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09-丛桂草堂医桉-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红赤起刺。毫无苔垢。遂易方。用地骨皮。干生地各三钱。麦冬二钱。北沙参一钱。白茅 
根三钱。贝母一钱。枇杷叶一片。一服热退神安。舌色亦淡而无刺矣。接服一剂全愈。 
杨某年近三旬。素有吐血病。遇劳则发。今年五月。因劳役愤怒。血症又作。吐血成碗。发 
热咳嗽。延医服药。始尚小效。继则大吐不止。服药不效。其戚王姓延予治。问其情形。每 
日上午四句钟时。即大吐血。咳嗽有痰。心烦口渴。欲饮冷水。自觉胸博烧热。心胸间喜以 
冷水浸手巾覆之。知饥能食。舌苔薄腻微黄。两手脉数不大。形容消瘦。予谓此暑热伏于肺 
胃 
。热迫血而妄行。欲止其血。当先降其热。热降则血安于其位。不治而自止矣。以玉女煎合 
清燥救肺汤为剂。生石膏四钱。桑叶一钱。干地黄四钱。阿胶三钱。贝母、麦冬、沙参各二 
钱。杏仁一钱。枇杷叶一片。服后觉凉爽异常。腹中雷鸣。心内空虚。身热亦稍平。上午四 
时未吐。至午后始吐。咳嗽痰多。仍以原方加竹叶三钱。栝蒌根二钱。枣仁、柏子仁各四钱 
。接服两剂。血几全止矣。惟精神疲惫。时出冷汗。脉息 大无力。舌上无苔。乃热退而元 
气虚也。况吐血多日。亡血已多。安有不虚之理。易方用生脉散加黄 、熟地、枸杞、枣仁 
、阿胶。接服两剂。汗渐少。能进粥两大碗。惟咳嗽痰中带血。嗽甚则亦或吐一二口。但迥 
非从前之汹涌耳。乃以百合固金汤合千金苇茎汤。出入调治。数日后能起床行走。饮食亦大 
进矣。遂以饮食滋补。兼服琼玉膏而瘳。 
家君自少时即患肺病。咳嗽咯血。必服泻白散及贝母、山栀、麦冬等药数剂始愈。嗣后遇劳 
碌及恼怒时。病即复作。然亦有隔数年不发者。丁未夏月。偶因冒暑发热。而旧病亦复发。 
较前益剧。先是某日夜间。觉喉内有物上溢。以为痰耳。遂咯吐数口。及张灯视之。则皆血 
也 
。由是咯血不已。或纯血。或与痰质混和。精神疲惫。不能起于床。服阿胶、地黄、麦冬、 
贝母、枇杷叶等药小效。饮食亦稍能进。面色如常。身不发热。亦无盗汗口渴等症。脉息亦 
尚平静。遂仍以前方进。讵意次日晚间。血忽上涌。连吐数口。遂昏晕不能言。奄奄一息。 
急以潞党参五钱。西洋参五钱。煎汤进。及参汤服下数分钟。始能言语。谓心内慌慌。周 
身肉颤。语时声音极低。盖元气大虚欲脱也。遂仍以参汤和阿胶、熟地、枣仁、枸杞等药 
煎汤进。并以猪蹄煨汤服。如是调养至十数日。始渐入佳境。而胃纳亦甚佳。每日须六七 
餐。过时则饥。每餐皆猪蹄、海参、鸡子、粥、饭等物。且惟此等滋补品能受。若菜蔬、 
莱菔及豆腐浆等类。皆不堪食。偶或食之。则觉嘈烦易饥。盖亡血之后胃液耗竭。非藉动物 
之脂膏不能填补也。迨一月后。精神渐复。亦能为人诊病。但不能用心思索。每写药方。则 
手颤眼花。行路只能及半里。再远则不能行矣。此丁未年焯由苏州返里。侍疾笔记之大略也 
。其后三年病未大发。精力亦较前康健。辛亥七月。天气酷热。偶因诊事劳碌。病又复发。 
咳嗽咯血。发热口干。服清养药数剂。虽小愈。而精神则殊疲弱。至九月间。武昌革命正在 
