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症若虚。深潜燎原之火。见症若寒。较之暴厉而发扬者。险恶尤为莫测。恒多并形也。而色独异。并色也。而
形不侔。并见症也。而所致不同。并日期也。而规则难施。细合端详。无非烈毒肆虚。尚在首尾一辙。法非不劲。
末路尚有余氛。舍顺与逆之外。凡费推敲者。往昔容有。今殆罔不其然。是痘虽与逆邻。未得遽与逆视。而卒流
于逆者。非初昧于不知。即摈于不治。有计挽回。且前且却。而存畏缩。比比皆然。以此恶局偏峰。俾不终害于
偏。非得偏以偏救。何能以救其偏。妄作所以是名也。譬之冬衣裘。夏 葛。寒燠使然也。济大旱必需霖雨。治
洪水自宜排决。事理当然也,行其无事而已。由来治病易。明理难。理明一任。证之纵横变态。不为似是所眩。
不为规则所画。不致误于曲谨。亦不受衍于已甚。随在皆宜。头头是道矣。余少业儒。不获一售。既思以庸才。
纵得幸进。于世何补。捡家藏医籍。及诸家痘疹。潜心三载。草草应事。留心于兹。前人不我欺也。殆自甲子更
始。于古法所以然者。渐觉不当。所必禁者。渐觉相宜。然犹不敢自信。窃见泥古而执成规者。不第崇补助阳。
致轻变重。重变逆。即知其痘属血热。急来缓急。同归于尽。可胜道哉。尽有本宜凉解。亦不善于参 者。幸其
内无隐伏。外不甚暴。偶合于从治法。非正治当然也。却舍易而求难矣。余虽不敢贸焉从事。究所以然之故而不
得。则当然者终难自信。谓其先天耶。何以今昔乃尔。谓其岁气耶。何以历年无改。苦心参究。于枕畔间。以思
民病固因六气而转。六气之运。本阴阳太乙而分。时行物生。寒暑代谢。阴阳在岁位也。总持岁纪。充积其数。
阴阳有大运也。必甲子一周。而一气之大成始伏。将来乃进。自不规规于岁位。而得满充积之数者。是则民病之
改易。其应大运可知。盖大可以覆小。小难以该大。万化皆然。运于阴。阴中亦自有阳。是阴为大。而阳为小矣。
大运于阳。阳中亦自有阴。是阳为大。而阴为小矣。逐年岁气。大运之散殊也。计岁位而纷更者。不明运气之大
局也。执一局而不移者。更令造物无阴阳。化工无运气矣。是大造不分而分。不定而定。调无定准也。而却有恒。
恒则负于久。而有以见其运之大。谓有定准也。而代巡。巡则无定局。而有以见其大而运。以证往昔痘多虚寒。
大运在寒水也。今多烈毒。大运在相火也。相火之为令最厉。民病多暴邪。阳烈火亢。极似水。惟此运为然。
甚则客忤中恶。人强力勇者。药缉有不及待。往往迭见。痘
值其运。无惑乎血。热更多恶暴矣。间有气虚阳中之阴。终非昔之虚寒并例。往昔宁无血热阴中之阳。终非今之
烈毒等象。乃知痘之不同。出自阴阳。而阳在相火。更见独异。无论与湿土寒水。阴阳殊绝。即如风木。木为父
母。风且动焉。非纯阳之自乎。虽火令有待。而阳局基之。是将乘未乘之象也。如燥金。金属秋,阳燥因火。至
非纯阳之后乎。虽盛余必谢。而火局犹存。是将除未除之象也。二气不得与亢阳比拟。犹谓其阴阳之界耳。乃若
君火。旺于夏而象离。敷荣畅茂。物皆赖焉。火故名君。纯阳得令之象。若过而及炽。不几与亢阳无别。然君火
虽炽。水一制而正令即可复也。相火独异焉者。太虚之邪。阳不藉木生。不受水制。五行常道。不能闲其局者。
应痘烈毒如斯。令不御之于格外。垂毙何挽。历考方书。惟仲阳清解独胜。究其功用。适宜君火之时局。仅治毒
火之常。全书暨金镜录。补泻兼施。其所调剂。偶中阴阳之合令。尤为蹈常之法。诸方得肯綮者。亦间有之。皆
备一时之急至。法能御变。不忽于始。不懈于终。而斡旋速化。良法未之见也。惟玉髓篇。开示奇形怪痘。责人
不识。夫亦当年时值其运。而有是痘。则是痘以前。宁无是运。是运常转。法不及见。据能开者。法亦似乎能备。
惜知及而力未充。尚非劲敌。若夫陈魏两家。魏主温补保元。陈主燥实固本。一切视以为末意。曩时运必寒水湿
土。痘合当然。法故得以如是。令遇君火。险必变逆。一撄相火。诚利刃矣。诸家治法。得列于前。凡有可宗。
