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骑竹马穴
左右搭手,加会阳。
痈疽隔蒜灸法
凡患背疽恶毒,肉色不变,背如负石,漫肿无头者,势必重大。寻头之法,用湿纸拓在
肿处,看有一点先干者,即是痈头结聚之处。用大独头蒜,切作三分浓片,贴疽顶,以艾于
蒜上灸之,每三壮一换其蒜。又有背上初发赤肿,中间有如黄小米一粒者,有十数粒一片
者,尤宜隔蒜灸之。青囊书云∶外形如粟,内可容谷;外状如钱,里可着拳。慎勿视为微小,致
成莫大之患。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
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务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知痛。盖痛者为良
肉,不痛者为毒瓦斯。先不痛而后觉痛者,其毒轻浅;先痛而后反不痛者,其毒深重。故灸者
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昔人有灸至八百壮而愈者。灸后须随人虚实,服补中
托里助胃壮气等药,万无一失。盖未溃而灸,则能拔散郁毒,不令开大;已溃而灸,则能补
接阳气,易于收敛。然惟早觉早灸,方为上策。渊然刘真人曰∶毒发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
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过七日,则虽灸不能消散矣。缘其内脓已成,必须针去
方得宽松也。虽然,疽之为病,有五善七恶,临证之时,先须识此。前哲云∶五善见三则吉,
七恶见四则凶,倘见七恶,慎勿为灸,徒召谤耳。
又有疔疮一证,其形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 ,或如水泡,或痛不可当,或痒而难忍,
或皮肉麻木,或寒热头疼,或恶心呕吐,或肢体拘急,其候多端,难以尽状。皆须用前灸法,
甚则以蒜膏遍涂四围,只露毒顶,用艾着肉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更宜多灸,百
壮以上,无弗愈者。
〔乳痈 乳疽 乳岩 乳气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 灵道(二七壮。) 温溜(小人七壮,大人二七壮。) 足三里 条口(乳痈。) 下
巨虚(各二七壮。)
〔热毒〕
大陵
〔肺痈〕 吐脓。
肾俞(三七壮。) 合谷(二七壮。) 太渊(二七壮。)
〔顶上偏枕〕
风门(二七壮。)
〔胃痈〕 生于左者胃口疽,生于右者胃口痈。
曲池(二穴各三七壮。) 内关(七壮。)
〔肾痈〕 自肾俞穴起。
会阳(二七壮。)
〔附骨疽〕 环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也。
大陵 悬钟(三七壮。)
〔骨旋〕
肘尖(七七壮,不愈百壮。)
〔瘰 〕 蜂窠 自左边起,七七窍皆出脓。
肩 (七壮、九壮。) 曲池 此二穴,乃治 秘法也。
天池 天井(二七壮。) 三间(三七壮。)
〔锥锐 〕 右边生起。
肩 曲池 天井
〔盘蛇 〕 延颈生者。
肩尖(即肩 。) 肘尖(即曲池。) 人迎(七壮。) 肩外俞(二七壮。) 天井(二七壮。) 骑
竹马穴(三七壮。)
〔瓜藤 〕 胸前生者。
肘尖 少海 骑竹马穴
〔马刀〕 腋下者。
渊腋 支沟 外关 足临泣(颈腋俱治。)
疮出于颊下,及颊车边者,当于手足阳明经取穴治之,然肩 、曲池二穴亦妙。
合谷 足三里(各七壮。)
以上凡感毒深者,灸后再二三次报之,无有不愈。
瘰 隔蒜灸法,用独蒜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
又传验方,用癞虾蟆一个,破去肠,覆 上,外以真蕲艾照 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
灸七壮或十四壮,以热气透内方住,亦从后发者先灸,至初发者而止。若虾蟆皮焦,须移
易灸之。灸毕服煎药一剂,其方用牙皂七个,僵蚕七条,栝蒌一个连皮子切碎,五味子一岁
一粒,上四味以水二钟煎熟,外加生煎大黄三五钱,量人虚实用之,一服即消,百试百效。
不问已溃未溃,经灸必愈。
〔瘿瘤〕
肩 男左灸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灸十八壮,左十七壮。
天突 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
通天(瘿。) 风池(百壮。) 大椎(颈瘿。) 气舍(灸五壮。) 云门(瘿。) 臂
(瘿。) 会(五壮。) 天府(五七壮。) 曲池(瘿。) 中封(瘿。) 冲阳(三壮。)
〔身面赘疣〕
当疣上灸三壮即消。亦有止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者。
〔瘾疹〕
曲池
〔疮疥〕
风门 间使 合谷 大陵(胸前疮疥。)
〔毒疮久不收口〕
凡患痈毒溃后,久不收口,脓水不臭,亦无歹肉者,此因消败太过,以致血气虚寒,不荣
肌肉,治失其宜,便为终身之患。须内服十全大补等药,外用大附子以温水泡透,切作二三
分浓片,置漏孔上,以艾灸之。或以附子为末,用唾和作饼,灸之亦可。隔二三日再灸之,
不三五次,自然肌肉长满而宿患平矣。
又方,用麦面、硫黄、大蒜,三味捣烂,如患大小捻作三分浓饼,安患上,灸三七壮,每三
壮一易饼子,四五日后再灸一次,无弗效者。
〔腋气除根〕
凡腋气,先用快刀剃去腋毛净,乃用好定粉,水调搽患处。六七日后,看腋下有一点黑
者,必有孔如针大,或如簪尖,即气窍也。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三四壮愈,永不再发。
卷十一针灸要览
诸证灸法要穴
属性:〔五蛊毒注〕 中恶不能食。
中脘 照海(中蛊毒。)
〔疯犬咬伤〕
急令人吮尽恶血,于咬处灸百壮,以后日日灸之,百日乃止,忌猪肉与酒,一生慎之。
孙真人曰∶春末夏初,犬多发狂,被其咬者,无出于灸。其法只就咬处牙迹上灸之,一
日灸三壮,灸至一百二十日乃止。宜常灸食韭菜,永不再发,亦良法也。
又治一切犬伤,毒瓦斯不出者,须灸外丘。一曰……,灸所啮处立愈。
〔蛇毒〕
凡蛇伤中毒者,灸毒上三七壮。若一时无艾,以火炭头称疮孔大小 之。
诸虫毒 凡蛇蝎蜈蚣咬伤,痛极势危者,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瓦斯即安。或用
独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壮换一片,毒甚者灸五十壮,或内服紫金丹亦妙。或马汗入疮及蚕
毒、蜘蛛等毒,灸之皆效。
类经附翼卷一
医易
属性:r河图pt13a112。bmpr
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
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r洛书图pt13a113。bmpr
大禹治水,神龟负图之洛,文刊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
为足,五居于中。禹因以第之,以成九畴。
