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萨迦耶派还许可带妻,代代父子传承。
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在其教学中,把握了戒律与大乘根本思想的特色,而以密教无上瑜伽部为其学习条件。其代表著作有《菩提道次第》与《真言道次第》。《菩提道次第》是通达小乘、大乘及般若上中下人士之道,以大乘止观为上位,最后一切归入《真言道次第》,即密教立场的最终目的。宗喀巴尊重阿底峡的教学,但其密教观却受葛支派的影响。宗喀巴创立的宗派,称为清净派或黄帽派,以严格的戒律与独身主义为其标榜而宗风大振。或有人云其避免所谓信仰“兜率天”之快乐主义的暗示而改称为清净派。黄帽派是对红帽派(即西藏宁玛派)而言的名称。宗喀巴没有宗派执着,随从很多大德,学了很多佛学。以比丘的立场,宣扬三乘并存之佛学是值得赞叹的。
其他,有如白教系,则相承于那鲁巴以至于贡噶狮子。传有大手印道,为其修道之至极。实修中有父母双融法,均从父母续展开,历代皆有成就者出,如噶玛巴大宝法王都是先代的喇嘛转世者(呼必勒汗)。民国缔造后传教于各国,备受尊重者他一人也。
西藏佛教完全密教化,远传至蒙古,也甚受欢迎。如章嘉承受黄教,也是化身喇嘛。在中国地位颇高,与甘珠并肩而出皆为一代名僧。
【藏传佛教和道教】
中国古籍中所说的四海,不同的古籍、不同的时代所指不同。《尔雅·释地》将中原周边地区泛称为四海,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太上洞渊神咒经》将四海移到境外,用它泛称中国周边地区。
东海和北海与本文关系不大,本文只对南海和西海感兴趣。《太上洞渊神咒经》将中国的疆域大致确定在汉代强盛时期的范围。其卷20曰:〃中国,长安是也。东至海隅,南至吴楚之外郊,西至jì罽宾,北至沙漠,悉是中国之名也。〃
据此我们很容易知道它说的南海和西海的范围。南疆外,从东南到西南横着看过去,南海当包括西南端今天的孟加拉湾、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印度西部等。唐代僧人义净赴印度取经,写了一部书就命名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疆外,从西北到西南竖着看下来,西海当包括西南端今天的阿拉伯海和印度东部等。总之,南海和西海的范围将古印度包括了进去。
所谓〃水人〃或〃水中人〃,当指渔民、船民以及水下采珠工人等。他们生活在岛上、船上或水边,善于游泳,以水为生,故《太上洞渊神咒经》称之为水人或水中人,并加上了〃居在水下〃、〃往来水下〃之类的神话描写。印度东面为孟加拉湾,西面为阿拉伯湾,大陆上流淌着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不乏〃水人〃。
《太上洞渊神咒经》说西海也有夫妇之道,行道异于中国之人。印度婆罗门教主张满足爱的情感或性欲,方法与道教房中术不同。
总之,《太上洞渊神咒经》说南海人来中国受道,三洞大经布流于西海,神仙去南海、西海化人等等,大概描写了晋代印度有人来中原学习道教,道教经典传入印度,道士赴印度传道等事实。天人和玄女是道经中常见的夫妻神。尤其是玄女,作为房中女神可谓大名鼎鼎。王方平是著名的男性神仙,女神仙麻姑在古代也家喻户晓。《太上洞渊神咒经》让他们出双入对,显然也赋予他们共同教授房中术的使命。这两个神话是将道士的行为神化的结果。
有学者苦心寻觅道教功法于历史上传入印度的交通路线。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H·VanGulik)博士推测,金刚乘所吸收的道教的东西,当是经阿萨姆邦从中国传入印度的。中国学者张毅研究员说道教是经由滇缅线传入东印度的。
二
除了专门来华学道和专门赴印传道者外,来华印度僧人融会佛道、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亦功不可没。黄心川教授从史传中统计,自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叶,即纯密形成之前,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来汉地的僧侣中谙熟杂密法术的共计39人。可以想象,名不见经传者更不在少数。39人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印度人。这些人不仅身怀妙术,而且个个通达权变。为了传播印度佛教,他们尽可能采用中国人熟悉的表达方式,甚至学习与吸收中国宗教的一些思想和方术。黄心川教授指出,在这些人身上,〃集中表现了印度婆罗门教、中亚萨满教、西藏的本教和中国先秦两汉道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之大成〃。这种现象是释道融合与斗争的具体表现。
