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准来到鸠鸠湾,就是要督促战船的建造进度。

    他迫不及待的想要拥有更加强大的海军舰队了。

    今天是大年初三!在此恭祝各位走过路过的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幸福!车子、票子、房子、女子、本子、位子、孩子,都是大大的有!新年期间,本人将会继续海量更新,希望大家看得爽快!要是看得满意的话,请留下你的票无论是月票还是推荐票都大大的需要啊姚触其他网站看盗版的朋友,如果觉得本书还可以,请在注册一个账号,给我支持!只要推荐票就好!如

第259章 扩建船坞

    坐在马背上,远远的看过去,一片繁忙的景象。鸠鸠湾的造船厂,占地非常的广阔,工人们来回的忙碌。周围全部都是密密麻麻的造船材料,其中以木材、帆布最多。木材是本地出产的,帆布却是临时编织的,因为使用的是硬帆,所以,需要很多人进行编织。大量的粗棉布和麻布,延伸在沙滩上。旁边又有大量的桐油,散发着浓郁的刺鼻的味道。

    不得不说,造船的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繁琐的工程,无论是船只本身,还是桅杆,还是船帆,还是帆具,还是索具,还是钴具,都要有专门的人负责。当这些配套设施,都全部整理好以后,才能安装到船上。每一艘船的下水,都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

    薛知蝶远远的看到张准骑马到来,带着几个造船工匠前来迎接,面无表情的说道:“呵,真是稀客啊!”

    张准的回答比她的说话还要简单,就一个字:“忙。”

    其实,张准也就是一个月没有到来造船厂。戎马侄德的他,不可能时时到来这里。像诸葛亮那样事必亲躬,最后累死的只能是自己。为人上者,只要管好人就足够了,不必要管具体的事务。再说,自己好歹也是穿越者,不可能整天忙着干活。不泡泡妞,不享受享受。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啊!

    薛知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造船厂目前的情况。目前,造船厂有差不多五百人在干活,其中,专业的造船工匠大约三十人,其他都是临时请来的帮工。原材料的准备,还是很充分的。就技术难度来讲,建造苍山船基本没有难度。

    “能不能加快一点进度?”

    张准最关心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进度。

    他希望尽快有战船可以下水。

    “到十一月份的时候,应该可以下水了。”

    薛知蝶自信的说道。

    她谨慎的说道,同时开工的,有三艘苍山船,现在已经完成了龙骨结构,接下来的建造,速度会快很多。但是,造船是系统的工程。很多环节是不能求快的,否则小质量就要受到影响。比如说,刷桐油。一艘船要反反复复的刷三次桐油。必须等前面刷的桐油干透,然后继续刷。如果前面的桐油不干透,即使新的桐油刷上去,也不会有任何的效果。

    张准说道:“有什有办法,可以加快造船的进度?”

    薛知蝶微微一笑,简短的说道:“扩建船坞,同时开工建造更多的船。”

    张准沉吟着说道:“扩建一个船坞,大概需要多少资金?”

    薛知蝶说道:“一千六百两左右吧。”

    张准略微思忖,果断的说道:“那就先扩建六个船坞!”

    六个船坞,就是一万两左右”自然没有任何问题。在洗掠了田横岛以后,现在的张准,的确可以用财大气粗来形容。扩建六个船坞以后,就可以同时开工建造九艘船。三个月一艘,一年下来,有三十六艘。基本上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近海舰队了。

    薛知蝶目光熠熠的说道:“没问题!只要有钱有粮,你要多少战船有多少战船!”

    离开造船厂以后,张准来到黑龙湾。

    骑着战马站在岸边,张准果然看到港口的外面,的确有船只在排队,可见黄四郎和郭明泰所言非虚。目前的黑龙湾,的确不能满足船只装货、卸货的要求了。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扩建!

    “刘胳呢?”