r伏羲八卦次序图pt13a114。bmpr
易系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
分为四,四分为八,是为八卦。自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r伏羲八卦方位图pt13a115。bmpr
易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火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
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又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 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干以
君之,坤以藏之。
r伏羲六十四卦圆图pt13a116。bmpr
此图内为下卦,外为上卦。内卦之序,照前干一兑二之数以定八卦方位,外卦之序,亦照前一
二等数,挨次而加于内卦之上,遂成六十四卦,混然之妙,出自天成,固非可以造作为之者。
r伏羲六十四卦方图pt13a117。bmpr
r文王八卦次序图pt13a118。bmpr
r文王八卦方位图pt13a119。bmpr
易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
类经附翼卷一医易
医易义
属性: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
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
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
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
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
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
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潜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不
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
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
明之德,以顺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摩,八卦相
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
体之为能,森乎昭着而无所遁乎易矣。伟哉人生,禀二五之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
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即吾
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
气;人之体,即天之体。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谁?盖谓一念方
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神相感通。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
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
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以求诸人,
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
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
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
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详而言之,则其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太
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象数未形理已具,万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
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为造物之初,因虚以化气,因气以
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则凡吾身于未有之初,
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于父母,而预占其禀受之象矣。所谓一分为二者,是生两仪也。太极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以体而言为天地,以
用而言为乾坤,以道而言为阴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为有象之
始,因形以寓气,因气以化神,而为后天体象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
则凡吾身之形体气质,可因之以知其纯驳偏正,而默会其禀赋之刚柔矣。所谓二分为四
者,两仪生四象也。谓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太少
阴阳,为天四象;太少刚柔,为地四体;耳目口鼻以应天,血气骨肉以应地。医而明此,乃知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则凡人之似阳非阳、似阴非阴,可因之以知其真假逆顺,而察其互藏
之幽显矣。所谓四分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谓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
坤八也。干,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
说也。伏羲八卦,分阴阳之体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医而明此,方知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刚
