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厨子-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早年上学的时候,曾有一次难得的机会上人民大会堂开会,逛悠了几天,不幸的是生来对政治缺乏天分,所以开会开得五里雾中,只顾看新鲜,尤其是对大会堂的厨房兴趣十足。结果是和掌勺儿的大师傅交上了朋友。    
    人民大会堂自然有专门的厨师了,但是碰到开大会,还是要从外面请,和我后来成为忘年交的,是当时北京饭店贵宾楼的陆师傅。    
    陆师傅为人谦和——其实,大会堂的厨子对来开会的都很和蔼:谁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啊?更好的是,关于烹饪,陆师傅有问必答,大概是估摸着你拼了老命也赶不上人家,随便露几手就够你在家“笑傲江湖”的。我家聚餐有一个保留节目:国宴版的“香酥鸡”,就是陆师傅的传授。    
    其实,又不能真让你上灶比划,陆师傅给我的传授,基本都是指点,比如怎么爆锅、怎么切连刀等等,真是人家一句话,顶你自己摸一年,至今我还挺感激老师傅的。    
    记忆更深刻的,是陆师傅说的五六十年代几个给老外做菜的段子。    
    当时,北京的外国人和动物园的猩猩数儿差不多,很稀罕。您还记得当年有一条规定么?不许围观外国人。这规定现在想想都邪行,可当时就是那么个社会情况。    
    所以,陆师傅他们接受涉外餐饮任务,也很认真,当做一种体现国格国艺的政治任务呢——毛公说过,一个中国药,一个中国饭,将来必将大行于世。    
    但是,那时候来北京的外国人,也绝少省油的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多半颇为了解。有的祖辈还在中国待过,有的对中国熟悉的跟老北京旗人似的,一嘴京片子告诉你:红烧鱼不能做得这么咸……    
    那涉外的大师傅可都是如临大敌啊!让人家笑话,那不是丢自己手艺,也是丢中国厨子的脸么?    
    还真就有来叫板的。有一天,就有一位来访的老外在贵宾楼问服务员:能不能点菜谱以外的菜啊?    
    服务员也够豪横:您点,就能做得出来。    
    可不是,背后都是国宴师傅撑着呢!    
    那位就说了:听说你们中国有一道菜很有名,叫“孙悟空大闹天宫”,能做么?    
    服务员根本没当回事——他还没见着国宴厨子有拿不下的菜呢。顺口问道:您是现在要点么?    
    老外说不是,明天宴请他们使馆的工作人员,他要用这道菜讲讲中国文化。    
    等服务员回来一说,厨师们都炸了!“孙悟空大闹天宫”?还“猪八戒娶王熙凤”呢!没听说过,川鲁湘粤它也没有这道菜啊!    
    有个广东来的名厨沉吟,说细不细(是不是)外宾要吃猴脑呃?界(这)道菜因为太残忍,现在已经不做了……    
    厨师长说不能,他和老外打交道多,知道欧洲人没有这样古怪的胃口,你上个猪耳朵都能大惊小怪的,真弄个活猴上来取脑,吓疯几个算谁的啊?    
    思虑片刻,派了个伶俐的服务员出去套套外宾的口风。    
    人家已经吃完要走了,服务员一边伺候人家穿衣服,一边套问:“大闹天宫”这道菜,已经好久没人点啦,您在哪儿吃过呢?    
    外宾告诉他:哦,解放前我在上海点过,印象很深。    
    哦,这用猴子做菜可很少见啊。    
    嗯,几百只猴子……外宾忽然狐疑地看看服务员:是你们厨师不会做么?    
    服务员赶紧掩饰:哪里哪里,我是自己问问啊……    
    几百只猴子?!听完这句话,厨师长差点儿没晕过去——就算把北京动物园的猴子都弄来,也没有几百只啊。再说,几百只猴子弄到这儿来,往哪儿放?怎么处理?红烧?清炖?还是爆炒?用哪个部位?    
    别看师傅们经验丰富,也给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啦。就打算把这活儿推了。    
    人家接待组的组长不干了,说你们这答应了人家怎么能不做呢?言而无信。外事无小事,传到外边去,有损国格。    
    话说到这份儿上,那可就没辙了。几个师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按照当时的标准做法,发动群众,开诸葛亮会吧。    
    这大伙儿的意见可就五花八门啦。综合起来,有几点:    
    第一,吃几百只猴子,这个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个外宾所在的国家不大,外宾加使馆工作人员,一顿饭总共不过十几个人,无论清蒸还是红烧,就算一人抱一个猴子啃,也没这么大胃口。    
    第二,这菜甚至用猴子来做也不大可能,因为这老外看着不像很有钱的样子。当时贵宾楼除了国家招待,向外宾提供餐饮服务还是收费的,虽然便宜,可几百只猴子……这道菜成本不应该太高。    
    第三,这道菜既然叫“孙悟空大闹天宫”,突出的是一个“闹”字,一定是很热闹的一道菜。有人说,会不会是一边吃饭一边让猴子表演?厨师长说这怎么可能,猴子腥臊味的,上来表演不影响食欲么?再说,我们这儿又不是马戏团。    
    第四,厨师们确认所知所有的菜谱,传承之中,没有这道菜,但是老外吃过,所以不能蒙他,做得不对,人家要笑话我贵宾楼无人啊!


