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都没上过大学,是酒店业学校毕业。我问他们是否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他们说不参加,对政治不感兴趣。我问他们对芬兰的执政党、总统和总理及其政策是否满意?下次选举是否会投他们的票?他们回答说:不满意,不会给他们投票。我问:为什么不满意?他们说:对税收政策不满意。对书店等行业给予税收优惠,只征8%的所得税,对咖啡馆等行业征20%。每年只能营业半年,冬季就没有收入,税赋太重。他们说,去年在泰国旅游时,正好同芬兰总统住到一个酒店,还有过交谈。我问:“与总统交谈是否会遇到工作人员阻拦?”他们回答说:没有。我问:“平时是否有议员来征求意见?”他们回答说:“如果在赫尔辛基市区,还会有一些这样的活动,但在小镇上没有。”我问:“有什么方便的渠道向政府和国家反映意见建议吗?”他们回答说:“虽然可以写信,也有人回信,但往往不解决问题。”我问:“你们是否希望有机会竞选镇长、议员,自己参与制定政策?”男主人回答:“也想,但又觉得太难了,不敢想。”我问:“对政府还有什么意见,希望政府为你们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回答说:“对社会、保险和福利政策很满意,主要是希望降低税收负担。”我问:“在这个小镇上开咖啡馆有什么困难吗?是否会有人刁难?”回答说:“没有,很方便,小镇上人们关系很和谐。”我问:“小镇的治安状况如何,是否有安全感?”回答说:“白天在咖啡馆工作感到很安全,晚上就不出门了,呆在家里也感到很安全。”我问:“是否会担心有小偷或盗贼?”他们说:“没有,很放心,很安全。”他们告诉我:今天下午将要动身到西班牙度假。我说:祝你们幸福愉快。我问他们去过中国没有,回答说没有。我说:“欢迎你们有机会能到中国、山西旅游,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山西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很高兴能在中国、山西、太原见到你们。”他们说:“一定会去的。”在愉快、友好的气氛中,我同他们道别,离开咖啡店,踏上返回市区的汽车。
回到市区,吃过午饭,已是下午1时30分。乘车穿过这个美丽城市山环水绕的街道,作离开赫尔辛基前的道别。白色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参议院广场、芬兰政府办公大楼、赫尔辛基大学,是我们离开这里之前参观的最后一批景点。这里显然是芬兰和赫尔辛基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广场处在这几个大型建筑的中心,成正方形,地面铺着红色的正方形小石块。广场显要位置竖有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铜雕像,由几个人像构成的群雕,建于沙皇时代,象征沙皇所谓的“和平、民主、自由、独立”。沙俄统治时,芬兰作为沙俄的一个附属国,直到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芬兰才正式独立,成为民主共和国。芬兰是斯堪得那维亚半岛上北欧国家中唯一的一个没有国王、没有经历过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1155年至1806年期间,为瑞典统治时期,之后是沙俄统治。在1917年之后,芬兰就走上了民主、独立的时代。广场的地面,同样是由大小均匀的小石块铺成,使这个广场更加具有特色。地面虽不光滑,但十分干净,褐红色的石块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古朴自然而又高贵、庄严的色泽。不时有汽车从广场四周的便道驶过,游人们在广场上自由地走动、拍照。电车和各类汽车可以自由地从芬兰政府大楼门前驶过。政府大楼前,就是两条有轨电车轨道。楼门口也没有军警站岗值勤,对行人也不禁止。从侧面走了一圈,才看到这个办公楼是一个楼群,四周有许多楼房,也有不同方向的多个大门,可供汽车出入,但在窗户外面的四周墙下,行人可以自由经过。大楼的背后是一个街心公园。窗外不宽的街道上,都有有轨电车的轨道,我们进入安装着自动大门的政府大院过道上拍照,也没人干预。由于是周末,不见工作人员,只见到有一辆汽车开出。侧面的街道上,是民房和商店。从物理概念上看,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之间,没有什么距离,政府的办公大楼同民众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隔离性设施。