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5趣味心理学故事-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假的。当然这是要花很多的钱了,不是一般的患者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百万 
富翁十分得意,逢人就夸耀。 
    有一次,这个富翁碰到了作家马克·吐温,见面就问:“大文豪,您能 
猜得出来吗,我的那只眼睛是假的?” 
    马克·吐温耐心端详了一会,便指着他的左眼说:“恐怕这只是假的。” 
    “真被他猜中了,难道我的假眼出现了什么破绽,让人一看便知?”这 
个富翁有些惊异和不安起来,不断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根据是什 
么?” 
    马克·吐温既好气又好笑,他十分平静地回答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 
还有一点点慈悲。” 
    马克·吐温运用“间接中的”思考法,达到了嘲讽富翁的目的。“间接 
中的”思考法是指在思考过程中,考虑如何通过采取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来 
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故事中,马克·吐温回答问题的思路不是个直道, 
如果是直道,应该从假眼装制上回答问题,但他从猜假眼中,另辟了蹊径, 
引入了“慈悲”这一概念,似乎有恭维之意;但慈悲又与“假”相连,这“恭 
维”就很耐人寻味了。 

                             “你胜利了” 
                                     
    1939 年 10 月 11 日,萨克斯向罗斯福总统面呈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一 
封长信,信上提醒罗斯福总统注意纳粹德国把核裂变理论用于军事目的的危 
险,建议美国抢在德国之前研究原子能武器。 
    开始,罗斯福总统看不懂那艰深生涩的科学论述的信件,反应十分冷淡, 
婉言推却了。后来,萨克斯利用第二天总统请他共进早餐的机会,给罗斯福 
讲了一个拿破仑的故事:英法战争期间,在欧洲大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 
海上却屡战屡败。这时,一位美国的年轻发明家富尔顿,向拿破仑建议将法 
国的战船砍掉桅杆,撤去风帆,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可是拿破仑却 
想,船没有风帆能走吗?木板换成钢板,船能不沉没?拿破仑眉头一皱,把 
富尔顿轰了出去。历史学家在评论这一历史时认为,如果拿破仑稍动一下脑 
筋,郑重考虑一下富尔顿的建议,19 世纪的历史就得重写。罗斯福听后沉默 
了几分钟,然后取出拿破仑时候的法国白兰地,斟满了杯子,递给萨克斯说: 
“你胜利了。” 
    显然,萨克斯这位总统私人顾问,运用类比论证法,说服了罗斯福总统, 
批准了“曼哈顿工程”。类比论证法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 
的相同或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一些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萨克斯用拿破 
仑对改制木帆船为铁甲舰的建议置之不理,而使他的海战屡遭失败的历史教 
训,同当时研制原子弹进行类比,由于这两者有相同的属性,就使罗斯福总 
统看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意义。可见,萨 克斯对类比论证的运用是多么的成功。 

                          耳环与项链 
                                  
    很多人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电影。这是根据英国著名侦探小说 
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原作改编的。克里斯蒂写过几十本畅销的侦探小 
说,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有一天晚上,克里斯蒂应邀参加一个晚宴,直到凌晨两点才结束。回家 
时,她一个人走在又长又冷清的大街上。突然,从一根电线杆背后,冲出一 
个高个子男人,手持一把尖刀,向克里斯蒂扑了过来。 
    克里斯蒂问:“你想干什么?” 
    强盗说:“想要你的耳环。把它们摘下来!” 
    克里斯蒂紧锁着的眉头舒展了,她努力用大衣的衣领掩住自己的项链, 
同时,用另一只手摘下自己的耳环,一下子把它们扔在地上,气呼呼地问: 
“拿去吧!现在我可以走了吗?” 
    强盗见她对耳环毫不在乎,只是试图要保护住那串项链,就说:“把你 
的项链给我!” 
    克里斯蒂说:“先生,这一点也不值钱,给我留下吧。” 
    强盗说:“废话,快点!” 
    克里斯蒂的手颤抖着,不情愿地摘下了自己的项链…… 
    当强盗一走,她拾起了地上的耳环。其实。刚刚她用衣领掩住项链,后 
来扔下耳环,全是做给强盗看的。她那条项链只值 6 英镑,而那副金耳环却 
值 980 英镑。 
    克里斯蒂运用了欲擒故纵思考法,保住了价值昂贵的金耳环。欲擒故纵 
思考法是指为了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故意造成一种假象,麻痹对方的警惕 
性,使之放松戒心,从而回避主要的或重要的问题,乘机达到一定的目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纵”后必须“擒”回来,因为“纵”仅仅是手段,是做 
给人看的表面文章,而把它“擒”回来才是实质,才是目的,否则,损失就 
大了,就失败了。 