第一部分 孙悟空大闹天宫第2节  孙悟空大闹天宫(2)

    最后还是亏得党委书记学过辩证法,脑子灵有办法。这外宾不是说,这菜他是在上海吃的么?马上打电话给上海市公安局,查有名厨子的电话住址,并嘱咐众厨:你们也找师兄师父,只要有上海厨师关系的,遍访高手!淮海战役里,“广西猴子”我也打过,我就不信拿不下这“孙悟空”!    
    党委书记是部队下来的,参加过淮海战役,“广西猴子”指的是国民党黄百韬中将手下的二十五军。    
    没等上海公安局回电,有一位师傅就来了,说:首长,我联系上了,我的师叔会做这道菜。    
    啊,你师叔?在哪儿呢?在上海么?    
    没有,他解放前在上海干过,现在在咱们这儿干采购呢。    
    说着那位采购师傅就回来了。他是为了办货的事儿和“家里”联系,才听师侄说起来。    
    他说:我知道这道菜,我能做。    
    上上下下都把他围上了。    
    这位师傅本来也是红案高手,但因为头脑机敏,善于交际,已经做“采买”离开一线好几年了,没想到他居然知道这道古怪的菜!    
    几位师傅都摩拳擦掌:    
    咱们今天晚上先试做一回怎么样?——那意思想学点儿手艺;说,您要什么猴吧?哪怕是猩猩呢!(中国还真有一道名菜叫“猩唇”,大伙儿感觉如何?萨听了这个名儿,觉得就是做了也实在是吃不下)    
    宰猴的事儿我们包了!    
    猴?这位师傅一乐:听我指挥!    
    弄一大平盘作家伙,大海蟹壳一个,上面堆好炸酥的粉丝,撒些青丝红丝,这是花果山,前面萝卜雕花,刻成演武场、铁索桥、桌椅凉亭。    
    别看我说的热闹,这在国宴师傅手里,还不是小意思么?    
    问题是:你那猴呢?上动物园取么?    
    不用,你上后头取活的青河虾一斤,挑细长的豆芽菜一斤。    
        