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政府是生活在民众之中,同民众紧密相连,和谐相处,息息相通的,否则,就难以有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种繁荣稳定、祥和的良好氛围,就不会有人民的安居乐业和良好的国际形象。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这个广场上,连一棵树都没有,只有四周的建筑物,广场中央的雕塑,四周道路上时而驶过的电车、汽车和来来往往的行人;只有肃穆庄严的红色石头铺成的、耐人寻味的广场地面,还有均匀地洒在地面上的银白色的阳光。在高大的教堂阶梯台阶上,悠闲的游人们,多是年轻的情侣们坐在那里欣赏广场的美景,享受着太阳的爱抚。教堂里正在做礼拜,门被锁了起来,外面的游人难以进入。整个广场上处处渗透出一种浓郁的和谐气氛。
下午2时30分,我们又来到著名的芬兰湾,这是位于赫尔辛基市区的波罗的海海湾。登上在地壳运动中自然形成的由巨型岩石和土组合而成的山坳,眺望山脚下蓝色的海湾和远处天边的层峦叠嶂的白云,深情地守护着土地和大海的蓝天,使人感到少有的陶醉。山坳上有一条沙石小路,路旁是顺着山坡长成的片片树林。港湾里到处停泊着成片待发的船只,海面上也有许多正在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大小轮船和快艇。我们现在站的地方位于芬兰最南端,北纬60度10分。山坳上有一个重要建筑物,是芬兰最古老的国家天文台,建于沙皇时期。海湾的岸边不远有一个被森林包围起来的高大的宫殿式建筑,那是瑞典皇家的夏宫。在芬兰,在赫尔辛基,适合人们游览和休息的名胜区太多了,但由于人口不多,每到一个景点上,都不见太多的人,因而也更显出这些名胜区的幽静和秀丽。
下午3时,我们离开港湾,来到港口,搭乘于下午5时30分由赫尔辛基开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轮船。在港口附近,可以看到芬兰总统府大楼,大楼上空没有飘扬的国旗,说明总统现在不办公。赫尔辛基市政府、芬兰最高法院、瑞典驻芬兰使馆也在附近。这几个紧邻的重要建筑中,最有气派的要数瑞典使馆了。所有的这些重要建筑,都不在特别幽深的地点。到了总统府大门外,看上去很普通,没有军队站岗,没有什么神秘感,如不介绍,只会认为这是一所普通的楼房,绝不会以为这就是总统府。总统府门口,同样是一条汽车和行人川流不息地过往的道路。对面是港口,不远处有一座教堂。从总统府和政府大楼的这种普通,我想,这样富裕的一个国家,绝不是没有力量修建大楼,绝不是没有条件使之远离闹市区,使之处于一个更为安静、“安全”的环境下,使普通人们不易接近。但是,他们没有,说明芬兰的总统、国家、政府并没有把自己看得多么特殊,他们也没有想过要让民众难以看到和接近自己,他们也没有想到担心有人会认为他们的工作条件太寒酸,没有地位、没有权威,他们恰恰希望自己保持这种普通,保持这种与民众的密切联系,保持这种朴素、节俭的风尚,使自己在民众眼中是平凡的、可以亲近的,而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威严可怕的。因而,这样一种国家、政府、总统,必然是能够得到民众信任、拥戴的,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真正具有强大号召力、亲和力的政府,成为这个国家、社会健康运行,繁荣、和谐的可靠保证。
海上生明月
下午4时,我们登上了由赫尔辛基开往斯德哥尔摩维克莱号的豪华游轮的候船室。乘坐游轮的手续可要比乘飞机简单多了,只需把磁卡式船票在检票口划一下,就进入了候船室。连续几天反复乘座飞机,繁琐的手续搞得人身心俱疲,相比之下,坐船给人以一种轻松感。在大厅里,我们见到了不期而遇的熟人,颇有“天下真小”的感慨。候船室的面积很大,几百名乘客进入,一点不显得拥挤,地面整洁,空气很好。候船的人群中,不时传来熟悉的汉语,北京普通话。当然,按照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的比例来计算,我们在国外能够见到的中国人还远未达到与总人口成正比的比例,中国人出国的机会还是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少得多。乘坐轮船,行李箱可以随身携带,不需要托运,既增加了便利,也简化了程序,减少了发生转递差错的风险。
。28:13
