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八思巴在世任国师或帝师期间,除了推动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之外,为元朝的稳定、发展以及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文化交流,均作出过巨大贡献。正如王森先生指出:“看起来,八思巴首先是继承了他伯父萨班贡噶坚赞的内向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西藏地区和祖国中央的关系,而且还带动了汉藏、蒙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实际上他们只是蒙藏两族统治者之间的结合,但是在客观上他也起了密切祖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如八思巴后由其弟仁钦坚赞担任帝师,之后,由八思巴的侄子达玛帕拉热噶斯塔任帝师,其后帝师由益西仁钦担任,总共产生十几位帝师,随着元朝的灭亡而终止帝师制。
通过以上对萨迦五祖的介绍,大致可以了解萨迦派在藏族地区如何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根据藏文史料,萨迦五祖中的前三祖称为白衣三祖,因为他们都没有正式出家受比丘戒,而是身著俗衣以居士身份自居,故称白衣三祖,后二祖称为红衣二祖,因为他俩正式出家为僧,受过比丘戒,身著红色袈裟,故称红衣二祖。萨迦五祖之后,仍有许多高僧大德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继续发挥过巨大作用。其中萨迦四大拉章,始终是萨迦派蓬勃发展的四大支柱。萨迦四大拉章分别为希托拉章、拉康拉章、仁钦岗拉章和迪却拉章。萨迦四大拉章起源于元朝帝师贡噶罗追坚赞时期,贡噶罗追坚赞将他的同父异母的众多兄弟,分成四个拉章,由他们分别担任各个拉章的主持。
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饶比坚赞任萨迦寺主持时期开始建立,南喀饶比坚赞的儿子贡噶坚赞(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时,又将该拉章从萨迦迁徙到曲弥地方,并由其子嗣相继担任拉章主持。其最后一位主持是贡噶扎西坚赞(1349——1425年),曾被明朝封为国师,他去世后绝嗣,遂将希托拉章转入仁钦岗拉章,作为相对独立的拉章已不复存在。
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贡噶坚赞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却吉坚赞(1332——1359年)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该家族成员相续担任。至十六世纪左右,拉康拉章趋于衰微。
仁钦岗拉章始于绛央敦悦坚赞(1310——1344年),其主持依次是达瓦坚赞、绛央钦布、喜饶坚赞等。仁钦岗拉章的传承,传到第三、四代后,大约在十五世纪左右被中断。
迪却拉章是萨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拉章。迪却拉章始于贡噶勒贝迥奈坚赞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长公主,受命担任过藏族地区的执法官。迪却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袭的方式继任。迪却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两朝中央的重视,贡噶勒贝迥奈柏桑布的儿子,札巴坚赞普受封为王,札巴坚赞的孙子南喀勒贝坚赞曾被明永乐帝封为辅教王,等等。由于其它三个拉章的传承后来一一被中断,只有迪却拉章,一枝独秀延续至今,而且萨迦寺主持也由迪却拉章主持担任。
萨迦派在十三世纪受到元朝中央的青睐,从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此后,萨迦派得到元朝中央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有力扶持,才得以在后藏崛起,成为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此外,萨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他们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萨迦派的势力也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势力被噶举派所夺取,其实力逐渐衰微。
目前,在藏族地区还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及其众多信徒。据最新统计,整个藏族地区共有141座萨迦派寺院,其中西藏自治区境内有94座,说明萨迦派的宗派势力及其信徒主要在今西藏自治区境内,以位于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城的萨迦寺为该派祖寺或中心寺院。
萨迦寺在历史上有南寺和北寺之创始,现在只存南寺。南寺在本钦释迦桑布于1288年建造,主殿外围筑有高大的围墙,厚2米多,高5米左右,围墙四隅有角楼。全寺总面积达14700平方米,寺内藏有丰富的宗教文物和古籍,因而有第二敦煌之称。现有90名住寺僧人,其中年迈老僧11人,其余均为年轻僧侣,还有5位取得热江巴学位的学僧。萨迦寺的组织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中有一位名誉主任,三位副主任,三位委员;管委会内部又分教务组、文物组、财务组、维修小组、卫生小组、接待小组六个部门。
在研习教法仪轨方面,萨迦寺以显密二宗为主。首先学习显宗理论,为此寺院设立两个班级,即初级班高级班。初级班学制六年,现有47名学员,他们主要从学习藏文文法、诗歌学、修辞学、天文历算学、正字法、入菩萨行论等开始,最后进入全面学习佛教理论知识的阶段,其间每位学员要背诵六大佛经。
