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3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虎贲军要做的,就是那一朵最绚丽的玫瑰,看起来很美,却非常的扎手。鞑子看上了这朵玫瑰,就会不顾一切的扑上来,然后被扎得浑身是血,最后灰溜溜的退回去。种植玫瑰最理想的区域,就是后世的黄骅港周围。

    “大人,附近有个董家堡,可能满足你的要求。”

    张海滨忽然介绍说道。

    “董家堡?”

    张准知道张海滨肯定还有话说,便随意的说道。

    “大人,我去看过,那个董家堡周围的地形不错,要是我们在那里和鞑子作战,应该有不少的有利条件。”

    果然,张海滨很快说道。

    “哦?是吗?”

    张准顿时来了兴趣。

    “不过,当地人比较排外。外地人很难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城堡。我们出现在这里,主动的将鞑子吸引过来,他们可能不愿意。”

    张海滨口风一转,又有些担心的说道,顿时让张准的兴趣落空。

    “你说说情况。”

    沉吟片刻,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

    “董家堡的人,很少和外人来往,他们都在埋头练武。他们自己修建了堡垒,抗击外来的压力。他们有自己的法律,就是所谓的家法,也就是族规。族长在这里是最大的,族长的话就是法律。北直隶的官府,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张海滨委婉的说道。

    “练武……堡垒……自保……族长……族规……”

    张准皱着眉头,轻轻的自言自语。

    这个董家堡,怎么看起来像是化外之民似的?

    在张准的印象里,沧州的尚武之风应该是很浓的。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籍载,自桓公二十二年(公元664年)桓公援燕山戎以来,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一带。燕赵多壮士,河北多豪杰,这两句话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是有大量的历史根据的。

    频繁的战事,当然导致民遭涂炭,民生维艰,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简单的说来,就是练武。只要自己的功夫高,就不怕别人的侵犯,就能自保。因此,沧州古有“远恶郡州”之称,明时又有“小梁山”的外号。在嘉靖时期爆发的马政之乱,就有沧州人的影子。

    来自后世的张准,对于这一点,最清楚不过了。他在海军陆战队的不少队友,都是来自沧州。古之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明清时,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纷纷借助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还有很多人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

    沧州练武之风极盛,和当地的民生是分不开的。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涝、虫灾不时降监。正常年景,许多人家糠菜半年粮。重灾之年,流浪乞讨,卖儿鬻女者不鲜。民谣云:“抛弃黄口儿,一乳恩情尽;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许多壮丁,以贩盐维生,而官府缉拿甚严。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则必习武事。

    《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一旦有事,披肝胆,出死力,以捍卫乡间,虽捐弃顶踵而不恤。”这充分说明了沧州人民自古就尚义任侠。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沧州人都是不错的兵源。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武艺在身的年轻人,总是受到军队青睐的。明朝末年,尽管热兵器正在逐渐的取代冷兵器,火药的威力越来越强,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军队需要的,依然是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士兵。虎贲军同样如此。日后的PLA海军陆战队同样如此。

    “海滨,你估计,如果有战事发生的话,董家堡能拉出来多少年轻人?”

    张准兴致勃勃的问道。

    “董家堡的人丁不少,拉出来七八百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加上附近的柳家堡、曹家堡,至少能拉出来一千五百人。这都是有武学基础的,如果加上一般的青壮年,可能超过两千人。”

    张海滨肯定的说道。

    “既然如此,我们去拜会一下这个董家堡”

    张准很快就做出了判断。

    要将虎贲军的势力,扩展到北直隶一带,河间府是个非常重要的桥头堡。沧州人素来好武,一旦加入军队,能够很快的形成战斗力。这样的兵源,虎贲军当然要尽快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就算不能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也不能让他们加入朝廷的军队。

    这那啥,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能为我所用的,也一定不能为敌所用。当然,张准相信事情应该不会发展到这么极端的地步,尤其是在鞑子即将发动第三次入寇的大背景下,沧州人为了自保,肯定不会拒绝虎贲军的到来。

    “大人……恐怕董家堡不会欢迎我们的。”

    张海滨有些担心的说道。

    原来,董家堡的堡主董三槐,乃是崇祯年间的武进士,在沧州一带,还是小有名气的。董三槐的董家枪,据说是源自赫赫有名的岳家枪。大家都知道,在南北宋时期,枪法是最盛行的,尤其是在军队里面,枪是最强的武器,号称兵器谱之王。

    女皇武则天的一大创举,就是开设了武科举,选拔武功高强的人士。明代科举,同样有武试,优胜者将获得引人瞩目的称谓,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沧州武术非常的发达,经常能在金榜上占据相当相当的份额,历代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体。

    在唐宋时期,很多沧州人都积极进入军队当兵,借此谋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飞黄腾达者不在少数。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河北地区政权不断的交替,局势一直都非常动荡,战争渐渐的变味了。很多沧州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为了战功,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慢慢的,有些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武夫,变成了纯粹的刽子手,还有的成为了汉奸。

