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证指南医案-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必因劳怒触动情志。至于呕逆。微冷倏热。交丑寅渐作耳鸣咽痹。食纳久留脘中。想少阳 
木火盛于寅。胆脉贯耳。犯逆之威。必向阳明而后上凭诸窍。脉右涩大。胃逆不降。食味不甘。 
而脘中逆乱。熏蒸日炽。营血内耗。无以养心。斯寤不肯寐。心摇荡漾。有难以鸣状之象。今头 
重脘痹。全是上焦为木火升腾。阻遏清阳。前方滋清。血药居多。必不奏功。今议汤剂方。以苦 
降其逆。辛通其痹。然汤宜小其制度。以久病体虚。初春若此。冬藏未为坚固可知。其丸剂当 
以局方龙荟丸。暂服半月再议。(风火上郁) 
连翘(一钱半) 黑栀皮(一钱) 羚羊角(一钱) 鲜菊叶(三钱) 紫菀(二钱) 郁金(八分) 
大杏仁(去皮尖勿研六粒) 土栝蒌皮(一钱) 鲜菖蒲根(四分忌铁) 午服。 
沈(女) 腹痛少减。呕逆已止。上焦热。下焦冷。肝阳尚未和平。拟进当归龙荟法。 
当归 龙胆草 川楝子 芦荟 川连 吴萸 大茴 
黄(氏) 肝胆风火上郁。头面清空之筋掣不和。治以清散。 
羚羊角 犀角 山栀 连翘 栝蒌皮 荷叶梗 薄荷梗 青菊叶 
郑(氏) 巅胀神迷。经脉抽痛。胀闷不欲纳食。一月经期四至。此郁伤气血成病。龙荟丸二钱五 
分。三服。 
叶(氏) 厥阳扰乱神明。经色已黑。肢冷面青便秘。龙荟丸一钱二分。十服。 
阙(十八) 诵读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清灵遂蒙。易旨以蒙乃外 
加之义。述病发之时。头中欲掐。脘欲抚摩。二便必不自利。此腑气之窒。由乎肝胆厥怫逆起 
见矣。议从手经上焦治。(劳心阳动木火上蒙) 
羚羊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根 郁金 麦冬 竹叶 
唐(女) 脉左涩右弦。气火不降。胸胁隐痛。脘不爽。最虑失血。(气火郁脘痛) 
川贝 山栀 丹皮 郁金汁 钩藤 栝蒌皮 茯苓 橘红 
又 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先以开通壅遏。 
香豉 栝蒌皮 山栀 郁金 竹茹 半夏曲 杏仁 
葛 嗔怒喧嚷。气火逆飞。致血痹咽痛。食物厌恶。耳前后绕肩闪刺。议解少阳。(怒动胆火) 
夏枯草 丹皮 桑叶 钩藤 山栀 地骨皮 
朱(五四) 头痛神烦。忽然而至。五行之速。莫如风火。然有虚实内外之因。非徒发散苦寒为事矣。如 
向有肝病。目疾丧明。是阴气久伤体质。今厥阴风木司天。春深发泄。阳气暴张。即外感而论。 
正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育阴可使热清。大忌发散。盖阴根久伤。表之再伤阳劫津液。仲 
景谓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余前主阿胶鸡子黄汤。佐地冬壮水。芍甘培土。亟和其厥 
阳冲逆之威。咸味入阴。甘缓其急。与内经肝病三法恰合。今已入夏三日。虚阳倏上。烦躁头 
痛。当大滋肾母。以苏肝子。补胃阴以杜木火乘侮。旬日不致反复。经月可望全好。(肝肾阴虚风阳上升) 
人参 熟地 天冬 麦冬 龟胶 阿胶 北味 茯神 
陆 鼻左窍有血。左肩胛臂痛。皆君相多动。营热气偏。脉得右虚左数。先以清肝通络。(络热) 
丹皮 山栀 羚羊角 夏枯草 蚕砂 钩藤 连翘 青菊叶 
肝者将军之官。相火内寄。得真水以涵濡。真气以制伏。木火遂生生之机。本无是症之名 
也。盖因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罢极之本。从中变火。攻 
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脘胁胀闷。眩晕猝厥。呕逆淋闭。狂躁见红等 
病。由是来矣。古人虽分肝风肝气肝火之殊。其实是同一源。若过郁者宜辛宜凉。乘势达 
之为妥。过升者宜柔宜降。缓其旋扰为先。自竭者全属乎虚。当培其子母之脏。至于犯上 
侮中乘下诸累。散见各门。可考。(邵新甫) 

卷六
不寐
属性:倪 多痛阳升。阴液无以上注。舌涸赤绛。烦不成寐。当益肾水以制心火。(心火) 
鲜生地 元参 麦冬 绿豆皮 银花 竹叶心 
吴 少阳郁火。不寐。(胆火) 
丹皮 半夏 钩藤 桑叶 茯苓 橘红 
程(氏) 上昼气逆填脘。子夜寤不肯寐。乃阳气不降。议用温胆汤。温胆去枳实加金斛 滚痰 
丸二钱五分。 
顾(四四) 须鬓已苍。面色光亮。操心烦劳。阳上升动。痰饮亦得上溢。灵枢云。阳气下交入阴。阳跷脉 
满。令人得寐。今气越外泄。阳不入阴。勉饮酒醴。欲其神昏假寐。非调病之法程。凡中年已后。 
男子下元先损。早上宜用八味丸。晚时用半夏秫米汤。(阳跷脉虚) 
某 阳不交阴。夜卧寐躁。小半夏汤。 
赵(氏) 呕吐眩晕。肝胃两经受病。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寤不肯寐。灵枢方半夏秫米汤主 
