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91-眉寿堂方桉选存-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频频叮咛主家视参如毒奈何?与王先生再议他法。 
生地炭 天冬 知母 阿胶 川斛 茯神 
少阴中暑,阴液已涸,舌痿形缩,齿板燥,烦躁多日。食瓜肠滞大下,此阴不主收摄矣 
。证属大危,难以图治,勉拟竹叶地黄汤。 
生地炭 山药 白芍 麦冬 泽泻 茯苓 丹皮 竹叶 
潮热耳聋汗出,神识昏冒,脉细数下垂入尺。壮年热病,脉形如是之衰,怕其昏厥在迩 
,以上实下虚故也。拟复脉汤法。 
复脉汤去姜、桂,加蔗浆。 
体瘦阴亏,暑热更劫津液,风阳上燔为厥。清神兼顾其阳,议用景岳玉女煎。 
鲜生地 知母 竹叶心 生石膏 甘草 连翘仁 
渴欲凉饮,秽浊热气内蒸,不知饥,不大便,不安寐。九窍不和,都是胃病。舌白恶心 
,病在膈上气分,用河间苦辛寒法。 
石膏 知母 黑栀 姜汁 杏仁 半夏 浓朴 
暑邪数日,发热后,左颐下肿,神烦无寐。拟进辛凉渐苦法。 
连翘 苦丁茶 黑山栀 马勃 鲜荷叶 飞滑石 
劳倦夹暑热不解。鼻煤,舌灰白,咳逆痰喘,潮热自汗,神识不清,语言错谬。此邪结 
,病属险途,拟万氏清心牛黄丸,以驱蕴伏之邪。冀其神气清,再商去其他病。上焦之病多 
属气,气窒则上下不通,而中宫遂胀。热病蒸灼,喉舌疳蚀,清气之中,必佐解毒。 
连翘 金银花 马兜铃 水芦根 川贝 白金汁 川通草 
连朝骤热,必有暑气内侵。头热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虚邪留,清补两难,先与益元散 
三钱,用嫩竹心二钱,煎汤凉用。当服绿豆清汤代茶。 
暑热吸受,先伤于上。初病咳逆,震动血络,暑热仍在,见血治血,已属不法;参入重 
剂,伤及无病之地。晡时头胀,潮热咳呕,邪在气分,当推上病治下之旨。 
西瓜翠 白通草 六一散 白芦根 生薏仁 
暑湿上入,气分先受,非风寒停滞,用发散消导者,治之不法,邪入血分矣。 
犀角 竹叶 绿豆皮 连翘 花粉 益元散 
暑入营络,吐痰血,以心营肺卫两清法。 
竹叶 生地 麦冬 连翘 元参 川贝 
舌绛口渴,夜热神烦,大便不实,胸中痞闷。乃伏暑入里,非表散可解,进开心胞一法 
竹叶 犀角 细叶菖蒲 川连 元参 郁金 
伏暑发热,经旬不解,暮夜神识不清,少腹胀痛,大便不通,秽浊蕴结,虑其内闭痉厥 
清心牛黄丸。 
汗出神烦,晡时潮热,胃中痛至少腹。热邪凝结血分,恐瘀滞之变,进清血中之热。 
鲜生地 丹参 山栀 银花露 丹皮 元参 郁金汁 白金汁 
上现衄血,心痛殃及小腹,昼静夜躁,常以寒栗,宛如热入血室。前云邪在血中阴分, 
已属显然。滋清血药,正在以搜剔伏邪耳。 
鲜生地 犀角尖 元参 丹皮 金银花 生芍 
小溲茎中痛,是余热未清,从下行也。进导赤散法。 
细生地 知母 黑山栀 甘草梢 丹皮 麦冬 金银花 小木通 
阴虚热伏,半月不解,舌绛唇紫,呼吸不利。溺短赤,便秘涩,此皆辛散苦药劫尽津液 
。况兼精浊下淋,热气已入至阴之界,岂区区清解为治者。 
生地 麦冬 炙草 甘蔗汁 阿胶 鸡子黄 麻仁 
暑风不解,身痛热,渴而呕,水结之象。 
杏仁 橘红 花粉 豆蔻 藿香 半夏 浓朴 木瓜 
未病先遗,阴气走泄。医投柴、葛、荆、防,再泄其阳,大汗淋漓,寒热愈甚。长夏暑 
兼湿气,足胫常冷。邪在中上二焦,恐阴弱内陷耳。是投剂解其暑湿热邪,务在轻小为稳。 
丝瓜叶 杏仁 黄芩 花粉 连翘 郁金 豆蔻 橘白 
