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冯玉祥又亲笔写信慰问孙科,并附送奠敬一万元,托由徐谦代交。冯致孙科的信说:〃自别清仪,良深鄙系。顷闻尊公之讣,为国家痛失元老,于道义失典型。遥仰礼门,无任悲悼!吾兄素笃孝思,惨遭大故,呼怆之情,固由天性。惟念尊公勋高今古,遗憾毫无,尚祈节哀顺变,强慰萱帏。续图大局之熙平,以缵前微之绪业,是所企唁。祥心殷鹤吊,亦阻凫趋。谨具奠敬万元,恳季龙先生代为陈上。〃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时,鹿钟麟即用急电向冯玉祥报告。冯当日便下令,国民军全体官兵左臂缠黑纱,服丧一星期,以志哀悼。并规定以下三项:
一是由即日起所属各机关部队均下半旗三天;二是停止宴会及一切娱乐;三是14日各机关部队停止办公和操课一日。
同时,冯玉祥指定鹿钟麟负责襄助李烈钧等为孙中山先生办理丧事,尽力照料一切。因李是治丧处的主持人,鹿经常到治丧处去和李等联系各项事务。关于孙先生停灵公祭地点,治丧处主张在中央公园社稷坛,没想到段祺瑞不同意,仅仅表示可以在天坛举行。当日段派了内务部次长王耒到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先生行辕,先和汪精卫接洽,说执政对在社稷坛停灵公祭不同意。这时汪精卫便找到李烈钧说:
〃总理是创造民国的元勋,今应芝泉约来京,不幸病逝。在社稷坛治丧,本属天经地义之事,有什么不可以,没想到执政府竟反对,殊令人不解。现在段的代表还在这里,你可以再和他讲讲道理。〃
李听到汪的这番话,怒不可遏。当时,就把段的代表找来,由汪介绍。汪指着李向王耒说:〃这是李协和先生。〃于是李就开门见山地对王说:〃社稷坛为国家所有,不是段执政所得而私的。总理手创共和,段执政乃得今日安居宫苑。今总理为践约北来,不幸病逝,治丧于社稷坛,段执政还能够表示不同意吗?〃
王见李的态度这样强硬,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仅仅答应:〃回去报告执政再说。〃转身就走了。
于右任听到这件事以后,大为震怒,径直跑到执政府找到段,拍桌大吼,可见当时双方争执的激烈程度。
双方僵持不下时,鹿钟麟为了谋求解决,便独自去见段祺瑞。当走进段的办公室,鹿故意含笑向他表示道贺。
段愕然不明究竟,连声问道:〃有什么可道贺的?〃
鹿答:〃孙中山先生是执政的政敌,现在死了,这岂不值得道贺吗?〃
段歪着鼻子哼了一声,未说什么。
鹿进一步说:〃孙中山先生究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生前有人怕他,现在死了还是有人怕他。〃
段问:〃谁怕他?〃
鹿风趣地反问:〃执政,你不就怕他吗?〃
段说:〃怕他什么?〃
鹿说:〃执政不怕他,为什么不让在社稷坛举行公祭呢?〃
段至此已明白了鹿的意图,便说:〃没有什么,我怕学生闹事。去天坛公祭不是也可以吗?〃
鹿说:〃我看学生们不会闹事。要想闹事,去天坛也会闹事的。〃
段问:〃你能保证学生们不会闹事吗?〃
鹿答:〃只要执政答应在社稷坛公祭,学生们要求就满足了,还闹什么事呢?〃
最后段说:〃只要你有把握使学生们不闹事,我就可以答应在社稷坛公祭。〃
谈到这里,鹿便告辞,刚走出门,却又回来了。段问:〃什么事?〃
鹿说:〃执政这样做显得多么伟大。不过,我看执政还可以做得更伟大些。〃
段问:〃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鹿说:〃执政既然允许在社稷坛停灵公祭,如果执政再亲临致祭,那岂不更伟大吗?〃
段连忙摇头:〃不行,不行。〃
接着鹿举诸葛亮吊周瑜的故事将了他一军,段似有所动心。鹿紧接着说:〃执政亲临致祭,昭示天下,与诸葛媲美,这是何等伟大呵!〃
段说:〃我去致祭,恐怕学生们乘机闹事。〃
鹿说:〃只要执政亲去致祭,学生们只有对执政越发敬重,哪会闹事?执政的安全,我负完全责任。〃◎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这是东征军在广东兴宁举行追悼孙中山大会。手持祭文者为周恩来,前立者为蒋介石。
最后段终于答应了亲临社稷坛奠祭孙中山先生。
鹿回到治丧处,只告以问题圆满解决,段同意在社稷坛公祭,并要亲临致祭。不过,经过的内幕,当时鹿却没有和盘托出,之所以如此,一则为了维护孙中山先生的尊严,二则为了还想暂时给段祺瑞留点面子。
治丧处得悉段祺瑞将亲临致祭的消息,便预先作了布置。没想到段最后答应鹿的话又发生了变化:当鹿向段告辞后,段的左右听到段将往社稷坛致祭认为不可,怕万一发生意外,危及段的安全,于是纷纷劝阻。听说段的亲信朱深竟为此跪在段的面前不起,求其打消原意,免遭不测。段遂临时决定中止亲往致祭。
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经过防腐手术,大殓之后,因停灵公祭地点迟迟没有解决,故暂留在医院里。公祭地点解决后,治丧处立即决定3月19日举行移灵。这天上午9时半,先举行了一个祈祷仪式,参加者只有孙中山先生家属及部分特邀人士。◎1925年3月24日至31日,北京有74万人前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孙中山灵前致祭,4月2日,孙中山灵柩出殡,安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30万人为中山送灵。图为孙中山的灵柩运往西山的途中。