高级班也是学制六年,现有15名学员,他们主要研习萨迦派的十八部大经典,其中除了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之外,都是出自印度高僧之后的经论,萨迦派学者常以此为荣,认为他们的教法是正宗的佛教见地。学员完成十八部经典的研习之后,就要参加“热江巴”学位的答辩考试。
结束显宗理论的学习阶段,即可升入密宗阶段的修习。密宗阶段,学员也要先研习密宗理论,即主要研习四大密宗经论:《续部总论》、《续部修证宝树》、《喜金刚续诠释》和《道果经》。之后,才能进入密宗修习阶段,如接受密法灌顶、传授密法仪轨等,使学僧逐步迈入宗教实践领域。主要修炼以喜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为主的高深密法。
萨迦寺开展的法会活动主要有喜金刚法会、供养法会、金刚橛法会,其中喜金刚法会,在每年九月十四日举办,法会期间主要以举行诵经、供养等仪式,众僧修习喜金刚密法之仪轨;供养法会,在每年藏历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一日举办,法会期间,以彩线、糌粑等做成供品,供养神灵,布施鬼怪,同时僧侣既诵经又跳法舞;金刚橛法会,在每年藏历七月八日至十八日举办,法会期间主要以跳法舞的形式来修供本尊金刚橛。
总之,萨迦寺不仅是萨迦派的祖寺,在萨迦派信徒乃至整个藏族信徒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它又是一座具有浓郁宗教文化氛围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贡噶曲堆寺壁画。贡噶曲堆寺位于西藏贡噶县境内,是拉萨附近著名的萨迦派寺院之一
另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境内的贡嘎曲堆寺,也是一座知名度较高的萨迦派寺院。贡嘎曲堆寺是由图敦·贡嘎南杰于1464年创建,它当时是山南地区传播萨迦派密法的重要场所,主要传授贡嘎支系的密法。文革期间遭到破坏,1985年国家拨款8万多元开始维修,目前已基本恢复。现有40名住寺僧人,其中年迈老僧4人,其余都是年轻僧侣。贡嘎曲堆寺,已建立健全的各项法事活动,如每天早晚全寺僧人集中在大经堂诵经,藏历一月九日至十九日举行喜金刚法会,藏历四月十四日举行纪念萨班圆寂的法会,等等。
除了西藏自治区外,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也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如位于玉树的结古寺,是一座著名的萨迦派寺院,它为萨迦派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玉树地区还有位于玉树县的仁钦楞寺、东从寺、察柔寺,以及称多县的土登寺、赛达寺,囊谦县吉曲乡的宗达寺。萨迦班智达到凉州以后建立的南灌顶寺,现在依旧由西藏萨迦祖寺派来的僧人住持(甘肃武威金塔寺,位于武威南金塔乡。),此寺是当时萨迦班智达为阔端王灌顶之所,也是祖国统一的见证地之一。
【噶举派(白教)】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后人学者又俗称“白教”,但这一称呼不十分妥切。在《土观宗派源流》中指出:晚近主巴(不丹)的一些书中写“白传”的,这是因为仅考虑到玛尔巴、米拉日巴、林热巴等噶举派高僧曾穿著白衣的原故。实际它的名字应当是普遍流传的“语传”二字较为合理。因为此派是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由于藏语“噶举”一词也是教授传承的意思,而且它还蕴含着继承师长传给的重要教授之深层意义,所以,有关这一宗派的名称,还是用“噶举”一词更能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继承,最后至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一大名副其实的宗派。从教法传承上看,噶举派尽管派系庞杂、繁多,但其所宣扬的教义、教规大体上一致,没有很大差异,这是因为它们均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和教法传承。从总体上讲,噶举派的教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直接从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二是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后来香巴噶举衰微了(直到近10年间由拉则江贡上师在汉地重新宏扬-----见《我的灵魂依怙》),而达波噶举则兴旺发达,最后又分支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支系派别。
【香巴噶举】
香巴噶举的创立者为琼波南觉,他生于1085年,从十岁开始就学习藏文和梵文;十三岁时在一位苯波教大师前学习苯波教,后又改修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当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宗教知识后,琼波南觉就携带不少黄金去尼泊尔进修梵文,同时学习密法。后又数次赴印度依从弥勒巴等著名大师并求得当时在印度流行的许多密宗法门。最后学成返回西藏后,琼波南觉在噶举派高僧朗日唐巴(1054年——1123年)前正式出家受比丘戒。之后,琼波南觉最初在西藏前藏的彭域地方(拉萨以北)建寺立庙,之后,又到后藏的香地方去传授自己掌握的教法,并在三年期间建立许多寺院。因此,香地方成为琼波南觉传法的基地或中心,而且他所传授的教法在这一地区形成一定的势力,故称其为香巴噶举。据说琼波南觉曾七次赴印度求法,说明他所传授的教法不是在玛尔巴师徒那里学到的,而是从印度直接求得的。因而该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只是在教法内容及其实践仪轨方面则与玛尔巴等大师传承下来的正统噶举派极为相近。所以,称其为香巴噶举,被列入庞杂的噶举教法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15世纪以建筑铁索桥而闻名的汤东杰布大师(1385——1464年),也被认为是香巴噶举的一位高僧。相传汤东杰布在西藏以组织并演唱藏戏作为集资的重要手段,在西藏境内共建造一百多座铁索桥。因此,汤东杰布受到藏族人民的无比敬仰,许多寺院都供有汤东杰布的塑像和唐卡。特别是许多藏文史籍中记载,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及其大门徒即后来被认定为第一世**的克珠杰等著名高僧都曾向香巴噶举僧人求教学法。由此可见,香巴噶举曾在藏传佛教史上发挥过作用。然而,后来香巴噶举约15世纪至16世纪左右在藏族地区逐渐地销声匿迹,从而结束了这一支派的短暂历史。
