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刺明-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的不利。相反的,要是可以将蒙古拉到满洲八旗的身边,则满洲八旗的力量,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明代,广宁是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是控制蒙古弹压女真的军事重镇。明代驻扎在广宁城周围的军队,从来都不曾少于五万人,而且骑兵的数量相当多。关宁,关宁,这里面的关就是山海关,这里面的宁,就是广宁。两者合一,就构成了关宁军事集团。

    广宁马市是辽西最大的贸易市场。生活在辽东辽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其日用品主要从广宁马市上得到。广宁是蒙古与明之间相联系的重要枢纽。控制了广宁,就控制了与辽西相邻蒙古。当时的蒙古各部落,都已经失去对抗明国的力量,只能是成为明国的附属。

    偏偏蒙古与女真这两个民族衣同服,信同教,字同文,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努尔哈赤将蒙古各部看成自己的族类,女真族中融有大量的蒙古人,有的部落的先祖本身就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努尔哈赤曾毫不掩饰地说:我是蒙古遗种。

    征服蒙古是努尔哈赤的既定方针。蒙古同女真一样,都是精于骑射战斗力极强的民族,将蒙古争取过来,对努尔哈赤是极其重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满洲八旗的人口,都是太少了。人口太少,自然就无法编组更多的军队。

    由于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广宁城周边城堡屯积着大批粮草。在广宁陷落之前,距广宁城一百二十里地的广宁右卫(今锦西县右卫乡)就屯有粮草50万石。50万石是个什么概念?明代一石等于现在188。8斤。50万石就是接近10000万斤。

    当时的满洲八旗,可能就是10万人左右,每个人可得粮草接近1000斤。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再加上广宁城内和周边城堡的,数量将更为可观。这对于刚刚进入辽南,四处遭袭,政局动荡,物价飞涨,粮食奇缺的大金国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粮草。

    鞑子也是人,也是需要耗费大量粮食的。甚至,和汉人比起来,鞑子需要耗费的粮食更多。因为鞑子的战马,是需要大量的豆类来喂养的。战马的草料,必须加入豆类,才能保持战马充足的体力。而豆类,当时只有从汉人这里才能抢到。

    野猪皮磨刀霍霍,准备向广宁城动手。辽西的明军主帅,熊廷弼和王化贞二人,却在如何对待后金的问题上,看法截然相反:一个主张攻,一个主张守。

    王化贞的攻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一举荡平”。

    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三面布置”。

    王化贞血气方刚,面对鞑子的肆虐,他同辽东民众一样义愤填膺。但是他不顾辽东现状,过于义气用事。《明史》是这样评价王化贞的:“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敌者李永芳为内应,信西部言,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杖、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

    当朝廷大军不断调到广宁,王化贞拥兵四十万时,他更是昏了头,他将重兵布署在辽河西岸,随时准备对河东发动全面进攻。他曾说:“今之划河而守者,非为区区河西弹丸计也,将进而抚定四卫,收取沈阳,以渐芟剃耳。顾非舟车并进,前后夹击,不足以穷狡免之穴,而据猛虎之隅也。”

    意思是说,现在我们以辽河为屏,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辽西这弹丸之地,下一步将收复辽南金州、海州、盖州、复州等四卫,收取沈阳,将奴酋消灭尽净。为此,我们必须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不这样就不能捣毁狡猾的兔子的老窝。

    在全面备战的同时,王化贞还说服蒙古出兵相助。当时的蒙古林丹汗号称拥兵四十万,极为强大。事实上,这是个大打折扣的数字。实际上,林丹汗连十万骑兵都没有。林丹汗所说的四十万是蒙古各部兵力的总和,他当时并没能统一蒙古,可调之兵极其有限。在广宁之战中,蒙古兵仅有一万余人参战。

    王化贞刚就任巡抚不久,便派出一员干将叫毛文龙,率二百人从海上抵达镇江沿海岛屿,开辟敌后战场。毛文龙不负重托,很快策反了镇江城中军陈良策,将后金守将佟养正父子活捉并处死,夺取了镇江城。镇江是明朝时中朝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它的归属直接影响着朝鲜国的立场。夺取镇江,对坚持抗金的辽东民众是个极大的鼓舞,汤山、险山、宽甸等随之响应,反抗的火燃遍及辽南各地。

