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传于世。想亦闻陈言于古老。敷衍成之。虽文多败阙。实万古不磨之作。窥其立言之旨。无非窃拟壁经。故多 
繁辞。然不迨 
拜手赓扬。都俞吁 之风。远矣。且是时。始命大挠作甲子。其千支节序占候。岂符于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 
恶之。尝其玄酒味澹。人谁嗜以为浆。以致经满络虚。肝浮胆横耶。至于十二经配十二水名。彼时未经地平天成 
。何以江淮河济。方隅畛域。竟与后世无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医经原旨绪言) 
按先子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 
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 
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芳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 
素。故称素王。列子干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 
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 
倒置而下字尔。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昆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 
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 
矣。盖内经之目。 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 
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 
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缉。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者古 
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 
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文。 然不同。其论运气。与 
六节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 
。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 
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 
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 
。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 
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 
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 
。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 
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有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 
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 

卷二
医经(二)
属性:〔黄帝素问遗篇〕宋史四卷 佚 
〔赵简王补刊素问遗篇〕明史一卷 存 
林亿等曰。刺法论。本病论。二篇。亡在王冰注之前。按病能论篇末王冰注曰。世本既阙第七二篇。谓此 
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以为此二篇。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 
马莳曰。刺法本病二篇。正本所遗。别有素问遗篇。其此。其本病论。正所以发明刺法论之义。内有折其 
郁气。资其化源等语。大义见六元正纪大论中。但彼则引而不发。至此二篇。始有下手处。惟升之不前。降之不 
入。故成五郁。惟不退位。故不迁正。司天不得迁正。则刚失守。而后三年成五疫。司地不得迁正。则柔失守。 
而后三年成五疠。后世不知司天在泉。天之右施。地之左施。及治五郁者。以其不知此二篇升降之义也。不能治 
疫疠者。以其不知二篇退位迁正。刚柔失守之义也。但不知始自何代。将此二篇。窃出私传。不入官本。斯人者 
其无后乎。 
明史曰。世传素问王冰注本。中有缺篇。简王得全本补之。 
按先子曰。今所传遗篇一卷。此乃王冰以后人所托而作。经注一律。出于一人之手。辞理浅薄。不足取。 
而马氏称之。亦何不思之甚 
也。赵府居敬堂刊本素问。载刺法本病二篇。明志所着。即是也。简王名高燧。成祖第三子。母文皇后。永乐三 
年封。乎元年。就藩彰德。宣德六年薨。事屡见于明史宗室传。 
〔素问逸篇〕一卷 存 
施沛跋曰。一曰独坐静寄轩下。有羽士顾予而问所读何书。答以素问。乃备晰疑义。因出逸篇二。以授 
予曰。此长生诀神现方也。随谢去。后访之不可踪迹。始知异人也。 
按是书所载。支离不经。实无足取者。盖施沛所托而作。徒供有识者之一噱耳。考沛始末未详。据四库 
全书史部职官类存目。有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曰沛修此时。则为南京国子监生。 

卷三
医经(三)
属性:〔全氏(元起)注黄帝素问〕隋志八卷(新唐志作九卷讹本朝现下书目作十六卷) 佚 
南史王僧孺传曰。侍郎金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 
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 不如恶石。服子慎云。石。 
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 
林亿等曰。隋杨上善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并讹。今从新唐志。改考史。王僧孺死在天监二年。则元起当为齐梁间人。 
林亿等谓与杨上善同时。误矣。古今医统曰。全元起以医鸣晋。妄甚。先子曰。全元起注本。犹存于宋代。今据 
新校正所载。考其卷目次第。可以窥 略矣。卷一。平人气象论。决死生篇。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经合论。 
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连六卷从春气在经脉分在第一卷中)凡七篇。卷二。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篇。诊要 
经终论。八正神明论。真邪论。标本病传论。皮部论。(篇末有经络论)骨空论。(自灸寒热之法以下在六卷刺 
齐篇末)气穴论。气府论。缪刺论。凡十一篇。卷三。阴阳离合论。十二脏相使篇。六节脏象论。阳明脉解篇。 
长刺节篇。五脏卒痛。凡六篇。卷四。生气通天论。全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 
论。逆调论。痿论。凡八篇。卷五。五脏别论。 
汤液醪醴论。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疟论。腹中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凡十篇。卷六。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藏论。宝命全角论。刺疟论。刺腰痛论。刺剂论。(王本刺要论出于此篇)刺禁论。刺志篇。针解篇。四时刺逆从论。(春气在经脉至篇末在第一卷)凡六篇。卷七。阙。卷八。痹论。水热穴论。从容别白黑。(今示从容论)论过失。(王本疏五过论)方论得失明着。(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论解。(王本方盛衰论)凡八篇。卷九。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异法方宜论。咳论。风论。大奇论。脉解篇。凡九篇。以上八卷。合六十八篇也。 
〔杨氏(玄操)素问释音〕(旧注音一作言) 宋志一卷 佚 