11时15分开始移灵,首由黄惠龙、马超俊等八人,将遗榇抬出。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系由特别组成的亲近人员轮流倒替舁之而行,许多人均以一抬先生灵柩为荣。当时将抬灵和守灵人员分成三组:第一组为汪精卫、张继、孔祥熙、林森、石青阳、宋子文、喻毓西、石蘅青等;第二组为于右任、陈友仁、李大钊、白云梯、邹鲁、戴季陶、邵元冲、钮永建等;第三组为李烈钧、姚雨平、郭复初、焦易堂、邓彦华、朱卓文、蒋雨岩、林祖涵等。另外由黄惠龙、马湘、邓彦华、赵超、李朗如、李仙根、马超俊、吴稚觉、李荣、林耀光等担任灵堂照料。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协和医院移往社稷坛时,东四三条及帅府园的交通完全断绝,王府井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从王府井、东长安街,经天安门,直到中央公园社稷坛灵堂,两旁站立各界送灵的群众不下十二万人。警卫总司令部除派出警卫部队担任警卫外,并在前门以西城墙马道上鸣放礼炮,以志哀悼。
在灵柩经过的地方,许多人都争着向前想看一看或摸一摸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大家的心情是极度沉痛的,不少人都流着眼泪,哀悼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由于人群过于拥挤,以致警卫部队的官兵几乎无法维持秩序,有时警卫部队的士兵将学生和民众挤倒。教职员便上前说:〃没有什么,这是咱们自己的队伍。〃有时学生和民众将警卫部队的士兵挤倒,警卫部队的军官便出面说:〃咱们全是自己人,没有关系。〃
灵柩到达中央公园,停在社稷坛大殿正中。安放稳妥后,全体向孙中山先生遗像行三鞠躬礼。当时汪精卫泪流满面,痛哭失声。没想到后来他竟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认贼作父,充当汉奸——这岂是孙中山先生始料所及的!
经过一番筹备,治丧处决定:3月23日国民党党员公祭,24、25日各界公祭。每天都有许多来宾和机关团体的代表等前来致祭,花圈、挽联,何止万千!整个中央公园里,呈现着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
公祭之前,冯玉祥从张家口致电,表达个人心愿,期有以慰先生的英灵。
到了公祭的这一天,执政府临时通知治丧处,说段祺瑞因脚肿不能亲往,改派内务总长龚心湛代表。当时聚集在社稷坛阶前的几千名学生和民众,正在期待着段能亲来致祭。李烈钧接到执政府的通知后,非常气愤,认为必须把〃执政〃的爽约失信公之于民。于是李便站在社稷坛阶上向学生和民众揭露段自食其言,不肯亲来致祭的情形,说:〃诸君今日热心前来祭奠孙中山先生,如此踊跃,一半是钦敬孙中山先生,一半是欲瞻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但是,孙先生的遗容容易见,段'执政'的'风采'不易见。孙先生不过是主义的先导者,将来实行主义,继续奋斗,其责任仍在学生和民众。像那些昏庸腐朽之辈,是绝对不能主持国家大事的。〃◎孙中山丧礼期间,宋庆龄摄于
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后花园。接着他又说道:〃是的,因为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丧权辱国。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一样,恨孙中山先生,怕孙中山先生;活着怕他,死了还是怕他。〃
最后他高声呼道:〃死总理吓死了活执政!〃
一时群情激昂,为之大哗。等到段的代表龚心湛到达社稷坛时,守门的学生立即给了他一个难堪,不准他走正中路阶,龚只好沿侧路进入灵堂,读完段的祭文,即匆匆退去。◎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内一角。
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奉西山碧云寺,参加送殡的群众三十余万人。从西直门一直送到西山碧云寺的不下两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各大中学校学生和国民军官兵。他们沿途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中山主义万岁〃、〃国民革命万岁〃等口号。李烈钧在起灵前,召集警卫部队的官兵作了一次简短讲话,说明应注意的各项事宜,并散发路线图,以供参考。灵枢放置在一辆炮车上,因碧云寺是在西山上面,为了平稳地把灵柩运上去,先顺着山道地形,用木板搭成长坡,届时再用几十丈长的麻绳拴在灵车前端,由执绋人员挽曳而上,很稳当地把灵柩运了上去,安放在碧云寺内。然后大家向孙中山先生遗体举行告别仪式,送殡的人们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陆续下山返回城里。
为孙中山先生举丧的费用及殓殡开支,完全由治丧处自行筹措,推由孔祥熙负责其事。遵照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意旨,没有接受段政府的拨付。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安厝西山碧云寺后,孙夫人及孙中山先生随行人员即陆续离京南返,治丧处也移至上海办理结束。临行时,宋庆龄扶棺号啕:〃总理,我在此地,你往哪里去了?〃哭声惊天动地,听者无不落泪。〃总理,你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只见圣灵感天,顿刮狂风,突降暴雨……
中山先生安息吧!