下午4时30分,我们登上游轮进入房间,船上的设施非常适合游客休息。房间里有设施齐全的卫生间,有电视机,还有电话,有简洁的小桌、椅子、衣架,床上被褥干净。很安静,听不到室外的人声,除了隐隐传来嗡嗡的发动机声音外,再无别的声音。随身行李、物品可以全部放入房间。这就给旅途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除了不能自由地上街和到野外活动外,与住在城市的宾馆酒店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最大的不同是乘船旅行,可以尽情欣赏大海的美丽,享受海风的吹拂,这正是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黄土高原、远离水域、远离大海的游子梦寐以求的享受。本次航行,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住在轮船上,在大海上旅行。过去只是有过乘船在长江上旅行,那是1995年初夏,由武汉到九江,往返两个夜晚。在海上乘船,过去只是有过短途的近海旅行,而没有在船上过夜。这个第一次,令我欣喜,令我愉快,我也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再过10分钟,轮船就要启航,我来到了室外,想再感受一下室外的阳光和空气。
穿过船舱的长廊,我来到了船尾的甲板上,这时正是下午5时30分,游船缓缓启航。低垂的斜阳朝着轮船照过来,成群的海鸥围着游船飞来飞去,像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派来的友好使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送行。再见了,可爱的海鸥!再见了,美丽的赫尔辛基!再见了,美丽的芬兰!漂亮的楼房,美丽的港湾、森林,随着游轮划过的一道道巨浪,在我的视线里渐渐远去,只有灿烂的阳光、蓝色的天空,始终忠诚地守护着我们,伴我们航行,毫不懈怠地为我们播撒着温暖。虽然有阳光照耀,但站在甲板上,海风吹来还是有些凉。在船尾,一艘小汽艇飞也似的冲了过来,看来他是有意要与这大游轮赛跑。勇敢的弄潮儿!但是,很快,巨大的游船就把小汽艇抛在了后面。实力,永远是竞争的先决条件。勇敢的进取精神,必须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
在海面上,还可以看到许多小帆船,摇摇摆摆地驶出水面。尽管力量不大,速度较慢,它敢于迎击风浪、征服大海的勇气却尤为可敬。渐渐地,人们大多离开甲板回到船舱,已是下午6时,大概是船上开饭的时间到了。但是,我仍然希望在甲板上多停留一些时间,于是又从船尾到了船头。船头的海风更大,但我想体验它。船头的大部分面积是设备间,乘客难以进入。船舱共为11层。11层是船上的工作室,10层有会议室、小酒吧,9层是音乐厅,8层是餐厅,7层有客房、购物中心,6层有桑拿。我们进入8层的一个小型休息室,里面备有十几个长沙发椅。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海面,享受阳光的温暖,我权且给它命名为“日光休息室”。
太阳快要落下,我决定回房间加一件衣服,然后再上到甲板上,在那里晒未经过滤的“原装”的太阳。因为我们要在大海海上航行整整一个夜晚,能够看到太阳的时间只有傍晚和清晨,为了弥补夜间见不到阳光的缺陷,现在要充分利用白昼的能量,去观察大海的运动,去倾听大海的倾诉,站在蓝天、大海的中间,去领悟天地人合一的奇妙感受,使这个波罗的海的海上航行之夜更为充实地度过。让它的分分秒秒成为我思想的空间,让海浪的每一次起落,海鸥的每一次起飞,让海上的每一缕阳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让海风更加猛烈地吹拂我已经满是皱纹的脸颊,让我困乏的周身在海风的吹拂下得到前所未有的松弛,让我思想的羽翼能够乘着海风走向更为遥远的海域与大陆,让海把我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与祝福送到繁华的闹市,送到穷乡僻壤,送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奋进与成功中的朋友,困难与抗争中的亲人,都能分享我在这茫茫大海上的每一分快乐与忧思。可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到房间加了件衣服,7时30分再回到甲板上时,正是海上日落时分。一轮火红的太阳卧在西面的海面上,周围有赤橙黄绿等各色的彩虹相簇拥,像是一个盛大的欢送仪式。顷刻之间,太阳逐渐变成了一个小火球,钻到了海水中。这个过程,不到十分钟。太阳落了,彩虹还留在天边。这时,海面变成了墨绿色,在晚霞映照下,天空还是湛蓝的。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把握时机,争分夺秒地去欣赏她。幸运的是,此刻,在波罗的海碧波荡漾的海面上,我看到了瑰丽的日落景致。日落的场面是壮烈的。然而,到新的一天早晨,她又会以更为壮烈的场面升起在地平线上。太阳对地球、对人类、对世界万物的关怀是永恒的。
