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齐,齐其度量也。”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因为古人认为凡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都是神,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有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但有时也有危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对之产生敬畏之情,立庙祀之。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据《风惜通义·山泽》记载,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同,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庙在东郡临邑县。这种祭祀直至汉代,《汉书·武帝纪》建元(前140-134年)元年(前140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
《汉书·都祀志下》称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制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阀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梅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天宝(742-756年)六年(747年)封河滨为“灵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史·礼志八》称宋仁宗康定(1040-1064年)元年(1040年)诏封江滨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滨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则称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滨为“广源顺济王”,河滨为“灵源弘济王”,淮滨为“长源博济王”,济滨为“清源菩济王”。明代则去前代所封号,则东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大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崇奉依日。
【江神】
对长江之神的崇拜有地方性和整体性之分,例如起初人们对长江的崇拜大都为自发性,因而地方性质比较浓,秦统一六国以后,将江神列入国家祀典,从而使江神崇拜逐渐转变成整体性。《史记·封禅书》称秦统一天下后,自华西,名山七;江水,祠蜀。《正义》引《括地志》亦云:“江滨祠在益卅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说明蜀地祭祠象征整条长江之神。
然人们信仰长江之神,只是信仰长江的某一段,言长江某段自某江神主之。不过这些地方性江神同样受到帝王的重视,并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和赐庙。其中某些地方性江神,只管辖长江某一段的风雨波浪。这些江神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奇相;江神之一,《索隐》引李善注《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有关的记载有晋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爽于湘娥。”《茶香室四钞》引宋张唐英《蜀杌》云:“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沈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庙是也。”《铸鼎余闻》卷二引《轩辕黄帝传》亦云:“蒹氏女奇相,女窃其元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
《正义》、《括地志》云:“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华阳国志》云:“蜀守李冰于彭门阙立江神祠三所。”《茶香室四钞》卷二〇称江渎之神,唐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顺济王。
湘君;湘夫人;江神之一,其所辖只在湘江。
是神信仰甚早,据《山海经·中山经》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晋郭璞注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曰:“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索隐》引《江记》亦云:“帝女也,卒为江神。”后王逸《楚辞》注曰:“尧二女,坠湘水之中,因为湘夫人也。”
长江三水府;长江三水府为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其信仰始于唐代。《文献通考·郊社考》二三称三水府神在伪唐保大中,封上水府马当为“广宁江王”,采石中水府为“济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为“灵肃镇江王”。
《宋史·礼志五》又称宋真宗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又云:“今称三水府官者,起于唐保大中,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皆有王号。宋因加封爵祭告。”
屈原;屈原是明代以后信仰的江神之一,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怀念而祀之。《月令广义·岁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曰:“江渎,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封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广源顺济王。”
金龙大王柳毅;金龙大王柳毅本为唐代小说中人物,因其在唐景龙(707-710年)三年(709年)为洞庭龙女传书,被奉为水仙。《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云:“长江,金龙大王柳毅。”
【河神】
为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崇拜较早、最具影响的自然神,与江神一样,由于地域等原因,仍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殷王朝开始,国家就对河神极为重视,每岁祭祀,并立庙祀之,而到春秋战国时,这种现象异常话跃。秦汉以后河神被抽象为河渎,而人神色彩进一步淡化。《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河,祠临晋。《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于临晋,使者持节侍于祠,淮泰山与河岁五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封渎为“灵源公”。《宋志-礼志八》称宋二宗康定(1040-1041年)元年(1040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元史-顺帝纪》称元至正(1341-1368年)十一年(1351年)加封河渎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河伯;河伯是河神比较统一的称呼,其记载最初见于《楚辞》、《庄子》、《山海经》等书中,为中国南北地区普遍信仰的河神,流传极其广泛。当时人们信仰为白龙、大鱼或人面兽身,盖为自然神。后来河伯进步衍化为人神,《庄子》、《韩非子》等称为冯夷,李善注《文选》称为川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为禺强。
魏晋以月,道教对民间信仰加以吸收,基本上定河伯为冯夷,视为“得道之人所补’。《重修纬书集》卷六《龙鱼河图》曰:“河姓公名子,夫人姓冯名夷君。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上古圣贤所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人也,在潼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神异经-西荒经》:“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子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真灵位业图》将河伯列为太清右位,称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补。《酉阳杂俎-前集》描绘河伯的形象称河伯人面,乘两龙,一曰冰夷一曰冯夷又曰人面鱼身。《金匮》言,一名冯循(作修),《河图》言,姓品名夷,《穆天子传》言无夷,《淮南子》言冯迟,《圣贤记》言其服八石,得水仙,《抱朴子》则称其八月上庚日溺河,《搜神记》亦有此说。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潼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八石,得凌波帆水之道。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互相讲术。初探从极之渊,深入三面仞,师玄冥大人学混沌之法。起而见有神鸟吸水洒空,施化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滨,时时招引,系熟为伴,可置怀袖,名曰商羊,是鸟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之精,能大自小,吸则勃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相传其曾助黄帝与蚩尤作战。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称河伯为澄清尊神。