劳倦伤阳,当风沐浴,卫外气泄疏豁。药以柴、葛,再泄其阳;杂以消导,更耗其气。 
热迫,呕逆气冲。但夏热必兼湿邪,周身掣痛。法当酸苦安胃泄热,使厥阳稍平,即商辅正 
川黄连 枯黄芩 姜汁炒竹茹 炒乌梅 生白芍 郁金 
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深受寒湿,令人喘胀噫哕;水湿结聚,溺溲涩,便难。险笃 
之症,仿古人暑门方大顺散主之。 
杏仁 炮姜 肉桂 甘草 
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既受寒湿,阳气郁遏,不主转旋,遂痞结欲呕。古人以大顺 
散温中下气为治。 
杏仁 炙甘草 茯苓 炒干姜 肉桂心 半夏 
脉形略起,按之短涩。进温中下气,似乎闪烁欲动,知阳渐气结有形,非真食滞重着之 
愚见不用寒凉犯胃,以肥人之病,虑虚其阳,矧夏月阴气在里,里之有形,便是浊阴。《内 
》论诸痛为寒内客,今暑热蒸迫,理无外寒,然口食凉茶瓜果,此水寒入脘,未能即化为热 
,素因脾胃气弱所致∶津液不运,自有烦渴。再验舌色,未必定以实热。但以辛香开气之属 
,可以醒阳,可以宣浊,上下分布,病机自减。高明采取如何? 
郁金汁 杏仁 半夏 白蔻仁 浓朴 块茯苓 
x又x 吴茱萸 炒半夏 槐枝木 金铃子 块茯苓 
病减六七,胃中清气未旋,津液未肯分布,故口渴喜饮,岂是实火。常山梅饼苏胃生津 
,午后进四磨汤一次。 
人参 乌药 桔梗 郁金 
各磨汁,开水冲服。 
年高体丰,暑湿为阴邪,肥人阳气不足,忽冷忽热,烦躁舌白,饮水不多,便溏溲数。 
此湿邪伤太阴脾土,阳气内郁,与邪相混,渐延昏痉呃逆之变。 
生白术 半夏 茵陈 浓朴 橘红 茯苓 
暑必兼湿,湿郁生热,头胀目黄,舌腐不饥。暑湿热都是一般浊气,弥漫充塞三焦,状 
如云雾,当以芳香逐秽,其次莫如利小便。 
省头草 浓朴 广皮 寒水石 茵陈 白蔻仁 杏仁 茯苓 滑石 
夏季暑湿先入气分,如泄泻溲少,皆湿热郁阻气分,六和、甘露,可证可据之方也。 
省头草 杏仁 米仁 大麦 白蔻仁 橘红 茯苓 
时序湿热,与水谷内因之湿互异,况舌白下利,中阳已弱。脉缓,干呕而烦。夏暑最怕 
发痉昏厥。议通中焦之阳以驱湿。 
杏仁 半夏 猪苓 茯苓 姜汁 
脉短无神,并不口渴思饮,水入欲呕欲哕,下利黄水。八日来身热汗出不解,时时谵语 
,防其昏厥螈 。是湿热深陷入里,议用桂苓甘露饮。 
杏仁 益智仁 茯苓 猪苓 浓朴 木瓜 滑石 泽泻 
脉大,舌白渴饮,胁痛欲呕,湿热阻其经隧,寒热未已,议用木防己汤。 
木防己 杏仁 知母 姜汁 石膏 浓朴 半夏 
舌白口腻,痰多自利。湿热未尽,中焦不运,防变胀满。 
川连 人参 半夏 白芍 枳实 茯苓 
热邪内结,耳聋,自利稀水,用泻心法。 
淡芩 生淡干姜 枳实 半夏 川黄连 白芍 
湿郁太阴,热聚阳明,舌黄口燥,不欲食。此热因湿而生,议用桂苓甘露饮。 
白术 猪苓 滑石 寒水石 茯苓 泽泻 石膏 肉桂 
酒客湿胜,中焦阳气素亏,易痞易溏,不饥不饱,皆清阳不肯转旋;况烦劳伤阳,亦属 
内症发热,非外感所致也。 
杏仁 广皮白 煨姜 茯苓 浓朴 白蔻仁 半夏 泽泻 
服理中后,胃痛泄泻转加,心热渴不欲饮,必有暑湿内结,暂用酸苦泄热。 
川连 淡黄芩 炒广皮 乌梅 生白芍 木瓜 
阳虚体丰,夏热耗气,胃弱不纳不饥,此九窍不和,都胃病矣。法当镇逆理虚,略佐苦 
降,以胃为阳土,气下为顺耳。 
人参 淡干姜 川连 代赭石 茯苓 生白芍 
脉渐阴浊上僭,与真武法,减术换参。 