    毛文龙的成功,王化贞颇感得意,而且他从毛文龙处得知,金、复、海、盖等四州的降将也都在准备起事。王化贞错误地估计了辽东的形势,以为汉民们一旦闹起来,必会形成巨大的反金浪潮,将鞑子们赶回建州去。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王化贞将策反的对象锁定在了李永芳身上。然而,这个宝他押错了。李永芳不但没策反成,反倒被李永芳策反了自己手下爱将孙得功。

    表面看来,王化贞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敌人内部有人策应,朝廷有大兵围剿,里应外合,焉有不胜之理。况且还有可借助的外部势力,即蒙古的四十万大军。王化贞陶醉于自己勾划的蓝图中,在他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中写道:“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厚赉从征将士,辽民免赋十年,海内得免加派,臣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而臣将归老林泉,臣愿足矣。”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必胜的把握,他甚至夸口说:“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在王化贞完全进入发烧状态时,熊廷弼是什么态度呢?

    熊廷弼未当经略之前就在辽东当过四年的巡按,对辽东战事可谓了若指掌,并深知努尔哈赤的厉害。他坚决反对王化贞的所谓一举荡平之策。他认为,王化贞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以目前明军的实力,能守住广宁城就不错了,反攻根本就是奢望。他主张三方布置。所谓三方布置是指:

    第一方是坚守广宁。在广宁城三五里外扎营,深垒高栅,骑兵和步兵相结合,形成犄角之势,相互照应;在广宁周围城堡设烽火台,一旦有敌情,立即点起烽火,相互为援;沿三岔河设游骑,轮番出巡,迷惑敌方,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辽阳距广宁三百六十里,敌大军一动,我必知之,我方严阵以待,必可破敌于广宁城外。

    第二方是特殊时期,在登、莱二州设巡抚,按常规,登莱二州是没有资格设巡抚的,提升登莱二州的级别,使之与天津水师级别相同,增强天津登莱二州的军事力量,从海上牵制敌人,使之不敢轻易西顾。这一点,以前的人都没有做到,张准做到了。

    第三方是经略本人坐阵山海关,居中调度。待各路大军调齐,一切准备停当,广宁大军从西北方向出发,山海关大军从正面出发,天津、登、莱水师从海岸登陆,直捣辽南腹地,三面合围,必可大获全胜。

    现在看来熊廷弼的这个方案是最切合实际的,如果这一方案得到实施,努尔哈赤真的不敢轻易攻打广宁,否则他的大本营将直接受到海上力量的威胁。但是,熊廷弼的方略却遭到王化贞和朝臣们的抵制,以至化成泡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熊廷弼和王化贞两人的性格使然。

    如果要让张准用一句话来形容王化贞,就是“军事上的蠢货,政治上的高手”。是的,王化贞的大话对明朝君臣太有吸引力了,举朝上下对王化贞寄予极大的希望。王化贞善交际,能够委曲求全,在朝中的人脉要比熊廷弼旺得多,朝中大臣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王化贞。

    先说内阁首辅叶向高,这位当朝宰相是王化贞的恩师。王化贞还巴结上了权倾朝里的大太监魏忠贤,这是最为重要的。以魏忠当时的势力,足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了魏忠贤的支持,王化贞完全可以置经略大人于不顾。再说兵部尚书张鹤鸣早就对熊廷弼的霸气不满,他带着个人的偏见处理熊、王二人的争端,王化贞不对的他不反驳,不批评,熊廷弼即使是对的,他也要从中作梗,事事刁难。

    当时有一位御史叫江秉谦,他说“化贞无一言不听从,廷弼无一言令吐气。彼原不从战守起见,但从化贞廷弼起见耳。”后面这两句主知道出了相谛,那就是:朝中的大臣们根本不从战和守的原则问题从发,而只是看某一问题到底是王化贞提出来的还是熊廷弼提出来的。