    “毕他过来。”

    张准沉声说道。刘吉祥答应着去了。

    很快,刘瞻就来到了。

    负责黑龙湾建设的,叫做刘瞻,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年人。浮山城目前还是人才太少,张准能抓到一个是一个。只要能做点事情,都被张准给抓出来了。这个刘瞻,其实是很普通的军户,胜在老实,手脚干净,勤劳,张准就让他来主管黑龙湾的建设。

    “说说情况。”

    张准沉吟着说拜

    “好!”

    刘瞻简短的伞绍了目前港口的情况。

    黑龙湾目前有五个泊位,可以同时停泊五艘船。每艘船的停泊时间,大约要六个。时辰,也就是半天。此外,晚上不能装货,卸货,因此,基本上,一艘船要停泊一整天的时间。换言之,黑龙湾每天只能接纳五艘船。这样的吞吐量,显然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难怪后面的船只要排队。

    张准沉思着说道:“将泊位增加到二十个,需要多少银子?”

    刘瞻摇摇头,表示自己无法计算。

    张准只好皱眉说道:“一万两,够不够?”

    刘瞻有些木讷的说道:“我先,“曰

    张准忽然说道:,“你把刘一平叫来”。

    刘瞻于是派人去了。

    很快,刘一平到来了。

    张准和刘一平也是老熟人了,在王世新还没死的时候,刘一平曾经作为王世新的代表,在毛家屯和张准举行过谈判,结果不欢而散。当然,现在已经时过境迁。王世新死了,浮山城也换了主人。刘一平懂得写字,懂得算数,在张准的眼里,就是人才,因此,刘一平被雇佣了,就在黑龙湾干活。

    张准问道:“刘一平,扩建一个泊位。需要多少银子?”

    刘一平显然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谨慎的说道:“大人,要是白天卸货的话,每个泊位五百两银子足够。但是,如果夜间也要卸货,就要六百两银子左右

    张准点头说道:,“行!我拨付一万两银子!扩建十五个夜间也能装货卸货的泊位

    从田横岛那里捞到了一笔银子,张准毫不犹豫的挥霍下去了。

    钱要用出去,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他可不是守财奴。

    刘一平急忙表示感谢。

    张准忽然又想起了什么,说道:,“叫几个工人来!”

    刘瞻急忙叫来几个工人。

    张准说道:“你们的装货卸货,效率太低,尤其是大宗的货物。我看,你们有必要做几个滑轮组和龙门架

    一众工人面面相觑。

    滑轮组?

    龙门架?

    张准不理会他们的神色,将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基本情况,给他们描述了一遍。这是后世非常常见的工具,在明朝却是没有。如果能够在明朝推广开来,装货、卸货的效率,无疑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些工人听完以后,豁然开朗。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的东西。龙门架也就罢了,那个滑轮组,着实是奇妙。几个轮子,一根绳子,一个支撑架,居然可以发挥这么大的效应,将沉重的货物,轻松的拖上来。要是张准不说,他们就算是想破脑袋,恐怕也难以想出来。

    在黑龙湾,装货卸货,最麻烦的,的确是大宗的货物了。必须几个人一起抬下来小心翼翼的,很浪费时间。大部分时间,都被消耗在这里。现在,有了这个滑轮组和龙门架,直接将货物吊上去,不但可以节省人手,还可以加快货物的流转速度。

    张准说道:,“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基本原理,就是这样,你们自己琢磨着,看看能不能进一步改进。你们都是有技术的工匠,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你们自己去完善。”

    顿了顿,张准慷慨的说道:“相信大家也有耳闻,我对技术创新的奖励,是从来不吝啬的。你要是有好的建议和想法,不妨做出来,给我看看。只要确实是改进了,白花花的银子,马上落入你的口袋!”

