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4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一双梦幻般的大眼睛,紧紧注视着年轻的马雅可夫斯基,眼神中充满惊喜、仰慕与期待,她早已被年轻诗人的机智,诙谐和勇敢所打动。这位姑娘是玛丽雅,她正梦想着成为一名雕塑家。

  初涉爱河,俩人发现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马雅可夫斯基珍视与玛丽雅相处的时光,他谈未来主义,谈诗,谈雕塑……,言语间流露出对文学艺术大师们的蔑视和对自己的自负,玛丽雅听了倍感新奇。

  他们就这样谈心,谈情,约会,分手。他们一次次地思念与等待着对方,又为一次次的离别感到说不出的失落。这是爱的烦恼,这种初恋的情感让马雅可夫斯基又兴奋又痛苦,他把这种感情写入他的长诗《穿裤子的云》中。

  马雅可夫斯基感到自己离不开玛丽雅了,他越来越焦急地斯待玛丽雅的到来。可玛丽雅却渐渐变得迟疑不定,似有难言之隐。终于有一天,马雅可夫斯基在苦苦等待了几个小时之后,玛丽雅才静悄悄地推门而入。沉寂了一段之后,玛丽雅支支吾吾地告诉马雅可夫斯基,自己要嫁给别人了。这一震惊的消息使马雅可夫斯基感到自己像死人一般。

  初恋的苦涩使马雅可夫斯基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他的爱被欺骗了。

  毕生的情人

  傲德萨初恋给马雅可夫斯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过了不到一年,他又卷入爱的漩涡,爱上了一位有夫之妇,大他两岁的犹太女子莉丽娅。这是马雅可夫斯基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恋爱,持续了15年之久,直到诗人去世。

  莉丽娅早在几年前就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这个人物,那是在1913年欢迎一位流亡诗人归国的一次聚会上。马雅可夫斯基真正闯入莉丽亚的生活则是在1915年,不过他起初似乎更感兴趣的是莉丽娅的妹妹爱丽莎。

  一天,马雅可夫斯基靠在门框上,为爱丽莎朗诵了长诗《穿裤子的云》。诗人倾吐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哀愁。只见他或狂喜或激怒,或憧憬或绝望,在场的人仿佛时而被抛入狂涛激荡的感情旋流中,时而又置身于阳光明媚的俄罗斯草原。谁也没料到,最受感动的竟是姐姐莉丽娅,她久久凝视着前方,没有说话。她被震撼了,她觉得马雅可夫斯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其他人的诗是那么苍白乏味。而马雅可夫斯基也在莉丽娅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就这样,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两个人热烈地相爱了。

  马雅可夫斯基从那天起,就狂热地爱着莉丽娅,不顾她是有夫之妇,不顾她是犹太人,不顾她比自己年长两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莉丽娅都是他诗中唯一的女主人和第一个读者。他几乎每写完一首诗,甚至每一章,都先大声地朗诵给莉丽娅听,长诗《脊柱横笛》就是这样写成的。他还把许多重要作品都献给了莉丽娅,把献词印在卷头,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对这个女人的深厚感情。

  与莉丽娅的爱情,甚至改变了马雅可夫斯基的生活方式。他面貌一新,不再像以往那样不修边幅、放荡不羁了。1915年9月的一天,两人亲密地依偎在一起,合拍了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马雅可夫斯基一直珍藏着,直到死。

  马雅可夫斯基对莉丽娅的爱是深广的,甚至一天不见,他就感到孤独、寂莫、痛苦。这时他为寻求解脱,只有在诗中默默地倾诉。一次,在思念这位情人时,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挥笔写下了一首饱蘸心血、情意缠绵的诗《献给莉丽奇卡》。诗中写道:“我/没有大海/除了你的爱/……我/没有太阳/除了你的爱。”当他觉得一般的语言已无法形容对莉丽娅的爱时,便常常惊世骇俗地写道:“我吻你一百八十六次”,“我一分钟吻你三百二十万次”。

  莉丽娅是位个性很强,很有事业心的女子。她擅长绘画、雕刻、音乐,写过电影脚本。马雅可夫斯基很有诗人气质,冲动之下,多有令人莫名其妙这举,常使莉丽娅的自尊心受不了。一次,俩人正在大街上散步,马雅可夫斯基突然向她朗诵起爱情诗来,使莉丽娅万分尴尬;还有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在讲演中,当众讲到了他和莉丽娅的私生活,令莉丽娅十分不快;相处日久,他的性格冲突便显露出来,争吵与烦恼是无法避免的了。

