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除夕”条下有一按语:“郭畀《郭天锡日记》云:湖州乡俗,从冬至至元宵各家击鼓,谓之催年鼓。是此风元时尚有之,据《菰城文献》压蜃之说,盖始于晋也。今则但有钲鼓并击,无复徒击鼓者。”所谓《菰城文献》压蜃之说,又见于同书“正月十五”条下:“元宵前后,家家鼓声不绝,谓之压蜃。相传江子汇有蜃蛰焉,颇为民患,葛仙翁令民间鸣鼓以压之,其声若日‘葛公在,葛公在’。”(《菰城文献》。按:今多杂以钲鼓,谓之元宵锣鼓)同治《湖州府志》在所引《菰城文献》“葛公在”句后,接着有“后有见一老人行市中,形貌甚怪,闻元宵鼓,谓人日‘吾听鼓声辄头疼不能堪,奈何奈何!’忽不见,人以为蜃精”。葛公即葛洪,丹阳句容人,号葛仙公。《晋书》卷七十二有传。记载“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吴兴即湖州,葛洪令民间鸣鼓压蜃蛰或在此时。“江子汇有蜃蛰”,是说大蛤潜伏于江子汇。因葛洪会神仙术,故百姓呼喊“葛公在”来恫吓蜃蛰。从民间传说蜃精形貌怪、会变老人、闻鼓头疼来看,当属于妖孽之类。人们在正月十五E1击鼓打耗上溯葛洪不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稍早于葛洪的祢衡试鼓选在正月十五日,也许正是因为此时为打耗日。乾隆《湖州府志》的作者还告诉我们,元代岁时击鼓活动的时间上限是冬至。
乾隆《湖州府志》记载清代该府仍有击鼓“压蜃”之俗,实际上是在春天来临时压住潜伏的虫害之意,这一“压蜃”民俗,又称之为“打耗”。湖州府的其他几部方志也记载了“打耗”习俗,击鼓时间有所变化,如嘉庆《长兴县志》是在腊月二十四祀灶日,民国《乌青镇志》是在除夕。我想这可能是打耗与腊鼓的某种渊源关系吧。
【饲耗】
冬至日在门扉和器物上粘糯米丸给耗,谓之“饲耗”、“饷耗”,此俗流行于明清时代福建漳州府及其邻近地区。我们在冬至部分有所论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除耗】
即祀灶日以钟馗驱除虚耗。明天启浙江《平湖县志》卷一o《风俗志·岁时》记载腊月二十四:“逐除,人并戴胡头及作钟馗以逐疾除耗。”这是钟馗信仰同傩礼的混合。清康熙山西《汾阳县志》说腊月二十四日:“图钟馗像悬门,以除虚耗。”钟馗起到门神的作用。,
上述除耗习俗实际上是随着钟馗信仰出现的,是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旧传唐明皇不豫,禁鬼物,其名日钟馗,既寝,遂安。令家家图其形象于门壁,禁中每岁则赐二府各一帧,又或作钟馗小妹之形,皆为捕魑魅之状,或役使鬼物,又云钟馗、门神,桃符板诸物,皆俟家祭毕设之.恐惊祖先也。”可见唐代民间就在门上挂钟馗像驱鬼。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六说进入十二月,驱傩活动中就有人装扮钟馗。由于岁旦在即,“纸马铺印钟馗、财马、田头马等,馈与主顾”。至除夜人们要“挂钟馗”。
宋代门挂钟馗像和扮钟馗驱傩两种形式在明清时代仍流行,尤以前者为最。明代方志中除夕门挂钟馗的记载不少,如万历《贵州通志》卷三《贵阳府·风俗》:“门挂钟馗以压邪魅”;嘉靖河南《通许县志》卷上《人物·风俗附》:“置桃符、钟馗于门”;万历浙江《新昌县志》卷四《风俗志·岁时》:“设钟馗、桃符于门。”后者则被称为“跳钟馗”,如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二该条说:“丐者衣怀甲胄,装钟馗,沿门跳舞以逐鬼,亦月朔始,届除夕而止,谓之跳钟馗。”这些记载虽然未直接说是驱除虚耗,根据我们所引天启《平湖县志》和康熙《汾阳县志》记载来看,实际上是在除耗。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朋蛇】【蠃鱼】【冉遗鱼】【九尾蛇】
更新时间2010…1…19 12:54:10 字数:752
【朋蛇】
《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飚。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朋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这种中国传说中最为凶残的异兽的雏形,头是红色的,身子是白色的,腹腔中发出牛哞般的声音,每当它在某处出现,某处必大旱。
【蠃鱼】
《山海经》“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蠃鱼生长在邽山的洋水里。鱼有双翼,叫声犹如鸳鸯。平时轻易不出现,一旦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发大水。在渭水河里。
【冉遗鱼】
《山海经》“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①,可以御凶②。”
【注释】
①眯:梦魇。②御凶:辟邪。
【译文】
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这种鱼长着鱼身、蛇头,还有六只脚,他的眼睛形状如同马耳朵,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
【九尾蛇】
古代神兽之一。
九尾蛇:巨蛇,体有鳞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铁碰撞之声。尾端有小孔,会喷射,如枪弹,中者非死即残。《续子不语》有载。
传说中异蛇名。形体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续子不语·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贩纸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纸厂,厂中人曰将落即键户,戒勿他出,曰山中多异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启户玩月,瑟缩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启开而出。行不数十步,忽见群猴数十,奔泣而来,择一大树而上,茅亦上远窥。旋见一蛇,从林际出,身入栱柱,两目灼灼,体甲皆如鱼鳞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声如铁甲。然至树下,乃植其尾,旋转作舞状。每尾有小窍,窍中出涎如弹射树上。猴有中者,者叫号堕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惧,归,自是昏夜不敢出。”
【四灵(四象)】【古代四神】【谛听】
更新时间2010…1…4 21:48:41 字数:5092
【四灵】
①谓四异兽。《礼记·礼运》:“麟、风、龟、龙,谓之四灵。”
②谓四星名。《三辅黄图》卷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③道教守护神。道教本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神护卫的说法,而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古人将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中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后来将二十八宿和四象相结合,形成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说法。其中东方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古人将其想象成龙的形象,因位在东方,按阴阳五行五方配五色之说,东方青色,故称“青龙”。以此有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象”,又称四万四神。一般这四方之神常被运用于军容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满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īú,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