巨灵;关于河神巨灵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书中称巨灵。《茶香室丛钞》卷一五注云:“巨灵,河神也,巨,大也。是巨灵为大神。”薛综注曰:“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臂开其上,踏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尚在。”李善注《遁甲开山图》日:“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搜神记》卷一三称河神巨灵以手臂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遁甲开山图》则称巨灵偏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棍沌。《三教感通录》云:巨灵名秦洪海。
河侯;河侯是自人鬼祀为河神的开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滑县志》称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东郡河决,太守王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侯祠祀之。
道经《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太清右。
河阴圣后;河阴圣后为地方性河神,《续方献通考·群祀考》三称金世宗大定(1161-1190年)二十七年(1187年)正月,加郑州河阴县黄河号曰昭应顺济圣后,赐庙额灵德善利。尚书省奏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额。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帝从其请,特加号赐额,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
河神陈平;据《月令广义·岁令—》称河神陈平为汉相国。《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亦称河渎为汉陈平,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
河神泰逢氏;《历代神仙通鉴》卷一:时有泰逢氏居于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实淮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驾文马,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兴云雨。民称之曰吉神,一曰为河神。
金龙四大王;金龙四大王为南宋末人,受封于明代,《续史献通考·群祀考》三称明景帝景泰(1450-1457年)七年(1456年)十二月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湾,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请也。《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亦称清顺治(1644-1662年)三年(1666年)敕封显佑通济之神。众臣案曰:《会典》记载神谢姓名绪,浙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明景泰(1450-1457年)问建庙沙湾。盖崇祀已久,至是加封。庙祀宿迁,从河臣请也。
【淮神】
淮神为淮水之神,一为秦汉之前上古神话传说中淮神,一为秦汉以后作为淮河象征而受到们祭祀的神灵。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为无支祁,《铸鼎余闻》引《淮阳记》按《古岳渎经》日: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涡水神名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远近,形若猕猴鼻高额,青驱白首,金月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若倏忽之间,人观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脾柏,于是木魅水灵,火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戟逐击,连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号,淮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以后将淮水历入国家祀典,《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汉书·都祀志下》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铸鼎余闻》卷二引《太平寰宇记》十六:河南道泗州淮涡神在龟山之下。
唐时称淮神为唐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淮渎,唐裴说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长源广济王。
【济神】
济神为济水之神,亦为秦代列入国家祀典的自然神。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曰:济渎,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济王。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酉阳亲俎》云:平原县西十里,旧有社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我通向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乃教敬伯,但于社林中取社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恍惚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八九十,坐于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恃卫者皆圆,具甲胄。敬伯出,还至社林中,如梦觉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梦忽大水,举村皆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至晓著履,下看之床,乃是一大也。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四大天师】【四大元帅】【北极四圣真君】
更新时间2010…1…24 13:30:25 字数:9203
【四大天师】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真人,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另有一说: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为四大天师
【张天师】
张道陵本名张陵(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予他的称号。张天师为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又称“降魔护道天尊”,“高明大帝”,“正一真人”,“祖天师”。
【出生】
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候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
【成年】
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二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卅(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
【贡献】
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连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符箓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七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者,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6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子孙】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供武(1368-1355)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日:“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