    一直到明朝开国,这种局势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明朝让汉人的正统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沧州人慢慢的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他们积极的投效明军,为驱逐鞑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朝军队吸收了大量的沧州人。在明朝军队的对外战争里面,有大量沧州士兵的身影。

    不过,随着大规模战争的逐渐平息,一些原本隐藏起来的问题,渐渐的凸显。即所谓的以武犯禁是也。明朝廷对于沧州的武术人物,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态度,既希望这些人为国效力,又担心这些人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因此,锦衣卫和东厂,对沧州盯得还是很紧的。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朝廷还有意识的打压沧州武人的地位。

    大明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基本原则,同样是进士、举人考试,文武待遇完全不同。在明朝,文进士一般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至少可以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开始做起。武进士大多只有从军立战功而升迁一条路,而且,这条道路一般都不会很顺畅。有的武林人物考中进士之后境况是相当悲惨的。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武宗正德年间,沧州武师安国等六十人由武举考试中第,刘瑾以安排官职为名,向他们索贿。安国等人无钱可给,刘瑾便将他们全部编入行伍,遣戍边境,令有警听调,禁其擅归。安国等六十人皆大受其困,同于一般戍卒,而边将畏惮刘瑾yin威,也不敢收恤。最后,安国等六十人,都全部老死在边关。

    此外,大明朝军队实行的世袭制,全部的军官职位,都是世袭的,有空缺的还不够皇亲国戚又或者是豪门权贵安插他们的亲属,自然没有空缺来安置这些所谓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因此,久而久之,大部分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又渐渐的疏远。即使通过科举考试,他们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样的科举,还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的文官系统对于武官系统,其实是比较排斥的。明知道沧州人遭受的委屈,却绝对不会在此事上为他们打抱不平。于是,沧州武人的行动,逐渐的低调,最后几乎是默默无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和反贼在走到一起。练武人很讲究一个所谓的“侠”字,大规模反对朝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

    事实上,这些人因为能打,拳头硬,作风强悍,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一等一的地头蛇。更关键的是,他们采取的乃是宗族的组织形式,又有众多的弟子,因此,凝聚力比较强。他们还热衷于修建坚固的堡垒。这些堡垒,面积没有城镇大,坚固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海滨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城堡。北直隶的地形,是非常平坦的,在鞑子骑兵的面前,完全没有任何的防守作用。张准试图和鞑子骑兵野战,也不能完全一点支撑都没有。如果有董家堡这样的堡垒作为核心的,虎贲军的营地,将会安全很多。

    至于董家堡是不是欢迎张准的到来,张海滨是有点担心的。张准的身上固然是披着后军都督府大都督的头衔,其实真正的身份,却是大反贼。董三槐要是连这一点都不清楚,也枉为董家堡的堡主了。

    “大人,前面就是董家堡了。”

    张海滨指着前面说道。

    骑马一路疾驰,向北大约十余里,就到了董家堡的外面。准确来说,董家堡应该叫做董家村。董家堡只是修建在董家村的核心区域。在它的周围,还有大量的村屋房舍,里面居住着董家村几千口人。

    张准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打量着董家堡。

    董家堡的面积应该不大,方圆可能就三四里左右,形状有点怪异,好像是没有专业的设计,想到哪就建到哪。结果有部分的城墙很高,有部分的城墙很低。最高的城墙,可能有四丈,最低的城墙,却不到两丈。不过,它的确应该非常的坚固。因为,张准从千里镜里面可以看出,城墙基本是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的。在北直隶这样没有山区,不出产石头的地方,要用石头堆砌起一座堡垒,难度不亚于在石山里挖出一块空地来。

    从这里面,张准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董家村还是很有实力的,民众也非常的团结。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光是依靠董家村自己的力量,就将坚固的董家堡修建起来,难度不亚于明朝修建万里长城。由此推测,这个董三槐,肯定不是普通人物。

    在董家堡的外面,有不少的当地人在忙着干活。看他们劳作的情形,就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安全,还是比较放心的。在董家村的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小孩在玩耍,时不时的传来小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四周的原野,也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这样的安逸景象,张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

    【今天的第四更送到求月票求推荐票】

第555章 屎壳郎闻到了狗屎的味道……

    第555章屎壳郎闻到了狗屎的味道……

    (0555)

    忽然间,从董家堡的里面,飞驰出四匹战马,向张准这边跑过来。当头的是两个年轻人,后面的两个则是随从。随从都提着红缨枪,看起来应该是两个年轻人的武器。两把红缨枪要比一般的红缨枪稍微细长一点,表面是银白色的。要是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用上好的精钢打造出来的,价值不菲。

    他们来到张准的面前,狐疑的看着张准,又看看张准身后的虎贲军,当头的青年警惕的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张准规规矩矩的拱拱手,抱拳施礼,沉声说道:“山东张准,特来拜访董三爷。”

