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葫芦提_慕容雪村-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磺幸参丛嬖诠K阑蛘呱⑺涝谀睦锒济挥蟹直穑涯愎以谑魃希慊岢晌サ囊徊糠郑话涯懵裨谕晾铮憔突岜涑沈饕希馕薰睾曛肌�



 



  (一)人和蝴蝶和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象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的。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二)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



 



  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个神祗。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象水一样蒸发,象河流一样远走,象梦一样无可追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2400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存在本是虚无。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三)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候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份,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而不象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的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甘苦两相知,恩怨一笑之。


:?《t》xt小说天堂



12、闲坐说禅宗



 禅不过是个喻体。



 



  我们常常会陷入语义的陷阱——1、你心里想的,无法用词语表达;2、一旦你表达出来,你立刻会发现你的词语已经远远离开了你的本义。



 



  禅宗的僧人都是不成功的教育家。禅不可说,不管是口头禅还是文字禅,实质都一样:回避问题本身。



 



  有僧问石头希迁禅师:“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这种教育方法着实骇人听闻。在课题设置上,“如何解脱”和“谁导致了束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即便“师”的意思是“没人束缚你,无须求解脱”,也实在没必要故意装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深模样。况且求解脱、求涅磐,寻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最终境界,一直是佛教徒的追求。



 



  一僧问赵州:“什么是佛祖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一僧问洞山:“如何是佛?”答曰:“麻三斤。”(《景德传灯录》)



 



  在貌似高深的词义之下,往往藏着经不起推敲的负逻辑。比如景德传灯录上记载的这段公案。类似的问答,我们也可以来上一段:



 



  你:什么是生活的意义?



 



  我:桌上二锅头。



 



  你:什么是成功人士?



 



  我:半斤酱牛肉。



 



  你如果听完后“大悟”,觉得如醍醐灌顶,如当头挨了一棍,从此明白了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而且对我的学识崇拜得如滔滔江水,那只能说明几个问题:1、你是个傻瓜;2、咱们俩都是傻瓜;3、咱们俩谁也不傻,只是作样子给别人看,北方话管这种人叫“拉驴的”。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反对语言、反对逻辑,反对一切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还反传统,一切经典理论在他们眼里都是“魔说”、“戏论”、“粗言”、“死语”,最匪疑所思的是,作为信仰者,他们连信仰的最终假定物都颠覆了。德山和尚说:“我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点鬼薄,拭疮纸,佛是老胡屎橛。”还有一个云门和尚,当被问及“如何是佛”时,他这样回答:“佛是乾屎橛”。



 



  他们蔑视一切表象化的叙述,自诩抓住了“真如”,也就是事物的内在逻辑。他们无意于研究事物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寻求逻辑上的解决之道,而致力于在内心,在蒙昧之处,以人所不见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结构。到现在我们都知道认识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比较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认识链在说禅者那里就完全失去了作用,有一派禅宗只承认“顿悟”,“冥思无不可解”,一切都可以在内心找到答案。与其读书,不如面壁。面壁这事我也干过,不过我面壁时想的不是什么“天人之合”,而是“男女之合”。



 



  当然,禅宗的教喻也不是完全的无迹可循,无厘头也有无厘头的规则:“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



 



  这就是决窍,要“语中无语”,翻译成我们都能懂的语言,就是要话不及义,要正话反说,要人话鬼说,要着三不着两地说——反正不能“有话好好说”。所以我经常说禅宗是最早的无厘头和达达主义者。



 



  慧能是个文盲。他那个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据传也是托别人写的。菩提树、明镜台,其实这首流传千古的半打油诗,不过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喻体而已,无法推理、无法论证、无法明明白白地指给你看。但千百年来,被中国文人奉为圭臬的,正是这些无法推理、无法论证、无法摆在桌面上的模糊概念。而更为可悲的是,我们把文盲也当成偶像了。



 



  前些日子读一位大师的诗论,他说“文人诗不如农民诗”,因为农夫诗质朴而文人诗矫饰,所以唐诗不如乐府,乐府不如诗经,有字诗不如无字诗,“枫晚残桥”不如无意义的嗯嗯啊啊。这种理论用萨德的话来说就是“蠕虫结论”,我觉得这见识跟虫子也差不多。说一首诗的好坏,质朴与否固然可以作为评判标准,但它毕竟不是唯一的标准,可大师不管这些,他不用分析论证,不用取样统计,他心中想到的就是真理。



 



  这也是禅宗的思维方式。佛祖和干屎橛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两者有多少神似或形似,大师不会告诉你,这要靠你的领悟能力。



 



  在社会上混了这些年,我总结出了一条百试百爽的应对之道:如果有人问你一些你也不懂的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实就虚,说一些谁都听不懂的鬼话。



 



  比如在酒会上,有人问起:你怎么认识后共产主义的民主运动?