【达波噶举】
因此,达波拉杰开创的达波噶举成为正统的噶举派,达波噶举便成为唯一继承噶举教法的宗派。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达波噶举的创立标志着噶举派这一宗派的正式形成。
达波拉杰(1079——1153年)是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一词是西藏南部的某一地名,也是达波拉杰在宗教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地方;而“拉杰”一词则是医生的尊称,因为达波拉杰青年时代行医,并小有名气。人们就喜欢称其为达波医生或达波拉杰,久而久之,这一名称则变为他的尊号。达波拉杰名称很多,如本名叫尼瓦·贡噶,又称索南仁青,后来常住岗波寺传法,又名岗波巴。
达波拉杰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便出家受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他先在来自玛域的堪布罗丹等高僧前学习胜乐金刚密法以及毗奈耶(律藏)等佛法;后去彭域师从嘉宇瓦等大师,系统学习阿底峡大师的教法传承即噶当派教法,在教法理论上取得重大成就。至此他又深感坐禅修炼的重要性,并借助父母的资助在一个叫萨尔卡寺的附近建造了一座简易小禅房,开始闭关修行。据说,达波拉杰在关修时一次入定可达十三天之久,以此来止息贪欲憎怨等烦恼业障,他修炼时所需睡眠很少,即使在睡眠做梦时,也能领受到《金光明经》中所载十地菩萨的瑞光。甚至在坐禅修炼时还可以连续五天不进任何食物。达波拉杰就靠这一硬性的修炼方式感悟密法要义,并获得成功,最后他体悟到了密宗中的大乐境界。达波拉杰在三十二岁时才打听到米拉日巴大师的德誉,便生起很深的敬仰之心,遂前往西藏的西部去拜见米拉日巴大师,途中还拜访以前的噶当派诸师,他们还告诫达拉杰千万不要舍弃噶当派教法。当米拉日巴大师见到达波拉杰立刻发现此人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遂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秘诀传授给他。米拉日巴大师开始授以金刚亥母灌顶,达波拉杰依法修习,得到证验,接着再传授拙火定法,等等。总之,达波拉杰仅用十三个月的时间,就把米拉日巴大师传授的所有深奥密法完全地融会贯通。
然后,达波拉杰遵照米拉日巴大师的教诲安排,返回前藏静修,三年后又依照米拉日巴上师的嘱托,遍往西藏各深山峡谷的静修处专心修炼,不与常人来往。从而对米拉日巴传授的教法产生信心,开始走向创立达波噶举的神圣之路。达波拉杰于1121年在达拉岗波(今达波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创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岗波寺。达波拉杰就以岗波寺为据点传授自己掌握和感受的教法,并培养众多弟子,从而创立了达波噶举,岗波寺成为该派的祖寺。特别是达波拉杰结合噶当派的道次第法和米拉日巴的大手印教授而撰写的《道次第解脱道庄严论》,成为达波噶举的必修课,所以后世学者讲达波噶举里融合着噶当派和噶举教法,这也可称得上是达波噶举的一大特色。
达波拉杰在岗波寺主持宗教事务长达三十年左右,于1150年将寺院主持职位让自己的侄子贡巴·次成宁布(1116——1169年),此人也是达波拉杰所创立的达波噶举的主要继承者。由于达波拉杰的家族人后来都依附于岗波寺居住生活,所以岗波寺的寺主一直由这一家族的后裔继承。据说贡巴·次成宁布去世后寺主继承者开始实行转世制度,从而达波噶举也被列为在藏区实行转世活佛制度较早的一派。岗波寺曾因达波拉杰而闻名一时,但后来一直没能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型寺院。总之,达波拉杰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建造岗波寺和创立达波噶举,而在于他培养了四名著名的弟子。这四名大弟子分别在前后藏等地建寺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达波噶举四大支系,从此达波噶举或噶举派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绒噶举和蔡巴噶举。现分别叙述如下:
【噶玛噶举】
一、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同时又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该派还先后建立了几大活佛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因而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都松钦巴(1110——1193年),他生于多康哲雪岗吉热哇地方,家族为达东噶波氏,父亲是一位密宗瑜伽士,名叫贡巴·多杰贡布。都松钦巴从十一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佛教祷告词和简单的密法修持,十六岁时在却果噶寺的堪布乔拉·恰森格札大师前受沙弥戒,并赐法名为却杰札巴,从此都松钦巴成为一外正式的僧侣,十九岁时赴西藏前藏求法,开始全面修习藏传佛教。先后在堆垄·嘉玛瓦和卡巴·却吉僧格等高僧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