道教兴起后,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其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的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铜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在古时《史记。天宫书》‘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在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在《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在《礼记。礼运》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后世有四灵有麟、四象有虎的习惯。
【四灵与五方五色五行】
四灵,也叫作四象,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
四灵导源于远古神话,起初称为“四象”指水,火,木,金分布四方之象。《易·系辞上》说:“两仪主四象。”两仪即阴阳或天地。在上古,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大区星象是用东龙,南鸟,西虎,北龟蛇(武)四组动物。这四组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盛行,根据《黄帝内经》五行与五色的搭配关系,木=青色,为木叶萌芽之色,火=赤色,为篝火燃烧之色,土=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金=白色,为金属光泽之色,水=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两汉时期,四象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而四象也随即被称为四灵。关系列表如下:
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色青
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色红
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色白
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色黑
中央无极五行属土色黄
【四灵与四时】
四灵依次主理春夏秋冬。
《青龙》
〔青龙〕指青色的龙,青色即苍色,所以又称“苍龙”。东方是青色,占东方的龙故称“青龙”。春天配以东方,其灵物“青龙”代表了春天的生机、万物生长之气。青龙的生气勃勃,就仿佛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
《白虎》
在汉代人们把虎看作百兽之王,相传五百岁的老虎毛色才会变白。所以白虎就成了神物,唯有帝王广施“德政”才能出现。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为西方之神。秋天带有肃杀之气,古时行刑亦多于秋季,称之为秋决。白虎还代表秋天的落寞、肃杀的气氛。
《朱雀》
夏天时候,鸟雀格外活跃,〔朱雀〕即是红色的火雀,因此夏天之灵物为朱雀。朱雀在汉代又称为“朱鸟”,朱雀与朱鸟就是“凤凰”。在古代凤凰为南方赤色的代表,它的别名还有玄鸟、青鸟、鸶鸟、赤鸟等。古人视凤凰为神鸟百雀之王,预示了吉祥、安宁、子孙兴旺,象征着蓬勃腾达。
《玄武》
冬季时候,花草树木不再繁盛,动物亦冬眠,有着收藏之象。所谓〔玄武〕,即黑色的大龟,黑色代表收敛,正好象征这个季节。龟有甲,是武器,玄武之“武”由此而来。玄武是龟蛇合体的神兽,因蛇形如龙,故古人敬蛇并祈祷如龟寿般生命不息……
【四灵与七政二十八动物】
七政者为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四象中二十八星宿以二十八动物命名之。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青色: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箕水豹,尾火虎,房日兔,心月狐;
南方朱雀七宿,红色: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轸水蚓,翼火蛇,星日马,张月鹿;
西方白虎七宿,白色: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壁水蝓,觜火猴,昂日鸡,危月燕;
北方玄武七宿,黑色:斗木豸,牛金牛,女土蝠,参水猿,室火猪,虚日鼠,毕月乌。
【四灵图的组成】
探讨及其繁杂,略,如下:
苍龙=麒+麟;
朱雀=凤+凰;
白虎=貔+貅;
玄武=龟+蛇。
【古代四神】
古代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别称】:四灵、四象、四维、四兽等。
【起源解说】:
四神原本是远古人类崇拜的威武而有灵性的动物神,其起源与原始星辰崇拜有直接关系。上古人们仰望天空将群星划分为若干组团,并赋以人、物或神话的形象,这是中外天文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处于四时分明的自然条件,所以很早就把春天黄昏时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鸟形,谓之朱雀;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谓之青龙;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谓之白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谓之玄武。
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稍后)中,有画着二十八宿和青龙、白虎的漆箱盖。这说明四神二十八宿体系起源甚早。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人们根据其方位,每七宿组成一种动物形象,即四象或“四宫”。其对应关系如下:东宫青龙:角、亢、氐、房、心、尾、箕;西宫白虎:奎、娄、胃、昂、毕、觜、参;南宫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北宫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四神”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为划分天区,制定历法,提供了比较科学的参照。到了后来,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四神“镇四方,避不祥”的守护神职能更为人们所重视,并被赋予了更高的神性。二十八宿也成了崇祀的对象。秦汉时期四神与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已被当时文献如《淮南子》、《史记》等书所系统记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
【青龙】
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形象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总称青龙,又名苍龙。《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青龙东斗星君”为:“角宿天门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驷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鸡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东方龙角亢之精,吐云郁气,喊雷发声,飞翔八极,周游四冥,来立吾左。此外,道教还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青龙者,东方甲乙木水银也,澄之不情,搅之不浊,近不可取,远不可舍,潜藏变化无尽,故言龙也。
【白虎】
白虎原为古老神话中的西方之神,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白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朱雀】
朱雀原为古老神话中的南方之神,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