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下面再看阴阳之合天地五行(“天”四行而“地”独行):

                  《尚书·周书·洪范》'2'言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合于四时阴阳大法。若“曰”若“爰”,其式不同。四时周天(四时足以周天,不言五),各以其序,而居中之地常王,爰引四时之气以成稼穑之功,是谓“土爰稼穑”。《说文解字》[3]“,引也。从从亐”(段玉裁注:“”者,相引之意,“亐”亦引词,与“”双声)。又《说文》“,物落也,上下相付也。从爪、手(、)(段注:以覆手与之,以手受之,象上下相付)。凡之属皆从”。可知,“土爰稼穑”为地爰引四时气之在天者为用,以成其稼穑之功。在《洪范》作者的“盖天说”观念中,天地尚有尊卑之序、上下之义,认为四时轮流上临,各以其序,地居下常受之,如男女之“授受”,则知五行观念原本于阴阳。然五行之中,土为“孤家寡人”,也正是《洪范》强调的。四时周天,如环无端,土无与伦比(二人相并曰“比()”),适足与为伍(“五”,土之数。按《说文》解“五”[4]:“”从“二”(上“一”象天,下“一”象地),“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老子所谓“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以及“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者,谓土欤?故又曰“贵以贱为本”(希者为贵;多则价贱。《说文》“贱;价少也;从贝戋声”;“贵”亦从“贝”'5')。当一个人失却自我时,便没有资本与他人交流了。可以想象;一旦土与其它四者齐同并比,则天地之义不存;而阴阳之机尽失。当以四时之轮流在天者为阳;而以土卑为地常王者为阴;唯此乃可以演四时阴阳出入之机(《尚书》如是说。而《黄帝内经》亦言各王90日之四时脉而非各王72日之五时脉;以见四时阴阳“逆从之变异”;脾脉则“善者不可得见”;论详于下)。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在岐伯答以四时之脉后,“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迮以微;著之玉版,藏之于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据此可知,“脉之大要”,在于脾脉不主时,“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 
                  善者不可得见”。是谓“土爰稼穑”。因四时以成稼穑之功。“稼”于春而“穑”在秋,以其不主时故无失时!《内经》曰“天为阳,地为阴”,然则“外为阳,内为阴”:此不以天地高下立论,故无以上下阴阳苛求(《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所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即以上下立论)。《素问·五运行大论》对以上下分阴阳之法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以内外为经法的阴阳理论: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运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凴)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世有《上下经》及《八十一难》(前者首见《史记·仓公列传》,又《素问》有《上经》《下经》及《上下经》之名;后者首见张仲景“撰用”书中),以上下为“经”(内外为“纬”) 
                  论 
                  天地之阴阳以及于人身之阴阳,故所论时误,或得或失,盖原于“盖天说”诸论而或不能明《尚书·洪范》之意者;更有《黄帝内、外经》(首为《汉书·艺文志》著录,曰《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其分言者,约同于《素问》所谓的《上经》《下经》之于《上下经》,名虽则分,其实仍合,故《素问》多以《上经》《下经》相提并论。若皇甫谧之说,以《黄帝内经》一十八卷而赅《素问》、《灵枢》各九卷182篇之多,且得与《黄帝外经》别离以独行于世者,恐未可尽信。当以今《素问》、《灵枢》中收载有“黄帝内经一十八卷”之内容为得,而曾与《素问》表里别行而后又并入其中的《七篇大论》似可视为《黄帝外经》部分,其内容亦言于“气之通天者”而与《上经》略同,不过以更先进的“浑天说”立论而已。),其书以内外论阴阳:以四末为外属阳环入,心(囟)肺居中为阴主出,比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抄写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6]之以“气也者,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焉,故圣人寒头而暖足”者有了质的飞跃(按:孟子云“心之官则思”。