便有当戒。惟在取裁者何如茸。何有一薛氏。尤取燥实。更善述其所着。将为世则。徒知痘之一局。不知局以时
换。知道之一端。不知道有全体。若此迷途类推。古来元枭烈毒。见有可畏。便虞正不敌邪。不衡势之孰绥孰急。
惟务养生之说矣。能知道无定体。而想圆转之法。其识自寡。安望识力并到者乎。致令可生之痘。反促其毙。不
责于虚。使咎于逆。冤惨及今而无已也。是道不在求合运。总以四大机关。一一深求而参合之。迪知病真之所在。
便觉运气之所致。不求合而有冥合。得其时措之宜。操纵惟我。人见为异。我得其常。亦何偏之足云。神理不逾
常。道惟在会心者得之。余之妄作。恐在暗中摸索。第与东行而西向者。即如石如杯。并不得而名状矣。故不以
狂瞽自分。而冒妄作。不以琐言为赘。而蹈数穷。良以学至化境。并无可言。鱼兔若未入手。筌蹄在所必藉。昔
节庵陶君着伤寒琐言。谆谆而不惮烦。其殆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乎。妄作粗成。诸亲友谬为鉴赏。遽为叟授梓。
余殊 然。后适因兵火中阻。得少加参考。今残年纪七。料难精进。勉力竣事。祈大方诲我。时顺治己亥菊月。
吴兴七十老人费启泰建中氏自序。
〔翟氏(良)痘科类编释意〕三卷 存
自序曰。医之分科不一。若婴儿谓之哑科。疾痛 痒。不能一告于人。甚矣幼症之难疗也。至于痘疮。则尤
难疗者也。见形出透。有时起胀。成功有期。变化多端。数日之间。躯命攸关。要在预识其机。而图之早。一或
有误。生死立判。酱者不可不慎。无奈医说浩繁。遗书传世。或偏于热。或偏于寒。言攻者不言补。言补者不言
攻。业医之人。见闻不广。胶执一得。宗用热者。惮于寒凉。宗用寒者。惮于温热。间有广博群书。自谓得其要
领者。辄曰。七日以前。当以清解为主。必用凉剂。七日以后。当以温补为主。必用热剂。不思七日以前。倘痘
未尽出。而纯清凉。则气血
以寒凉而凝滞。何由出透而起发。七日以后。倘毒未尽解。而随温补。则热毒蕴蓄而不化。何能成浆而结痂。每
至痘家。同侪环集。交口相争。诸书在案。更翻迭阅。俾痘家既乱于耳。又杂于目。摇摇莫定。令痘有可生之机
者。竟至不救。心甚悯焉。遂举二十年来所得于众书。行而有验者。统会其说。参以己意。使寒热补泻。随证变
通。因时制宜。了无异同。笔成一书。名曰类编。家藏数载。未敢出示于人。因申酉间。时气流行。痘证大作。
小儿患痘。比户皆然。时与同道传舍调理。适一痘证。天庭稠密。则曰毒参阳位。闻之不胜骇异。虽方书有云。
气尊血分者生。毒参阳位者死。盖别有其意。原非以天庭为阳位。以天庭稠密。为毒参阳位之谓也。可见书之误
人多矣。人未必不误痘也。因取所集。复益数条。有录古人之论。稍加删润。而条畅其说者。有遵古人之意。代
为阐发。而宣明其旨者。大约活泼其法。求其因标识本。即始见终。令补泻温凉。通塞汗下。随证投剂。以证运
方。而不以方泥。以我古。而不为古胶。词浅不文。意明不晦。炳若日星。览者易识。更名之曰类编释意云。
又曰。此一书也。原为幼学小儿辈。开门导路。非敢使高明长者见也。其词多鄙俚冗俗。其论多重出叠见。
无非欲曲畅其说。解释其意。令学人之易晓耳。如上卷。言治痘节要之总括。中卷。言因病用方之合宜。下卷言
药性立方之旨规。一一为之阶梯也。见者幸勿哂焉。益都翟良识。
〔痘疹全书〕未见
按上见于山东通志。
〔马氏(之骐)疹科纂要〕一卷 存
〔吴氏(学损)痘疹四合全书〕三卷 存
凡例曰。痘疹诸书。金镜录为最着。而余家先世所藏痘疹百问。及余所得痘疹心法。虽未刊布著名。实堪与
金镜录相为伯仲。兹特合成一书。兼采图像。以补其未备。共为四种。故曰四合全书。一痘疹百问。辨证辨方。
共一百五十有七条。曰百问者。概举之也。一百问证。由旧抄录失其名。今无从考。作者救世苦心。竟湮没不彰。
诚憾事也。兹宁阙其名以核实。不敢托名以乱真。一痘疹心法。予得之友人戴氏。戴氏吾乡望族。亦精通医理者。
问其书所自出。亦不知何姓氏。予喜其立论立方之精。常试之证。亦屡验。因不敢自秘。并公之以为慈幼之一助。
