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如庾信(1500年前南北朝时的文学家、诗人)的“道士封君达,仙人丁令威,煮丹于此地,居然未肯归”;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归来恰是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吴文英(留有词作300余首、词名极重)的“华表月明夜归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苏东坡(开一代词风、文学艺术成就为历代推崇)的“古观久已废,白鹤归何时?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杜牧(晚唐杰出诗人、人誉“小杜”)的“千年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等等,等等。
  丁令威这个人物形象极佳,可以说人见人爱。
  丁令威是个爱民如子,敢作敢为的好官:大旱之年,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民,在禀奏朝廷无果的情况下,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急人民之所急,当机立断,开仓赈济。
  丁令威是位勤奋好学,立志专一,讨人喜欢的仙人:修仙学道之路,何等寂寞,艰辛,漫长,可是,丁令威耐得住清苦,经得住考验,最终功成名就,且成为中国群仙榜中的佼佼者。
  丁令威在两千多年前就是一位环保主义者:他当辽阳刺史时就喜欢仙鹤,爱护仙鹤,他喂养的仙鹤随其自然,任其来去,临刑时是仙鹤飞来把他救走,成仙得道后,他自己又经常化做仙鹤,可谓和仙鹤结下了生生世世的不解之缘。
  丁令威还很多才多艺:丁令威绝不只是落在家乡的华表柱上偶然地唱了一首“有鸟有鸟”歌,其实,他的音乐天才是很有名的,在西王母的宴会上,汉武帝就当众指出“吾闻丁令威能歌!”当召来之后,丁令威果然曼歌一曲:“月照骊山露泣花,似悲先帝早升遐,至今尤有长生鹿,时绕温泉望翠华”;而且,由王子晋吹笙以和,配合的相当默契。
  丁令威颇有人情味儿:已经脱离了红尘,已经飞升了千年,可是他依然没有忘记家乡和家乡的人民,仍能千里迢迢飞落家乡的华表柱上,并发出“城郭如故人民非”的感慨。
  丁令威及其故事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在很多领域都有它不可动摇的存在。
  在中国神话人物中,丁令威是中国北方的杰出代表,在“紫丁香谜苑”网编录的《中国神话人物辑》中,丁令威不仅与妇孺皆知的“八仙,寿星,七仙女,二郎神”等齐名,而且与“尧,禹,轩辕,苍颉”等华夏精英并列榜上。
  在中国的文史典故中,丁令威的故事可谓浑身是“典”,其中,“千年华表”,“城郭人民”,“丁令威”,“辽东鹤”,“离家千年”,甚至“有鸟有鸟”等被随处引用,可谓文史领域的一株奇葩。
  在中国宗教领域,丁令威也极负盛名。如在《中国道教》第三卷记有:“‘嵩岳嫁女’中讲的内容并非是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席间,“麻姑弹琴,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可见丁令威已不是一般的得道之人,而是女仙领袖西王母的座上客了;在第四卷的“道教诗歌”部分记有“八卦代表八方,轮转两周,便有十六变词。最后两首套用了晋代丁令威歌,以示一世(五百年为一世)终了,二世还归之意”,可见,丁令威在辽阳华表柱上唱的那首“离家千年今始归”,已不是一首普通的怀乡之作,竟是道家诗词歌赋宝库中的经典了。还有,“七岁童,丁令威,学仙道,千年归。”——丁令威已被纳入《道教三字经》中,足以看出丁令威及其得道的故事,在道教中被重视以及被普及的程度。
  在中国旅游领域,丁令威更为一些风景名胜增色不少。如在《千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点导游”中说“仙人台,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为千山第一高峰。”在“千山简介”中说“鹅头峰,原名华表柱,相传汉辽阳刺史丁令威因救灾擅自动用国库公粮,被朝廷问罪,,,,”在“道教胜地西岩”的介绍中说“西岩山,又名太白山,早在2200多年前的西汉时,辽东隐士丁令威在此炼丹修道,后化鹤成仙,留有月台,等相关景点和传说。”