    王化贞为了摆脱熊廷弼的束服,实现他一举荡平之策,向朝廷申请“便宜行事之权”:“其军前机宜,许臣便宜从事。若一切指挥必待报而后行,则无幸矣。如以臣言为不可。乞罢臣而专责经臣,庶得一意恢复,不至为臣所挠乱也。”

    什么是“便宜行事之权”?即凡事可不必向经略请示,看准了干就是了。不论王化贞是否得到了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他早已便宜行事了。王化贞,一个经略大人手下的刚刚被晋升为正四品的巡抚,麾下兵力多达十四万人,而手持上方宝剑的正一品大员经略大人熊廷弼仅有五千兵马。

    王化贞布署兵力根本就不向熊廷弼请示,你经略大人不是主张防吗?我偏要攻。气得熊廷弼不得不上书道:“请急如抚臣约,乘冰急进,免使将士因不战而怨。并急罢臣,以正臣摧战士之气,灰任事之心之罪。”意思是说,请皇上马上照巡抚大人的意见办,趁着辽河还未结冰立即进兵,免得将来将士因未能进攻而发牢骚。并立即将臣罢免,追究臣打击战士斗志之罪。

    这样一来,经抚之间的矛盾终于表面化了,并发生了激烈冲突。民无二主,军无二帅。明军在辽西的两个统帅,产生了如此激烈的冲突,战败,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明国朝廷。

    熊廷弼曾经质问王化贞:“防守的工具就是进攻的工具,现在人饥马疲,守都守不住,我们凭什么去进攻?”

    王公贞随意的回答:“正因为不能守,所以必须进攻。”

    熊廷弼听着这样的疯话,气得浑身乱颤,他接着问:“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食的运输及筹集如此艰难,进攻的话,大军的粮食怎么供应?”

    王化贞不假思索,口出浪言:“我们一旦打过河,收复了海州,海州的粮食就是我们的粮食。攻下牛庄后,敌人内部定有响应者。”

    这纯粹是狗屁话,别说你打不下海州,就是真的打下了,努尔哈赤能留给你粮食吗?一把火将粮仓烧个精光,过河大军喝西北风?性格耿直的熊廷弼,气得大骂王化贞是白痴。在背后,王化贞同样认为熊廷弼是白痴,是没胆鬼。

    至此,两人的矛盾,已经是完全不可调和了。于是两人都上书,要求辞职,不再和对方一起共事。这完全是在赌气了。对二人的相继请辞,朝廷专门召开了会议,与会者八十余人,仅有一个人站在熊廷弼一边,其余全是倒熊派,王化贞在政治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如果要让张准用一句话来形容熊廷弼,那就是“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白痴”。熊廷弼已经有了一次被免官的教训,这次重任经略,应当适当注意一下与朝中百官的关系。毕竟,大家一起共事,是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协调的。

    但这个人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他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暴烈,用至谩骂朝中权贵,不但和王化贞搞得不可开交,和朝中许多手握重权的官员们也是形同水火,以至于事事受朝中掣肘,他的三方布置的战略根本无法得到实施。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主角和辽东的战事将会越来越多,有必要介绍一些背景。对这段历史很熟悉的,可以不看下一章。总之,广宁城是丢失了,明军也再也无力反攻辽东。】

第577章 夜阑人静思辽东(下)

    第577章夜阑人静思辽东(下)

    (0577)

    【前面一章有较大的修改,压缩了很多内容,请留意。】

    以前,朝中大部分官员对熊廷弼是畏惧的,惟独张鹤鸣不买他的帐,为什么?张鹤鸣在平定黔贵叛乱中功勋卓著,威望丝毫不低于甚至高于熊廷弼。由于有张鹤鸣带头,朝臣们随之亦公开倒熊。说实在的,以熊廷弼的性格,的确得罪了很多人。此人的性格,有点像是后世的PDH,太耿直,太情绪化。

    巡抚王化贞掌有十四万兵力,熊廷弼却仅有五千兵马,他被朝中官员们架空了。事情被熊廷弼搞到这种地步,任你有再高的军事天才,也无可奈何。但是,熊廷弼依然我行我素,一点都没有改正的意思。

