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蝗“有验”,诏赐号元通大师。大安二年(1210),自京师归。一日集众,令弟子萧辅道嗣教,己则退处西堂,不复以世务关意。贞皊四年(1216)逝世。
以上三祖皆当金代。至四祖萧辅道,始由金入元。萧辅道(?~1252),字公弼,号东瀛子,卫州人。太一道初祖萧抱珍之再从孙,于金大安二年至贞皊二年(1210~1214)间嗣教。不久,元兵攻占燕京,金都南迁开封。贞皊二年(1214)春,元兵分道而南,卫州被围,三日城破。时萧辅道以智逸至河南鹿邑主亳之太清宫。其后主河南柘城延祥观十余年。开兴、天兴(1232~1233)间元兵进攻柘城,乃不得不北渡返河北,先后主新卫昭顺圣后祠和赵州太清宫。为给今后太一道的恢复和发展作准备,1234年后,在其弟子张善渊、张居皊等的辅助下,费时将近十载,修复被战火焚毁的祖庭汲县太一万寿观。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很重视收罗人才,闻萧辅道名,于1246年以安车征之。既至,雍容问答,誉之如梁之陶弘景和唐之司马承祯,赐号太一中和仁靖真人。这次召见,说明太一道已获元室的承认,为其在元代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至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再次召见萧辅道,并下诏追封太一道初祖萧抱珍真人号,升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官。同年,萧辅道逝世。
继萧辅道掌太一道的是五祖萧居寿(1221~1280),本“姓李氏,讳居寿,字伯仁,道号淳然子。卫之汲县西晋里人。
生有淑质,沉默寡言笑。自幼喜道家之学。年十三,拜太一四代祖中和仁靖真人为师。……戊戌岁(1238),受戒为道士,命典符箓科式等事。……壬子岁(1252),圣主(忽必烈)居潜邸,驻驆岭上,以安车召中和真人于卫。既至,燕见之次,荐师(指李居寿——引者注)才识明敏,志行淳和,请传嗣为五代祖。仍从誓约,易姓为萧。既蒙允可,赐号贞常大师,仍授紫衣。其年冬,中和谢世,……师嗣挈玄纲,以简重坚洁,持守成规,洞洞属属,若恐失坠。及其张皇道纪,酬酢事宜,其应如响。由是徒众厌服,听约束惟谨”。
萧居寿掌教期间,所受元室的尊宠超过萧辅道。宪宗九年(1259),忽必烈南巡,曾亲临汲县太一万寿宫,周历殿庑,询慰者久之。中统元年(1260)秋特赐太一演化贞常真人号。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赐太一掌教宗师印。至元十一年还在两京为建太一广福万寿宫,岁给道众粟帛。两京太一万寿宫的兴建,标志着太一道的首脑机关由汲县迁至京城,对太一道的发展十分有利。而且根据元世祖的命令,太一道掌教还要兼承刘秉忠所传之术,禋祀太一六丁神。元世祖又在萧居寿的请求下,封赠其先祖及若干徒众。
元世祖有时还采纳萧居寿在政治上的进言。《元史·释老传》云:“(至元)十六年十月辛丑,月直元辰,敕居寿祠醮,奏赤章于天,凡五昼夜。事毕,居寿请间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为言。世祖喜曰:
‘行将及之’。其后诏太子参决朝政,庶事皆先启后闻者,盖居寿为之先也。”可
见萧居寿所受之宠遇已超过甚先辈。
继萧居寿之后掌太一道者为萧全皊,是为第六祖。据刘因《洺水李君墓表》,萧全皊原姓李,父名守通,洺水(今属河北)人。受父命拜萧辅道为师。据《演化真常真人行状》称,至元三年,受封观妙大师,至元十七年萧居寿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至元末、元贞初(1294~1295),有司奏请赐顺州(今河北顺义)地四千余亩和宛平县京西乡栗林给全皊,以作太一道之恒产,全皊在元贞二年(1296)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据陈垣先生考证,萧全皊在延皊三年(1316)尚在世,卒于此年至泰定元年(1324)之间。
继萧全皊掌太一道者为萧天皊,是为第七祖。原姓蔡。于延皊三年至泰定元年间嗣教。延皊二年与张留孙、孙德彧等参加大都长春宫所建金箓大醮时,未明著嗣教,但被称为太一崇玄体素演道真人。泰定元年与吴全节等人参加崇真万寿宫所建金箓大醮时,即明称太一道嗣教七祖蔡天皊。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与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相友善,而且年岁相若。掌教至何年,已不可考。
太一道留存的资料极少,许多问题已难俱知。其宫观、道徒大都在河南、河北,间有及于山东者,如嵫阳太玄观。其教区组织,除两京所设太一广福万寿宫为其首脑机关外,其下亦设路、州、县等各级地方宗教组织。不过记载甚少,仅见萧辅道弟子张善渊在定宗、宪宗时期,先后任过真定路提点和卫辉路提点。另一弟子张居皊在至元间任过卫辉路都提点。在此之前,三祖萧道冲在未掌教之前,于大定十七年任过卫州管内威仪。
太一道传至七祖萧天皊,其后不见嗣教者,也不见太一道之活动。陈垣先生根据危素《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所记,在惠宗至元四年(1338),顺帝敕玉笥山道士郭宗纯为第八代祭遁真人,主六丁神之祠事,据推测,“则其时太一之法虽存,恐亦合并于正一矣”。因为早在至元十一年,元世祖即命萧居寿继刘秉忠主六丁神祠,此后该祠事就成为太一道之专职,现改由正一道士担任,似可表明太一道已合并于正一。不过改由正一道士主六丁之祠祀,并不由第八代郭宗纯始。在此之前的第六代就是正一道士了。
