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选摘一只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只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只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属于最大最美,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Number:6124

Title:捐诚

作者:青白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北京日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毕钦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小姐,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小姐,在你们国家里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谁给他们付医疗费?”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这个有生以来头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从近乎狼狈的窘态中解脱出来。我们像朋友一样聊起天来。擦完鞋,我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5分也行。”其中一个补充道。当我把加元放到他们胸前的布袋里时,他俩争着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大声说:“谢谢您,非常感谢!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去你们美丽的国家旅游。”一边说一边把一个红白两色的脚印形纸牌别在我的衣服上,并告诉我:其他孩子们见到这个标志就知道你已经捐过了,不会再给你擦鞋了。回住处的路上,我看见许多人胸前都佩着这个小小的脚印。到处都有女孩子冲我们说“谢谢”。我觉得她们的笑容溶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些十字路口处或车站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各种老式军装,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徽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有水仙、石竹、玫瑰及叫不出名字的,一色雪。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微微鞠躬,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我看了一会儿,有人投一两元,有人投几百元,还有人掏出支票填好后投进木箱。那些老军人们毫不注意人们损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纪念二次大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废军人的烈士遗孀,每年一次;认捐的人可谓踊跃,而且秩序井然,气氛庄严。有些地方,人们还耐心地排着队。我想,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正是这些老人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包括他们信仰自由在内的许许多多。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可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感到的只是我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Number:6125

Title:夜阑人静闻星语

作者:柯方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电影月服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希望死后能见到丽贝卡,她和我主演了曾轰动一时的《蝴蝶梦》,但我从未见过她。

  劳伦斯·奥利弗

  要是有这样一位绅士,他总是远远地注视着我,并永远对我充满痴情,那该多好啊!

  英格丽·褒曼

  我的手头早就拥有一张“百万英磅”,可是,为什么我没有影片中那种罗曼蒂克的奇遇呢?

  葛里高利·派克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人们原本讨厌板着面孔的人,而对我却例外。

  高仓健

  《茜茜公主》使我的形象永驻人间,为此我感到幸福,亦感到悲哀。

  罗密·施奈德

  在我逝世时,请为我演奏《魂断蓝桥》的插曲,这并不是因为我主演过这部影片我并非为电影和爱情来到人间,而是为聆听音乐降生到这个世界的。

  费斐丽

  要是我不是明星,那可就糟了,但我现在是明星,情况更糟。

  阿兰·德隆

  如果生活中发生一件纵使我竭尽全力仍无可奈何的事,我就只好任其发展,并对自己说:“怎么样?现在你无可奈何了吧。”

  栗原小卷

  我始终不能理解,当我把《战争与科平》搬上银幕时,我总觉得自己制造了一件赝品一件颇为精美的赝品。

  邦达尔丘克

Number:6126

Title:将军投降以后

作者:费斯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温登瑰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联邦军事天才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是南方人的宠星。无情的战争最后以南方失败而告终,然而投降后的李将军却赢得了更多美国人的爱戴。

  李生于南方弗吉尼亚州,他内心里并不拥护南联盟的黑奴制度,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尽管人们很少认识到黑奴制度在政治、道德上是邪恶的,但我认为它的存在将给白人带来比黑人更多的灾难。”为什么他辞去在美军中的显赫职务而为短命的南方奴隶主而战?理由是:他属于弗吉尼亚,当外乡人去入侵他的故土时,也必须毫不迟疑地去保卫她。也许人们很难对此表示赞同,但很少有人忍心责备他的“愚忠”。

  战争结束了,在阿波马格斯,李将军代表南联邦签字投降,仪式完毕,将军心如铅灌,无言地离开了。战火蹂躏的南方,满目疮痍;残废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等着将军去供养;身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南方却再无部队可指挥。许多骄傲的南方人不甘受耻辱,举家出逃至埃及、墨西哥、南非,他们不愿意,更不忍心让儿女们看到他们的梦想被撕碎的家乡。沮丧与绝望包围了南联邦。

  将军回了家,他穿着战场上磨破了的戎装,人和战马泥迹斑斑。他避开公共场合成千上万爱戴他的人群,默默接受了华盛顿学院院长的职务。当时学院鲜为人知,除了2000元联邦废币外,只有146名学生每人75元的学费可指望。处在绝境中的学院因将军的到来复活了,对它一无所知的富翁们慷慨赞助,两年后学生增加了1倍。而月薪125美元的将军在他的破房子里制订着新的战略,他突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加进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甚至还设了新闻课,这在当时是创举,比后来教育家终于想到设新闻课提前了40年。

