、减柴胡、
黄芩、一半。加黄 、当归(各一钱五分)、白芍药、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钱)、鳖甲、
(九棱或七棱者炙二钱)。
热多枣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钱)、麦冬、山栀(各八分)、
添黄芩(五分)。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钱)、干姜(一钱)、草果(一钱)、甚者。加
附子(一钱)、减柴芩一半。
春疟。加防风、干葛、白芷(各一钱)。
夏疟。加黄连、扁豆(各一钱)、香薷(一钱
秋疟。加知母、归身、贝母、杏仁、麦冬(各一钱)。
冬疟。加杏仁(一钱)、桂枝(八分)、干姜(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热不多。或无寒而但微热者。邪气已尽。夏月。用清暑益气汤。余月。用补中益气
汤。加麦冬、黄柏、短母(各八分)、滋补气血。截后调理。亦同此条。
又方 截疟丹截诸疟神效。历试有验。
人参(二两去芦) 雄黄(一两六钱另研) 辰砂(六钱另研)
上三味各为末。称定。于五月五日取五家粽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儿五丸。发日。五更
空心无根水煎青蒿汤送下。忌生冷鸡鱼一月。
卷之二
湿门
属性:(伤湿 肿胀 黄胆 诸痛 喘嗽)
卷之二湿门
伤湿(附痞脾香港脚)
属性:脉 沉细微缓。或涩或濡。皆为湿脉。浮濡为风湿。沉涩为寒湿。滑疾。身热。烦喘。胸满
。口燥。发黄。为湿热自甚。洪而动。湿热为痛。
症 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又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按戴氏云∶东
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多从外入。多从下起。腿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利
。渗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湿面乳酪鱼肉辛香炙爆之物。或饮酒后。寒气拂郁。湿热之
邪。不能发越。故作肿胀。甚则水气胀满。通身浮肿如泥。按之不起。此则自内出也。辩其
多少。通利二便而渗泄之。贾氏云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而万物湿润。秋凉则万
物干燥。湿本不自生。因热拂郁而不能宣行。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脆弱之人。易于感冒。
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治湿之
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 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有自外入者。谓阴雨地湿。皆自外入。宜
微汗散。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防风、羌活、白术、苍术、茯苓、甘
草、微汗为动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桂枝等剂。湿在中下。宜淡渗利小便也。在下宜
升提。贾氏谓治湿用葶苈木香散。煎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利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
。亦妙法也。
方 加味五苓散治诸湿身重。小便不利。
白术(二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 肉桂(五分) 泽泻 苍术(各二钱) 羌活(
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服。
如湿在上。肩背疼。头重项强者。加防风、白芷(各一钱)、升麻(五分)、微汗之。
湿在中。腹胀脐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钱五分)、湿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
。加薏芯仁(二钱)、木瓜、汉防己、黄柏(各一钱)。
湿热郁成黄胆。两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陈、石膏(各二钱)。
寒湿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钱)。
湿症汗多者。加黄 (一钱)、桂枝、当归(各七分)、麻黄根(一钱五分)、风寒湿三气合而为
痹。手足缓弱。肌体不仁。加防风防己当归、牛蒡子、威灵仙(各等分)。
诸痿因肺热所致。加人参、黄 、生地黄、麦门冬、防己、黄柏(各一钱)、五味子(十五
粒)、薏芯仁(一钱五分)。
风湿相抟。一身尽痛。手足痿痹。加防风、白芷(各一钱)、当归(一钱五分)、乌药、五加皮
(各一钱二分)、木香(五分)。
臂痛。加当归(一钱五分)、白芍药、防风、川芎、白芷(各一钱)、升麻(五分),去猪苓、泽
泻、桂。
香港脚。防己、当归、木瓜(各一钱五分)、黄柏、防风、白芷(各一钱)、槟榔、苏叶(各七