〔王氏(冰)注黄帝素问〕(今本题云次注) 新唐志二十四卷 存 
自序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训诂。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着矣。亦天之假也。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鉴。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合。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论。隔虚实而为 
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道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迳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本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辩。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有所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意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义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旨趣。则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柱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俾工徒勿误。学人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 
林亿等曰。按唐人物志云。王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又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 
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 
中人。上至晋皇甫谧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为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论。五营运论。六微旨 
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 
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 
功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 
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赵希弁曰。黄帝素问。唐王冰注。冰谓汉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兼灵枢九卷。 
乃其数焉。先是第七亡逸。冰时始获。乃诠次注释。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病二篇。冰自号启 
玄子。(读书后志) 
陈振孙曰。唐太仆令王冰。注自号启玄子。案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又有全元 
起素问注八卷。嘉 中。光禄卿林亿。国子博士高保衡。承诏校定补注。亦颇采元起之说。附见其中。其为篇八 
十有一。王冰者。宝应中人也。(书录解题) 
沈作哲曰。王冰注素问叙气候。仲春有芍药荣。季春有牡丹华。仲夏有木槿荣。仲秋有景天华。皆月令历 
书所无。又以桃始华。为小桃华。王瓜生。为赤箭生。苦菜秀。为吴葵荣。戊寅元历皆有之。(寓简) 
刘完素曰。王冰迁移加减经文。亦有臆说。而不合古圣之书者也。虽言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既传于世。 
即文皆为 
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间。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终莫得其真意。岂知未达真理。或不识其伪所致也。 
(原病式序) 
吕复曰。内经素问。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其师张公所藏。 
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宋林亿高若讷 
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田艺蘅曰。素问王冰注。雷乃发声之下。有芍药荣。芍药香草。制食之毒者。莫良乎芍药。故独得药之名。 
所谓芍药之和具而御之。草谓之荣。与此不同。况今芍药。四月始荣。故知其伪也。又田鼠化为 。下有牡丹华。 
牡丹花也。一名百两金。一名鼠姑。广雅谓之木牡丹。唐人谓之木芍药。此时虽当华。古人不重。始纪于晋。而 
盛称于唐。亦伪也。(留青日札) 
马莳曰。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 
汪昂曰。素问。在唐有王启玄之注。为注释之开山。注内有补经文所未及者。可谓有功先圣。然年世久远。 
间有讹缺。风气未开。复有略而无注者。 
四库全书提要曰。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 
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卷之数合。则素问 
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着录也。然隋志所载。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冰为宝应中 
人。乃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论以下。卷帙独 
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其刺法论。 
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冰本颇更其篇次。然每篇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字。犹可考见其旧第。按每 
篇注全本篇。第出于新校正。以为王冰者误。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其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不必去火。宜壮水之主。 
以镇阳光。遂开明代薛己诸人探本命门之一法。其亦深于医理者矣。冰名见新唐书宰相世表。称为京兆府参军。 
林亿等引人物志。谓冰为太仆志。并系失载。然又非本朝人所撰。藤原佐世编现下书目。在宽平中。时当唐季。则是书殆出于隋唐间人者欤。仍以着录焉。 
〔林氏(亿)素问补注〕(今本题云重广补注)宋志二十四卷 存 
表曰。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 札瘥。国家代有。将钦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受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艺伎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暗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腑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芳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顷在嘉 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人。俾之 
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寝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因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