    那些人的面色,都有些惊讶。显然,他们没想到张准居然会到董家堡来。北直隶河间府和山东济南府接壤,张准在山东大闹天宫,董家堡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张准的名字。何况,当日史可法押送的鞑子首级,还要从河间府路过。现在张准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眼前,难怪他们吃惊。没有人会怀疑张准的身份。这个年头,任何人都可以冒充,就是张准不能冒充。冒充张准,可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一个稍微斯文一点的年轻人上来,向张准还礼,恭恭敬敬的说道:“原来是都督大人光临,有失远迎。在下董悼武,这是我弟弟董华夏。”

    张准点点头,抱拳行礼,随意的说道:“张某冒昧前来,登门拜访,还请董三爷不要见怪。”

    董悼武急忙说道:“客气,客气了。”

    在两人说话的时候,早就有随从飞快的掉转马头,向董家堡疾驰,自然是去向董三槐通报信息了。山东的张准,居然来到了董家堡,这样的信息,足够董三槐震惊的。

    那个叫做董华夏的年轻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张准好像有些抵触。他看了看张准身后的随从,插口说道:“都督大人此番到来,是来劝说我们造反的?”

    董悼武急忙扭头看了自己的弟弟一眼。

    董华夏却是一点改口的都没有,还用逼视的目光盯着张准。

    张准随意的摇摇头,不动声色的说道:“不是。是鞑子即将南叩,我准备将你们董家堡变成战场。”

    董悼武和董华夏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鞑子即将南叩?

    董家堡变成战场?

    怎么听都感觉不得了似的?

    “谁是张准?”

    忽然间,一声炸雷般的声音传来。

    只看到董家堡的大门全部打开,从里面飞驰出几十匹的战马。当头的一个老人,脸色红润,腰板挺得笔直,头发也是黑的,手里搓着两个黑色的铁胆。正是两个年轻人的老子,董家堡的堡主,武进士董三槐到来了。

    董三槐的身躯,非常的强壮。练武人的身躯,没有几个不强壮的。身体素质是武艺的基本要素,是练武之人最重视的。小李飞刀什么的,只是传说。身体素质差点的,都无法成为练武的好手。

    张准目光熠熠的盯着对方,感受到了对方的丝丝霸气,还有咄咄逼人的眼神。显而易见,这位董三槐,对自己的到来,是充满警惕性的。由此推测,要是自己和董三槐商量造反的事情,这位武进士一定不会欢迎自己到来。他随意的拱拱手,镇定自若的说道:“想必这位就是董三爷了?”

    董三槐上下打量张准,眼神有些异样。他对张准的到来的确是很警惕的。尽管董家堡和当地官府的关系,不是非常的和谐,却也不想被扣上反贼的帽子。因为,一旦被扣上这样的帽子,手尾就长了。他家大业大,可不想受到反贼的牵连。他的嗓门非常的宏亮,好像是炸雷一样的说道:“我就是董三槐,你可以叫我老董。你就是张都督?”

    张准点点头,凛然说道:“某便是张准。”

    两人随即微微一笑,上前握手。

    古人的握手礼,是双手的。董三槐的一双大手,牢牢的握着张准的双手,看起来非常的热情,其实,这也是暗中较劲的意思。武进士出身的董三槐,当然想看看张准到底有几斤几两。果然,张准感受到董三爷手腕上的巨大压力。这位董三爷,可能是长期练枪,手心里面都起了厚厚的茧,压在张准的手上,就好像是被开裂的树皮压着一样,的确非常的难受。

    不过,张准的手劲也不小。单纯就手劲而言,他当然不是董三槐的对手,但是,董三槐想要依靠手劲折服张准,却也是不可能的事。在董三槐的故意重压下,张准依然是谈笑风生,淡然自若,仿佛一点都感受不到董三槐带来的重压。

    片刻之后,董三槐就感觉到自己折服不了张准,于是松开手,爽朗的说道:“都督大人果然名不虚传,有请”

    张准微笑着说道:“三爷,我可以带全部人入堡吧?”

    董三槐不以为然的扫了张准身后的所有人,随口说道:“当然可以。”

    张准点点头,不动声色的微微一笑。

    他的身后,跟着五十名狙击手。在黄县大战中负伤的狙击手,都先后康复归队了。董三槐显然是没有将这么点人放在眼内。北直隶和山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省份,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不会非常的畅顺。董三槐肯定知道自己的名字,也知道黄县大捷。但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董三槐却未必清楚。比如说,有关虎贲铳的威力。

    “都督大人,请”

    “董三爷,请”

    张准和董三槐互相谦让着,并驾齐驱,向董家堡缓缓的过去。一会儿的时间,就到了董家堡的门前。董家堡的大门,是用大块大块的木头榫接在一起的,最薄的地方,都有半尺厚。上面还打着很大枚的铜钉,最大的铜钉,差不多有拇指大小。在大门的后面,还有多条的铁棒交叉固定,显然非常的坚固。

    在大门的后面,还有多块的巨石。最大的岩石,足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