一痧证金镜录中。只言其概。心法中。亦有发明。要未为全书。兹采王宇泰缪仲醇二先生之书。以补心法之后。
名曰增补麻疹心法。一痘疹论。虽精详。尤得图像而愈显。是书特采图像。以为之佐。
按池田柔行曰。是书以金镜录为主。然失载之。所谓心法者。即玉髓图像。而集图者。秦氏形色老嫩善恶。
及顺逆险之说。及五运六气之二图耳。唯痘疹百问。题白岳吴学损损斋校订。实不合序及凡例所言。未审何谓。
〔冯氏(兆张)痘疹全集〕十五卷 存
〔黄氏(序)痘科约囊〕五卷 存
辨语曰。尝思保幼莫要于痘科。根于脏腑。显诸皮肤。顺逆稍殊。死生立判。真童稚之大关也。每怪内经不
载。意上古气淳禀浓。时无此证。故黄岐不言。后世莫宗欤。说者谓此证起于汉兵南征。人众郁蒸而成。传染中
国。历今为患。前此无方。任其夭折。先哲陈氏钱氏特悯之。殚心极虑。各陈治法。实痘家之鼻祖。然陈氏主补。
钱氏主泻。意旨既殊。方术亦异。自丹溪着陈钱优劣论。大率进钱却陈。若
东垣。若海藏。若节斋。若洁古。若闻人氏刘氏王氏诸君子。立论不一。而符丹溪之意者居多。苟善用之。均有济
也。今之喜于温补者。动称文秀。不问其人壮实。概行丁桂姜附之属。以致皮渍肉烂。咽疮目昧。传诸恶毒。不
可治者多矣。喜于凉泻者。辄祖仲阳。不问其人虚弱。概行芩连栀 之属。以致脾胃损伤。呕吐泄泻。不食痒塌。
而死者有矣。呜呼。此皆泥方以用药。不审证以裁方。误人者非方也。乃己见不明。不善用之过也。近有魏氏桂
岩吴氏东园万氏密斋三家者出。以痘方甚繁。率无纯效。各着数千言。足为痘家正脉。魏氏扫众轨而更辙。出独
见而立言。排变异归肾之非。以剖人不决之疑。揭毛甲骨牙之毒。以示人勿罹其害。特制保元汤。以固根本。又
制水杨汤。以宣和气。其曰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结痂之时。清凉渐进。毒去未
尽。补益宜疏。有哉数言。启蒙解惑。发前未发。良可师也。所惜者。不分寒热。不量虚实。自始至末。一以保
元汤主之。痘之虚寒者得之矣。若实热者。必罹壅毒之害。斯不能无遗议耳。吴氏例以众家之言。参以心得之秘。
辨虚实寒热之异。明汗下补泻之宜。备裁诸家名方。开陈诸品药性。条分缕析。示人活法。甚可尚矣。但博而寡
要。使观者靡所适。又谓六日以后。制药用盐酢。夫六日以后痘方起。采盐能发痒。酢能破血。岂其所宜。万氏
视二家尤详。既多辨论。且制歌括。其立论多强合附会。前定一百四十七方。有迂杂不切者。袭人之旧有。而易
其名者。似亦未尽美焉。大抵诸家所着。或狗已见。或蹈前说。或详于议论。而不备乎方药。或繁于方药。而不
精乎选择。俾后人怀犹豫之疑。而抱多歧之叹。毋乃非济世之心乎。灵枢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蠹满而弗约
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弗与俱。又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余故博采诸名家之说。而返于
约。名曰约囊。先之以谈论。人览而易明。次之以歌赋。文顺而易读。详其图说。可按而决死生。列其成方。可
考而极险证。鉴乎古而不泥乎古。师其意而不滞其迹。使表里寒热。气血虚实之辨。灿若列星。焕如观火。非敢
谓功倍古人,或于删述之意。窃有得焉耳。抑更有进焉。夫医者意也。随时变易。而无不宣也,若能顺天时。度
地宜。察人事。于以审病势之顺违。详药理之宜异。庶万举万全。而童稚无夭折之患矣。
〔李氏(菩)痘疹要略〕四卷 存
自序曰。夫医学所垂。列有四科。而四科之中。惟儿科为最难。以其问无所施。而切难于用也。至儿科之中。
惟痘科为尤难。以其变端在顷刻。而虚实不易辨也。见夫世之业痘科者。初则发表松肌。继则清火解毒。其后则
行浆托里。此外无余法矣。动则曰发欲其透。出欲其尽。不问表气之虚实。而任意表发。鸡肝人牙。无所不进。