进行之时。吾扬居民。纷纷迁避。几于十室九空。家君日闻此耗。惊忧交并。于是病又大作 
。 
接服至十日。血渐少。亦稍稍能睡矣。自是遂以两仪膏集灵膏二方合并。仍制成膏剂。接服 
月余。咯血全止。精神亦大恢复。但微有咳嗽而已。计前后凡服党参斤许。西洋参数两。枸杞 
子斤许。熟地二斤。干地黄、麦冬、阿胶亦各数两。距今已将三年。病未复发。且精神矍铄 
。日夕奔走。为人治病。呜呼。药之功顾不大欤。今编此书。特志崖略于此。以俟高明教正焉。 
曹韵笙先生如君。年三十余。素患肺病及头痛病。每劳怒啖粘腻肥甘等物即发。发则 
头痛目昏。咳嗽喉中如水鸡声。胸闷不饥。舌苔薄腻。寸关脉滑。盖产育已多。脑筋衰弱。 
而又吸阿片。喜肥甘粘食。痰滞阻塞为病也。每次均用桑叶、杭菊、薄荷、杏仁、贝母、桔 
梗、前胡、橘皮等药奏效。今已数年。皆赖此方之力。现悉粘腻肥甘之患。已改用他种食品 
。而病发亦轻。不复如前此之剧矣。 
姚某子六岁。六月间患痢症。里急后重。日夜不休。发热口渴。舌苔黄腻。两脉滑数。用香 
连丸加黄芩、枳壳、槟榔、苡仁、六一散。作煎剂。黄连只用四分。余药亦只用一二钱。一 
剂痢减半。再剂全安。 
张小芬君病痢。下利腹痛。里急后重。困苦不已。脉息滑数。与小 
承气汤合香连丸。加槟榔、木香。服后痛痢俱止。但转为发热胸闷。是里气得通而余病将从 
表解也。乃易方用小陷胸合小茈胡汤。去人参、甘草。加枳壳、桔梗、浓朴。得汗而解。惟 
腹中作胀。不思饮食。舌现白腻苔。复易方用平胃散。加黄芩、苏梗、蔻仁、佩兰、苡仁等 
两剂全瘳。 
夏某子四岁。下痢红白。腹胀身不热。口不渴。舌色淡无苔。脉缓滑。与平胃散 
加白术、木香、砂仁、扁豆等。接服两剂而痊。盖过啖生冷等物。肠胃不能运化也。 
殷某子四岁。下痢多日。手足冷。时出冷汗。脉息小弱。神气疲倦。口不渴。舌无苔。此非 
痢疾。乃阳虚欲脱也。不温则死。乃与理中汤。参、术各用三钱。干姜八分。甘草八分。加 
生姜、 
红枣煎服。一服汗收手暖。下利亦减。接服一剂而安。 
李善门侄女。年二十余。患痢疾。 
医用大黄、槟榔。及三物备急丸数剂。下利益甚。里急亦迫。至于脱肛。每至解大便时。腹 
痛肛坠。困苦异常。乃与补中益气汤。一服而脱肛愈。两服而痢亦止矣。 
滕云路君令堂。年七十余。病痢多日。至于脱肛。精神疲惫。头晕心悸。不能起坐。舌光无 
苔。脉息小弱。与补中益气汤加麦冬、白芍、木香。三剂而痊。 
江某子十五岁。泻利年余。面黄体瘦。食少作恶。舌光无苔。口干头晕。心悸脉细。每日犹 
泻十数次。所泻皆稀粪水。盖泻利日久肠胃中之脂液消亡。昔人所谓下多亡阴是也。与大补 
丸煎。加黄 、赤石脂、麦冬、玉竹。接服两剂。而泻利已减去十之六七。头晕心悸亦平矣 
。再服数日全愈。夫参、 、熟地。为泻痢病最忌之药。盖补滞之品能闭塞肠胃中之病毒致 
人于危。而此独以补药奏功者。虚实异宜也。然亦惟纯虚无滞者。始可纯补。否则又当别论 
矣。 
路某病痢年余。日夜数次。手指清冷。脉息小弱。饮食起居如常。与理中汤加黄 、 
木香、浓朴、白芍。服两剂。痢即止。接服数剂全愈。 
完某子三岁。病后泄泻汗多。口干不欲饮茶。体瘦神疲。咳嗽有痰。小便清。舌色淡。纯属 
虚象。用四君子汤合生脉散。加黄 、花粉。服后汗止泻减。但咳嗽多痰。原方以花粉易贝 
母。接服两剂而安。 