 



  你不妨这样回答:分散排列的非结构主义个体在承受外部无序性作用力时会呈现不均匀的颗粒逸失和非几何形状的自我碰撞,并以非理性的方式重新改写人类社会的初始状态和自始不能确定的结构序列。



 



  问:如何是道?



 



  师曰:太阳溢目,万里不挂片云。



 



  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师曰:风吹荷叶满池青,十里行人较一程。



 



  问:如何是实际之理?



 



  师曰:石上无根树,山含不动云。



 



  问:如何是相似句?



 



  师曰:荷叶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五灯会元》)



 



  我自始至终坚信:如果“师”他老人家知道正解,他肯定不会绕这么大的弯子,走直路又近又省力气,他不会不清楚。


ww w 。 xia oshu otxt mt…xt…小…说…天。堂



13、双手合十



 佛教最终是一门自卑的信仰。佛教徒们把自身的存在看作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欲望、烦恼、悲喜、聚散、知或者无知,一切都会沉入苦海。身体和生命是性灵挣不脱的枷锁,而快乐高不可攀。红尘中缘起缘灭,都有不可逆转的前因,一定会走向注定的宿命,但最终也只是虚妄。今生持斋行善,来世也许会平安富贵、多子多孙,但富贵本身,也是一种痛



 



  苦。



 



  佛家和道家一样,相信生命是借来的,“身乃万物所成,借诸父母”,所以人一出生就开始负债。“存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我们在芸芸大千中相遇,只是表面现象,是“假合”。真实的情况无法说清,那幺我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欢笑和哭泣、悲哀与幸福,更是虚幻的折射,“如露亦如电”,不可琢磨。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几千年里目睹了无数兴衰成败,这门信仰渐渐变得世俗化,但不管是自大还是自卑,它都是一门信仰,这在我们的时代非常重要。



 



  一佛这个东西



 



  “佛”这个词来源于天竺梵文“佛陀”,本义是觉悟者。在离我们几千年的远处,释迦牟尼渗透了生和死、自我和世界,以及人生的终极意义,他站起来,向着千年后的人群微笑。中国人习惯叫他“如来”,心无所从来,无所去,是为如来。当然佛不只是他一人,十方三世,有佛千万,他只是其中的一个。在佛教经文中,佛与佛之间是平等的,无尊无卑,而且众生万物都有佛心,都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佛的境界。这说明“佛”只是一种认识的高度,而没有一个人格化的存在。



 



  佛家主张灭绝一切欲念,无欲无求,专心向佛,这称之为“菩提心”。而事实上这是一个悖论:因为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欲望,不管你追求什幺。佛教徒即使抛弃了衣食住行、情欲等一切欲望,也还是回避不了一个事实:他们念兹在兹的,就是成为佛。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论,“佛”这个目标就是他们的欲望和痛苦之源。相比而言,道家就更纯粹,他们连终极追求都没有,只要“自然”。



 



  佛家有一套独立的哲学,叫做“佛法”或“不二法门”,佛就是最通晓“佛法”的人,是法王。《神雕侠侣》中有一个“金轮法王”,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他也是佛。



 



  这种论述使“佛”这个东西显得很怪异:他像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又像是儒家所说的“圣哲”,而“法王”更像是掌握大量知识的专家学者。而事实上佛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定义,他是一个比光更淡的影子,是一个无形无质的存在。佛经说“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与天地一体,与过去未来一体,与众生万物一体,他眼中看到的一切都在灭亡,只有他在性灵的空间微笑。



 



  这是所有宗教的终极目标,得见万物而不求纤毫,生存在世界中,却又远离世界。这是一种大快乐,用佛家的术语说,就是涅槃。



 



  和其他教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