  “两个月以后再见面吧!”莉丽娅说。

  马雅可夫斯基再也说服不了她,只好点点头。

  两个月后,俩人又和好了。便经过闭门沉思,双方对今后的生活都有了理智的认识。莉丽娅是有夫之妇,她和丈夫有自己的生活、事业。她的丈夫奥西普也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曾在出版诗集上给过他很大的帮助。马雅可夫斯基对此深感矛盾。1925年以后,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娅的关系有了新的变伦。以互尊互敬为主。但在心中,莉丽娅一直是马雅可夫斯基永远的爱人。即使在后来和别的女人亲密时,马雅可夫斯基也一直爱着莉丽娅,尽可能地给她帮助。在他自杀前的绝命书中,马雅可夫斯基仍声嘶力竭地喊着:“莉丽娅爱我吧!”

  姻缘难成

  1928年10月,马雅可夫斯基在巴黎出席了一位画家在家里举行的聚会。当他走进大厅时,几十双眼睛都转向了这位身材高大、剃着光头的诗人。寒暄间,马雅可夫斯基注意到作家爱伦堡身边有一位苗条的姑娘,她高高的身材,穿着漂亮,秀发下闪动着明亮的眼睛,袒露的手臂和微露的双腿柔嫩娇美,显得十分突出。马雅可夫斯基立刻意识到她就是侨民中众口称赞的美人儿塔吉雅娜。以前,马雅可夫斯基曾通过朋友对她表达过爱慕和敬意,今天,俩人终于见面了。

  诗朗诵照例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节目。完后,他回到塔吉雅娜身边,他唯一关心的是她的反应。塔吉雅娜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睛笑了笑,点点头。马雅可夫斯基明白了,心海翻腾起欣喜的浪花。

  分手时,俩人依依不舍。塔吉雅娜邀请马雅可夫斯基第二天到她家中。在那里,马雅可夫斯基鼓起勇气,说道:“反正有一天,我要带走你,带走你一人……”塔吉雅娜开怀地笑了,向马雅可夫斯基扑了过去。那晚,他们两个人一起待到很晚很晚,尽情享爱着对方的抚爱。

  塔吉雅娜很希望马雅可夫斯基留在巴黎,以便能天天见面,但马雅可夫斯基说他离不开苦难中的祖国;另外,他有一部剧本想回国后完成并上演。

  他们约定第二年夏季见面。临行前,马雅可夫斯基给花店留了一笔现款,让人每周送一篮鲜花给塔吉雅娜,直到他下次回来。每次接到鲜药,塔吉雅娜都如见其人,深深地陶醉。

  在这一年里,马雅可夫斯基想结婚了,他想有个家,他已厌倦了爱的漂泊。他向塔吉雅娜求婚。在同塔吉雅娜的通信中,他已超越了恋爱阶段,进入到婚事的商定和准备中。

  第二年的夏季,马雅可夫斯基把住所收拾得干干净净,他只有一个念头却巴黎与塔吉雅娜就婚事做最后的商定。

  可是答证一直没有消息。一周、两周,他多方询问,没有结果。一再催问,终于有了答复当局不批准他出国。

  这个打击对马雅可夫斯基太沉重了,它破坏了他的生活计划和组成家庭的愿望。他怔住了,这怎么可能?为什么?可一切询问都无回音。

  诗人之死

  在感情的迷乱中,马雅可夫斯基把自己对异性的爱转移到新结识的女演员维罗尼卡身上。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爱,也是他想组建家庭的最后一次失败。

  马雅可夫斯基是在心情最坏,最需要慰藉时与维罗尼卡相亲相爱的。从1929年5月相识,到1930年4月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俩人相处共11个月,这是充满了悲欢与磨难的11个月。

  维罗尼卡21岁,健美如运动员,白净的皮肤衬托着金黄的头发,红嫩的脸颊上长着一对迷人的酒窝。她刚踏入社会,还保持着少女般纯真的心。和莉丽娅一样,她也是位有夫之妇。

  假日,马雅可夫斯基与维罗尼卡相约到郊外赏雪。他们在雪野中尽情地奔跑、追逐、翻滚。休息时,在一块洁白的雪地上,马雅可夫斯基用树枝画了一颗心,心上穿了一支箭。这是爱的标志,他爱她,爱她的纯真健美;她也爱他,爱他的直率、粗野与才华。

