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3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攻击。”

    张准点点头。

    吴三桂虽然年轻,眼光却着实不错,很快抓到了要点。

    这次鞑子南下,只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解救登州城的鞑子。第二个,就是对付他张准了。而在这两个目的里面,第二个要比第一个更重要。换言之,就是消灭他张准才是头等要务。鞑子的战略,肯定是围绕他张准而进行的。或许,这可以称为古代版的“斩首行动”0

    只要消灭了他张准,登州城的鞑子,自然就可以解救出来。张准要是死了,虎贲军的战斗力,起码要削减一半。相反的,如果只是单独的救齿卡登州城的鞑子,而没有消灭他张准的话,他张准肯定还会卷土重来的。鞑子以后有的还是麻烦。因此,他们必须从'{}体上消灭张准。

    此外,在心理上来说,鞑子也必须消灭张准。否则,有一个张准做为榜样,可能带出更多的张准。一个张准就已经这么头痛,要是还有更多的张准,那还得了?其他人不需要像张准这么厉害,一战就能打掉数千的鞑子,只需要一战能打掉几百的鞑子,鞑子就支撑不住了。

    鞑子对明…国实行的一贯都是诱降和斩杀双管齐下的战略。对于软弱的明国官员,置之不理,又或者是诱降。对于敢于反抗的明国官员,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一律斩杀,以此来打击明国反抗拉子的勇气。经过西次的打压,明国敢于反抗的官员,的确不多了。

    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张准。不但一口气在黄县打死了几千人的鞑子,还将两个贝勒围困在了登州城。这对鞑子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他们不能成功的消灭这个张准,就等着张准日益壮大,反过来将他们消灭了。

    吴三桂显然很清楚其中的缘故,因此,对于抗击鞑子的这次入寇,显得不太积极。鞑子是冲着张准来的,他那么积极做什么?同样的,高起潜等人的内心,是否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得而知。高起潜这些人,可以被鄙视,可以被唾骂,可以被挫骨扬灰,却绝对不要低估他们的脑子。在这个年代,脑袋笨的人,绝对占据不了高位。

    甚至,连朝廷的皇帝、内阁、九郜,都有可能在想,反正拉子是冲着张准来的,他们这么积极做什么?鞑子杀了张准以后,自然会退回去的。借助鞑子的手,将张准消灭掉,对明国也是有好处的。尽管可能又要被鞑子抢走一些人口和物!,那不过是小事。

    张准指着地图上董家堡的位置,不动声色的说道:“我就在这里。

    吴三桂肯定的说道:“既然如此,鞑子必然会对你发动猛攻,然后派遣部分兵力,经德州、济南、青州一线,深入山东,解救登州城。

    张准说道:“没错!我的猜想也是这样!现在,你应该能确定好自己的位置了吧?”

    吴三桂沉吟不语。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鞑子的首级,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你有意义。拉子的首级,我可以全部给你!”

    吴三桂的眼神顿时发亮。他看着地图,思索片3·1,很快就说道:“我在天津卫。”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天津卫?”吴三桂肯定的说道:“不错,正是天津卫!“老狐狸!”张准在内心里暗暗的骂一声。

    吴三桂是不是大汉奸,暂时还不知道,但是,此人绝对是老狐狸。此人的狡黠,在“我在天津卫”五伞字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吴三桂是有权力欲的。这是废话,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没有权力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根本无法驱动他吴三桂。当然,他老子吴襄是个例外。或许吴三桂的确是个孝子。但是,除了吴襄之外,肯定没有其他人可以轻易的驱使吴三桂。

    在没有提到鞑子的首级之前,吴三桂显得很不热情。因为他察觉到,自己的战功,可能比不上张准。既然拿不到头功,他的积极性,就显得非常低了。鞑子是冲着张准来的,他完全没有必要插上一脚。以他四千人的骑兵,和鞑子对阵,的确没有什么胜利的把握。但是,在提到鞑子的首级以后,他马上就做出了选择。因为,他将赢得对鞑子作战的头功。