柔之中,复有刚柔,而其对待之体,消息之机,交感之妙,错综之义,昭乎已备;则凡人之性
理神机,形情病治,可因之以得其纲领,而会通其变化之多矣。自兹而四象相交,成十六
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分内外以配六爻,推九六以成蓍数,人物由之而大成,万象因之以
毕具。前阅圆图,即其精义,是图虽象乎万有,尤切夫人之一身。故曰先天图者,环中也;
环中者,天之象也。六十四卦列于外,昭阴阳交变之理也;太极独运乎其中,象心为一身之
主也。干南坤北者,象首腹之上下也;离东坎西者,象耳目之左右也。自复至同人,当内卦
震离之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八;自临至干,当内卦兑干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
六,在人为四八;自 至师,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阴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遁至坤,
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阴之十六,在人为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午,故复曰天根,至干
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 曰月窟,至坤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
半生。前一世始于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干而阳盛已极,乃象人之自少至壮;后半生始于
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纵观之,则象在初爻,其干尽
于午,坤尽于子,当二至之令,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左主升而右主降,升则阳居东南,
主春夏之发生,以应人之渐长;降则阴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敛,以应人之渐消。横观之,则
象在二爻,其离尽于卯,坎尽于酉,当二分之中,为阴阳之半而上下以分。上为阳而下为
阴,阳则日出于卯,以应昼之为寤;阴则日入于酉,以应夜之寐焉。即此一图,而天人之妙,
运气之理,无不具矣。再阅方图,其义象地,干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天不足西北,故圆
图之阳在东南;地不满东南,故方图之刚在西北。是皆伏羲之卦也。又若文王八卦,位有
不同。伏羲出自然之象,故干上坤下,离左坎右;文王合河图之数,故火南水北,木东金
西。(此节自方图以下并河洛数义,详方隅、气数二论。) 质诸人身,天地形体也,乾坤情性也,
阴阳气血也,左右逢原,纤毫无间,详求其道,无往不然。故以爻象言之,则天地之道,以六为节,三
才而两,是为六爻,六奇六偶,是为十二。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脏;天有十二会,人有十
二经;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节。知乎此,则营卫之周流,经络之表里,象在其中矣。以藏
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
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
五当胃,上九当三焦。知乎此,而脏腑之阴阳,内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以形体言之,则
干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阴明在外也;兑为
口,拆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艮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在下也。天不足
西北,故耳目之左明于右;地不满东南,故手足之右强于左。知乎此,而人身之体用,象在
其中矣。以生育言之,则天地 ,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天尊地卑,干父坤母,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震坎艮是为三男,巽离兑是为三女。欲知子强弱,则震巽进而前,艮
兑退而止;欲辨脉息候,则干健在东南,坤顺向西北;欲为广嗣谋,则蓄坎填离宫,借兑为干
计;欲明布种法,则天时与地利,亏盈果由气,冬至始阳强,阴胜须回避。知乎此,而胎孕交
感之道,存乎其中矣。以精神言之,则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肾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
心藏神;东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中五土,我之意,故曰
脾藏意。欲知魂魄之阴阳,须识精神之有类。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而二八、三七同
为十;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为十;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其数惟五,
而脏腑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以动静言之。则阳主乎动,阴主乎静;天圆而动,地方而
静;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刚柔推荡,易之动静也;阴阳升降,气之动静也;形气消息,
物之动静也;昼夜兴寝,身之动静也。欲详求夫动静,须精察乎阴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
亢者胜之以阳。病治脉药,须识动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动静之精微,
而医中运用之玄妙,思过其半矣。以升降言之,则阳主乎升,阴主乎降;升者阳之生,降者
阴之死。故日在于子,夜半方升,升则向生,海宇俱清;日在于午,午后为降,降则向死,万
物皆鬼。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欲知升降之要,则宜降不宜升者,须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
降者,当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