  李还是将军,他没把1分钟、一份力用于沮丧,却把南方人从羞辱中拉了出来,又投入了复兴家园的战役。许多不服气的南方兵要进山打游击和北方佬作对,向将军讨计。他说:“回家去,小子们,把毁灭的家园建起来。”他曾告诉惊奇不解的人们:“将军的使命不单在于把年轻人送上战场送命,更重要的是去教会他们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Number:6127

Title:因小失大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广袤千里、丰饶富足的“新大陆”。随后,白人殖民者蜂拥而至,为抢占土地、建立殖民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802年,英国派遣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拿破仓也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而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快船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奇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重要使命,全体出动,一直纵深追入到澳大利亚腹地。

  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开到了,他们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了,而留给他们的只是无穷的懊丧。

Number:6128

Title:世上只有“妈妈”好

作者:丁文礼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书刊导报

Date:1991。2。28

Nation:

Translator:

  历尽磨难洒爱心

  1990年,金秋的黄昏时分,武汉市青山区35街坊一户人家的门前,13岁的小姑娘紧紧搂着3个弟弟妹妹,嘴唇剧烈地颤抖着,还没等说出一个字来,两行滚烫的热泪就把喉咙哽咽住了。

  好一阵,小姑娘才略略平静了一点。她放开弟妹,缓缓来到站在一旁的那位青年女教师跟前。她知道,没有这位好心老师的全力相助,她和她的弟妹们还不知要苦到什么时候,她要向老师下跪行大礼。眼眶中也闪着泪花的老师一把将小姑娘拦住:“林华,要听大人的话,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小姑娘和她的弟妹终于分手了。他们随着各自的新妈妈走了。

  老师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像得到了什么又像失落了什么,木然地久久立在那里。

  这位年轻女教师名叫胡曼莉,35岁,在武汉市钢花中学教英语。

  一个月前,小胡收到一封寄自武昌县湖泗镇的信。信中说,张桥村有一户农家,5年前丈夫一病不起,前些日子妻子又谢世而去,留下了4个孩子,最大的才13岁,最小的仅6岁,家境本来就很差,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写信人是该镇副镇长。他并不认识小胡,只是从报上得知胡曼莉对孤儿十分同情,曾收养了两个孤儿,还因此光荣地出席了武汉市委、市妇联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学雷锋先进人物座谈会。所以,副镇长请胡曼莉为这几个苦命的孩子想想办法。

  按说,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普通老师,明摆着是没有什么办法好想的,回封信,寄点钱,安慰一番也就罢了。可胡曼莉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很重,因为她永远忘不了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

  14岁那年,还是“文革”中最疯狂的时期,小胡的父母被造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牛棚”。为了给父母鸣冤叫屈,小小年纪的胡曼莉逃脱“造反派”的监视,只身偷偷进京告状。一次又冷又饿又乏,使她晕倒在中南海门口,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把她抱进小轿车,带进中南海。老爷爷不仅为她安排了食宿,转送了申诉材料,还谆谆告诫她:“在这个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但好人总比坏人多;小妹妹,你要做好人,不做坏人,对坏人要恨,对好人要爱。”

  1972年,19岁的胡曼莉在农村插队已有好几个年头了,眼看同伴一个个被招回城,而自己却一直让队里那个“土皇帝”压着不放。不仅如此,还一直住在一间危房里。那天,一阵狂风暴雨,房子猝然倒塌,她被埋在废墟里,多亏乡民及时抢救,这才幸免一死。她更加感到绝望,有一天,她悄然走向屋后那片草地,那棵白杨,那根桂在枝丫上的绳索……可当她醒来时,看到的是无数双关切的眼睛。一位老奶奶拉着她的手不断地来回抚摸:“孩子呀,来日方长,好多事情还等着你去做呀。”

  从痛楚、屈辱、绝望中走出来的小胡,终于懂得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也终于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情,需要爱。为了感谢中南海门前遇到的那位老爷爷,为了报答在农村两度把自己从死神那儿解救出来的乡亲,为了铭记许许多多曾经同情、关心、帮助过自己的善良人,也为了使人世间尽量地少一点丑恶,多一点美好,小胡对天发誓:只要还有口气,就要把自己那一腔炽热的情、虔诚的爱,无私地洒向人间。

  如今,孤苦的林华4姊弟渴求的不正是情和爱的慰藉么,尽管一时无法可想,但小胡决心全力以赴,一定要帮助这四个孩子及早摆脱困境。

  她收养了六个孤儿

  接到信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胡曼莉冒雨前往张桥村。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胡曼莉微微靠在丈夫宽厚的肩膀上,思绪一下子飞回到10年前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它带来了一个修长英俊的小伙子。

  “你了解不了解我的情况?”小胡大大方方地看了小伙子一眼,开门见山地问道。

  “我晓得一些。”小伙子倒是显得有点紧张。

  “你和我交朋友,不害怕?”