    上次黄县大捷,张准一口气就送来了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京师震动,天下震动。这样的战功,自开国以后,就不曾有过。如果不是因为张准是反贼的身份,朝廷对其非常的顾忌,光是凭借这份功劳,张准就有可能封爵。最低一个伯爵,肯定是跑不掉的。

    在大明朝,要封爵,难度极大。即使是在崇祯朝,封爵的难度也非常大。由于武官职位的限制,总兵官已经是正一品,在品级上已经处于舀峰,升无可升了。因此,朝廷要嘉奖,只有封爵。而大明朝的规矩,刚好是有战功才能封80否则,就算是以张居正的本事,都是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

    到一个爵位的。但是不到十年,这个爵位就被剥夺了,连尸体都被翻出来鞭尸了。

    吴三桂目前是总兵官,已经是正一品的武职,在品级上无法提升了。他想要进一步,只有封爵。而封爵,非得有天大的战功不可。一次斩杀几百鞑子的首级,显然还不够封爵的条件。只有上千,只有一次斩杀数千的鞑子首级,才有可能封爵。因此,吴三桂听说张准愿意将鞑子的首级转让给自己,一颗心马上就热切起来了。

    天津卫是什么地方?是个左右逢源的址方!

    天津卫的西北面,就是京师。天津卫的东北面,就是蓟镇。天津卫的南面,则是张准所在的董家堡。吴三桂驻扎在天津卫,可谓是紧靠京师,背靠蓟镇,还有张准在旁边保驾护航。无论鞑子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他都有足够的退路。换言之,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一旦鞑子的情势不妙,他又可以从多十,方向出击。要是张准打败了鞑子,他可以南下,偷袭鞑子的后路。要是鞑子被京师的明军打败,他又可以偷袭鞑子的侧翼。要是鞑子被迫撤出中原,他还可以直接北上,继续捅鞑子的屁眼,痛打落水狗。总之,好处他都落了去。

    可以说,他驻军在天津卫,肯定是有赢无输的结果,除非是明军全部溃败了。嗯,这还不够,还要包括张准率领的虎贲军也战败了。显然,张准是不会轻易战败的。因此,吴三桂对于这场战斗,颇有信心。而鞑子要是战斗不利,他就会像疯狗一样,狠狠的扑上去,将鞑子撕碎。

    这五个字,也让张准对吴三桂的评价,稍微的低了一线。没错,就是低了一线。吴三桂太滑头了。太滑头的人,始徙是难成大事。

    原因很简单,太滑头的人,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就无法持久。没有原则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人跟谁。

    立场吏来变去的,手下的人就会无所适从。所谓物以类聚,人kA群分,你本人太滑头,最后跟着你的,肯定也是滑头的人。谁都知道,在关键的时…候,滑头的人肯定是靠不住的。

    如果吴三桂是有原则的人,在崇祯上吊死了以后,依然可以跟着南明朝廷的。以他手上的实力,打败左良玉、刘泽清、高杰、黄得功等人,根本是小事一桩。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南明朝廷的第一号实权派。但是,他没有。他接受了李自成的安抚,随后又投降了大清。最终,将大汉奸的头衔,牢牢的套在了自己的头上。

    归根到底,还是太功利,太滑头。

    比如说,吴三桂单枪匹马的来见自己,也是一种滑头的表现。朝廷给吴三桂的命令,显然不包括要他和自己私底下接钍,但是吴三桂偏偏来了。为什么?因为吴三桂的内心澈底,他想剑走偏锋。

    相信吴三桂也研究过黄县大战,研究过虎贲军为什么能够斩获那么多的鞑子首级。但是,他肯定不会得到真切的消息。虎贲军毕竟杀了数千的鞑子,吴三桂不敢掉以轻心。在摸清楚虎贲军的实力之前,吴三桂不敢贸然和虎贲军开战。于是,他干脆独自到来,希望从张准这里,套到一点有用的资料。