    一众工匠闻言,顿时大受鼓舞。

    张准的话,是有现实的例子的。匠作坊的那些工匠,不少人都因为改良技术,获得了额外的奖励,现在的日子,过的非卓的滋润。

    果然,被张准用白花花的银子激励一番以后,那些工匠果然努力钻研技术,不断提升滑轮组和龙门架的工作效率。结果,黑龙湾的吞吐量,不断的翻番,加上泊位的扩建,船只进港,再也不需要排队了。

    当然,这是后事了。

    张准回到浮山城不久,准备将第一协补充满编,同时着手组建第五协,忽然接到了杨致远送来的消息,说是登州府的战兵,大举向田横岛发动了进攻。根据他的观察,官兵的数量,有差不多五千人。

    不过,亲自指挥明军出征的,不是登州游击宋德钢,而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登莱巡抚杨文岳、登州府知府曾化龙、莱州府知府孙之解、登州参将杜胜远,都在其中。杨文岳和刘泽清,都亲临前线。本来两人在椅挂岛观战即可,但是两人都坚持,要亲自到田横岛上面去。

    看来,田横岛这根弦,果然是撩拨了不少人啊!

    今天是大年初三!在此恭祝各位走过路过的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幸福!车子、票子、房子、女子、本子、位子、孩子,都是大大的有!新年期间,本人将会继续海量更新,希望大家看得爽快!要是看得满意的话,请留下你的票无论是月票心还是推荐票都大大的需要心峨在其他网站看盗版的朋友,如果觉得本书还可以,请在注册一个账号,给我支持!只要推荐票就好!如

第260章 水稻丰收在即

    九月底的浮山城,秋风送爽小稻穗飘香。春天种下去的水稻,差不多就要丰收了。看着一浪浪的金黄色的稻穗,不断的在微风中有节奏的起伏,张准的心情,自然是非常好的。当然,浮山城其他民众的心情,也是非常好的。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

    九月二十三日,一大早,张准就带着农科司的管事老田头,还有其他几个农科司的种田能手,到浮山所的四周视察。农科司的全称是农业科技发展司,顾名思义,任务自然是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老田头是浮山所最有名的种地能手,远近闻名,张准于是提名他担任农科司的管事。其实,按照张准本来的意思,宋应星应该是农科司最适合的管事。可惜,宋应星现在还没有到来浮山城,只能由其他人先接手了。

    春天播种的时候,浮山所总共是五万多亩的稻田。其中,原有的田地三万亩,新开垦的田地两万亩。后来开垦的田地,由于错过了季节,暂时是无法播种了。现在,这五万亩的稻田都已经全部丰收在即。按照老田头的估算,平均亩产量,应该有三百五十斤左右。按照这个亩产量计算,丰收时浮山所将获得超过一千七百万斤的稻谷。换算成石,大约是九万石。

    这个粮食产量,在以前的浮山所,是从来没有过的。浮山所以前,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四万石左右。这充分说明,分田分地到每个人以后,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每个人都尽可能的搞好自己的田地,争取尽可能高的粮食产量。毕竟,税率是固定的,粮食的产量越高,自己提成的数量就越大。

    当然,张准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设施,打了大量的深井,积极推广科学种田,组织大家合理的使用农家肥,也是重要的原因。以后,随着更多的荒地被开垦为田地,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亩产量的不断提升,这个粮食产量还将不断的被刷新。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张准的心里,一路上都是美滋滋的。

    每亩收取四十斤的赋税,大约是二百万斤。节省一点使用,可以用很久了。护卫队一天的粮食消耗,也就是一千五百斤左右。现在的自己,必须经常的留意,粮食的供应是否充足。必须经常的留意,从哪里可以买到大量的相对便宜的粮食。结果,大量的银子,都被用来购买粮食了。或许三四年以后,自己就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民众的手中,有了充足的粮食,也有很多的好处。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卖钱。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大大的加强浮山所的各种肉类供应。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饲养家畜是不可能推广的。最多养养鸡。养猪是很耗粮食的。没有粮食,家畜的生长速度也很慢,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现在的猪肉,每斤还要五十文钱,实在是太贵了。

    当然,浮山所的赋税收入,不是大头。每亩四十斤的赋税,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灵山卫的农庄收入,才是真正的大头。惦记着灵山卫的农庄,张准在视察过浮山城周围的田地以后,马上来到了灵山卫。

