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学者来赚《温忠靖公庙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说温元帅是泰山神,为东岳大帝的部将。他姓温,名琼,浙东温州人,字永清。父亲温望,曾中科第,但年老无嗣,与妻子张道辉日夜祈于上帝。后来张氏夜里便梦见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母还肯么?”张氏应承道:“女流无识,圣贤显苹,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怀而醒。因而张氏怀孕一十二月,祥云绕室,于汉顺帝汉安(142—144)元年(142)辛已五月初五午时生下温琼。生时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助有符文十六篆,对家人(其母)记梦见神人送给玉环,因而名之曰“琼”,字小玉。此后,温琼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岁通晓儒、释、道及百家之言。十九岁科举不中,二十六岁进士不第,遂抚几长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郁抑间,忽然看见一条苍龙口吐宝珠,捡起吞下后,瞬间变得青面赤发,手握法器,英毅勇猛,召为佑岳神像,后来被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之温太保。封其为东岳统兵天下郁巡检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灵照武雷王佑候温元帅。不久,玉帝敕封他为“元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这样可以自由出入天门,并奉旨巡察五岳名山,慈惠民物,驱邪伐妖,“东嘉之民敬而辅之”。后来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用其符召之法,为人除决,十分灵应。宋代,温琼又被封为翊灵昭武将军正佑候、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
在温琼传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又有了雷琼的故事。《北游记》第十九回,描绘的威灵瘟元帅,形象、法宝及武器均与温琼相同。只是姓名和出身有所不同。这个瘟元帅姓雷名琼,成神前是个卖豆腐的平民。说是班付村众人作恶,玉帝大怒,派瘟神使者去灭班什村。使者将药交给土地爷,命他投入井中,瘟死村里人。全村只有雷琼是个善人,有玉帝的旨意,可免一死。土地爷遂将内幕俱告雷琼。雷琼不愿独生。心想:以吾性命救众人之命,岂不更好。于是将土地爷手中之药抢而吞之,立刻四肢发热,瘟死在地。玉帝闻迅,大为感动,就封他为“威灵瘟元帅”——即遭瘟而死。并赐予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出入天门无拘无忌。后又派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将,凭借玉环和铁箭降妖伏魔。故而民间道士为斋主作法祈攘时,都要供奉其名号。
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将军庙,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浙江温州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
【毗沙门天王】
兜跋毗沙门,指化身于兜跋国护持佛法的毗沙门天王。
关于“兜跋”一词,有多种不同看法。或有以为乃唐天宝年中(公元七四二至七五六年)吐蕃来犯时,唐人曾造立毗沙门天王像退敌。时人讹传,曾将当时之“吐蕃”误称为“兜跋”,此后习俗混淆,所以才有“兜跋毗沙门”一词。
也有一种看法认为“兜跋”应传自中国西藏,原是指西藏宗教领袖冬季所穿的长外套,略同于“斗蓬”一词。“兜跋毗沙门”即是穿上类似这种外套的战袍的毗沙门,也就是武装的毗沙门。民间即用此语以别于一般的护法毗沙门。《佛像图汇》卷一则有四面十臂,身带八刀,乘狮子之像,称这为“刀八毗沙门”,或有认为此或系由“兜跋”讹转为“刀八”所致。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
更新时间2010…1…20 17:20:00 字数:1045
【五方上帝】
中央上帝黄帝含枢纽
东方上帝青帝灵威仰
南方上帝赤帝赤熛弩
西方上帝白帝白招拒
北方上帝黑帝汁光纪
【五天帝】
即日中黄帝;日中赤帝;日中白帝;日中青帝;日中黑帝。
《周礼·天官冢宰·大宰》:“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拒”亦作“矩”。
据山海经记载:
东方青帝: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苍帝、木帝。。《晋书·天文志上》:“东方苍帝灵威仰。”
南方赤帝:五天帝之一。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赤帝”。《晋书·天文志上》:“南方赤帝,赤熛怒之神也。”
北方黑帝:五天帝之一。古指北方之神。《晋书·天文志上》:“北方黑帝,叶光纪之神也。”
西方白帝: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晋书·天文志上》:“西方白帝,白招矩之神也。”
中央黄帝: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晋书·天文志上》:“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天君。”
【东方青帝灵威仰】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东方之神;司春天;亦称〃青帝〃。
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南方赤帝赤熛弩】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赤帝〃。
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春秋纬文耀钩》:“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
《能改斋漫录·记文》::“立夏祀赤帝,祝文:敢昭告于赤帝赤熛怒”
【中央黄帝含枢纽】
战国成书的《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贾疏实据两汉纬书,《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
【西方白帝白招拒】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西方之神;司秋天。亦称〃白帝〃。
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
【北方黑帝汁光纪】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所谓的五帝之一。一般认为他是掌管北方的神。晚至唐朝的解释认为他的名字叫“汁光纪”。《晋书·天文志上》:“北方黑帝,汁光纪之神也。”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五岳大帝】
更新时间2010…1…20 17:22:42 字数:10307
【五岳大帝简介】
五岳大帝是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情水秀,云缠雾绕,地大物博,高峻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
【历史记载】
《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对五岳的祭祀,殷周以来便有之。
《周礼·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从汉代开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据《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然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形成观念却在汉武帝前后,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
《重修纬书集成》卷三《礼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则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
