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8-类经图翼-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壮。一曰刺三分,灸二十七壮。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绝子。 
主治肾虚腰痛,赤白带下,男子泄精耳鸣,手足冷痹挛疝,惊恐头眩,头痛如破,身热如 
火,骨蒸汗不出, 疟螈 ,里急腹痛。 
千金云∶腰痛不得动者,令病患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脐,乃取杖度背脊,灸杖头尽 
处,随年壮良。丈夫痔漏下血,脱肛不食,长泄痢,妇人崩中去血,带下淋浊赤白,皆灸之。 
此挟两旁各一寸,横三间寸灸之。 
神农经云∶治腰痛,可灸七壮。 
玉龙赋云∶治老人便多,兼肾俞着艾。 
标幽赋云∶兼肝俞,能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一俗传以此穴灸寒热多效。 
悬枢 在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壮、五壮。 
主治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积气,上下疼痛,水谷不化,泻痢不止。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五分,禁灸,灸则令人偻。 
主治风痫癫邪,腹满不食,五痔,积聚下痢。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则肛痛不 
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中枢 在第十椎节下间,俯而取之。此穴诸书皆失之,惟气府论督脉下王氏注中有此 
穴,及考之气穴论曰,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者,其穴即此。刺五分,禁灸,灸之 
令人腰背伛偻。一传云此穴能退热进饮食,可灸三壮,常用常效,未见伛偻。 
筋缩 在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壮、五壮。 
主治癫疾惊狂,脊强风痫,目上视。 
百证赋云∶兼水道,专治脊强。 
至阳 在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壮。 
主治腰脊强痛,胃中寒不食,少气难言,胸胁支满,羸瘦身黄,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寒 
热解 。一云灸三壮,治喘气立已。 
神农经云∶治寒热胫酸,四肢重痛咳嗽,可灸三壮至七壮。 
玉龙赋云∶却疸治神疲。 
灵台 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壮。甲乙经无此穴,出气府论注。 
主治,今俗以灸气喘不能卧及风冷久嗽,火到便愈。 
神道 在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壮。一曰可灸七七壮至百壮,禁针。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往来, 疟,悲愁健忘惊悸。牙车急,张口不合,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 
百证赋云∶兼心俞,治风痫常发自宁。 
身柱 在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壮。一曰灸七七壮。 
主治腰脊痛,癫痫狂走,怒欲杀人,螈 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神农经云∶治咳嗽,可灸十四壮。 
玉龙赋云∶能蠲嗽,除膂痛。 
百证赋云∶兼本神穴,治癫疾妙。 
乾坤生意云∶同陶道、肺俞、膏肓,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法。 
一传治四时伤寒。 
陶道 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足太阳之会。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壮。一曰刺三分。 
主治 疟寒热洒淅,脊强烦满,汗不出,头重目瞑,螈 ,恍惚不乐。 
乾坤生意云∶兼身柱、肺俞、膏肓,治虚损五劳七伤。 
百证赋云∶兼中膂俞,治岁热时行。 
一传此穴善退骨蒸之热。 
大椎(一名百劳) 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刺五分,留五呼, 
灸五壮。一云以年为壮。大椎为骨会,骨病者可灸之。 
主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 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 
得回顾。一云能泻胸中之热及诸热气。若灸寒热之法,先大椎,次长强,以年为壮数。一 
云治身痛寒热风气痛。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壮,断根不发。 
千金云∶凡疟有不可瘥者,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又云∶诸烦热时气 
温病,灸大椎百壮,刺三分泻之。又治气短不语,灸随年壮。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 
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玉龙赋云∶百劳止虚汗。 
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 
窦太师治诸虚寒热灸此。 
快捷方式云∶治热不至肩。 
时传以此治百病。 
哑门(一名喑门,一名舌厌,一名舌横) 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仰头取之。督脉阳维之会, 
入系舌本。刺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哑。 
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 
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百证赋云∶兼关冲,治舌缓不语为紧要。 
风府(一名舌本) 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 
脉阳维之会。热论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则令人喑。 
主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振寒汗出,身重,偏风半身不遂,伤风头痛项急,不得回顾, 
目眩反视,鼻衄咽痛,狂走悲恐惊悸欲自杀。一云主泻胸中之热,与大杼、缺盆、中府同。 
席弘赋云∶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又云∶阳明二日寻风府。又云∶从来 
风府最难寻,须用功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通玄赋云∶风伤项急求风府。 
一传治感冒风寒,呕吐不止。 