    嗯?大伙儿都有些傻眼。    
    这位师傅让徒弟把豆芽掐头去尾,只要笔直的中段,烧两大锅滚油。      
    “呼啦……”    
    把虾和豆芽一块儿扔下第一锅里去了。    
    然后,马上捞。    
    因为是滚油,虾一下去马上就炸熟了,而豆芽颜色还没有变。    
    再扔到第二锅里,然后再次迅速捞起来。     
    熟悉厨房的朋友们大概明白,这个是给材料“定型”。    
    基本做完了,师傅说。    
    完了?大伙儿涌上来看。    
    活虾被抛入油锅,将熟未熟之际,蹿蹦挣扎,千姿百态。其中不少虾稀里糊涂就抓住或者抱上了豆芽。    
    师傅吩咐:把没抱上豆芽的、抱上两三根豆芽的虾统统摘出去,剩下的,按照姿态,随心所欲地在水帘洞、铁索桥、凉亭各处挂的挂、放的放。转眼间,菜盘子里就形成了一个绝妙的场景:红红的炸虾姿态各异,手中的豆芽或抱或抡,有的仿佛在演武,有的仿佛在对练,活脱脱上百只举着金箍棒的猴子在大闹花果山!    
    陆师傅说看见这个场面,就想起小说里孙悟空一把毫毛变出千百小猴儿来的情节。    
    众人纷纷鼓掌。    
    那位师傅笑道:这个菜并无特别,河虾就是孙悟空,豆芽菜则是金箍棒。确实各菜系都没有传承,但当年算是一道名菜,还上过外文报纸呢……    
    据说这个菜的创立和马歇尔元帅有关。这位五星上将到中国调停国共内战,一天工作很晚,忽发奇想,叫勤务兵就附近的一个饭馆叫几个菜来,要尝尝地道的中国饭菜。    
    这时已经很晚,多数饭馆打烊,勤务兵看到还有一家开门,便闯了进去。老板本来也要上板了,见到来了一个老外,外加陪同的国民党官员,吓得够呛。无奈厨间只有三个菜能对美国人口味,按照中国习惯,无论如何要凑够四个才好。厨子看到正好有一盆河虾、一盆豆芽,便想用豆芽作底做一盘炸河虾,慌乱中把河虾和豆芽一齐丢进了炸锅,急忙起锅,却是色香味俱全。这时马歇尔的勤务兵已经等急了,不由分说,就把这一盘也作为一个菜带去了。    
    马歇尔本是一时性起,及到吃起来,见这一盘炸虾姿态各异,很多炸虾舞动豆芽,活像古代军队在交锋。作为将军,他不禁饶有兴味,便问陪同的国民党官员此菜何名。    
    那官员也没见过此菜,看着炸虾的形态,信口道:“孙悟空大闹天宫”,并把孙猴子的事迹讲了一番。一边的美国记者觉得有趣,便把这菜拍照下来,发到上海的外文报纸上。以后,在上海的外国人,有一段吃饭经常点这道菜,这道菜也逐渐增加了海蟹壳和萝卜雕刻的布局,不过此菜基本是局限在外滩的几个饭馆。不过几年,上海就换了天下,所以,大多数的中国厨子,对它一无所知。    
    大家钦佩之余,第二天这道菜果然成为宴席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不过这次的确够险的。以后,贵宾楼就要求服务员:听到顾客要求,不能随意答应了,必须和厨师先作交流。    
    饶是如此,依然会出意外。猴子已经够折腾人,来了个属兔子的印度外宾,又差点儿把党委书记搞中风……


第二部分 全素宴第3节  全素宴(1)