历史不会忘记您,人民不会忘记您。
孙中山生平大事年表
(1866年…1925年)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名帝象,取名文,号日新,字德明。父孙达成,早年在澳门当鞋匠,后回乡佃田耕作,兼村中更夫以补家用。母杨氏。兄孙眉(1854年…1915年),少年时曾为长工,1871年去夏威夷当华工。
1876年10岁入村塾读书。村塾课堂为冯氏宗祠。就读一年,即对传统教学方法反感。翌年,在夏威夷的孙眉,经济初能自立,回乡完婚;9月,再返夏威夷创业。
1878年12岁是年5月,由香港乘船赴夏威夷(檀香山),自述〃始见轮舟之奇……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孙眉开办的商店协助店务;翌年(1879年),入火奴鲁鲁(Honolulu)英人主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基础知识、英语、圣经等。
1882年16岁是年7月,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同年秋,入美办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继续读书。
1883年17岁是年7月,自夏威夷经香港回国,是年秋返翠亨村。在海外五年,接受欧美文化科学知识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开始在家乡抨击封建传统和迷信,发生与挚友陆皓东砸毁村中神像的事;年底,受洗加入基督教。为此遭其兄孙眉训斥。
1884年18岁是年4月,入香港英办中央书院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11月辍学,应孙眉召再赴夏威夷。翌年4月,取道日本回国;5月,与卢慕贞结婚;8月,再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是年3月,清军大败法军;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媚外的〃中法条约〃。孙中山为此甚为痛愤,自述〃始有志于革命〃。
1886年20岁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复入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读医学,并兼修中国经史。结识同学郑士良。
1887年21岁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结识何启、孟生(P.Manson)、康德黎。在该校进修五年,广泛学习西方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后自述〃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尤爱读《法国革命史》和《物种起源》。
1890年24岁课余间往来于香港、澳门,发表对清朝政府不满的言论,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人称其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翌年结识杨衢云。
致信香山县籍退休官僚郑藻如,提出效法西方进行改良,在香山县倡行兴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然后向全国推广的建议,即著名的《致郑藻如书》。
1892年26岁是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考试成绩为〃最优异〃;接受康德黎教务长颁发的西医书院第一名毕业执照。是年秋,到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并开设中西药局,〃声名鹊起……户限为穿〃。
1894年28岁是年,兴中会成立。
年初,拟《上李鸿章书》,提出改革的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春,偕陈少白赴上海;6月,抵天津,未得李鸿章接见,上书亦不为采纳。为此乃〃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7月,中日战争爆发。
11月24日,二十余名进步华侨在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兴中会成立大会,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制订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1895年29岁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香港秘密策划武装起义。事泄失败,遭清政府通缉。偕郑士良、陈少白经香港逃亡日本,转赴夏威夷;陆皓东、朱贵全、丘四被捕就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6年30岁由夏威夷经芝加哥赴纽约,转渡英国考察西方政治,在华侨中宣传革命;10月,在伦敦遭清使馆绑架;康德黎、孟生等奔走营救,获释;冬,发表英文版《伦敦被难记》。
1900年34岁是年春夏间,鉴于北方义和团运动,积极加紧策划广州起义。9月,由神户经马关抵台湾,在台北设立起义指挥中心,10月,发动惠州起义,屡败清军。因粮械不济失败后转赴日本。是年6月中旬,西方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4年38岁为与康、梁保皇党争夺群众,是年在夏威夷加入致公堂(即洪门,为在美洲华侨中的天地会组织);此间往来于东南亚、日本及欧美,发展兴中会并组织领导与保皇党的理论斗争。是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被选为会长;入会者有宋教仁、刘揆一、陈天华等约五百人。
1905年39岁是年同盟会成立。
7月30日,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与会团体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代表和国内十七省均有人到会。经过热烈讨论,赞同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十六字革命宗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友人坂本金弥宅内召开,到会者百余人。大会通过章程草案,推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十六字宗旨为同盟会政纲。规定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本部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
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为《民报》撰〃发刊词〃,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40岁12月2日,在庆祝《民报》创刊周年会上发表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说,正式提出制订〃五权宪法〃的主张,五权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1907年41岁5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6月,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发动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是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张骞、汤寿潜等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42岁3月,发动钦州、廉州起义;4月,发动云南河口起义。是年6月至7月,预备立宪公会发动国会请愿运动,8月,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病殁。
1910年44岁2月,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是年,湖南、湖北等五省发生抢米风潮;两广、滇、赣、苏、浙、豫、皖等数省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