王姓妇年五十余。夏间陡患泄泻。暴注下迫。一日夜二十余次。发热 
口渴。胸闷腹痛。舌苔黄腻。脉数溲热。盖暑湿蕴伏。肠胃中兼有宿滞。火性急速。故暴注 
下迫也。病者闻之叹曰。真名医也。今年家中因财政困难。故将楼下房屋。赁租与人。自居 
楼上。讵知亢热非常。自知受暑云云。遂用黄芩汤加连翘、苡仁、六一散、佩兰、枳壳。一 
剂热退利减。二剂全愈。 
壬子四月。张兆魁君患温病。头痛发热胸闷。舌苔淡黄腻。与小 
茈胡合小陷胸汤。去人参。加浓朴。服后热退闷松。至夜间觉烦懑不适。鼻衄如注。次日清 
晨。速予往诊。血仍未止。诊其脉缓滑不数。扪其身凉如平人。问其苦则但觉心中烧热而已 
。遂易方用干生地五钱。阿胶五钱。麦冬、牛膝、贝母各三钱。茅根五钱。黄芩二钱。梨汁 
一小钟和服。覆杯而愈。此四月十三日事也。至五月初二日。张君又病。咳嗽呕吐。潮热胸 
闷,胁痛。舌苔薄腻。脉滑不数。盖天气骤热。湿秽逼人。而又兼有恼怒郁闷之事。遂酿成 
湿温而兼胃病也。初用小陷胸汤加茈胡、橙皮、佛手。接服两剂。不见功效。而呕吐益甚。 
遂改用旋复代赭汤去人参。加茈胡、黄芩、黄连、青蒿、六一散、苡仁。服后呕吐少平。遂 
仍用原 
方。明日午后复诊。则病患方战栗恶寒。浓被覆之。犹觉畏冷。旋即发热。予谓恐将作战汗 
。否则病将转疟而退也。因仍以原方减轻其剂。至晚间八时。其仆复来延诊。述现下出汗不 
止 
。两手俱冷。举家惶恐。诊之。脉息虚缓有根。惟神气疲惫。懒于言动。问其苦。则曰。心 
内慌慌不宁。盖战汗后元气大虚。能放而不能收也。当以药力助之。用潞党参四钱。生黄 
四钱。枸杞子四钱。炒枣仁四钱。朱拌茯神四钱。甘草一钱。红枣五枚。立遣其仆购药。急 
煎与服。并力戒其家。不可慌乱偾事。服后汗止神安。酣睡一夜。明日复往诊视。则病患方 
坐而食粥。言语几如平人。仍以原方减轻其剂。数日后。张君偕其弟小芬君来予寓诊病。则 
全愈矣。 
张华亭子十五岁。癸丑夏间卧病。服药五剂弗效。延予诊之。病患常觉心内烦杂 
不安。数日未能眠。大便泄泻咳嗽。咳则右胁作痛。身热。舌边红。苔薄白。舌动则现裂 
痕 
。小便黄浊。精神疲倦。脉息 数。阅前服方。则槟榔、枳实、黄连、栝蒌、薤白、生地、 
薄 
荷、桑叶等。盖克削过甚。胃津耗竭。湿热未清。而脑力复受损也。拟方用北沙参二钱。百 
合四钱。枣仁、朱拌茯神各四钱。苡仁三钱。青蒿三钱。佩兰一钱五分。杏仁二钱。枇杷叶 
一片。朱染灯草二尺。作煎剂。服后安睡两小时。心烦定。自觉爽快多矣。大便亦不泄泻。 
食锅巴糕数片。身热亦轻。脉转缓滑。原方去佩兰、杏仁。加鲜石斛三钱。贝母一钱。枸杞 
子二钱。茅根三钱。接服两剂而痊。 
戴姓子甫周岁。壬子夏间。泄泻发热。延幼科治之。服药三四日。病益剧。延予诊之。则已 
喘促不安。目上视。手足抽搐。作舞蹈状。舌光红无苔。面色惨淡。头微热。手足微冷。身 
不热。胸博觉饱满。倏喘倏搐。搐则目上视。无片刻安宁。口渴。与以茶则少安。顷刻又喘 
又搐上视矣。病甚危险。予见其母衣孝服而哭甚哀。盖其父殁才一月也。为之恻然。遂勉力 
治 
之。用四君子汤。党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五分。加干地黄三钱。朱拌茯 