    实际上,印度人“惹事”是比“孙悟空大闹天宫”早些的事情。那时候,中印关系还是“巴伊巴伊”(兄弟之意)好朋友,尼赫鲁经常派代表团来,来了,当然要管饭。    
    要说印度朋友,饮食上应该是最省事的,为什么呢?人家有米饭和咖喱好像就行了,有的连勺都不用。饮料?五十年代的自来水,拧开就喝,吃嘛嘛香,这就是体质。人家恒河里死猫死狗漂着,打了水就喝都没事,何怕你中国这点子不成器的痢疾菌呢?这样不挑剔的客人,会在饮食上惹出麻烦,简直不可思议。    
    麻烦的起因是领导说不行,接待外国朋友怎么能这样简单呢?要让他们见识我们中国璀璨的烹饪文化。    
    这算“沙文主义”么?恐怕不能算。五十年代,中国的上上下下对外国朋友特别热情,是出自真心的。    
    这是级别比较低的领导的指示,级别低,可也比贵宾楼高啊。当时中国接待方面有两个矛盾的看法:一个是主随客便,一个是入乡随俗。相对来说,感情上第二个看法比较占上风,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单纯热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觉得外国人吃得半生不熟的实在可怜,好容易来个外宾,用自家最好的东西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但贵宾楼的党委书记原来是跟周总理的,有外事经验,他很清楚“内外有别”的问题,更支持第一个看法,也就是客人怎样习惯怎样来。    
    现在中国人出国的也多了,看来,显然“主随客便”对于来访者是更为尊重与方便的做法。可当时接待外宾的领导不这样想啊,于是就给自己找麻烦了。    
    印度朋友的特点是虽然对口味不算讲究,可宗教问题特别复杂,忌口的特别多。一个代表团里,有不能吃牛肉的,有不能吃猪肉的,还有不能吃羊肉的,而在中国人眼里,印度人长的都是一个样,你根本就区分不明白。中国方面在外交上有一条原则,就是绝对尊重客人的宗教信仰,这是不能出错的。    
    所以呢,新中国只能让周恩来做外交——他不会强人所难啊。要是换毛泽东可就热闹了:他不是不明白这个原则,但是这位湖南人喜欢迎接挑战,或者说有点儿爱“抬杠”,假如对方说不吃牛肉,他很可能要想方设法给对方尝一尝,比如把牛肉做成羊肉味道,看看你吃了会不会出问题。    
    这要放在外交上,可就要出大事了,这种事情不是没出过。对一般的外宾,毛公还是很注意的,要是对方也很强大,就难免勾起他的兴味来。比如东欧某国领导人,来访的时候说明白了吃上要简单,毛公对中国菜是十分自豪的,觉得该领导人有如此偏见,无非是因为不了解我中华料理啊,于是偏偏给他天天安排极盛大的国宴——就不信你看了好吃的不馋嘴!这位领导人说吃得要简单,倒不是故意斗气,而是胃不好。完全被毛公料到的是,中国菜味道太好,这位领导人果然没管住嘴,但是肚子不争气啊……这位领导人后来访问柬埔寨的时候,和西哈努克亲王还无可奈何地谈到这件事。这算是两个巨人的一个小插曲。    
    还好斯大林没来得及访问中国,不然还不定会闹出什么事儿来呢。    
    贵宾楼在如何招待外宾上,是不能像这样硬碰的。    
    看看招待印度客人的复杂性,真没办法。厨子们一琢磨,咱就天天吃鸡好了。    
    好在中国菜博大精深,一只鸡翻来覆去,几百个菜式不成问题,您慢慢啃吧。    
    这也不行。就有一位什么什么沙先生来找厨师了,说他不吃鸡。    
    还有不吃鸡的宗教?那么,要不给他弄条鱼来?    
    不行,沙先生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通过翻译说明,才搞明白这位沙先生的习惯十分特殊:他是完全的吃素,无论鸡鸭鱼肉,一概不沾。    
    沙先生说,凡是能够变成生命的东西,他一概不吃。    
    怎么办?上边不是说了么,要让客人充分享受中国的菜肴。总不能跟喂兔子一样光让他吃菠菜吧。    
    那该用怎样的口味呢?书记正琢磨如何招待沙先生,有位厨师在旁笑道:这不是来个印度和尚咧?    
    书记一听,着啊!就照着招待和尚的法儿对付不就行了?北京有名的素菜馆,全素斋、功德林,也不用灶上下手,一个电话就把菜送来了。    
    这时候,沙先生正盯着陆师傅呢。陆师傅当时是小徒弟,上不了案子,也就是给拌个沙拉什么的。沙先生就看着他拌沙拉,一边通过翻译反复强调:不要放火腿,也不要放沙拉酱,加一点盐和醋就可以。    
    嘿,真是喂兔子呢!    
    陆师傅好奇,就问翻译:咦,沙拉酱也不吃吗?    
    沙先生认真地回答:不吃,那沙拉酱里面有鸡蛋黄的。鸡蛋,也可以变成鸡。    
    这时候,全素斋的菜就送到了。    
    要说中国菜,那的确是独步天下、笑傲江湖的。一盘素什锦就把印度人沙先生吃的语无伦次,大为倾倒——那是,全素斋何许人也,老掌柜的刘海泉先生那是御厨!慈禧太后什么没吃过?就专好这一口。放倒一个鬼子算什么大不了?    
    别的印度兄弟也被惊动了,忍不住过来看:啊,这个菜真是新鲜,有黑的(木耳),有白的(银耳),有黄的(栗子),有褐的(豆制品),色彩斑斓。尤其是豆制品的美味,尝过之后,那种形容就只有“连舌头一起吞下去”才能比喻了。    
    于是印度代表团集体要求,全都要吃素!


第二部分 全素宴第4节  全素宴(2)

    客人高兴,党委书记当然更高兴了,就叫全素斋索性送来全套的素菜。可是等全套的素菜上来,外宾又差点儿拒吃了。    
    看看全素斋的菜谱:大香肠,糖醋黄雀,香绍火腿,浇汁小排骨,炒鳝鱼丝,烧鱼翅,素八宝全鸡,鲫鱼冬笋,炒蟹粉,挂卤肥鹅,焦溜肥肠,糖醋松鼠鱼……    
    这哪儿是素菜啊?!    
    其实,没一样荤的。就拿浇汁小排骨来说吧,兄弟也曾自己做过,当然没有人家那样精致,但大体可以看出中国素菜的格局来:土豆蒸熟拍成土豆泥,豆干切碎加入拌匀,加上盐、糖等调料,码成长方条,上下各覆盖一张豆皮,用做雪糕用的扁棒穿上炸好,这土豆泥就如同排骨肉,雪糕棒是排骨,豆腐皮则是排骨上的筋膜。炸的时候,在棒与棒之间的豆皮上用刀压一压,露出的土豆泥沾上粉面,那视觉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