分),去猪苓、泽泻、忌补剂。并洗。
诸湿浮肿。并水气上多者。加防风、白芷(各一钱五分)、麻黄(一钱)、以汗之。下多者。加
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钱)、木通(一钱五分)、以利之。
暑湿熏蒸。令人燥闷。自汗烦渴。加香薷(二钱)、黄连、扁豆、浓朴(各一钱),去羌活、名
薷苓汤。
麻木属气虚湿痰及死血。加人参、黄 、当归(各一钱二分)、白芍药、防风、白芷(各八
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黄柏、半夏(各一钱)。
四肢百节走痛。名痛风。在上。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当归(一钱)、威灵
仙(一钱)、桂枝(七分),去猪苓、泽泻、在下。加当归(一钱五分)、牛膝、陈皮、桃仁、
木通、黄柏、防己(各一钱),去羌活,加川独活(七分)。
两手挛急。加半夏、当归、防风、天麻、白芷(各一钱),去猪苓、泽泻桂。
两脚挛急。加当归、杜仲、黄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钱五分),去羌活。
走注疼痛。加当归、川芎、威灵仙(各一钱)、木香、枳壳(各七分)。
脚跟痛。加当归、白芍药、薏苡仁(各一钱五分)、知母、黄柏、牛膝(各一钱),去羌活,加独
活。
卷之二湿门
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
属性:脉 脉沉而濡。或浮而数者。为水肿。弦而实。洪而数者为胀满。两关弦缓。两尺紧涩。皆
为肿胀。浮大者可治。沉细而濡者难治。唇肿齿焦。脐肿凸出。掌内无纹者。皆不治。
症 内经曰∶诸湿肿满。口属于脾。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盖肿胀之症。起自中宫。由
土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豉。而面目四肢不
浮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肿。皆脾上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
治 按丹溪云∶宜补脾。又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
源。却盐味以防助病。邪断妄想以保母气。无有不安。仲景云腰以上肿者。宜汗之。麻黄桂
枝之类。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类。大概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当
以人参、白术、茯苓为主。佐以陈皮、黄芩、麦门冬、以制肝木、浓朴、苍术、以消胀气
。不运。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气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
。加利痰药。随症加减。用无不效。
方 索矩三和汤治肿胀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浓朴 苍术(各一钱五分) 甘草(二分) 木通(一钱五分) 紫苏
槟榔(各七分) 海金砂(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灯心二分。同煎。食远服。
气虚。加人参、白茯苓(各一钱五分)。
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腰以上肿者。加麻黄(二钱) 杏仁(一钱) 防风(一钱)、以汗之。腰以下肿者。加茯苓(一
钱五分)、猪苓、泽泻、木通(各一钱)、以利之。
恼怒。加香附(一钱五分)、青皮(五分)、木香(三分)。
小便不利。加泽泻、山栀(各一钱)、木通(一钱五分)。
大便溏。加人参、浓朴(各一钱)、苍术、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腹胀大而坚者。加萝卜子、莪术(各一钱)。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钱五分)。
有热。加黄芩、山栀、麦门冬、木通(各一钱)。
元气下陷。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又方 中满分散丸治中满气胀水肿。
黄芩(酒炒) 黄连(姜汁炒) 枳实(麸炒) 半夏(姜制) 白术 白茯苓(不去皮) 人参 陈
皮浓朴 苍术(各一两) 猪苓 泽泻(去毛) 姜黄 干姜 砂仁 知母(各五钱)
上为末。炊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滚白汤送下。
卷之二湿门
黄胆
属性:脉 脉多沉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也。脉浮紧。乃因暴热入冷水。热伏胸中。
身面目悉如金色。名曰黄胆。脉紧数。乃饥发热。大食伤胃。食则腹满。名曰 疸。阳明病
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小便难。欲作谷疸。脉沉弦。或紧细。因酒百脉热
。当风入水。懊 。心烦。足热。名曰酒疸。脉浮者。先吐之。脉沉弦者。先下之。寸脉微
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