之。 
又 接用人参温胆汤。 
某(四二) 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脾营虚) 
嫩黄 于术 茯神 远志 枣仁 当归 炙草 桂圆 新会皮 
某 肝阳不降。夜无寐。进酸枣仁法。(胆液亏阳升虚烦) 
枣仁 知母 炙草 茯神 小麦 川芎 
某 不寐六十日。温胆诸药不效。呕痰不适。明系阳升不降。用金匮酸枣仁汤。 
枣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炙草 
陈 阴精走泄。复因洞泻。重亡津液。致阳暴升。胃逆。食入欲呕。神识不静无寐。议酸枣仁汤。 
枣仁(五钱) 炙草(五分) 知母(二钱) 茯苓(二钱) 
某(三三) 寤不成寐。食不甘味。 羸。脉细数涩。阴液内耗。厥阳外越。化火化风。燔燥煽动。此属阴损。 
最不易治。姑与仲景酸枣仁汤。 
枣仁(炒黑勿研三钱) 知母(一钱半) 云茯神(三钱) 生甘草(五分) 川芎(五分) 
田 脏液内耗。心腹热灼。阳气不交于阴。阳跷穴空。令人寤不成寐。灵枢有半夏秫米法。但 
此病乃损及肝肾。欲求阳和。须介属之咸。佐以酸收甘缓。庶几近理。(肝肾阴亏阳浮) 
龟胶 淡菜 熟地 黄柏 茯苓 萸肉 五味 远志 
又 咸苦酸收已效。下焦液枯。须填实肝肾。 
龟鹿胶 熟地 苁蓉 天冬 萸肉 五味 茯苓 羊内肾 
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暴发。营卫 
必然窒塞。升降必然失常。愁楚呻吟。日夜难安。当速去其邪。攘外即所以安内也。若因里 
病而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从补心丹。及枣仁汤法。或忧劳愤郁。而耗损心脾。 
宗养心汤。及归脾汤法。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合静以制动法。或肝血无 
藏。而魂摇神漾。有咸补甘缓法。胃病则阳跷穴满。有灵枢半夏秫米汤法。胆热则口苦心 
烦。前有温胆汤。先生又用桑叶丹皮山栀等。轻清少阳法。营气伤极。人参人乳并行。阳浮 
不摄。七味八味可选。余如因惊宜镇。因怒宜疏。饮食痰火为实。新产病后为虚也。(邵新甫) 
徐评 不寐之因不一。案中十不得一。博考方知。 


卷六
属性:某 阳升 杂。(阳升) 
麦冬(三钱) 生地(二钱) 柏子仁(一钱) 川斛(三钱) 茯神(三钱) 黑 豆皮(三钱) 
某 心中烦热。头上汗泄。汗止自安。易 。(心阳热) 
淮小麦 柏子仁 茯神 炙草 南枣 辰砂 
程(氏) 血虚心 。咽呛。(血虚) 
生地 天冬 麦冬 女贞子 生白芍 炙草 茯神 麻仁 
某(氏) 经半月一至。夜 痛。(肝阴虚) 
生地 阿胶 天冬 茯神 白芍 丹参 
有虚实真伪。其病总在于胃。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又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又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由此观之。脾属阴。主乎血。胃属 
阳。主乎气。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故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 
冲和之德。而为后天生化之源也。若脾阴一虚。则胃家饮食游溢之精气。全输于脾。不能 
稍留津液以自润。则胃过于燥而有火矣。故欲得食以自资。稍迟则 杂愈甚。得食则 
可暂止。若失治则延便闭三消噎膈之症。治当补脾阴。养营血。兼补胃阴。甘凉濡润。或稍 
佐微酸。此乃脾阴之虚而致胃家之燥也。更有一切热病之后。胃气虽渐复。津液尚未充。 
亦有是症。此但以饮食调之。可以自愈。此二种。乃为虚 症。所谓实者。年岁壮盛。脾胃生 
发之气。与肾阳充旺。食易消磨。多食易饥而 。得食即止。此非病也。不必服药。以上皆是 
真症。所云伪者。因胃有痰火。以致饮食输化不清。或现恶心。吞酸。微烦。眩晕。少寐。似饥 
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此乃痰火为患。治宜清胃。稍佐降痰。苦寒及腻滞之药。不宜多用。 
又有胃阳衰微。以致积饮内聚。水气泛溢。似有凌心之状。凄凄戚戚。似酸非酸。似辣非辣。 
饮食减少。此属脾胃阳虚。治宜温通。仿痰饮门而治之。此二种乃似 之伪症。若夫所云 
心者误也。心但有烦而无 。胃但有 而无烦。亦不可不辨明之。今先生之法。仅有四 
案。倘有心之士更能搜采补入。则幸甚。(华岫云) 

卷六
三消
属性:计(四十) 能食善饥渴饮。日加瘪瘦。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郁火) 
生地 知母 石膏 麦冬 生甘草 生白芍 