《风惜通义·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日合冻,腊月日涸冻,正月日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南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满县”。西岳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衣华阴县”。北岳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岳嵩山名日嵩,嵩者,高也,庙在颍川阳城县。以后随着神仙信仰的发展和深入,五岳不断被神化,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总仙洞天,北岳名为太乙总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并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
东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五岳大帝的地位】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岳为中天王。
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岳为金天王。
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东岳为天齐王。
天宝(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
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廿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日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封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肃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
自此五岳之神有了帝号,但还不够全面,元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然明太祖洪武(1368-1399年)年问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间,所以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
【东岳大帝】
相关记载
东岳泰山居五岳之首,《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说: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可见秦汉以前,古人认为泰山峻极于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王登极,都必须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隆长久,尊泰山之神为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的来历
对于东岳大帝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汉代《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曰:东方泰山神,姓圆名常龙。晋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段承根传》则称泰山神之子与段晖同学。道教创立后,亦十分尊崇泰山神,并对其神历作了详细的概括。如东方朔《神异经》称: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后称东毕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东岳大帝的地位
又《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被尊为太华真人。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见东岳大帝当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民间祭祀泰山神
然而民间祭祀泰山神,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泰山神则是阴间鬼魂的最高主宰。
汉代《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
《后汉书·乌桓传》其惜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
《方技传》亦曰: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
《三国志·管辂传》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
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出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亦有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
又《古乐府》诗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
《三教搜神大全》说得更为明白,称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
故《岱史》引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
又《风惜通义·正失》称:惜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修短。
《五岳记》则称:东岳泰山神天齐王,领仙官仙女九万人。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说法,出现的时间不一。
据《日知录》卷三十称: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
《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
《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汉以上无鬼论也。
《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日天孙,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
《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
神职和鬼职的统一
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这种论述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然这种只论鬼职不论神职,或只论神职不论鬼职的观点,似乎不能统一,于是《茶室香丛钞》引《封禅书》的内窖,将神泰山神的神职与鬼职统一在一起,文称: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故有天主祠,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祠。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从此泰山神有了双重的神职。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时,亦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日: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在泰山神被晋升为帝后,道教亦赋予其更高的神力,《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称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灵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从而使东岳泰山神从掌管阴魂的阴王—跃而为掌人间善恶注生录死的大帝。
历代皇帝的封禅祭祀括动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历代均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括动。
所谓封禅,据《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有鬼道矣。简单地说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同时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积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