该序云:“至顺初,第六代真人毛君退休于龙虎山。”查《顺天府志》卷七引《析津志》亦有“六代毛”的记载。其文曰:“元自开国,始创于西山,赐上名额(指灵应万寿宫额——引者注),实自太保刘文正公之主也。其祖坛在上都南屏山,即太保读书处,有碑文纪事。而此坛天下有二焉(即大都西山和上都南屏山——引者注)。因著其开坛阐教之名氏次第于后:第一代宗师刘秉忠太保文正公,第二代李,三代张,四代林,第五代林,六代毛,七代谢,八代郭,九代刘,十代谭,十一代潘。”除第一代刘秉忠外,各代皆只着姓氏,未列名,但与《释老传》和《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相比勘,可知第二代李为李居寿,第八代郭为郭宗纯。而“六代毛”和前《序》之“第六代真人毛君”,究为何人,据有关资料分析,应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弟子毛颖达。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所列留孙弟子五十四人,和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所列留孙弟子七十五人中,皆有其名。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有“毛颖达封真人制”,未署年月,真人号也未署明,但注:“主祭丁甲神”。虞集《河图仙坛之碑》则明确记载,延皊元年(1314),“制授公(张留孙)弟子毛颖达正德弘仁静一真人,嗣掌遁甲之祠事,赚银印,视二品。”可知《清容集》之封毛颖达真人制在延皊元年,并受命主祭遁甲六丁之神。由此可以证明,《送郭真人序》和《析津志》所记灵应万寿宫第六代真人毛君即毛颖达。《元史·文宗纪》又载天历二年(1329)八月庚子,“遣道士苗道一、吴全节修醮事于京师,毛颖达祭遁甲神于上都南屏山、大都西山。”证明毛颖达在天历二年仍任此职。直到至顺元年(1330),始“退休于龙虎山”。
由上可见,从延皊元年起,主六丁神祠事即改由正一道士担任。时当太一六祖萧全皊掌教末期。此后继任掌教的为七祖萧天皊。由此看来,自六祖萧全皊之末,至七祖萧天皊掌教期间,太一道和正一道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萧天皊与吴全节即十分交好),萧全皊和萧天皊虽仍掌太一道教务,而六丁之祠却交由正一天师统一安排了。经过这两代与正一道的进一步交融,在萧天皊之后不另设掌教,在组织上最后似也并入正一道。
【太平道】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创始人】
张角(?-184年)。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所处的年代,正值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又逢连年灾荒,广大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乃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张角从道人于吉等人所传《太平经》中受到启发,遂以创教救世为己任。灵帝建宁(168-171年)时,张角创立太平道。
【代表人物】
张角与其弟张梁、张宝。分别称为“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张角创教后,于熹平(172-177年)初开始在冀州传道,秘密进行组织工作,自称“大贤良师”。10余年间,徒众达到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8州,分为三十六方(部),“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首领。广为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张角又根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统)观念,与张宝、张梁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组织系统。并收买宦官做内应,预定甲子年(184年)于京师洛阳内外同时起义。因叛徒唐周告密,事机泄露,被迫提前起义。起义军头缠黄巾做标志,称为“黄巾军”,史称“黄巾起义”。起义军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豪强坞垒,没收地主财物,旬日之间,天下响应。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很快席卷全国。后张角病死,张宝、张梁战死。经过10个月的战斗,黄巾军虽然最终失败,太平道徒众也流入其他道派,却震撼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东汉王朝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从此元气大伤,可以说太平道在与东汉王朝的斗争中同归于尽。
【主要经典】
《太平经》。
【基本教义】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五斗米道】
创始人张陵(34-156年),东汉顺帝人,又名张道陵。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
【创始人】
张陵(34-156年)。东汉顺帝人,又名张道陵,字辅汉。原籍江苏丰县,客居四川。东汉顺帝(126-144)年间,学道于鹤鸣山(或作“鹄鸣山”,相传在四川大邑县境内)中,自称“天师”(后来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也称作“天师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开始在巴蜀一带行医传道。据载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
【代表人物】