    也许有人会说,熊廷弼被排挤是因为朝中出现了奸臣,出现了魏忠贤这样的千古第一九千岁。熊廷弼的悲剧,完全是因为魏忠贤而造成的。如果没有奸臣,熊廷弼的命运,绝对不会这么悲惨。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忠奸之分,忠和奸是相对的,问题是你如何驾驭这种局面。在剿灭女真势力上,朝中所有官员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魏忠贤也不例外。魏忠贤也不希望看到鞑子坐大。他从鞑子那里得不到任何的好处。比如说,在袁崇焕主政的时候,魏忠贤对辽东的战事,还是非常积极支持的。

    熊廷弼应利用好这种一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求同存异,不能沾火就着,更不能出口伤人。一个政治人物,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下场将是十分可悲的。

    正当经抚二人就战与守的问题争执得不开可交时,正当王化贞准备发动一举荡平的渡河之战时,天启二年,也就是鞑子天命六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八旗铁骑,踏破冰河,如狂飙般向辽西大地席卷而来,一场决定辽西存亡的战役终于打响了。

    王化贞在辽河岸边布置的兵力,没费吹灰之力就被努尔哈赤解决了。紧接着,十万大军包围了仅有三千兵力的小城西平堡。西平堡守将罗一贯面对百倍于己的强敌,毫无惧色,他利用火器的优势多次击退八旗兵的进攻,战斗进行得极其惨烈,城下堆满了八旗兵的尸体。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西平堡仍然巍然屹立。努尔哈赤怒气冲天却又无可奈何,只好留下少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率大军迎战转而攻打镇武堡。

    广宁城中的王化贞得知西平堡被围,当即没了主意。熊廷弼从右屯卫下达命令,命王化贞立即派兵解西平堡之围。面对女真大兵压境,未经战阵的王化贞完全乱了方寸,对熊廷弼的命令此刻非常的服从,他命孙得功为先锋,率广宁守军,汇同镇武守军、闾阳守军等火速增援西平堡。在平阳桥与攻打镇武的鞑子遭遇。孙得功是先锋,先锋先锋,应冲在最前锋,可是他却鼓动总兵刘渠打头阵,自己在后面观望。

    多日来,明军在王化贞一举荡平方略的鼓舞下,士气空前高昂,锐不可当,刚一接触便将鞑子兵杀得纷纷败退。当时在辽西的明军,都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精锐。当时陕西的起义军还没有爆发,明军可以集中全力在辽西。因此,一开战,野猪皮就吃了大亏。发现战事不利,努尔哈赤和众贝勒急忙重新调整人马,将生力军拉上来,双方继续血战在了一起。

    野战是鞑子的优势,鞑子骑兵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应当说是不可战胜的。战不多久,明军渐渐不支,孙得功趁机大喊:打败了,打败了,边喊边逃跑。这一喊一跑,明军当即乱了阵角,总兵刘渠、祁秉忠、副将刘徵相继战死。明军大面积的溃败了。相当数量的明军被鞑子杀死,残存的明军争先恐后随着孙得功向广宁逃命。

    广宁镇武、闾阳守军已被击溃,努尔哈赤回过头来再攻西平堡,未攻之前,李永芳劝降,令人持旗在城下喊道:“知守城罗将军是好男子,速降,当共富贵。”罗一贯在城头回应:“朝廷何负于汝而反,岂不知罗一贯是义士乎。”同时也命人树起招降大旗劝李永芳投降。

    努尔哈赤见劝降无劝便重新组织进攻。这一次打得更加激烈。鞑子反复攻了三次,都没有攻下来,鞑子的尸体与城墙相齐,阵亡千余人。城中火药用尽后,又不见明军增援,罗一贯在绝望的情况下拔剑自杀,三千将士全部战死,无一降者。

    西平堡之战是明金交战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明军仅以三千兵力对抗数万鞑子,并重创其千余人,令敌人为之胆寒。罗一贯则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谱写了一曲抗击异族侵略的赞歌。罗一贯作为民族英雄将永远受到景仰,而孙得功、李永芳这样的汉奸,应该永远都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

    逃回广宁的孙得功一进城便派兵夺取城门,封锁府库,并在城中宣扬,前方打败了,城中百姓要赶快剃发迎接汗王入城,以免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