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草(各五分)。
气血不和。身体痛。加术香(七分)、紫荆皮、五加皮(各一钱)。
湿流关节。一身尽痛加五苓散(一半)。
湿痰流注经络。一身骨节痛。加南星、半夏(各一钱五分)、姜汁(半盏)、竹沥(一盏)、香附
(一钱五分)。
杨梅疮毒疼痛。自有本条。
伤寒后身体痛。有阳症阴症受湿。治各不同。详伤寒门。
卷之二湿门
喘嗽
属性:脉 脉多沉滑。或浮紧而数。右寸沉实者。宜泻肺。左尺浮大而虚者。宜滋肾。右寸沉而紧
者。肺中有寒邪。脉滑手足温者生。四肢寒者死。脉数身热者不治。咳嗽脉诀云∶浮为风。
紧为寒。数为热。细为湿。此外因之邪。目外而感者。浮紧虚寒。沉数实热。洪滑多痰。弦
涩少血。此内因之邪。自内而得者。短涩者房劳。右关濡者伤脾。左关弦短伤肝。浮短而涩
伤肺。右寸微急为咳。吐脓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难治。咳而
弦急欲绝者死。
症 机要云∶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
接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苦。呼吸虽急而无痰声。逆气者。但气上而奔急。肺壅
而不下。宜详辨之。丹溪云∶喘急者。因气虚火入于肺。为火所郁而然。亦有火炎上者。有
痰者。有阴虚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气虚而致短气者。有水气乘肺者。皆令人喘急。治各
不同。咳嗽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机要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
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声有痰。因伤肺气。动于脾湿。因咳而嗽也。若伤
风咳者憎寒。壮热。有汗。恶风口干。烦渴而燥。伤寒咳嗽者。HT 寒。发热恶寒。烦躁不渴
。火咳者。因火盛上炎燥肺金。遂成郁满。甚则咳嗽无痰。或吐血痰劳者。由好色肾虚。则
子能令母虚。气血俱虚。阴虚则生火。肺金耗散。而津液气血皆化为痰矣。痰者方碍清气升
降。滞气不行。遂成咳嗽。肺胀者。肺气因火伤极。遂成郁遏。胀满。或左右不得眠者。有
伤暑亦令人嗽。其症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沫,声嘶咯血。伤湿咳者。骨节烦疼。四肢重。着
洒淅寒热。大抵风寒为病。主乎肺。盖肺主皮毛而司于外。伤之则腠理不疏。风寒内郁于肺
。清萧之气不利。而生痰动嗽。又寒入胃。从脾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壅而
为咳。学人必求其本而治之。无不效也。
治 丹溪云∶喘嗽须分虚实。急喘者。气实肺盛。呼吸不利。肺窍壅滞。右寸脉沉。实者宜
泻肺。桑白皮葶苈杏仁泻之。或用三拗汤。盖麻黄定喘最妙。甚者加黄芩、石膏。虚喘者肾
虚。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左尺脉大而无力。宜补肾。用阿胶、人参、五味子、补之。
痰者清痰。火者降火。二陈加芩、连、栝蒌、枳实主之。水气喘者不得卧。卧则喘愈甚。盖
火气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气壅滞而不得流通。宜神秘汤。又云∶治嗽最要分肺虚实新久
而治。久嗽肺虚。宜款冬花、紫菀、五味、马兜铃之数补之。若肺实有火邪者。黄芩、麦门冬、
杏仁、桑白皮、泻之。新病风寒。则发散之。麻黄、葱白、杏仁、前胡、金沸草、之类。火
热则清之。芩连、麦门冬、之类。湿热则泻之。半夏、贝
母、苍术、石膏、黄芩、山栀、之类。久病便属虚与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痰则
行痰。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咳之。降之。此治嗽之大法也。
方 清肺饮子治喘治嗽。通用。根据症加减。
黄芩(一钱二分) 麦门冬(一钱二分) 贝母(一钱五分) 陈皮(去白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三分) 桔梗(八分) 枳壳(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二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后服。
肺实而喘。加麻黄、桑白皮(各一钱五分)、石膏(二钱)、甚者。再加葶苈。
肺虚喘。加人参、阿胶、天门冬(各一钱)、五味子(五分),去枳壳、半夏。
食积喘。加山楂、神曲、麦芽(各一钱),去麦冬、杏仁。
痰盛而喘。加栝蒌仁、枳壳、苏子(各一钱)、姜汁、竹沥(各一盏)。
火盛而喘。加石膏(一钱五分)、黄连、栀子(各一钱)、甚者。酒蒸大黄。
水气喘者。加桑白皮、苏子、葶苈子、萝卜子(各一钱)。
肺胀嗽喘。加诃子(一钱五分)、五味(七分)、海蛤、香附、青黛、天花粉(各一钱)。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知母(一钱)、五味(七分)、川芎、白芍药(各八分)。