真武法两日,脘中有知饥感,与阳渐结痞无疑。阴浊得泄,即当温养太阴,使脾阳鼓动 
健运,冀其纳谷安然,用治中法。 
人参 益智仁 淡干姜 茯苓 广皮白 木瓜 
潮热耳聋,有似阳邪。诊得脉空大,自利不渴,舌上粉苔,形枯色槁,岂是实证。议 
以劳倦夹湿,从脾胃病治。 
人参 广皮白 茯苓 炮姜 生益智仁 泽泻 
交夏形瘦食减,气怯欲寐,世俗谓之疰夏。后天脾胃不和,热伤气也。 
人参 白术 炒楂 砂仁 桔梗 茯苓 广皮 神曲 川连 米仁 
热痛失治,三焦皆被邪结,不甚清明;左胁瘕聚有形,食下渐胀。大便日前颇利,目今 
,是肠胃经络之邪未清,清空之窍尚蒙。调治之法,亦宜分三焦为法,白金丸可用,午后进 
热邪深入为厥,阳气上冒神昏。病魔多日,已在血分,况脐下坚满乎!仲景云∶厥应下 
,下之不止,利者死。凡咸苦皆通阳,均谓之下,不必硝、黄也。 
阴阳两为病伤,热邪深陷至阴,阴液涸尽,遂躁乱不已,已属至危。思从前诸医发散、 
消导、苦寒、辛燥,都令劫烁阴阳。仲景云∶凡元气有伤而病不减,可与甘药。仿此。 
复脉汤。 
夏令热伏,入秋而发,即仲景谓阴气先伤,阳乃独发之谓。脉右搏数,胃汁受损。暂忌 
浓味,进甘寒养胃,内热自罢。 
卷心竹叶 知母 大麦仁 麦冬 白芍 乌梅肉 
夏令伏邪,至深秋而发,发汗不解,继又泄泻。此伏里之证,与暴感不同,所以表散、 
不能取效。病有四旬,脉细搏如刃,面色消夺,犹里热口渴,舌色白,病中溃泄,此久热迫 
蒸,阴阳失守,苦药燥损,津液日枯。因热致病,医不以河间三时法则分三焦以逐邪,昧于 
从事节庵陋习,宜乎淹淹不已。若不急调,久延虚怯一途,古人所谓因病致损也,慎之! 
卷心竹叶 生地炭 生白芍 米炒麦冬 炒丹皮 乌梅肉 
伏暑深秋乃发,是属里证,虽经遗泄,系阴虚夹邪。忌用温散,再伤阴液。今自利口渴 
腹满,可与四逆散方法。 
黄芩 枳实 六一散 生芍 广皮白 
夏季暑热内伏,秋凉伏邪内发。初起耳窍流脓,已非风寒在表。今十余日大便不解,目 
黄赤,舌起黄苔,耳聋昏谵,渐有内闭之状,非轻症也。 
连翘 黄芩 大黄 黑栀 生甘草 枳实 
急火煎四十沸,即滤清服。 
湿热之邪郁于气分,身热目黄自利。夏月受之,深秋而发。 
木防己 杏仁 黄芩 生石膏 枳实 白芍 
脉沉目黄,气喘呛呕,脘闷肢冷潮热,汗出略缓,少顷复热。病九日不解,口干自利。 
此湿邪内胜为热,三焦不通,夏伏至霜降而发,其病为重。 
杏仁 半夏 山茵陈 鲜石菖蒲 浓朴 草果仁 茯苓皮 川通草 
久痛,用辛温两通气血不效。病已十年,不明起病之由。今便溏溺赤,水谷湿热不运, 
必夹湿阻气,主以分消。 
薏苡仁 浓朴 猪苓 茯苓皮 蔻仁 山茵陈 泽泻 
x又x 香砂平胃散,加茯苓、茵陈。 
酒客湿热内蕴,长夏湿热外加。医不晓客邪兼有宿病,发散消导,胃汁大伤,先利粘腻 
而吐血。今两跗麻痹,膝中逆冷,阴液枯涸,脉络少气,舌绛烦渴,溺赤短涩,热未尽,本 
先夺,偻废之象,恐不能免。 
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白芍 川柏 麦冬 鲜生地 阿胶 炙草 麻仁 
舌白心黄,湿着太阴,食不运,呕吐。 
杏仁 广皮白 草果仁 藿梗 浓朴 半夏 
痛胀得吐而安,随发寒热,口苦目黄,皆湿热内扰,胃口不清。《灵枢》谓中气不足, 
溲便为变矣。 
柴胡 花粉 谷芽 生姜 黄芩 半夏 枳实 大枣 
暑湿虽去,胃气未复,务宜薄味静养,勿令客邪再扰。 
川石斛 广皮 半夏曲 煨益智仁 茯苓 青皮 
热秽上加,头胀脘痞,宜蔬食清上。 