仅举北魏时来华的中印度僧人昙无谶为例。《魏书·沮渠蒙逊传》曰:〃始jì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陀林私通。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无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训杀之。〃
《北史》综合北四史而成,其卷93《僭伪附庸传》由《魏书》全录此事,自不待言。僧传的记载与《魏书·沮渠蒙逊传》不同。梁代僧yòu祐著《出三藏记集》卷14有《昙无谶传》,说是蒙逊担心足智多谋的昙无谶为北魏重用,于己不利,遂将昙无谶秘密杀害。《法苑珠林》卷79《冤魂志》为昙无谶鸣不平,说蒙逊的左右常白日见昙无谶持剑击蒙逊,蒙逊因此病死。《出三藏记集》卷36《李顺传》又说魏世祖的使者李顺受蒙逊贿赂,遂听任蒙逊杀死昙无谶。《魏书·李顺传》也如此记载。苏晋仁教授根据僧传的记载,断定昙无谶绝无教授男女交接术之类的秽迹,是李顺受贿赂而将蒙逊的诬陷之辞谎报世祖,《魏书·沮渠蒙逊传》遂误记'7'。
究竟是僧传为尊者讳,还是《魏书·沮渠蒙逊传》误记,今已无法对质。笔者以为,即使昙无谶并无其事,也是来自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的其他僧人有其事。因为,欲加昙无谶之罪,何患无辞!若皆无其事,蒙逊何苦要败坏自己的女儿们和儿媳们的名声呢?
道经也提到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来华僧侣的房中密术。《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4记载,梁天监十四年(515年),范云向梁武帝解释什么叫舍利时曰:〃西胡房中秘密之法以合气而采阴者得之。其色红紫而体重也。胡言舍利。〃梁武帝时有吏部尚书范云,天监十四年时已逝世十余年,此解释舍利之范云当是误记姓名或有意伪托。
中国易经协会主席陈帅佛说;所谓〃能令妇人多子〃,颇似道教的房中广嗣术。广嗣术是汉代太平道之所长,《太平经》多有阐述。所谓〃合气〃,当时人们多用于描述天师道的黄赤之道。所谓〃采阴〃,是玄素之道,容成之术等中国房中术的重要内容。印度人研究房中术开始得很早。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叶来华印度僧人中如果有人以印度房中术授人,那是不奇怪的。上述记录有可能是用道教术语去描述印度房中术,但更有可能是反映了印度僧人把道教房中术融入密法的事实。陈帅佛认为双修应禁止;
黄心川教授对《大正藏》卷18-21密教部收录的受到道教影响的70部经轨进行分析,总结出杂密时期密教在汉地和道教的交融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密教吸收了道教以前先行的思想和信仰,如阴阳五行说、五脏六腑说、谶纬、神仙方术、六甲、巫祝、鬼神等等。
(二)道、密在传播过程中摄取、融合了对方的教义内容、仪礼、符咒、印法等,采用了对方的术语、文句、咒声等。
(三)道、密全盘吸收了对方思想和内容,甚至名称也很雷同。
谙熟杂密法术的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到印度后,免不了传授融合了道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大概为日后的纯密所摄取。
三
荷兰高罗佩博士说:〃中国古代道教的房中秘术,曾刺激了金刚乘在印度的出现。〃
张毅研究员比较了密教和道教的相似之处。我将他的比较,大致归纳为九点:
(一)追求肉体不朽。
(二)认为人身为宇宙的一小天地,因此非常重视身体的修持。
(三)根本修行中,双身功尤为重要。
(四)非常强调阴性的重要,有佛性存于女根的说法,和道家的〃玄牝之门,是天地根〃的说法完全一致。
(五)采用还精术。
(六)较真言宗晚出的天性宗的教义与仪轨中所带的道教色彩更为浓厚而显著,在他们的祈祷歌中可以发现许多和《道德经》中〃知其雄,守其雌〃之类的说法十分相似的辞句。
(七)女性无论在密教的教义、神祗和信徒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密教对待各个种姓一视同仁。
(九)密教也如道教一样,长期流行于民间,和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他们所注意的是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想的彼岸。
他看到密教在许多地方都和印度传统各宗派有显著的差异,和道教却十分相似,而且相似之处又非常明显,认为不能轻率地认为这种现象仅仅是偶合。他总结说:〃不是密宗的框架形成之后,才接受道教思想那样的外来成分,而是道教输入印度之后,才促使密宗的形成。〃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大乘佛教宗派之禅宗】【显宗(即显教)】
更新时间2010…4…21 11:14:41 字数:14849