秋是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本方去半夏,加桑白皮、天门冬(各一钱)、五味子(七分)、
苍术、防风、山栀(各八分)。
冬是风寒外感。宜解利。加麻黄、桂枝、防风(各一钱)、干姜(八分)、如发热头疼。鼻塞声
重。再加 本、川芎、前胡、柴胡、苏叶(各一钱)。
清晨嗽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中。加栀子、知母、地骨皮、当归(各一钱)、
天门冬(一钱二分)、五味子(五分)。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加石膏、知母(各一钱五分)。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加当归、白芍药、熟地黄、黄柏、知母(各一钱)。
黄昏嗽多者。本是火气浮于肺。不宜凉剂。本方去黄芩、半夏,加天门冬、百药煎诃子(
各一钱)、五味(七分)、敛而降之。
嗽而无声有痰。加白术(一钱)、五味(七分)、防风(八分)。
嗽而有声无痰。加防风(八分)、升麻、五味、生姜(各等分)。
嗽而有声有痰。加白术、阿胶(各一钱)、防风(八分)、五味(五分)。
嗽而寒热交作者。加柴胡、知母、地骨皮、挟虚再加人参、当归、白芍药(各一钱),去枳壳、杏仁。
气虚嗽。本方去半夏、杏仁、枳壳,加门君子汤(三钱)、款冬花、天门冬、阿胶(各一钱)、五味(五分)。
血虚嗽。本方去半夏、枳壳,加四物汤(四钱)、紫菀、阿胶、知母(各一钱)。
气血俱虚嗽。本方去半夏、枳壳,加八物汤(五钱)、款冬花、紫菀、阿胶、天门冬(各一钱)、五味(七分)。
冷嗽。右寸脉弦迟。本方去黄芩、麦门冬、杏仁,加干姜、细辛、白芍药、五味(各七分)。
喘嗽遇冬则发。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加麻黄(一钱五分)、防风、紫苏叶、木通(各一钱)。
嗽而声哑。加天门冬、五味、乌梅(二个)、当归、阿胶(各二钱)。
属寒。加北细辛(五分)、生姜(五片)。
干咳嗽。乃火郁之甚。不得志者多有之。用苦梗、开之。上用本方。加山栀、香附、青皮、
(各等分)、下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
劳嗽宜补阴清金。属血虚者。本方去半夏、枳壳,加川芎、生地(各一钱)、当归、白芍药、
(各一钱)、知母、天门冬、紫菀、阿胶(各一钱二分)、五味(七分)、玄参(八分)。
劳嗽属气虚者。本方去桔梗、枳壳、半夏,加人参、白术、百合、款冬花、阿胶、薏苡仁、
(各一钱)、黄柏(五分)。
阴虚喘嗽。或吐红者。加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知母、天门冬、紫菀、牡丹皮、地骨皮、
阿胶(各一钱),去半夏、枳壳、酒嗽。加葛根粉、栝蒌仁、黄连(各八分、酒嗽者、因酒多
伤肺也)。
夏月热嗽咽痛。加黄连、荆芥(各八分)。
肺痿。宜补血养肺滋阴。其症右寸脉数。咳而口中有浊唾涎沫者是。本方去半夏、枳壳,加
紫菀、知母、阿胶(各一钱)、五味、人参、当归、天门冬(各八分)、薏苡仁(一钱五分)、先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在肺。麦门冬、黄芩、倍用。
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在脾。二陈倍用。
卷之二
燥门
属性:(燥症 痿症 消渴 膈噎)
卷之二燥门
燥症(大便闭结附)
属性:脉 脉紧细而微。或涩而数。为火燥。短涩。为血虚而燥。浮数而弦。为风燥。尺寸紧数。
为火盛水枯。燥极之候也。
症 按内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盖干为天而为燥
金。坤为地而为湿土。天地相反。燥湿异用。故燥金主于紧敛。而湿土主于纵缓也。譬犹长
夏地湿。则纵缓滑泽。秋干则紧缩燥涩。皴揭之理。显可见焉。
治 内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古方以血药治燥者。
甘辛以润之也。热者清之。黄芩、山栀、麦门冬、槐实之类。燥者。当归、生地黄、桃仁
、麻仁、之类。风者平之。天麻、防风、荆芥、之类。凡治燥药。必以清金为主。养血疏风
佐之。
方 清金润燥汤治诸燥。
麦门冬(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生地黄(一钱) 黄柏(一钱) 五味(五
分) 人参(八分) 黄 (八分蜜灸) 防风(五分) 枸杞子(一钱)
上作一服。水煎。食远服。
皮肤燥痒。加白芷、牛蒡子(各二钱),去参、 五味、枸杞、辰舌生疮燥裂。加黄连(八
分)、白芍药(一钱),去参、 、五味。
大便闭结。亦由肺经燥热。移于大肠所致。亦有血虚秘结。亦有热生风而结血秘者。加桃仁
、麻仁、大黄、倍当归、甚者。桃仁承气汤下之。风热秘者。加皂仁、麻仁、槐实、大黄、
倍防风、并减参 、枸杞、五味、下并用蜜导法。
皮肉燥湿。毛发焦枯。加天麻、荆芥穗、地骨皮、槐实(各一钱)。
卷之二燥门
痿症
属性:脉 脉浮洪。缓滑。右寸浮大而涩。浮缓为虚。洪大为热。滑则多痰涩而少血。