神三钱。扁豆三钱。木香八分。作煎剂。盖以泄泻多日。胃气已虚。而舌光无苔。气喘手冷 
。又为阴阳两虚之证。其手足抽搐而目上视者。则筋无液养。而现脑筋症状。昔人所谓痉病 
是也。姑以此方救其元气。养其阴液。非能必其活也。讵次日清晨。病家遣人来告。谓此药 
服后。即能安眠。喘痉俱止。至夜间两句钟时。解大便一次。胸满遂平。惟神气疲弱。仍以 
原方加枸杞子二钱。麦冬一钱。山药三钱。并令以乳与饮。及以米粥与食。如此调养数日后 
始痊。 
潘锦文子两岁。泻利数日。经幼科医治之无效。遂延予治。手冷汗多。精神疲惫。时作嗳气 
。舌苔薄腻。脉息 滑。此暑湿痰滞之病。治不得法。而胃气受伤也。宜先固正气。用理中 
汤。党参、白术各二钱。干姜五分。加黄 八分。木香五分。服后汗渐少。手转温。接服一 
剂。汗全止。但泄泻发热。口渴欲饮。入暮热甚。舌苔转为黄腻。遂易方用青蒿二钱。黄芩 
、佩兰、桔梗各一钱。枳壳一钱五分。苡仁三钱。滑石二钱。花粉一钱。接服两剂。渴稍平 
。泄泻止。惟夜仍发热。舌苔浓腻而黄。舌尖红。目睛黄。小便清。盖湿热痰滞蕴结上焦。 
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仍宜清轻开化。遂易方用旋复花五分。石菖蒲三分。苡仁三钱。桔梗八 
分。枳壳一钱五分。茵陈一钱五分。连翘二钱。茯苓、六一散各二钱。茅根四钱。服后热较 
轻。舌苔亦退。二便通利。乃于方中去菖蒲、旋复、茯苓、六一散。加山栀、贝母、青蒿露 
、丝瓜络、沙参、枇杷叶。接服两剂。热全退。遂改用沙参、麦冬、百合、花粉、茅根、扁 
豆、苡仁、茵陈、石斛等药。三日而安。凡小儿之病。易虚易实。此病本由暑湿乳滞蕴结上 
中二焦。致泄泻发热。徒以幼科医家。不知此理。犯叶天士之戒。妄以山楂、神曲、黄芩、 
防风、葛根、枳实等消导升散之剂。致胃气受伤。故现汗多手冷。得理中汤而胃气回冷汗止 
。然病究未去。故复转热渴而舌上现黄浓苔。得清轻开化之药。则病去而热退。步骤井然。 
不可稍差铢黍。其舌苔转黄浓。与热渴大作者。实理中汤有以促成之。然非舌苔黄浓。既 
热且渴。则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相违适相成也。又小儿之病。幼科多严禁乳食。不知乳食 
过饱固足增病。而过饥亦能伤胃。此病当热渴苔浓之时。则暂禁乳食。热轻苔退。及出冷汗 
之时。则渐与乳饮。但勿使其过饱耳。饮食起居为看护病患之紧要关键。小儿为尤要焉。盖 
襁褓之儿。饥饱皆不能自言。医家病家。尤宜体贴周至也。 
 


卷四
属性:王姓妇小产后。心慌不寐。发热恶寒。头晕汗多。口干舌苔少。舌尖破皮。脉息虚数。此临 
产时去血过多。气血两虚之象。盖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阴阳俱虚则恶寒发热也。问之 
果下血三日。而胎始堕。胎堕时。又极艰苦。晕厥数次。而体质又瘦弱。遂以补养气血安神 
敛汗之方。一剂而安寐汗收。寒热俱退。能起床行立。进粥半碗。二剂而全愈矣。方用熟地 
、阿胶、麦冬、牡蛎、枣仁、茯神各三钱。干地黄四钱。黄 二钱。红枣三枚。水煎。 
癸丑四月。小码头洪姓妇。年逾二旬。患失血症。小便下血块。大便亦带血。阴户酸坠。甚 