  丁令威的生命力极强。
  辽阳已有两千四百年的历史,而丁令威的故事竟也流传了一千五六百年(丁令威本人的年龄应是两千二百多岁),且历久不衰。丁令威这个人物不仅经常出现在《太平广记》、《新游侠列传》、《续金瓶梅》等等各朝各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之中,而且在大江南北的广袤大地上也留下了很多“仙迹”,如:苏州有丁令威宅;当涂有灵虚山;鞍山有仙人台,来鹤亭;诸既西岩有月台,丹井,登云跳,丁公鹤。辽阳昔日八景先有“华表仙因”,后有“华表仙桩”,当年旗仓胡同有“华表柱”,今天城东邱家堡子有华表山。
  【李八百】
  李八百为道教神仙,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因其在世上活了八百岁或日行八百里而得名。然世上被称为李八百的就有六种说法。
  其一直呼李八百的,为同时蜀国人,蜀人计其寿八百岁,所以称他李八百。到了秦代,李八百闻汉中唐公房有道心,于是前往度化,经过唐公昉夫妇及三婢为之舐恶疮并奉以洗浴恶疮美酒三十斛之试后,李八百以《丹经》一卷授予唐公昉,唐公昉夫妇遂入云台山炼药,药成服后,即到成仙而去。
  其二指李脱,亦为同时蜀国人,他来蜀后卜居筠阳五龙冈,历经夏商同三代八百年,又因一说一动就行八百里,故蜀人计其寿八百岁,呼其李八百。
  其居住的地方,原为汉代高安郡,至今那儿还保留有李八百使用过的淬剑池和七星井。其或居闹市,或隐山林,又在华林山石室口修炼,丹成后又目到蜀中。同穆王时居金堂县龙跷峰,曾三次在金堂栖贤山学道炼丹,号紫阳真君,成仙后,得封妙应真人。
  其三指李阿,为三国时蜀人,常乞食于成都集市上,所得不管多少都施舍给贫穷人,夜晚便到青城山去住宿,白天却又回到成都。有一位叫做古强的人,在十八岁时见到李阿像五十岁左右的模样,到古强八十多岁的时候,看到李阿却依然如故。四川资中县焦坛山说有李阿当年修炼之所,地方上人都说李阿号八百岁公。
  其四指三国吴大帝时到吴的蜀人李宽,也称李八百。
  其五指《茅亭客话》中说的虎耳先生目洞宾,在太自九井山时,人呼之为李八百。
  其六指《瑞卅府志》中所说的李真,亦为蜀人,后来高安,自称括了八百多岁,时人也称他李八百。
  【苏仙公】
  苏耽,传说中的仙人。又称〃苏仙公〃。相传他升飞前留给母亲一个柜子,扣之可得日常所需,后其母开柜视之,从中飞出两只白鹤,柜就不再灵验了。三百年后,有一只白鹤停在郡城东北楼上,它就是苏耽。事见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耒水》称他成仙前曾游栖在黄溪东山中,成仙后有人见他乘白马回到山中,因此为他立了祠,并把这座山改名为马岭山。
  【苏仙传说】
  苏仙岭象一匹扬鬃奋蹄的骏马,奔驰在南岭北麓郴江之滨,又象一座巨大的翡翠屏障矗立在郴州市苏仙区境内。她距市中心三华里,主峰海拔526米,满山古松笼翠,岗峦雾云缭绕,构成〃苏林云松〃的奇观,为郴阳八景之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苏仙岭原名牛脾山,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秦末始见郴县名,汉初即有苏仙岭。苏仙与郴县几乎同时。古老的历史,瑰丽的风景,召唤历代名人骚客浏览观光,书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词章歌赋,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文物古迹。而苏耽的神奇,仙人的灵验,更吸引着古今善男信女、商贾巨子乃至达官显宦前来顶礼膜拜,祈祷保佑。故早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
  上下两千年,苏仙岭香火鼎盛,历久不衰,倏忽到今日,旧貌换新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湘南璀璨名珠--苏仙岭,必将为护佑一方水土繁荣昌盛再放异彩。
  第一节神奇的苏仙