                            三个裁缝 
                                    
    在伦敦的一条商业街上,住着三个裁缝。有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裁缝 
店的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 
不甘示弱,也在同一天挂出了招牌。招牌上用大字母写着:英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看了后,思考了很久,但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办法。 
    有一天,这个裁缝在街上走,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灵机一动, 
心生一计。几天后,他也在自己的裁缝店的橱窗里挂出了一块招牌,上面写 
的却是:本街最好的裁缝。这个办法果然很灵,许多常到前面两家裁缝店的 
顾客纷纷走进了这家“本街最好的裁缝”店,店老板乐不可支地招呼着顾客, 
忙得不亦乐乎。 
    这三个裁缝,都运用了逻辑划分的知识进行市场竞争,为自己大作宣传。 
划分是明确普遍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它指出普遍概念的邻近几种概念, 
从而使人们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以“命”还债 
                                    
    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晚年贫困潦倒。后来,他在极端贫困的状况下, 
花费了好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想以此改善一 
下眼前窘迫的生活。但是,这本书上市后,销路很差,各大书店几乎无人问 
津。不久,一筹莫展的理查德·萨维奇又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的医术高 
明,才使他转危为安。然而,他却因此欠下了一笔医药费,无法偿还。最后, 
医生也不耐烦了,便亲自登门催债了:“你要明白,你是欠我一条命的,这 
么久了,你对我总该有所报偿吧。”那位医生非常生气地说道。理查德·萨 
维奇大病初愈,身无分文,情急中他说:“这个我明白,为了报答你,我将 
用我的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了他那个两卷本的《理查德·萨 
维奇的一生》。医生看罢,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走了。从此,那个医生再也 
没追着要理查德·萨维奇的医疗费。 
    理查德·萨维奇诡辩论的手法是随意运用概念的灵活性,以一般概念代 
替具体的事物,任意抹煞事物间的价值不平衡性,故意混淆事物的联系关系, 
玩弄概念的游戏,完全是一种无赖的思想和作风。 

                          换一种说法获成功 
                                    
    有一所医院,院长花钱很吝啬。一次护士洗面盆上面的镜子破了,打报 
告请求换一个,但是院长没批。 
    这位护士灵机一动,重写了一份报告,把镜子写成了“人体反映器”, 
院长很快就批准了。 
    美国军方在军人住宿问题上常受到国内女权运动者的批评,说军方重男 
轻女。于是军方把“单身汉宿舍”一律改成“无人陪伴人员宿舍”。果然, 
批评声从此没有了。 
    1840 年 2 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撒克斯·科巴格·戈萨公爵的儿子阿 
尔巴特结婚。他俩同年出生,又是表亲。虽然阿尔巴特对政治不感兴趣,但 
在女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阿尔巴特也渐渐地关心起国事来,终于成了女王 
的得力助手。 
    有一天,两人为一件小事吵嘴,阿尔巴特一气之下跑进卧室,紧闭房门。 
女王理事完毕,很是疲惫,急于进房休息,怎奈阿尔巴特余怒未消,故意漫 
不经心地问:“谁?” 
    “英国女王。” 
    屋里寂静无声,房门紧闭如故。维多利亚女王耐着性子又敲了敲门。 
    “谁?” 
    “维多利亚!”女王威严地说。 
    房门仍旧未开。维多利亚徘徊半晌,再又敲门。 
    “谁?”阿尔巴特又问。 
    “我是您的妻子,阿尔巴特。”女王温柔地答道。 
    门立刻开了,丈夫双手把她拉了进去。这次,女王不仅敲开了门,也敲 
开了丈夫的心扉。 
    上面例举的事例说明,概念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词或词组。同一概念可以 
有不同的词语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同一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概念 
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性,因此,在讨论问题中必须把概念弄明确,同时又必 
须把反映事物的词语掌握好,深入了解概念与词语间的关系。 