至酸及于心。时时欲尿。精神疲弱。服某医参 等药数剂无效。且腹胀而饮食减少矣。诊其 
脉虚小无力。此血虚而脑筋衰弱之病。殆由房劳过度欤。为制方用熟地、生地、枸杞子、鹿 
角胶、阿胶各三钱。炒枣仁五钱。柏子仁四钱。朱拌茯神五钱。香橼皮一钱五分。白芍二钱 
。煎服。接服两剂。越日复诊。则病已大退。又嘱其服数剂。全愈。 
邮政局邮差某姓妇。产后忽大笑不止。笑声达户外。虽以手掩其口。亦不能止其笑。面色黄 
淡无华。两脉细小。自汗气促。此临盆下血过多。脑无血养。致脑之作用失其常度。殆由平 
日愤郁太过。乃有此变象欤。治法当以补养气血滋益脑髓为主。而一切治标之药。皆不可犯 
也。拟方用熟地、阿胶、枣仁、茯神、柏子仁各四钱。白芍三钱。五味子一钱。党参三钱。黄 
二钱。鸡子黄一枚生冲和服。服后即能安寐。至次日下午。笑复作。盖血液尚亏。一剂之 
药力不足以填之也。仍以原方。服二剂后。笑不作。遂以饮食调补而安。 
三侄德谦生母安氏。今年六月初十日。陡患发热恶寒。手麻胸闷。身困。舌苔白腻。脉息沉 
缓。盖乘凉贪食西瓜过度。冷滞伤胃。而又感冒风寒也。初用藿香正气散煎服。无大效。手 
足俱麻。胸闷作痛。乃于原方加桂枝、丁香、当归各一钱五分。安睡一夜。明日午后。手复 
麻。胸闷作痛。嗳气作恶。舌苔白腻。口不渴。脉沉小缓。手微凉。不发热。盖寒湿之气。 
与痰水阻遏中焦。胃中阳气受其压抑。不能运化如常。其手足麻者。中焦受病。则应于四末。 
脾胃主四肢也。病势殊重。前药尚不免嫌轻。易方以桂枝二钱。浓朴一钱。苍术二钱。吴茱 
萸六分。母丁香、半夏各一钱五分。木香一钱。茯苓三钱。当归二钱。加生姜煎服。先服 
头煎。服后旋即呕出清水涎沫。约有碗许。胸腹窜痛。上下不停。手仍麻。复以二煎与服。 
服后出汗矢气。而痛遂止。能安寐。于是诸病悉除。但不思饮食而已。乃以桂枝汤合平胃散 
。减轻其剂。接服两剂而痊。 
马姓女年二十岁。今年七月患暑病。初由幼科某君延医。用青蒿、六一散、栝蒌、贝母等药 
三剂。又用大黄等药二剂。大便虽通。而病不退。幼科仍主张用大黄。病家不敢从。乃延予 
治。病患午后发热。胸闷不舒。口燥溲热。胸膈间热较他处为甚。舌苔黄薄有裂痕。脉滑兼 
数。盖暑湿蕴伏肺胃。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肠胃。与肺无涉也。治宜轻清开化上焦。则病自 
愈。拟方用杏仁、沙参、贝母、蒌皮各二钱。桔梗一钱。石菖蒲六分。佩兰一钱五分。连 
翘三钱。黄芩、麦冬各二钱。鲜石斛三钱。枇杷叶一片。煎服。明日复诊。述昨药服后。夜间能睡。 
热退。胸闷亦除。但觉饥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去菖蒲、蒌、贝、桔梗、黄芩、杏仁。加丝瓜 
络、天花粉、甘草。两剂而安。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药。叶天士言之最详。此即素问所 
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义。盖不仅指吐法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