  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女外-位潘姑娘在--河边洗衣时遇奇怀孕,并在牛脾山桃花洞内生下苏耽,即后来的苏仙。苏耽出生后鹤覆鹿乳,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十三岁时跨鹤升仙。
  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曾记载苏仙的传说。韩愈、刘禹锡、秦少游、苏东坡、米芾等文人都与苏仙有不解之缘。
  一、吞萍成孕
  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浣洗衣裳。正洗着,潘姑娘猛地抬头看简一朵与众不同的五彩浮萍顺水飘近,闪现光异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欢又好奇,用手去捞,不想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总也甩脱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这浮萍竟顺势滑进了潘姑娘腹中。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
  二、鹤覆鹿哺
  转眼到了惠帝五年,潘姑娘有了十个月的身孕。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年七月十五日,潘姑娘生下了一个男孩。潘姑娘未婚孕育,大家议论纷纷,闲言碎语很多。为避众人口舌,潘姑娘的母亲只得将婴儿丢弃在村后牛脾山下桃花洞中。临走时,潘母指天卜誓道:〃该成人,七日之后活生生;不成人,七日之内早归阴。〃到第七日,思孩心切的潘姑娘急忙赶到桃花洞探视,竟看到一幅奇异的景象:一只美丽的白鹤正张开雪白的羽翅为婴儿御寒,一头健壮的白母鹿正用奶头给孩子喂奶。潘姑娘始而惊,继而喜,连忙将这苦命的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抱回家去。
  三、取名苏耽
  中国传统习俗是孩子从父姓,潘姑娘的小孩既然没有父亲,也就没有姓名。小孩长大入学,没有姓名不方便,教书先生因此要为他取个名字。先生叫他走出塾馆,通报他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小孩刚走出门,就看见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枝上,自己却枕着树根呼呼大睡。小孩于是将所见情景禀报先生,先生说:〃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姓苏名耽,叫苏耽吧。自此,小孩就称苏耽。
  四、初遇异人
  牛脾山钟天地之正气,山灵水秀,风景佳好,山中多有神仙异人出没。一天,苏耽入山砍柴,忽然遇到一位老仙翁。老仙翁十分喜爱苏耽的聪慧孝顺,传授了仙术给苏耽。这仙术能隐其身,变化莫测。苏耽学会后试了一下,砍刀不磨自利,柴担举重若轻。从那以后,围绕着苏耽就发生了许多奇情怪事。如苏耽与同伴放牛,别人的牛桀傲不驯,唯苏耽的牛老实听话,似通人意。傍晚,苏耽想回家,那牛不用驱赶就自返归途。又比如,山中白鹿本来胆小见入就逃,但苏耽却能靠近白鹿,骑上鹿背。白鹿驮着苏耽飞奔于峰峦沟壑,安稳如驰平地。更怪的是,每逢骑鹿驰驱,在苏耽的眼里。胯下的白鹿竟化作了一条神龙。
  五、远遁取食
  苏耽非常孝顺母亲,有一次正在吃饭,苏母无意间说想吃便县(今永兴)的特产鮓鱼(油鮓鱼)。苏耽一听,放下琬筷就出了门,眨眼功夫,苏耽就提了一对鮓鱼回来。苏母问:〃郴县也有鮓鱼吗?〃苏耽答:〃我是从便县买来的。〃苏母觉得很奇怪;又一次,苏母患病不思饮食,苏耽问娘想吃什么,苏母说:〃我想吃的只怕是想得到却吃不到。〃原来苏母想吃湘潭名产臭豆腐乳。怪不得说想得到却吃不到了;湘潭离郴州近七百里,常人注返需两个月时间。母亲有病需要照应,如何能尽快取回臭豆腐乳呢?苏耽在门外沉思间,忽然遇到曾向他传授仙术的老仙爷,告诉他白鹿洞通湘潭,只要日出前入洞。日落前就可从湘潭打个来回,出洞而归;第二天,苏耽按照老仙翁的指点,果真买到了湘潭臭豆腐乳,并在当天傍晚赶回了郴州。苏母高兴之余,却不相信苏耽真的到了湘潭。两月后,苏耽的舅舅来看望苏母,说起曾在湘潭看见过外甥的事。苏母这才相信苏耽真的到过湘潭,于是更加惊异,自此,苏母认定苏耽不是凡人。
  六、七颗仙桃