  终于有一天,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向维罗尼卡明确提出:要她离开剧院,要她同他结婚,同丈夫离婚。维罗尼卡不忍心就这样同丈夫分手,也不忍心离开自己的事业。她的答复是含糊的。她告诉马雅可夫斯基,她同意与他结婚,但现在却不能。马雅可夫斯基深感苦恼。渐渐地,两人话不投机,常常陷入争吵。

  这是马雅可夫斯基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身体很坏,常常生病。他的心情也很糟,一次次的失恋打击着他,而当时文坛上的官僚们也排挤和歧视他。他只有从爱情中获得拯救,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真正的爱情又那么不易获得,他感到绝望了。

  他想到了死。自杀的念头似乎一直纠缠着他。他同莉丽娅相恋时就两次想自杀,他在诗中也多次写到了自杀这个主题。

  1930年4月14日早晨,是马雅可夫斯基生命旅程的最后时刻。

  马雅可夫斯基把维罗尼卡叫到自己的房间,同她彻底摊牌。马雅可夫斯基让她马上离开剧院,马上同丈夫离婚。

  维罗尼卡苦苦哀求着:“我爱您,将来我一定和您生活在一起。……但我尊敬我的丈夫,我不能不辞而别。我也决不能离开剧院,永远离不开。”

  马雅可夫斯基火了:“噢,是这样啊!好吧,你走开,走开,马上走……”

  “晚上能见到您吗?”维罗尼卡亲切地问。

  “不知道!”马雅可夫斯基显然已下了最后的决心,怒气冲冲地说。

  马雅可夫斯基在屋子里翻弄了一阵,走到写字台前,背向维罗尼卡。维罗尼卡觉得他撕下了台历上的13日与14日。

  “您不准备送我走吗?”维罗尼卡胆怯地问。

  马雅可夫斯基走到她面前,吻她,然后平静、深情地说:“不,小姑娘,你自己走吗……不必替我担心……”

  维罗尼卡刚走出房间,忽听屋内一声枪响。

  当她惊慌地回到屋内时,发现马雅可夫斯基已躺地地毯上,两只胳膊张着,左手还握着勃朗宁手枪,胸口有一片血迹,身上飘浮着淡淡的蓝烟。

  维罗尼卡扑了过去,大喊:“您干吗这样呀?干吗这样呀?”

  马雅可夫斯基像是在望着维罗尼卡,像是要说什么……转眼间,他那双炯炯的大眼睛失去了光泽。

  时针指向10时15分。

  马雅可夫斯基走了,带着他的爱和爱的伤痕,离开了人世。

????

Number : 7398 

Title :戏如人生

作者 :林今开

出处《读者》 : 总第 146期

Provenance :《语文月刊》

Date :1993。

Nation :台湾

Translator :

  一位台湾老人游东京,携介绍函到新宿公寓找到我。我见他鹤发童颜,器宇不凡,不免对他肃然起敬。

  他说明来意,要我介绍一家东京歌剧院,由他购票入场,唯请特准他在散场时到后台参观一下。

  霎时间,他的形象在我眼里缩小了。原来他是个老不修,初到东京,什么正经的不看,但图亲近日本女戏子。但我受人之托,不得不挂个电话给那家剧院,替他订了当晚票位,并拜托票房经理指定一位服务员,在散场时引带这位老者进入后台参观。

  第二天早上,这老人特来致谢辞行。他很得意地说,此次游日,过境签证只限两天,他只能重点考察三个目标,虽很细微,却能由微而窥大,尤其最后一项,得我之助,混入后台,所见所闻,极有心得。

  这时,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也扭正了一些。我问道:“是那三项?”

  “我是个缺德鬼,素来察人观耳后;穿堂过户,乐看人家厨房的抹布;考察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这次我来东京,千街万厦,不在眼里,但看:一、菜篮,二、公厕,三、后台。我首先站在东京旧式菜市场门口,看一个个日本主妇提着菜篮出来,篮中食物相当丰富,尤其种类分配均匀,这是日本最足以自傲的一点;其次,我到新宿高架电车道下面,观察日本人随地小便的集密区,这是日本最丢脸的一面;最后,承你安排到剧院后台参观,使我非常感动,藉此了解日本民族的特质。”

  他的形象再放大了,我急问道:“您看到什么?”