症 丹溪云∶内经言诸痿生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胃。盖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
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
于畏。而侮所胜。金肺得火邪而热矣。火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
。土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经虽有筋
脉骨肉之分。一皆主于肺热。临症宜详审之。
治 东垣取横柏苍术为君。黄 当归为佐。以治诸痿。无一定之方。有温多者。有热多者。
有温热相伴。有挟风者。临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欤。又云∶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
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
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虽然。天产作阳。浓味发热。凡病痿者。若不淡薄
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 加减清燥汤治诸痿通用。
人参(七分) 黄 (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麦门冬(一钱) 黄柏(一钱) 苍术(一钱)
黄芩(八分) 五味(九粒) 生地黄(七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三分) 白
术陈皮 白茯苓(各八分) 泽泻(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食远服。
兼风者。加姜活、独活、桑寄生。
兼湿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卷之二燥门
消渴
属性:脉 两寸脉滑者为上消。两关洪数者为中消。两尺浮大为下消。濡散为气实血虚。洪大为阳
盛阴虚。脉沉小有力者可治。实大浮涩者皆难治。
症 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东垣云∶二阳者。手足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则目
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胃中伏火。火烁而血干涸也。津血
不足。而消渴生矣。虽有三者之分。因于火则一也。上消者心移热于肺。多饮而渴。少食而
呕。中消者。脾移热于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黄。下消者。肾移热于膀胱也小便
淋浊。如脂膏之状。大抵渴症皆因膏粱甘肥之变。或过服金石热药。致阳盛阴虚。津液不足
。结而不润。皆责于火也。
治 宜养肺降火生血为主。或曰上消渴。是心火刑炼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黄连、麦
门冬、兰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黄柏、之类。清气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
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则饥。不营肌肉。宜芩、
连、石膏、治之。甚者。调胃承气汤。下消渴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小便如膏。正所谓焦
烦水易亏是也。此为肾消。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圣济总录云∶未传能食者。必发痈疽背疮。不
能食者。必得中满豉胀。背为不治之症。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不能
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下既平。则不复传下矣。
方 五汁饮总治三消
川黄连(一钱五分) 麦门冬(一钱五分) 天花粉(一钱) 生甘草(三分) 人参(八分) 石膏
(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 白芍药(八分) 黄柏(七分) 梨汁(以下临服
加入) 藕汁 生地黄汁 人乳汁(各一盏) 姜汁(二匙) 竹沥(半盏)
上作一服。加兰草叶一钱。同煎。食远服。临服时。将五汁加入。连药服之。外无加减。
卷之二燥门
噎膈
属性:脉 沉缓无力。为气虚。数而无力。带涩。为血虚。洪数有力为火。寸关脉沉而滑为痰。两
关弦滑为吐逆。缓滑者可治。涩弱者难治。
症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格。注云。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热结也。小肠热结。