                          国王的肖像 
                                  
    古代有一个国王身有两残:缺一目外加少一腿。有一次,这个国王心血 
来潮,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他规规矩矩地画出 
了国王的本来面目——又瞎又瘸。国王看后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这个可恶的画师竟敢把我画得如此丑陋,真是该杀。”于是这个老实本份 
的画师被杀掉了。国王仍不甘心,便又找了第二个画师来给他画像,这个画 
师知道了前边那个同行的悲惨结局,再也不敢照实描绘国王的缺陷了。他在 
画布上画了一个双眼明亮两腿矫健的国王,心想这下国王该满意了吧,不曾 
想国王一见画像大发雷霆,骂道:“你这该死的东西!这难道还是我吗?” 
结果,第二个画师也没有逃出被杀害的命运。这下国王的画师们谁都不敢再 
给国王画像了,没想到有个小画工自告奋勇地说他要给国王画像,这下可把 
画师们着实地吓了一跳。小画工画啊画啊,终于把国王的肖像画完成了。国 
王一见画像,紧崩的脸变得柔和起来,最后他笑了,直夸小画工聪明。 
    原来,这个机灵的小画工既没有像第一个画师那样把国王的缺陷完全表 
现在画布上,也没有像第二个画师那样不顾实际妄加涂彩。机灵的小画工画 
的国王是这样的:侧身骑在马上,残缺的那条腿隐在马鞍的后面,双手举着 
猎枪,眯着一只眼在瞄准,而这只眼正是那只瞎眼。这样一安排,画面上则 
是一个英姿勃发骑马打猎的国王,看不出任何缺陷,可谁也不能说他像第二 
个画师那样改变了国王的本来面目。那个挑剔的丑陋国王这次也毫不吝啬地 
奖励了那个小画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我们要善于学习变换视角的思考方式,不要让旧框框去限制自 
己的思维,总“钻死胡同”,要尽可能地选择新视角,力争看到事物的新侧 
面。 

                          小孔融妙讽陈韪 
                                    
    东汉著名文学家孔融自幼聪明过人,为人恃才傲物,语多讥嘲之辞。在 
他 10 岁那年,他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司棣校尉李膺在洛阳一带极负盛 
名,许多品行端正的读书人都纷纷来到他的门下拜师求学。孔融出于好奇心, 
也非要到李膺家去看看。 
    一天,他来到李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烦你通报 
一声。”李膺听说亲戚来访,不知哪位,便请孔融进来了。入座以后,李膺 
一见是个陌生的孩子,心中奇怪,便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 
孔融很自信地说:“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李耳)。我的祖先 
孔子曾问师于您的祖宗老子。孔李两家多少年来有过多少代的厚交啊,难道 
我们不是亲戚吗?”李膺和在坐的客人对眼前这个小孩的回答非但没有嘲 
笑,反而对他的聪明伶俐而甚感惊奇。 
    一会的功夫,大夫陈韪也来到李膺家坐客。有人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他。 
陈韪不以为然,淡淡地说了一句:“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倒未必聪明!” 
孔融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挫伤,脸上阵阵发热。但他灵机一动,马上面带 
笑容地说:“这么说,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了。”陈韪一听小孔融 
这不软不硬的顶撞,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小孔融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他从陈韪 
的议论中,合逻辑地、恰如其分地引申出陈韪愚蠢的结论。但是导入这个结 
论的前提又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这就使陈韪只能哑巴吃黄 
连,无法辩驳了。 

                            吞  阄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 
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 
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 
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就 
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 
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 
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 
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 
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骗局却被 
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谭振兆吞阄是他机智地运用了另立标准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就 
收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奇效。 

                            死里脱生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一时心血来潮,命一书法家为她的一把心爱的扇子 
书诗一首。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著名的七绝:“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法家的 
字写得浑然天成,慈禧也无可挑剔,可是她发现题诗中竟然漏掉一个“间” 
字。她好不气恼,进而又认为这是对她的不敬,是故意欺她没学问,于是便 
传那个书法家,当场问成死罪。 
    书法家死到临头,忽然想到,我何不重新断句,避开丢掉的那个倒楣的 
“间”(题扇诗是不加标点的)字。他急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奴 
才用王之焕的诗意,新为老佛爷填的词。”并当场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 
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书法家连连叩头,说:“这是奴才苦心孤诣的创作,想必能使老佛爷耳 
目一新……”慈禧听后,觉得是这么回事,如若杀之,可要被人耻笑了。于 
是冷冷地说道:“赐银子压惊。” 
    书法家能从死里逃生,同他临危之际运用借鉴移植思考法是分不开的。 
书法家借鉴词的长短句,重新标点唐诗,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借鉴移植不仅 
要熟悉所研究的事物,而且要了解被借鉴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所包含的相 
通之处,否则就是生搬硬套。 

                       “孔雀为何东南飞” 
                                    
    1935 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 
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作者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 
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动静,旋即又都静了下来,一齐把目 
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 
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 
题近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奇怪的回答:“西北有高 
楼。” 
    这个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