千金云∶邪病卧冥冥不自知,风府主之。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枕,治百邪癫狂,当在第六次下针。 
脑户(一名匝风,一名会额,一名合颅) 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一曰在发际上二寸。督脉 
足太阳之会。禁刺灸,刺中脑户,入脑立死,亦不可灸,令人喑。 
强间(一名大羽) 在后顶后一寸五分。刺二分,灸五壮。一曰禁灸。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脑旋,烦心呕吐涎沫,狂走。 
百证赋云∶兼丰隆,治头痛难禁。 
后顶(一各交冲) 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壮。 
主治颈项强急,额颅上痛,偏头痛,恶风目眩不明。 
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一名巅上,一名天满) 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心,容豆许,直两耳 
尖,上对是穴。督脉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刺二分,灸五壮。甲乙经曰∶ 
刺三分,灸三壮。一曰灸头顶,不得过七七壮。 
主治头风头痛,耳聋鼻塞鼻衄,中风言语蹇滞,口噤不开,或多悲哭,偏风半身不遂,风 
痫卒厥,角弓反张,吐沫心神恍惚,惊悸健忘, 疟,女人血风,胎前产后风疾,小儿风痫惊 
风,脱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气即泻。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 
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一曰治悲笑欲 
死,四肢冷风欲绝,身口温,可针人中三分,灸百会三壮即苏。 
史记载扁鹊治虢太子尸厥,针取三阳五会而苏。 
神农经云∶治头风,可灸三壮。小儿脱肛,可灸三壮至五壮,艾炷如小麦。 
玉龙赋云∶兼囟会,治卒暴中风。 
灵光赋云∶兼龟尾,治痢疾。 
席弘赋云∶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后尾 。又云∶兼太冲、照海、阴交,治咽喉疾。 
前顶 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一云在百会前一寸。刺二分,灸五壮。一曰灸七七壮。 
主治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螈 ,鼻多清涕,颈项肿痛。 
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艾炷如小麦。 
百证赋云∶兼水沟,治面肿虚浮。 
囟会 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刺二分,灸五壮。一曰灸二七至七七壮。小儿八岁以前 
禁针,盖其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主治脑虚冷痛,头风肿痛,项痛,饮酒过多,头皮肿,风痫清涕。一云治目眩面肿,鼻塞 
不闻香臭,惊痫戴目,昏不识人,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 
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头风生白屑多睡,针 
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即头风永除。 
神农经云∶治头风疼痛,可灸三壮。小儿急慢惊风,灸三壮,炷如小麦。 
千金云∶邪病鬼癫,囟上主之,一名鬼门。 
玉龙赋云∶兼百会,治卒暴中风。 
百证赋云∶连玉枕,疗头风。 
上星(一名神堂) 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 
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热气。 
主治头风头痛,头皮肿,面虚恶寒, 疟寒热汗不出,鼻血臭涕,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睛 
痛,不能远视。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千金云∶鼻中息肉,灸二百壮。又云∶兼大椎,灸疟,至发时令满百壮,炷如黍米。又治 
鬼魅,灸百壮。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玉龙赋云∶治头风鼻渊。 
神庭 直鼻上入发际五分,发高者发际是穴,发低者加二三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之 
会。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壮至三七壮止。 
主治发狂登高妄走,风痫癫疾,角弓反张,目上视不识人,头风鼻渊,流涕不止,头痛目 
泪,烦满喘喝,惊悸不得安寝。 
玉龙赋云∶专理头风。 
素 (一名面王) 在鼻端准头。刺一分,禁灸。 
主治鼻中 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 僻衄血。一曰治酒酢风,用三棱针出血。 
水沟(一名人中) 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刺三分,留六呼,得气即泻,灸 
三壮至七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癫痫卒倒,消渴多饮,水气遍身浮 
肿,瘟疫,口眼 僻,俱宜刺之。若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一云水气肿病,但 
宜针此三分,徐徐出之,以泄水气,若针他穴,水尽则死。 
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炷如小麦。 
玉龙赋云∶兼曲池穴,治痿仆。又云∶兼委中穴,治腰脊闪痛。又云∶合大陵频泻之,全除口气。 
席弘赋云∶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 
千金云∶此穴为鬼市,治百邪癫狂,此当在第一次下针。凡人中恶,先掐鼻下是也。鬼击卒死者,须即灸之。 
百证赋云∶兼前顶,治面肿虚浮。 
灵光赋云∶水沟兼间使,治邪癫。 
兑端 在上唇端。甲乙经曰∶手阳明脉气所发。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壮,炷如大麦。 
主治癫痫吐沫,齿龈痛,消渴衄血,口噤,口疮臭秽不可近。 
百证赋云∶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 
龈交(龈音银,齿根肉) 在唇内上齿缝中。任督二经之会。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壮。 
主治面赤心烦痛,鼻生 肉不消,头额中痛,颈项强,目泪多眵赤痛,牙疳肿痛。小儿 
面疮,久癣不除,点烙亦佳。 
百证赋云∶专治鼻痔。 

卷九经络(七)
奇经八脉
属性:(此篇诸义,与滑伯仁十四经发挥略同。) 

卷九经络(七)
奇经八脉
属性: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 
经脉,经脉满溢,则流入奇经。奇经有八∶曰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者是也。 