《说文》解“思”[7]:“,睿也。从心从囟”而“,头会匘盖也,象形,凡囟之属皆从囟”。现代医学已证明,当由于外伤大失血等原因导致人体血容量相对不足时,机体会牺牲外周循环以确保中心循环——心脑供血,此时虽四逆、脉微细,人迎脉当盛大。据此理可知“心囟(脑)”并在内而为阴之意)。而《难经》反以头为阳,其《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在《内经》并不作如此解(《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情,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明,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以此而论,则与其说“《难经》所解似非《内经》”,倒不如说《难经》所“难”直是《内经》了。两者间先后关系不外两种:或《难经》早于《内经》;或《难经》虽晚出而欲售其“经以上下、纬以中外”的阴阳学说,特标其新而立其异(其实已误解了《上下经》之意)。似以后者可能性更大。故《难经》又必须另设“命门”于下焦,因“肾有二”而强立“右者为命门”,以合于“火曰炎上”的上下阴阳论,而建立其用以婉转解释其所谓悖论(居上之心“主火”在其看来是悖论)的悖论!在黄帝学派这里,一切本可不必“庸人自扰”:心居中为阴主出!心肺虽居隔上亦必不为阳,君火正宜居中而非位下(“心部于表”“营出中焦”,既可部上亦可营下——相对于中,下亦为表),何琐琐于“偷梁换柱”之能事,反以下焦之右肾“命门”为“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而谓“肾间动气”为“生气之原、十二经之根本、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守邪之神”,以乖尊卑之序、君臣之位,反强曰“藏亦有六”、“府亦有五”?窃以为智者不为,而实有损 
                  “扁鹊” 
                  神医声名,则其托古之迹亦莫可以掩。又其于“奇经八脉”言之甚详,更有一源三歧诸脉,无非欲道其“上下”阴阳循环理论而已。“近取诸身”,吾未见其所谓(世有督升任降之说,或脱胎于此,而确为难于实稽之谈);而“远取诸物”,大至于天地出入,小及于“蜎飞蠕动”,似皆以“中根”为得,以有异于“气立”之得以“升降”为言者(“气立”(植物)之升降,大言之仍为天地出入之机)。且人独为哺乳动物之直立者,至若牛羊之匍匐行者,其阴阳上下之理反异于人欤?则圣哲必不以之为“牺牲”以祭祖而取咎!故知其非。七篇《大论》为“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以后的作品”[8]已成共识,其中黄帝以鬼臾区之论设问而岐伯以“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作答,则可见当时学术争鸣之一斑。又同在东汉的张衡(公元79~139年)力倡“可能始于战国时期”的“浑天说”(属“地心体系”) 
                  [9]以取代“盖天说”,其说既出即为天文学家广泛认可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医学之以内外为经论阴阳者却成为千古绝唱,汉后战乱;其道竟隐;《内》、《难》并行,以至于今,不可不谓国学之一大憾事,而为国医千虑之一失(以为不宜再踵《难经》之失而以“向上的、向外的为阴”浑论阴阳,更不可以“向上的、向外的为阳”混论阴阳)!难怪乎仲景之书在孙思邈时已谓“医人未能钻仰”,使仲景复生,必谓“人心不古”,可叹经乱道乖。若谓人心不古,其能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乎?如是则学术之日新者又有可望,而必使“地心说”指导下之阴阳理论取代“盖天说”指导下的上下“乖道”,则中医之复兴在即!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版).731
                  2、蔡 沈(注).书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
                  3~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版).160;738;282
                  6、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76~281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版).501
                  8、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7~19
                  9、郑文光.浑天说.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图文数据光盘版)