  “害怕什么?”小伙子被问得莫明其妙。

  小胡盈盈一笑:“有人听说我一点点大就一个人上北京告状,吓得连见面都不敢。”

  “这好嘛,说明你爱父母,相信真理,有胆量。”小伙子一本正经地说,“这有什么好害怕的。说实在的,我倒是有点担心你嫌弃我。”

  “你的情况我也晓得,14岁一个人从农村跑到这里来做工,现在还是一个炉前工,对不对?告诉你,我要瞧不起你,就不会答应和你见面,我只要你真心实意地待人,别的我都无所谓。”

  花谢花开。第二年春天,小胡和这个憨厚老实的小伙子喜结良缘。没有举行婚礼,没有邀请宾客,也没有置办嫁妆,两个人将平时用的东西合在一起便婚事告成。小伙子还有点过意不去,小胡笑嘻嘻地说:“有个窝就行了……”

  胡曼莉想到这里,嫣然一笑。小桂问道:“你笑什么?”小胡说:“我想起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小桂故意问了一句:“现在后悔了吧?”“讨厌,”小胡嗔怪道,“该后悔的不是我,而是你。”小桂笑道:“看来,你还是有点自知之明,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怕你。”“怕什么?”“怕你善心大发,又把这4个孩子带到家里来。去年那两个孩子,我成全了你,再加4个,无论如何也养不起了。”小胡咯咯一笑:“你放心,不会往家里带的,我们只是去看看。”

  汽车跑了3个小时,把胡曼莉夫妇送到了湖泗镇。在镇干部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张桥村。

  副镇长把林华叫到胡曼莉跟前,让林华喊胡老师。林华好似见了久别的亲人,竟脱口唤了一声“妈妈”,扑过来倚在胡曼莉的怀里不住地啜泣。

  小胡鼻子一酸,两股泪水涌出了眼眶。她一边安慰林华,一边把站在林华身后的3个孩子拉到面前。从孩子们那破破烂烂的衣着,那营养不良的面色,那悲悲切切的眼神,小胡深信镇长信上所言句句是实情。小胡忘记了丈夫在车上的嘱咐,甚至忘记了丈夫就在自己身边,当即表示:“4个孩子,我今天都带回去。”

  此刻,雨下得更急更猛,真像是多情的老天爷也被胡曼莉的此举感动得情不由已?!

  “只有星星知我心”

  4个孤儿离开了多灾多难的老家,可是,他们爱的归宿又在哪儿呢?

  胡曼莉一家的确再也无力收养这几个孩子了。小胡想到了育幼院。一联系,育幼院只收7岁以下的孤儿。小胡不得不求助于邻居、朋友、同事。

  这天,宿舍里一位婆婆找上门来,要收林华为女,说自己孤单一人也好有个伴。小胡了解情况后同意了。谁知才去了一天,林华又被退了回来。理由是:“孩子大了,带不亲。”胡曼莉想不通,收养孤儿难道真是为了给自己养老送终?不,不应该如此。当年,她把14岁的斌斌和12岁的燕燕接到家里,想到的只是孩子需要重新得到父母的爱,能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她转念一想人各有求,又何必勉强,于是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我相信这几个孩子还不致于贱到没人要的地步。”

  莎士比亚说得好:“假如用一扇门把一个女人的才情关起来,它会从窗子里钻出来的;关了窗,它会从钥匙孔里钻出来的;塞住了钥匙孔,它会跟着一道烟从烟囱里飞出来的。”

  胡曼莉的才情使她想到,应该依靠新闻媒介来解决林华4姊弟的归宿。她分别给《家长报》等几家报纸写信,公开为4个孤儿“征母”。不久,《楚天周末》、《家长报》相继刊登了她的信。“征母”一事在社会上的反响越来越强烈,要收养孩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世上只有“妈妈”好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要孩子的人当中,固然有许多是出于一片爱心,也难免有个别心术不正之徒。胡曼莉不可不慎之又慎。

  一天,一个操福建口音的中年男子,摸到胡曼莉跟前,假惺惺地奉承了几句之后,便从挎包里掏出几扎面值10元一张的人民币,说4个孩子全给他,这些钱便是送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