    吴三桂孤身到来董家堡,不怕张准一刀杀了他,其实是有底气的,因为他代表的乃是整个关宁军事集团。张准不可能一刀杀了他,然后得罪整个关宁军事集团。这对于张准来说,没有丝毫的好处。是的,吴三桂对局势的判断,的确很到位。张准的确不想在这个时候「就惹来整个关宁军事集团的讨伐。

    吴三桂年纪轻轻,就显得如此滑头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滑头肯定会越来越严重。或许,这才是吴三桂最终当了汉奸的最基本原因。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在最关键的时候,**坐错了位置,那就是着着实实的汉奸了。

    张准脑海里闪过很多的信息,其实在外人看来,也就是沉吟了片刻。张准很快说道:“好!就让我们联手,在北直隶创造奇迹!”

    吴三桂忽然说道:“许定国那边怎么办?”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你有什么好建议?”吴三桂无奈的摇摇头,有些遗憾的说道:“他不会听我的。张准在内心里又悄悄的笑了。吴三桂啊吴三桂,你又落下乘了。你讫的九个字,再次暴露了你的滑头,还有内心的阴险。

    吴三桂显然是要借刀杀人。借张准的刀,削弱许定国的力量。个中原因,张准不是很清楚,不过肯定和九边十鸨的矛盾有关。明军的内部争斗,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三大军事集团之间,各个边镇之间的斗争,也是很激烈的。提督东江馊的毛文龙,不就是这样惨死提督辽东镇、i镇的袁崇焕刀下吗?

    大明朝为了抗击外侮,维护内地的安全,在北部边境设置了九个军镇,俗称九边。加上毛文龙自己拉扯起来的东江馈,就是九边十镇。九边是哪九边?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延绥、陕西、宁夏、甘肃。第十镇,自然就是东江镇了。

    九边十镇之间的关系,显然不会非常的和睦,主要是牵涉到高层的权力斗争。大明朝以文制武,军队的高层,都是文官。而文官又不可避免的牵扯到朝政争夺。本来,大敌当前,大家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守望相助,一起度过时艰。

    然而,明末的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局势的越来越艰难,明军三大军事集团,还有九边十馈之间的争夺,反而更加激烈。各个边镇,对于抗击鞑子,都畏首缩尾的,自己人斗起自己人来,却是格外的有劲。有最新章节更新及时

第566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566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566)

    吴三桂是来自辽东镇,许定国却是来自蓟镇,两者以前互不统属。但是,兵部的命令是很清楚的,许定国是配合吴三桂作战的。北直隶就在天子脚下,眼皮底下,只要吴三桂一份诉状上去,许定国就有麻烦。在朝廷的眼里,吴三桂要比许定国有分量多了。

    此外,吴三桂是骑兵,许定国是步兵。许定国怎么会不听吴三桂的指挥?除非是他自己不要命了。在北直隶这样的地方,没有骑兵配合,步兵单独出击,简直就是找死。许定国就算再愚蠢,也应该知道,虎贲军有骑兵到达了北直隶。

    因此,只能是说,吴三桂想要许定国死一点人。毕竟,他们这次是南下,是来找张准麻烦的,是要将张准杀死又或者是逐出北直隶的,要是一点战斗都没有,无法向朝廷交代。既然要死人,那就让许定国死人好了。吴三桂自己的骑兵,还是比较宝贵的。他想看清楚虎贲军的实力,然后才动手。

    当许定国付出一定代价以后,吴三桂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他将会估摸着鞑子南下的时间,然后装模作样的向张准发起攻击。或许在两军接战的时候,鞑子南下的消息,就会传到兵部,然后他就可以迅速的挥军北上,占据天津卫的有利位置,坐山观虎斗,静坐获利了。

    不得不承认,真是好算计

    陈圆圆……是不是也是吴三桂的算计呢?

    张准忽然微微一笑:“吴总兵,你是否认识一个叫做陈圆圆的女子?”