             
             
             作者: 王不留行     2003/07/26 03:01pm   回复此发言   
             



            2 '原创'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难经》之非是 
             王不留行:谢谢,非常愿意,有劳了,请代向大家问好。
                  也希望您能顺便把相关网址也告诉一下,重谢。
                  中医只是需要交流,有朝一日能顺利交流了,就一定能有大发展——指日可待了!

                  老子贵见素抱朴,而修身旨在与人为善:“既以为人己愈多;既已予人己愈有”
                  (中医学是应该注重学术交流的时候了,请不要——再匿己意以私之)
                  孔子重礼尚往来,却认识到克己的重要:“必也正名欤?名不正则言不顺。”
                  (中医学是需要端正概念含义的时候了,切须忌——竟解郢书以燕说。)
                                ——与诸君共勉

             
             
             作者: 黄岐建中汤     2003/07/26 04:24pm   回复此发言   
             



            3 '原创'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难经》之非是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7/26 04:24pm 发表的内容:
                              王不留行:希望您能顺便把相关网址也告诉一下,重谢。
                              中医只是需要交流,有朝一日能顺利交流了,就一定能有大发展——指日可待了!
                              老子贵见素抱朴,而修身旨在与 。。。





                  是的;支持黄君;中医目前需要个大交流;在碰撞中统一认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中医需要有这样一部分人;抛弃个人的功利私念;为中医的发展畅所欲言的高质量的网友;如果能形成个小的研究团体;更好;但目前观点还很难统一;时机尚不成熟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这是中医发展的大好机会

                  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的地址可以雅虎搜索;网址bioon/list。asp?boardid=52;欢迎来访 

             
             
             作者: 王不留行     2003/07/26 05:33pm   回复此发言   
             



            4 '原创'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难经》之非是 
             
                  开始贴了却没有仔细看;现在终于耐着性子读了一遍;觉得很多观点不能苟同;如说难经可能早于内经的说法;恕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

                  我的观点难经应该是肯定晚于内经的;因为难经引用的很多条文是和内经基本相同的;内容也是内经的进一步发展;这两者的继承性很明显;难经是不可能早于内经的

                  另外关于阴阳两个学派的划分和盖天说浑天说的关系代表人物等等让人觉得都很勉强;缺少充分的依据

                  最重要的;这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认识发展有什么好处;固然从内外论阴阳比上下要更合适一些;内经从寒热论阴阳的也不少;是否还要说有个阴阳的寒热学派呢

                  这就是我的一些初步的看法 
             
             
             作者: 王不留行     2003/07/26 07:19pm   回复此发言   
             



            5 '原创'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难经》之非是 
             回复  王不留行兄
                  1、我的观点也是“难经应该是肯定晚于内经的。

                  2、关于阴阳两个学派的划分和盖天说浑天说的关系代表人物等等,其实是就其要者而言,这样都已经有些“不厌其烦”了,不敢再求全,其勿责备。所谓要者,指的是岐伯的“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的批驳以及“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的申述。

                  3、“最重要的;这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认识发展有什么好处;固然从内外论阴阳比上下要更合适一些;内经从寒热论阴阳的也不少;是否还要说有个阴阳的寒热学派呢”
                  阴阳寒热的一派?其理阴阳必不能共处,适若冰炭,判若水火,是寒就不是热,是热就不是寒,适若南北之必分立,春秋之不同时,又怎可言阳生阴长之理?阳入得多,阴才能出得多,反之亦然,这才是阴阳之理,才可以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义/仪,所以当问起“最重要的;这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认识发展有什么好处”时,回君的应是:唯“阳注于阴,阴满之外”的“阴阳相贯如环”正理,才可以演四时五行之经义,而这正是其它阴阳邪说所不能的。

                  谢谢您的参与,愿做永久的朋友!



             
             
             作者: 黄岐建中汤     2003/07/27 00:49am   回复此发言   
             



            6 '原创'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难经》之非是 
             
                              下面引用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7/27 00:49am 发表的内容:
                              回君的应是:唯“阳注于阴,阴满之外”的“阴阳相贯如环”正理,才可以演四时五行之经义,而这正是其它阴阳邪说所不能的。




                  字字珠矶,真是得阴阳大义真谛!  

             
             
             作者: 秦越人     2003/07/27 07:46am   回复此发言   
             



            7 '原创'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难经》之非是 
             '这个贴子最后由黄岐建中汤在 2003/08/03 08:03am 第 1 次编辑'

                  感谢 秦越人 
                  老师了!谢天谢地,总有人点了一下头。说实在的,我的那篇文字确实有臭又长,不过这已是尽我所能了,无奈何。要讲清楚阴阳,怕人不感兴趣,又牵涉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