任脉任于前,督脉督于后,冲脉为诸脉之海,带脉犹身之束带,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 
足少阴之别,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相维,故诸经乃调。此八脉者,譬犹 
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之奇经,亦若是也。今考集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 
总录,集奇经八脉所发气穴,共成一篇,以备通考云。 
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者,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 
故曰奇经也。 
x任脉x 
任脉者,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 
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脉不营于口唇而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则内结七疝,女子则带下瘕 
聚。故难经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属阴脉之海。 
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按气府论曰∶任脉之气所发 
者二十八穴。本经原缺一穴,实止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阳明跷脉,故今止二十四穴。 
x督脉x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 
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 
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 
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 
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督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上头,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故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 
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此为病,令人脊强反折。 
督脉从头循脊入 ,长四尺五寸,凡二十八穴。 
x冲脉x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 
喉,别而络唇口。故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又难经曰∶并足阳明之经上行。然以穴考之,足阳明之脉挟脐左 
右二寸而上行,足少阴挟脐左右五分而上行,按甲乙、铜人等书,所载幽门、通谷、阴都、石 
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云冲脉足少阴之会,盖以骨空 
论为之主也,然则冲脉之并足少阴经也明矣。 
按逆顺肥瘦篇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 
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 
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 
渗诸络而温肌肉。 
又如动输篇及海论所言冲脉之义,俱当详考,见经络类十三、三十二。 
x带脉x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伏。 
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穴名带脉,(在足少阳经。)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 
少阳会于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四穴。 
足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x阳跷脉x 
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 
二十九难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两足阳跷之脉,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 
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 
跷脉长七尺五寸,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跗阳为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巨 ,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睛明,凡二十二穴∶ 
申脉(足太阳,外踝下。) 跗阳(足太阳,外踝上。) 仆参(足太阳,跟骨上。) 居 ( 
足少阳,章门下,) 肩 (手阳明,肩端。) 巨骨(手阳明,肩上。) 俞(手太阳,肩胛上。) 
地仓(足阳明,口吻旁。) 巨 (足阳明,鼻旁。) 承泣(足阳明,目下。) 睛明(足太阳,目内 。) 
x阴跷脉x 
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 
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 
二十八难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两足跷脉各长七尺五寸,而阴跷所生在照海,以交信为 ,阴跷脉病者取此。 
然骨(即然谷之次。) 交信(足少阴,内踝上。) 照海(足少阴,内踝下,在然骨后。) 
睛明(足太阳,目内 。) 
x阳维脉x 
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 ,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 俞,与手足少阳会于 
天,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 
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此阳维脉气所发,凡二十四穴。 
难经曰∶阳维为病苦寒热。 
金门(足太阳,外踝下。) 阳交(足少阳,外踝上。) 俞(手太阳,肩后。) 天 (手少 
阳,缺盆上。) 肩井(足少阳,肩上。) 阳白(足少阳,眉上。) 本神(足少阳,眉上。) 临泣 
(足少阳,眉上。) 正营(足少阳,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