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通。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必反而上。此
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三因虽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实病本则一。虽按法施治。若不断浓
味。戒恼怒。慎起居。纵服良剂。莫能为也。故
张机峰云。膈当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治 宜生津。养血。顺气。清痰。降火。开结。使阴阳和平。气顺痰下。则病无由而作矣。
用童便、姜汁、竹沥、芦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气虚。入四君子血虚。入四物、有
痰。入二陈、有热。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药。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
当归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姜以去秽。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药。一概混
治。遇挟寒者。间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无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药。咎将谁
归。
方 清痰养血汤治噎膈。吞酸。吐酸水。
半夏曲(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 当归(二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三分) 白扁豆(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五分) 御米(炒八分) 萝卜子(炒七分) 黄连(吴萸同炒 去吴萸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服。临服。加姜汁(五匙)、竹沥(一盏)、芦根汁(二
盏)、同药搅匀服。
痰盛。加贝母(一钱)、枳实(五分)。
火盛。加山栀仁(姜汁炒)、黄芩(酒炒各八分)。
顺气。加木香(五分)、槟榔(八分)。
开郁。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钱五分)、神曲(七分)。
养血。加麦门冬(一钱)、桃仁(二十粒)、生地黄(八分)、牛羊乳(各一盏)。
生津。加同上、再加乌梅(一个)。
润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钱)、郁李仁(一钱)、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
抑肝。加白芍药、橘叶(各一钱)、青皮(五分)。
补脾。加莲子(五枚)、倍用参术。
止呕。加藿香、砂仁(各七分)。
消膨。加枳实、砂仁(各七分)。
止泻。加白芍药、肉果(各一钱),去当归。
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黄连、心腹痛。加木香
(五分)槟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药(一钱)、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参术、
当归(减半)。
卷之二燥门
大便闭结
属性:脉 两关脉实数。右寸涩数。两尺弦涩。盖数者火盛也。涩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药
而脉变缓滑者。易治。反结促者。难治。集成云∶脾脉沉数。下连于尺。为热结。两尺脉虚
。或沉细而迟者。为阴结。右尺浮。为风结也。
症 内经云∶肾主大便。大便难取足少阴。东垣曰∶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
饱劳逸。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浓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
结燥。窃详燥之为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吐泻后。肠胃虚。服热药多
者。为热结。宜承气汤下之。肺受风邪入肠中。为风结。宜麻仁丸。年老气弱。津液不足。
或产后内亡津液。而结为气血虚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大便闭。小便数则为脾约。脾约者。
脾血耗散。肺金受火。无所摄脾。津液故竭。宜养血润燥。若能食。小便赤。为实闭。麻仁
七宣等药主之。不能饮食。小便清。为虚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