“三张”。即张陵、张陵之子张衡、之孙张鲁,道内则称“三师”,即“天师”张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经过“三张”祖孙三代的苦心经营,五斗米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仪式与方术及其组织制度。到张鲁时,据汉中自立,将其统治区域设为24治,各治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行政、军事、宗教等事项,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成为一方乐土。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鲁率众降曹。
在三张之后,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雄、卢循等。李雄还于(303年)在蜀中建立起“成汉”政权,其业绩可与张鲁时代的汉中五斗米道政权媲美。
魏晋以后,五斗米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并将五斗米道改造为称天师道。后来经过晋代的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谦之等的改造和发展,“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教正统;五斗米道信仰并没有被消除殆尽,仍在民间流传,直到隋唐时代,乃至辽代末年,还有利用五斗米道的起义作乱事件发生。
【主要经典】
《老子》。张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
【基本教义】
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崂山派(即金山派)】
更新时间2010…5…5 15:25:43 字数:2779
【崂山派】
崂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支派,由崂山道士孙玄清(公元1517—1569)于嘉靖(公元1522—1565)年间所创立,因孙玄清字金山,故又名“金山派”。该派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之一。
【传承与影响】
孙玄清本为龙门第四代,初师崂山明霞洞道士李显陀,后于铁霞山云光洞遇通源子授与天门升降运筹之法,复遇斗篷张真人授修真诀,一时颇具声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曾至白云观坐钵堂一载,祈雨有验。
孙玄清是嘉靖全真道士中最显贵者,《全真须知》中列有金山派派目。
【所属支派】
龙门派
全真龙门派是王重阳开创的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大定六年'1166年';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仑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蟠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贞祐二年'1214年',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因他修行明道;说服力强;固招安获得成功,同时;亦显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众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亦引起当时金、南宋、蒙古三方统治者的注意;都竟相派谴使臣前往召请;各自欲为其所用。
【历史发展】
崂山派的道士擅长于驱鬼捉妖,镇压僵尸,诅咒解咒,传统中医,地脉风水,内家功夫等,其中地脉风水与传统功夫两法分流到山贼组织,形成了卸岭力士一派。曾经辉煌一时的绿林军中多有崂山门下。唐末义军领袖黄巢就传说学过崂山之术,并曾经在陕西挖过多处唐墓以充军饷。而崂山派内部这些本领却逐渐失去传承。
崂山道士也有人为富豪官宦服务,对付他的敌人。崂山弟子素来以不分正邪,行事胆大妄为著称,号称只尊天命,不理人情,弟子中颇多和四大门派合作盗掘古墓牟利之人。四大门派中回避僵尸的法器药物,也多为崂山弟子所创。与茅山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死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到了近代,尤其是文革时期,崂山派被极力打压,几近失传,开放后,随政策的放宽,又逐渐兴盛起来,但声势大不如当初。不过在港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华语文化影响范围内,崂山派依然颇有影响力。
【武术】
派气功
崂山气功
一)外动
起始姿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双手掌心向前推出,五指稍开微曲,意守内劳宫(手心)。吸气。缓缓上抬双臂,指尖平鬓角。翻掌,掌心向下,呼气同时放双臂至大腿两侧。两手五指向对,掌心向上,双手配合吸气从腹前提至胸口;后双手向天推出,眼向上看,同时呼气。然后将手臂放下来至大腿两侧。慢慢站立,自然收功。
二)内养
盘膝而坐,含胸拔背,双手握大拇指成拳。置于丹田/小腹两侧。轻闭目,舌抵上腭,意守丹田。
随呼吸聚气丹田,养丹。
武术传承
崂山派自匡常修道长就以习武方式来弘扬崂山道教武术文化。匡道长以武当内家功法为主;中国传统武术为辅;开创了武当崂山拳系;包括“崂山玄功拳”、“崂山龙华拳”、“崂山龙华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