竹叶心 桑叶 黄芩 连翘 花粉 杏仁 
脉沉舌赤,邪入血分,烦躁,神气欲昏,用竹叶地黄汤。 
竹叶心 浙生地 犀角尖 连翘心 元参 细叶菖蒲 
初病伏暑伤于气分,潮热渴饮,邪犯肺也。失治则遂传膻中,遂舌绛缩,小便忽闭,鼻 
血,环口疮蚀,耳聋神呆,此气分之邪热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卫,心主营,营卫二气,昼 
夜流行于经隧之中,与邪相遇,或凉或热。今则入于络,津液被劫,必渐昏昧,所谓内闭外 
犀角尖 元参心 金银花 鲜生地 连翘 细叶菖蒲根 
心营肺卫同治。 
鲜生地 蔗汁 生甘草梢 麦门冬 花粉 
暑湿本阴邪,必伤于气分,久则三焦均受,自头巅胸胁,流行皆阻,便溺不爽,但湿久 
而生热,治湿必究其本。 
桂苓甘露饮。 
伏暑得新凉,身热咳嗽,治在肺。舌白不 ,囊肿,暑必兼湿,湿滞为肿。 
芦根 茯苓 淡竹叶 杏仁 通草 

卷上
燥病
属性:形脉俱虚,不饥不食。积劳虚人,得深秋凉气外侵,引动宿邪,内蒸而为烦渴,已非柴 
、芩、半夏之症。急救津液,以清伏邪。 
竹叶 生地 梨汁 连翘 麦冬 蔗汁 
不治失血,独取时令湿邪,得以病减。凡六气有胜必复,湿去致燥来。新秋暴暑烁津, 
且养胃阴,白露后可立调理方。 
麦冬 人参 大枣 半夏 生草 粳米 
脉虚数,形寒,心中烦热,五更后气升咳呛。当秋分节燥金司令,大热发泄之余,皆能 
化燥。肺为娇脏,最处上焦,先受其冲,宜润燥以滋其化源。 
冬桑叶 南花粉 生米仁 大沙参 玉竹 蜜炙橘红 
用白糯米三合,淘净,流水泡,取极清汤,代水煎服。 
夜来咳嗽略稀,即得假寐目瞑。夫温邪内热,津液被劫,已属化燥。而秋令天气下降, 
改色;肺位最高,上焦先受。大凡湿由地升,燥从天降,乃定理也。今皮肤甲错,肌肉消烁 
,无有速于是也。兹论气分主治,以上焦主气也。议用喻氏方,减去血药,以清燥专理上焦 
经霜桑叶 玉竹 甜杏仁 枇杷叶 甜梨皮 花粉(将滤入生石膏末二钱) 
初秋咽痛发呛,是气交中暑热燥气从呼吸而入。肺位最高,清空失司,惟轻清可解。药 
过于苦辛寒,胃伤食减,而上焦仍窒。古人谓金空则有声,声嘶脉数,有肺痿之虑。 
甜水梨 兜铃 北沙参 川贝母 诃子皮 蔗浆 甜杏仁 
熬膏。 

卷上
寒病
属性:伤寒病发汗后表不解,干咳呕逆,夜不得卧,遵古人小青龙法。 
杏仁 桂枝 干姜 白芍 米仁 石膏 五味 甘草 
下焦阴阳素虚,雪地奔走,寒从口鼻而入,肺受邪则上逆而喘,阳受伤则 汗出。由 
中邪入,表散无益;宣其肺逆,喘缓可救。 
桂枝 干姜 杏仁 白芍 五味 茯苓 
烦劳遇冷,营卫交窒,虚人夹邪,只宜轻剂疏解。 
桂枝 炙草 杏仁 白芍 大枣 茯苓 
呕恶腹痛,舌干不喜饮,脉左弱右大。劳倦中寒,脘中格拒,皆是太阴见证。古人有生 
料、熟料五积散,因爰其意,候裁。 
杏仁 草果仁 半夏 浓朴 广皮 煨姜 
冷气吸入,即是寒中太阴。与霍乱互参,正气散、冷香引饮,辟秽苏阳即效。而脾胃阳 
气未为全复,议用治中汤数剂,夜厘清虚为妙。 
人参 生益智仁 砂仁 煨姜 广皮 茯苓皮 木瓜 
暴冷从口鼻入,直犯太阴,上呕下利腹痛,为中寒阴症,脉细涩欲绝,急急温暖中下之 
人参 淡干姜 生芍 焦术 淡附子 茯苓 
因脘中痞闷,去术之缓中,再加桂枝以理阳。 
人参 桂枝 干姜 附子 茯苓 白芍 
x又x 人参 白芍 附子 茯苓 甘草 

卷上
冬温
属性:高年水亏,温邪深入阴分,热在里,外象反冷,热伤阴则小溲欲痛,皆冬温本病。仲景 
以存阴为章旨,奈何医药以桂枝,附子辛热,再劫干津液,是何意见? 