  “昨夜演出《茶花女》悲剧,散场时,我被带到后台去。这时,女主角正由一个老妇扶着走下台来,她仍不停地唏嘘、呜咽着,表情非常悲怆,似乎戏还在上演。那老妇一边替她拭泪,一边安慰道:‘姑娘啊!别再伤心!现在是1980年,戏已经落幕了,我们不在巴黎,在东京,你不是苦命的茶花女,而是日本最幸运的姑娘,你慢慢回过来吧!乖,姑好娘,回过来吧!……慢慢的……’后台这一幕,使我大开眼界,我活在中国社会,惯看‘人生如戏’,昨夜得见‘戏如人生’,非常过瘾,也感慨万千!”

  这里,那老人大大膨胀起来,形同巨人。我再三请他留下长叙,却留不住,他才走到门口,又折回来道:“差一点忘了奉告主人,方才经过你的储藏室旁边,偷看一下,发现有一条抹布不够干净。再见!”

  他的形象终于消失在人海中。

????

Number : 7399 

Title :电话两端

作者 :莫小米

出处《读者》 : 总第 146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93。5。1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他在电话的一端,她在电话的另一端。

  他从早晨开始就准备给她打电话,因为在梦里他已经把这个号码拨过无数遍。但他想,星期天,她一定还没起床。

  好不容易捱到太阳升高,他拎起话筒,但又想,这时她一定在做面膜,不好打搅她。

  心不在焉地翻过几页书,看一看表已是中午,毫无疑问,她已经在用餐了。

  用完餐她或许会午睡,即使她不睡,她的母亲肯定要睡的,铃声大作会把大家都吵醒。

  下午可一定要打电话了,再不打可就晚了。可忽然想起她曾说过,午睡后喜欢静静地坐那么一会儿……

  第二天在厂门口,他遇见了她。她告诉他:昨天,整整一天我都在等你的电话。

????

Number : 7400 

Title :我看见的我的骨头

作者 :唯夫

出处《读者》 : 总第 146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895年11月8日深夜,在德国沃兹堡大学实验室,伦琴教授用一张黑纸把一只真空放电管严严实实地包起来,然后离开了实验室。那只放电管的形状像一只梨,是英国的克鲁克斯教授研制的,能产生微弱的阴极射线,可以利用它研究带负电的高速电子流。

  突然,伦琴教授想起他忘了关闭阴极射线管的电源,便又回到的实验室。一开门,他吃了一惊:黑暗中,一条板凳正发射着一束绿色的荧光!他切断电源,荧光消失了;再接通电源,荧光又出现了!他划着一根火柴,发现板凳上有一块硬纸板。“难道是克鲁克斯管中有某种未知的射线射到纸板上引起的吗?”

  伦琴伸出手掌,在克鲁克斯管前晃了晃,他再吃一惊:离管两米远的一个备用荧光屏上,淡淡的手影中间清晰地显现着他手掌上一节节骨骼的黑影,手动一动,骨影也动一动。

  黑暗中,伦琴大声惊叫:“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但他没有被吓跑。他面对着“魔影”疯狂地寻求事实的真相,十几天没离开实验室。

  他发现了一种光,“我也不晓得是什么光……无以名之,就叫它X光吧……”他这样给他的老师写信说。

  1901年,由于X光的发现,伦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

  科学史称这种科学的发现为“偶然的遭遇”。这种偶然不胜枚举: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做青蛙试验,却发现了电流;英国科学家柏琴用化学方法合成奎宁,却发明了合成染料苯胺紫;诺贝尔将棉胶倒进硝化甘油,不期然发明了烈性炸药;荷兰磨眼镜片的学徒泼斯,在闲玩时摆弄两块镜片,偶然发明了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本来要寻找某种预期现象,结果出现了完全意外的情况,从而导致了伟大的科学发现“偶然的遭遇”已经成为科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

  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能抓住这种“偶然的遭遇”。

  阴极射线管是克鲁克斯发现的,他也曾发现抽屈里保存在暗盒里的胶卷莫名其妙地感光报废了。他找到胶片厂商,指斥其产品低劣。他得到了赔偿,却失去了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不久,伦琴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