王(五八)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 
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烈。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烦劳心营热) 
犀角(三钱) 鲜生地(一两) 元参心(二钱) 鲜白沙参(二钱) 麦冬(二钱) 柿霜(一钱) 
生甘草(四分) 鲜地骨皮(三钱) 
又 固本加甜沙参。 
杨(二八) 肝风厥阳。上冲眩晕。犯胃为消。(肝阳犯胃) 
石膏 知母 阿胶 细生地 生甘草 生白芍 
某 液涸消渴。是脏阴为病。但胃口不醒。生气曷振。阳明阳土。非甘凉不复。肝病治胃。是仲景 
法。 
人参 麦冬 粳米 佩兰叶 川斛 陈皮 
胡(五七) 元阳变动为消。与河间甘露饮方。(阳动烁津) 河间甘露饮。 
钱(十五) 阳动消烁。甘缓和阳生津。 
生地 炙黑甘草 知母 麦冬 枣仁 生白芍 
杨(二六) 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宜此。 
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肾消)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 
某 脉左数。能食。(肾阴虚胃火旺) 六味加二冬龟版女贞旱莲川斛。 
王(四五) 形瘦脉搏。渴饮善食。乃三消症也。古人谓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河间每以益肾 
水制心火。除肠胃激烈之燥。济身中津液之枯。是真治法。(肾阴虚心火亢) 玉女煎。 
姜(五三) 经营无有不劳心。心阳过动。而肾阴暗耗。液枯。阳愈燔灼。凡入火之物。必消烁干枯。是能 
食而肌肉消瘪。用景岳玉女煎。 
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考古治法。唯仲景之肾 
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本事方之神效散。取水中咸寒之物。遂其性而治之。二者 
可谓具通天手眼。万世准绳矣。他如易简之地黄引子。朱丹溪之消渴方。以及茯苓丸。黄 
汤。生津甘露饮。皆错杂不一。毫无成法可遵。至先生则范于法。而不囿于法。如病在 
中上者。膈膜之地。而成燎原之场。即用景岳之玉女煎。六味之加二冬龟甲旱莲。一以清 
阳明之热。以滋少阴。一以救心肺之阴。而下顾真液。如元阳变动而为消烁者。即用河间 
之甘露饮。生津清热。润燥养阴。甘缓和阳是也。至于壮水以制阳光。则有六味之补三阴。 
而加车前牛膝。导引肝肾。斟酌变通。斯诚善矣。(邹滋九) 
徐评 消渴之症有数种。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 

卷六
脾瘅
属性: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 
运可知。(中虚伏热)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姜 生白芍 
某 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 
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花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 
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 
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 
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 
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夹暑 
夹泾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又如胃虚谷少之人。亦有 
是症。又当宗大半夏汤。及六君子法。远甘益辛可也。(邵新甫) 
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 
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 
头草。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硕。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 
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 