至皮肉虚肿。而痘仍不起者有之。元气尽发于外。而痘不能内回者有之。动则曰火欲其清。毒欲其解。罔顾里气
之虚实。而肆用寒凉。芩连大黄。无所不投。至血凝气馁。而痘反冰伏者有之。胃寒脾泄。而痘久内陷者有之。
噫。可慨矣。不知痘疮一证。虚实由于禀赋之浓薄。故密而重者。竟获安全。疏而轻者。反致危殆。轻重随乎运
气之变迁。故重则俱重。轻则俱轻。然禀赋所偏者少。而运气所关者众。所以不明三元甲子。与五运六气者。不
可以业痘科。如上元一白。中元四绿。下元七赤。各管六十年。谓之大运。其中一白管上元之上为水
运。二黑管上元之中为土运。三碧管上元之下为木运。四绿管中元之上为木运。五黄管中元之中为土运。六白管
中元之下为金运。七赤管下元之上为金运。八白管下元之中为土运。九紫管下元之下为火运。循序递迁。各管二
十年。谓之小运。大运统其权。小运司其令。此洛书之定理也。古人以河图之先天五行论体。以洛书之五行论用。
良有以也。至于各年岁气。又有五运六气之不同。如甲己为土运。喜暖而恶寒。乙庚为金运。喜清而恶燥。丙辛
为水运。欲暖而怕冷。丁壬为木运。爱达而恶郁。戊癸为火运。宜凉而厌热。此五运之递迁也。六气者。如子午
一年。少阴君火司天。卯酉燥金在泉。而卯酉二年则反之。丑未二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而辰戌二
年则反之。寅申二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而巳亥二年则反之。此六气之流转也。一岁之中。又有王
气之值月令。客气之重加临。俱当分别而为治者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火。阳明
司天。其化以躁。太阳司天。其化以寒。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盖司
天行天之令。上之位也。故主上半年。在泉主地之化。行平地中。下之位也。故主下半年。岁运主天地之间。人
物化生之气。中之位也。故主一岁之中。运气之理者。此其详且悉也。可不察乎。夫痘内发于脏腑。外应乎气运。
天动人随。毫发不爽。是故治痘者。以明气运为急也。然则钱氏之用清凉。陈氏之用温补。皆非二子之偏见。乃
运气之所值宜尔也。即如救偏琐言一书。阐发皆有至理。论证备极详明。虽以清火解毒为主。而其中不无补法。
但以大黄为首重者。因其时值下元甲子。九紫火运二十年。所以宜泻者。十之七八。宜补者。十止二三。后人读
其书。而不知其故。欲执一法以通治。递迁之运气。有是理乎。乃今时值上元甲子。运气属水。若肆用苦寒。而
不知反保赤者能无隐忧乎。余遍观痘科诸书。无过乎王宇泰先生所辑幼科。第合刻于群集之中。部籍甚多。而且
汇纂诸家方论。博而太繁。恐学人难于检阅。故特抽其尤而撮其要。咀其微而啜其华。为之因时上下。酌古宜今。
不泥乎法。而遵其法。不执于方。而准其方。凡阅是编者。必会通乎补泻温凉之旨。而神明变化于间也。彼守
一隅之见。而执一定之法者。未可与适道而言权矣。至若痘疹之首重气运,古人言之详矣。非创见也。因悉之简
端。借以问世。不知然乎否乎。故为之叙若此。康熙辛巳岁孟冬之月。古越李菩东白梅山氏书。
〔谈氏(金章)诚书痘疹〕三卷 存
〔张氏(琰)种痘新书〕十二卷 存
自序曰。今夫创千古未有之奇。裁一心独得之蕴。以新岐黄之耳目者。乃得谓之新。若治痘之家。名贤济济。
即治痘之法。汗束盈盈。但墨守一室者。拘管见而不能通。循行故辙者。泥常法而不知变。率由旧章。陈陈相因
已耳。即以旧章而论。宇内方书。总无种痘之说。岂治痘之方。则宜传之于世。而种痘之术。不可向人言乎。盖
秘其诀而不肯笔之于书。私其技而不欲公之于世也。余今乃泄人之所未泄。传人之所不传。书不云新。亦何云乎。
或云。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