从晚8时到9时,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在游轮上吃了丰盛的晚餐。船舱里的舞会已经开始,在一派欢歌笑语中,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游客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欢乐的夜晚,沸腾的海洋!在几个大厅里,有不同形式的歌舞晚会,主要为游客自娱自乐。
在轮船上睡觉十分平稳,没有什么震动颠簸的感觉,只是偶尔有轻微的一下颤动。斯德哥尔摩时间早7时起床,8时早餐,现在是9时,我再次来到轮船顶层的甲板上。只见海面上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太阳变得像一个羞涩的小姑娘,躲在云层里。没有了太阳光的照耀,海水在大雾中变成了灰色,也许这才是海水的本色,在太阳的光环下,她更多时间被美化了,使人看不到她的真面目。没有风,甲板上也不那么冷了。从顶层上可以看到轮船的电子指挥系统,这是关系到整个船只安危的核心系统。从电视上看到,今天北欧大部分地区为降雪天气,看来这是海上出现大雾的主要原因。在云雾茫茫的大海上,世界好像又回到了混沌之中,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往往就是受到这种神秘外衣的影响。船上飘扬着“ViKing”号游轮的旗帜。
船的故事
上午10时,游轮到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大雾笼罩着这个美丽的城市。港口停泊着的船只若隐若现,像是海市蜃楼。瑞典是北欧第一大国,总人口860万人。斯德哥尔摩的地名中含有“木头岛”之意,在13世纪后期至16世纪,海盗猖獗,当地人就用木头筑起许多桩子,用来阻挡海盗。接我们的汽车经过瑞典皇宫。斯德哥尔摩由14个大岛、120个小岛构成,岛多桥多。路边有成片古老的欧式建筑,是当年贵族的住宅。大大小小的海湾、内陆湖占了很大面积。哥德堡是北欧第一大港口,瑞典第二大城市。斯德哥尔摩有130万人。街上行驶的汽车多为沃尔沃,为瑞典生产。1927年由两兄弟办起的一个公司,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沃尔沃公司。瑞典虽属欧盟国家,但仍使用本国的瑞典克郎。
首先参观北欧民俗博物馆,主要陈列物为一艘沉船。这艘船由1000多根橡木制成,是一艘木船。1625年始建,两年之后,瑞典得知丹麦造出了设有两层炮台的船,皇帝决定再加一层也变成二层炮台。设计师预感不好。1628年10月7日,这艘船试航第一天便沉没了。许多国家试图打捞都未能实现,直到1956年起才开始打捞,1978年沉船被打捞上岸。清淤工作就用了10年。船尾是用橡木雕刻而成,技术人员用35年时间将碎片拼成原貌。这艘叫做瓦萨号的船只的沉没,可谓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典型。瑞典人把沉船放到博物馆,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沉船沉默无语,却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历史悲剧。当时船上有水手156名,士兵数十名,全部遇难。如满载,可乘士兵300名。船高52米,宽12米,长62米,排水量300吨。实际上,当时丹麦并没造出二层炮台的船,是间谍打听来的丹麦方面放出的假消息。这艘船的打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位叫麦克的航海学家乘一艘小船出海,用钢丝自制的打孔机放到海底,本来没有打捞沉船的动机,无意中发现了这艘船。船刚沉没时,沉船曾被找到,但当时没有打捞,后来年深日久,沉船移位,就找不到了。麦克无意之中解决了几百年间未能解决的一个难题。麦克发现后,瑞典国家有关部门精心组织了打捞工作。沉船成功打捞,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