    说起来,灵山卫还真是一个比较怪胎的存在。灵山卫和鳌山卫其实就相隔了一个麻湾,民众的心理,却是完全不同。这里的军户,不敢分田分地到自己的手上,生怕遭受到朝廷的报复。但是,在张准名下的农庄干活,却是非常的积极。张准的大农庄计划,在灵山卫的推行,非常的顺利。当地的大部分民众,都顺利的转化成了屯丁。根据方宇、寞山白的报告,二十个大农庄,每个农庄的发展势头,都相当的强劲。想到年终的奖励,屯丁的干劲,都是前所未有。要说每个农庄的管理人员中,最轻松的人是谁,自然是那些监工了。基本上没有他们需要驱赶才去干活的屯丁。

    灵山卫的军户,对于种植水稻,兴趣不大,他们种的还是传统的冬小麦。九月份正是冬小麦的播种时段。冬小麦播种下去以后,要到明年的夏天,才有收获。因此,在九月份的灵山卫,是没有粮食可以丰收的。至于之前收获的冬小麦,都让王健给处理了。张准拿下灵止卫,缴获到的粮食,其实不多。

    事实上,整个灵山卫,眼下都是非常缺粮的。农庄的屯丁,每天发放的粮食,完全是提前支付的。难怪他们会选择作为屯丁。成为屯丁以后,粮食的压力,都在张准的身上。屯丁只要干活,就有粮食收入,不需要等到粮食丰收的时节。要是分田分地到个人的手上,粮食压力就转嫁给他们自己了。他们想要获得粮食,就要等到冬友汰的明年六青黄不接的时候,想要获得穷足细联口,难度还是很大的。

    换言之,在明年的六月份之前,张准肩头上的粮食压力将非常的沉重。灵山城极其周围,差不多有三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农庄的屯丁。屯丁的数量,大约是两万人。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两斤粮食计算,光是屯丁每天需要发放的粮食,就要四万斤左右。

    幸好,浮山城周围的粮食产量,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张准也时不时的可以缴获到部分的粮食,填补巨大的亏空。同时,还可以从江南源源不断的运来粮食,不断的投放到灵山城周围。基本上,每隔三天的时间,就有粮食商人,用大船将粮食一船一船的运过来。

    尽管沈凌菲的生意受到了阻拦,她本人也到了嵘山水月庵去给娘亲做法事,暂时放下了手头的生意。不过,黄四郎和郭明泰,主动的将一些粮食买卖事务接了过去。他们从淮安府购买部分的粮食,通过陆路运送到夏河塞前所,然后转运到灵山城。此外,他们又派遣自己的得力手下,到江南去主动联系粮食商人,请他们将粮食通过海路运到麻湾,然后在这里卸货。

    沈凌菲的船队,也暂时归到他们的名下,用来运载购买来的粮食。杨再华的两艘猪肚船,也加入了运输粮食的大军。五艘船,总的运载量有四千石左右,换言之,一次可以运载接近八十万斤的粮食。不断的往来运输,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的粮食需要。

    其实,淮安府的粮食产量,也是相当不错的。运河的两侧,基本上都是肥沃的稻田。淮安府的南面,就是扬州府。扬州府周边地区向来都是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运河从这里经过,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扬州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和粮商。从江南运往京师的粮食,也是集中到这里的。只要有钱,就能买到粮食。崇祯七年的粮价,还没有开始飙升,每一石的价格大约在一两三钱左右,远远未达到后来每石粮食四两银子的天价。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黄四郎他们从江南送来的粮食,要比沈凌菲送来的,每石都高出至少一钱银子。没办法,他们以前很少涉足江南市场,在江南没有什么背景和关系,对于这样的凯子,江南的粮伞商人肯定是要宰一刀的。张准暂时还无法伸手到江南市场,只能是忍着痛挨宰了。

    同时,郭明泰和黄四郎还接手了玻璃生意。他们通过自己的销售渠道,将玻璃销售到南直隶的淮安府,以及山东省的充州府、济南府、东昌府,以及河南省的归德府,河北省的大名府等地。这些地区的大户人家,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