  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菩萨,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
  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苏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
  七、受诏得宝
  苏耽十二三岁时,已是一名品术皆优的少年郎中。有一天,他到牛脾山采药,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苏耽直身一看,原来是传授仙术给他的老仙翁。老仙翁传诏道:〃尔今仙道已成,勿再依恋尘世。吾今奉命传诏,三天之后就是你升天之时。〃苏耽拜谢说:〃非我依恋尘世,只是我若升仙离去,母亲无人终养。〃老仙翁递过一件石匣,说:〃有此石匣,但可无忧。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此匣万万开启不得,切记。〃老仙翁传诏已毕,飘然而去,苏耽也收拾药篓怀揣石匣返回家中。
  八、群鹤迎仙
  汉文帝三年(公亓前177年)五月十五日,是苏耽成仙升天的日子。苏耽一早起来就劈柴禾,扫庭院,又将水缸挑满。这是最后一次侍奉母亲,他想竭力多做些事。挑水时,他看见了倒映井底的南天门,且隐隐听见袅袅仙乐声,知道行期已近,于是整衣掸尘等候仙侣。忽然紫气西来,氤氲缥缈中,十只仙鹤迤逦降落在苏家庭院。苏耽急忙入宅含泪向母亲辞别:〃耽已成道,受命将升,仙仗临门,不得终养o〃苏母虽然舍不得与儿离别,但知道天命难违,不可强留,于是哽咽唏嘘说:〃儿走后,娘何以为生?〃苏耽将老仙翁授给的石匣捧送到母亲手中,说:〃有需必得,慎勿发也。〃又说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枯叶救之。苏耽辞母出门,忽闻仙乐齐奏,又有异香弥漫,苏耽骑上仙鹤,旌幢和群鹤簇拥着他逶迤腾空而起。
  九、桔井泉香
  苏耽升仙的第二年,郴州果然暴发瘟疫,来势迅猛,八方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均受染发病,病死无数。一时间,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乡亲们在此劫难中,自然想到苏耽,可苏耽已经成仙升天而去子:于是转而来求苏母。苏母便按照儿子的嘱咐,凡来求医者,每人赐给院内井水一升,桔叶一片。说也真灵,病人服后,无不迅速痊愈。消息传开,前来向苏母求医讨桔叶、井水的很多,可桔树上的叶子和井中泉水并不见少。原来,苏耽成仙,仙气飘溢,桔树招收了仙风,有了灵性,人每摘一叶,树就会自长一叶。泉水吸收了仙气,也有了灵性,人们每舀一升,井水就自涌一升。由于有足够的桔叶井水,郴郡的瘟疫终于得以平息。自此,〃桔井泉香〃这一典故就流传下来,并传遍全国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国。
  唐代诗人杜甫、王昌龄、元结、沈彬等,对此均有题咏。
  唐开元十九年(731),郴人在井旁建祠。北宋真宗赐名〃集灵观〃、〃桔井观〃。
  十、苏仙望母
  苏耽无父而生,自幼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他把母亲的养育之恩铭记心上。又因未及报答,少年即成仙道,以至永诀慈母。所以苏仙虽身在天界,思母之心却与日俱增,常常溜出天庭,来到苏仙岭上,朝西南翘首眺望,期盼看到母亲的身影。岭上的松林也深受苏仙孝心感染,每当苏仙望母,它们也一同倾身西南,陪伴苏仙寻觅母亲天长日久,积而成势,苏仙岭的松林无论老树新枝,总是倾向西南。世人感慨苏仙孝感草木,感叹岭上松林善解人意,就将这片松林称为〃望母松〃。
  十一、掷经成桥
  苏耽成仙离家时,为了母亲衣食有着落,把老仙翁赠送的小石匣留给了母亲,石匣上写着〃心有求,叩叩首〃几个字。石匣只要叩一下,就会出现苏母所需的衣食穿用;苏母凭着这个石匣子,温饱度日,竟活到百岁才无疾而终。苏母逝世那天,人们望见苏仙岭上有白马出没,并隐隐听到哭声从岭上传来。人们把所见所闻禀报到郡署。郡太守张邈率下属一行亲赴岭上求见苏仙。仙凡异壤,不可直面,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