【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惠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惠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禅宗的流播地区主要为江南一带,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带。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8206;&;#8206;&;#8206;&;#8206;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宏法,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
【宗义概述】
禅宗的这个“禅”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Samadhi,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
【印度源流】
禅宗最早起源于楞伽师,以修习《楞伽经》为主,与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着很深的关系。但是进入中国之后,与中观般若学及道家思潮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这个彻底中国化的大乘佛教宗派。
【小乘禅观】
佛教从释迦牟尼开始,就追求着如何脱离轮回,进入没有苦恼的自由境界〈涅盘〉的方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即称为证悟,又称菩提,或觉(bodhi)。证悟又分成声闻弟子的初步证悟,与佛陀的最终证悟〈等正觉,samyayak-sambodhi〉等不同的位阶。
部派佛教将初步证悟到佛陀所说的教理,称为现观〈abhisamaya〉,又称见道〈darsana-marga〉,得法眼净。在见道之后,必须真正实践与体验到佛陀的教理,这个过程称为修道〈bhavana-marga〉。在修道过程中,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证悟,分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到了最后,脱离一切烦恼的最终证悟,称为阿罗汉果或无学果,得此证悟的圣者即是阿罗汉,或称漏尽者。
为了得到证悟,必须经由某些修行方法,例如修行五停心观、四念住等,经由这些修行进入第四禅(又称禅那),因此这些修行方法也被称为“禅修”。
【中观学派】
以龙树为开端的中观学派,由观察缘起,而进入中观,证悟空性,最终达到成佛。
【唯识学派的禅观】
正如同其名称,唯识学派认为一切都是精神性的存在〈心外无境〉,以瑜伽来作为禅修的方法。因此,只要通过转变个人的精神层面(转识成智),就可以达到外在世界的转变〈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唯识学分成真心与妄心两派。真心一派与如来藏学说结合,建立《楞伽经》的传承。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唯识派传承,即地论宗,是与真心一派相近的,相信人有一个原始无污染的本质心(真如),因此,修道最重要的要务,即是找回这个本来的状态。
【如来藏学派的禅观】
如来藏学派认为存在着一种不变的最终本体,称为如来藏或真如。他们将禅视为对本体的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彻见。
【禅宗的早期发展】
【禅宗先驱】
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土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要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关河地区的三论学鸠摩罗什将龙树学传入中国,竺道生依此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
空性观点与魏晋玄学的结合。
地论宗参见:地论宗地论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
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
道家玄学当佛教进入中国时,正逢魏晋玄学的兴盛期。追求返璞归真,回到本来状态。
竹林七贤远离传统礼教的束缚,正如后世禅宗祖师的狂态。
【菩提达摩与楞伽宗】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
相传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达摩亦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