生地 阿胶 炙甘草 麦冬 炒麻仁 生白芍 
温邪水亏热入,脉细数,口渴舌绛,不知饥饿,皮肤干涸甲错。热劫津液,务以存阴为 
先,不当以苦寒反令化热。 
复脉汤。 
舌干不喜饮,腹鸣下利,皆阴液不肯上注,亦属枯槁之象。仲景于邪少虚多,每以复脉 
汤升其津液。 
复脉汤去桂枝、麻仁,冲入青蔗浆一杯。 
肾虚温邪内入,形神消烁,无寐废食,临晚寒热,得汗而解,议用复脉汤去姜加芍。 
脉左搏右细,颧赤气喘。咋夜大便后,汗泄,竟夕不安。冬温伏热,阴衰阳冒之象,最 
生地炭 炒麦冬 蔗汁 炙甘草 生白芍 
肾虚温邪内入,热迫液伤,舌白,不知饥,不欲食。宗仲景邪少虚多例,以甘药用复脉 
炙甘草 麦冬肉 桂枝 人参 大麻仁 生地 
冬温水亏,上焦热炽。 
生地六味汤去萸肉,加生白芍、鸡子黄、小麦。 
温邪暮热,由乎阴虚阳浮。热解无汗,不欲饮水,岂是阳经为病?冬令失藏,法从肾肝 
阿胶 生地炭 炙黑甘草 小麦 生白芍 炒松麦冬 
容色消夺,脉形渐细,不知饥,不欲纳,扪之不热,而自云热,并不渴饮,间有寒栗之 
状,此营卫不振,当治中焦。 
人参 炮干姜 益智仁 茯苓 木瓜 生白芍 
着右卧称甚气闷,阳明气未全降,宜补土降逆。 
人参 白旋复花 生白芍 茯苓 代赭石 南枣肉 
脉左动是阴虚。温邪深入,但大苦直降,恐化燥劫津阴。议以甘咸寒之属。 
鲜生地 竹叶心 生甘草 元参心 麦门冬 
气喘痰鸣,鼻窍焦黑。温邪上受,肾真下竭,阴不接阳,神识日迷,皆是衰脱之象。据 
右脉散大无绪,黄昏面色戴阳,少阴虽绝,当宗河间法,复入清上,滋其化源。 
熟地炭 淡苁蓉 白茯神 牛膝炭 天门冬 石菖蒲 
温邪十四日,舌绛渴饮,面带油亮,此水亏热入营分,最防昏厥。当清其血中之邪,以 
鲜生地 知母 生白芍 竹叶心 麦冬 丹皮 
冬温,气热深入少阴,舌赤心黄,潮热不渴。大旨当存阴为要,勿令昏愦。 
鲜生地 知母 生白芍 竹叶心 麦冬 丹皮 
冬温,脉数舌赤,口渴暮甚,水亏热侵阴分。 
杏仁 赤芍 花粉 黑栀 桔梗 连翘 广皮 
温邪入肺,上唇高肿。初起病在气分,治以苦辛寒轻剂,不得犯中下二焦。 
薄荷 连翘 杏仁 牛蒡 黑栀皮 生石膏 
温邪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