    吴三桂有些纳闷的摇摇头,肯定的说道:“不认识。”

    张准点点头,高深莫测的说道:“你最好不要认识。”

    ……

    “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无论是刘邦、刘秀、刘备,还是李渊、朱元璋,这些开国的政治家在创业初期,都重视并致力于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从而奠定了他们事业发展的基础。而黄巢等农民起义军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张准缓缓的说道。

    在吴三桂离开以后,张准召集虎贲军在河间府的各级军官,还有来自闻香教的部分骨干,还有董家堡、曹家堡、柳家堡的部分年轻骨干,上了两天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是围绕建立根据地而设立的。

    吴三桂和张准之间,达成了一些秘密的协议,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好处。吴三桂有希望飞黄腾达,张准有希望在北直隶进一步的扩展自己的影响力。现在,张准就是要将虎贲军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这个讲课,是在董悼武的强烈要求下召开的。

    在张准和吴三桂的碰撞里面,董三槐、曹思明、柳宗芍、柳宗荔等人,显然是退缩了。他们颇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和张准、吴三桂之间的水平,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上的,因此,他们识趣的退出了两人之间的争斗,免得大神打架,小鬼遭殃。

    但是,董悼武、董华夏等董家的年轻一辈,以及柳宗芍、柳宗荔的儿子刘勋春、刘宗春,曹思明的儿子曹飞河等人,对张准却是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年轻人的冲劲,总是比较大的。既然朝廷都逼迫他们到了这样的份上,他们当然不愿意引颈就戮。他们都愿意跟着张准起来拼一拼。

    对于他们来说造反,已经没有什么疑问的了。关键是,如何造反。他们不缺热情,不缺精力,甚至不缺人,不缺粮,不缺武器,唯一缺少的,就是正确的引导。他们都太年轻。太年轻就意味着经验不足,意味着容易犯错,意味着容易走弯路,容易遭受损失。张准当然要努力的帮助他们。

    张准答应吴三桂,自己不会做出太大的动作,不会进一步的刺激朝廷。虎贲军只会在董家堡、曹家堡、柳家堡之间的三角区域活动。但是,董悼武、董华夏、刘宗春等人,做出适当的动作,可和张准没有关系。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自发”的,是北直隶人民内部的自发行为。

    河间府的练武人士那么多,有些人在下面搞些小动作,本来很正常的事情。当初,马家军到处欺压乡里,官府不也说马家军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吗?现在,马家军被打败了,又有人起来,想要搞风搞雨的,很理所当然。你官府总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吧?

    北直隶有十几个府,一百多个县,几百万的人口,在虎贲军不出动的情况下,要将虎贲军的影响力扩展到最大,只有依靠这些“民间组织”。嗯,张准称呼他们为民间组织,坚决否认他们和虎贲军有任何的联系——这是北直隶民间自发形成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成功的将北直隶的民众发动起来,不但董淑嫣的人口迁移计划,可以更加顺利的实施,还可以有效的包围京师。什么叫人民战争?就是有无限无尽的人力。前面死了一万,后面立刻补上十万,这就是人民战争。在没有大杀伤力武器的时代,人海战术绝对是非常恐惧的,尤其是有组织有纪律有训练的人海战术。

    刘勋春、刘宗春、董悼武、董华夏、曹飞河等人,就是张准的第一批火星。他们有背景,有能力,有漏*点,有干劲,很容易就将火星在河间府点燃。张准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走对路。要走对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建设根据地,将北直隶的民众都发动起来。

    “战争是人力、物力的较量。人力、物力资源离不开后方根据地源源不断的补给。因此,无论在哪朝哪代,是否建立一个强大巩固的战略根据地,是关系到每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能否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站稳脚跟,在强大的敌人或群雄割据势力包围下立于不败之地,获得生存发展并最终消灭各路对手赢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黄巢是唐末农民军领袖。他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两次出山东展开流动作战,长途转战,初期也取得了很大胜利,一度占领唐都长安。但因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定的根据地。当唐军围攻长安时,农民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加上朱温叛变等原因,终于失败。”

    “我们现在来看陕西的民军,他们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从陕西打到山西,又从山西打到河南,又从河南进入南直隶,最后又转战湖广、西川、甘肃,驰骋千里,到过的地方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