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草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此症久延。即化燥热。 
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痈疽。热燥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余于 
甘肥生内热一症。悟出治胃寒之一法。若贫人淡薄茹素。不因外邪。亦非冷冻饮料停滞。其本 
质有胃寒症者。人皆用良姜丁香荜茇吴萸干姜附子等以温之。不知辛热刚燥能散气。 
徒使胃中阳气。逼而外泄。故初用似效。继用则无功。莫若渐以甘肥投之。或稍佐咸温。或 
佐酸温。凝养胃阳。使胃脂胃气日浓。此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又有肾阳胃阳兼虚者。曾 
见久服鹿角胶而愈。即此意也。未识高明者以为然否。(华岫云) 

卷六

属性:孙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犹是伏暑内动。当与金匮瘅疟同例。(瘅疟) 
竹叶 麦冬 生地 玄参 知母 梨汁 蔗浆 
施 发热身痛。咳喘。暑湿外因。内阻气分。有似寒栗。皆肺病也。 
竹叶 连翘 薄荷 杏仁 滑石 郁金汁 
又 微寒多热。舌心干。渴饮脘不爽。此属瘅疟。治在肺经。 
杏仁 石膏 竹叶 连翘 半夏 橘红 
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有瘅热无寒之虑。 
鲜生地 知母 麦冬 竹叶心 滑石 
唐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暮热早凉。犹然行动安舒。未必真正重病伤寒也。但八九日。病来小 
愈。骤食粉团腥面。当宗食谷发热。损谷则愈。仲景未尝立方。此腹痛洞泻。食滞阻其肠胃。大 
腑不司变化。究其病根。论幼科体具纯阳。瘦损于病前。亦阳亢为消烁。仲景谓瘅疟者。单热 
不寒。本条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热灼烦冤。令人消烁肌肉。亦不设方。但云以饮食消息 
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后天胃气耳。洞泻既频。津液更伤。苦寒多饵。热仍不已。暮夜 
昏谵。自言胸中格拒。腹中不和。此皆病轻药重。致阴阳二气之残惫。法当停药与谷。谅进甘 
酸。解其烦渴。方有斟酌。 
又 鼻煤。唇裂舌腐。频与芩连。热不肯已。此病本轻。药重于攻击。致流行之气。结闭不行。郁遏 
不通。其热愈甚。上则不嗜饮。不纳食。小溲颇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闭。神昏螈 有诸。 
连翘心(三钱) 鲜石菖蒲汁(一钱半) 川贝母(三钱) 杏仁(二十粒) 射干(二分) 
淡竹叶(一钱半) 
又 自停狠药。日有向愈之机。胃困则痞闷不欲食。今虽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渐也。童真 
无下虚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热烈气味。劫夺枯槁。肠中无以 
营运。庸医睹此。必以分利。所谓泉源既竭。当滋其化源。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麦门冬(二钱) 甜杏仁(四钱) 甜水梨皮(三钱) 蔗浆(一木杓) 
张 舌赤。烦汗不寐。肢体忽冷。乃稚年瘅疟。暑邪深入所致。 
杏仁 滑石 竹叶 西瓜翠衣 知母 花粉 
又 热甚而厥。幼稚疟症皆然。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加知母。 
某 风温阳疟。(温疟) 
杏仁 滑石 连翘 黄芩 青蒿 淡竹叶 
丁 脉右数。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后发。微寒多热。呕逆。身痛。盖素有痰火。暑必挟湿。病 
自肺经而起。致气不宣化。不饥不食。频溺短缩。乃热在气分。当与温疟同例。忌葛柴足六经 
药。桂枝白虎汤加半夏。 
胡 按仲景云。脉如平人。但热无寒。骨节烦疼。微呕而渴者。病名温疟。桂枝白虎汤主之。桂 
枝白虎汤。 
盖今年夏秋久热。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轻小。不致病发。秋深气凉外束。里热欲出。与卫营 
二气交行。邪与二气遇触。斯为热起。临解必有微汗者。气邪两泄。然邪不尽。则混处气血 
中矣。故圣人立法。以石膏辛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