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6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幢新楼。

  洒水壶的水柱倾出盆外。

  他看见那幢新楼的第三层的阳台上,站着一个人。

  是个女人。

  是个年轻的姑娘。

  她依傍着栏杆,手撑在栏面上,脚微微踮起。晨风轻拂着她那瀑布似的秀发。

  翌晨,倪雪坤在修剪花枝时,又发现了那个姑娘。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姿态,同样的若似盼企的神色。

  当第三天,他又发现那个姑娘的时侯,他才思考她在那儿干什么。无疑的,她是在欣赏他的花卉,由于角度有问题,妨碍了她的视线,为了寻找最佳角度,她才使自己的俯视变成一种生气勃勃的动态。

  明白了这一点,并不使他感到震惊。

  他有学问,但不属于知识分子范畴;有力气,但不是体力劳动者。一个普通的矿山公司里的普通的资料员。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到有点拘谨的程度。似乎是那一连串一连串的数字和盈箧满屉的各式资料耗尽了他的热情和活力。邻居熟悉他那踽踽的孤影,他却不熟悉生活的笑。那弯泥墙围住了他种的花卉,也框住了这个年逾四十的单身汉的所有希冀。一俟天亮,他就忙碌起来:浇水,施肥,捉虫,修枝,整形。那种旁若无人的忙碌,使他的额头冒出汗珠,眼眸熠熠发亮。手指灵巧,步履轻捷,有一种小伙子般的矫健重现在他的身上。

  一天天过去了。他每天大清早走进园子,一抬头,总会看见那位姑娘。他的花卉有人在观赏。这是姑娘的一双明眸。这么持久,这么专一,这么虔诚,这使他产生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心的撼动。

  一个细雨蒙蒙的黎明,他又看见她候在那里。雨花湿了她的头发和衣裳。她仍在那里踮呀踮呀踮,这种动态在银色的雨丝里添了一分悲凉的色彩,像企盼,更像祈求,使他怦然心动,以至眼角也湿润起来。

  倪雪坤本来就富有恻隐之心,只是坎坷的遭遇才使他的外貌习惯于一种冷酷的表情。此刻,他那颧骨很峭、呆板的缺乏温情的脸上,执著的思纹柔和起来。他在想,该用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让阳台上的姑娘观赏花卉的时侯,不必那么踮呀踮呀踮呀。苦恼又一次在他的那颗近乎麻木的心上滋生。

  苦恼排除了。办法很巧妙,把花盆移置到墙顶上去。倪雪坤为自己能想出这个办法非常得意。

  今天,他摆上一盆白兰花;明天换上麻叶海棠,鹅黄的香水月季,花朵成片的夏鹃,开小黄花的潇洒的雀梅,形似蝴蝶的三色堇,秀巧的小叶迎春,都一一被置上墙顶。只要盛开着的,都被他选中。那古老的壁面斑驳的泥墙顶上,天天有美丽的色彩,奇妙的植形,优雅的花姿。这个已经习惯了孤独的单身汉,他的内心深处,仍然不失别人能赏识他的“作品”的渴望。只不过,他把这种渴望掩盖起来,就像缓缓流淌的河面掩盖着河底的潜流一样。

  有了心的回音。

  有一天,他仔细地朝阳台那边端详,发现她在朝他微笑。不过他又发觉,她的手撑在栏杆上,那双脚仍然在朝上踮。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她还够不到可以怡然观赏的高度?这使他又忧郁起来。于是,他在墙顶置花盆的地方添加了几层砖。这样,置花的时侯,他得用两只骨牌凳叠起来,登上去,才够得到砖头的位置。

  他天天登上那个高度,风雨无阻;她天天出现在阳台上,从不迟误。有一天,他欣喜地发现,她的脚不再踮起,神情是那么自然,那么欢愉,目光抚慰地向下观赏。他甚至还分明听到,夜里,会飘来歌声,那种很年轻的姑娘才会唱得出的脆玲玲的歌,是从那个阳台发出的。

  一天,正当把一串红置在墙顶的砖上,感觉到脚下的凳子悠晃了一下。他跌落下来,发出一阵沉重的声音。他趴在地上,一只骨牌凳压在他的臀部。他没有哼一声,爬起来,掸掸沾在衣上的尘土,嘴边留着苦笑,赶去上班。只是到了晚上,当他躺在床上,他才低声地哼哼唧唧起来。他的膝盖和手肘上,出现了微肿的紫块。

  第二天,倪雪坤身上的疼痛还未消退,又去叠那只凳子。他开始注意置设时的稳度和登攀时的力度。这位业余花匠回家的时侯,步履开始轻快。他的小屋有了变化。灰尘被擦去了,烟蒂被清除了,地上变得光洁,玻璃窗变得明亮。而他的同事们突然发现他刮光胡子后,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漂亮的年轻的下颏。

  天渐渐冷了。

  夜晚,有些花卉要捧进屋子里来。屋子里有炉子、热水瓶、暖杯、电灯,以及棉质的东西;有窗,有门,能抵挡风寒。

  假日里,他在电器商店逗留片刻后,买回一台电唱机。他兴冲冲回到自己的家。唱片在旋转着。一支关于春天、夏天、花朵和泉水的歌。优美的委婉旋律在四壁回荡。他笑了。

  他仍然一清早,就把一盆鲜花置在墙顶上。这一天,倪雪坤把那盆取名“豆蔻年华”的黄色月季,捧上墙顶,一仰首,却不曾见到她。不知为什么,他痴痴地候在小园,很久很久,还是不见她露面。他上班第一次迟到了十分钟。

  第二天,第三天,他仍然不见看花姑娘的倩影。他还是一盆换一盆地等待着她再次露面。

  唱片蒙上了灰尘。他一支接一支地抽起烟来。他尝到了一种比孤独更要痛苦得多的不能言状的怅惘。她怎么啦?一切都不是那么容易想象的。细想起来,他这一生中没有这样地惦念过谁。

  外面的风很凛冽。该拿进屋的花卉,全部搬进了屋,占了整个空间的一半位置。

  屋外飘着雪花。

  冬夜,圣洁、静谧。……

 

 
Number : 8201 

Title :泪洒温哥华

作者 :梁永刚  史玮  黎宛冰

出处《读者》 : 总第 150期

Provenance :北京青年报

Date :1993。8。28

Nation :

Translator :

  午夜12点,记者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从梦乡唤醒,那一端是素不相识的中央乐团合唱团女中音那红:“你知道在国内冷冷清清的合唱团在国外有多轰动吗?你知道我们这些个个被当作‘秋菊’的中国人这次有多自豪吗?”她那激动而急促的声音告诉我们。

  8月21日下午,和平街11区1号楼,原先水迹斑斑被称作“水帘洞”的中央乐团主楼搭着脚手架,穿过泥沙遍地凌乱不堪的楼道,在湿闷的气息里、暗淡的光线下,和着窗外丁当锤声与屋里锈迹斑斑的电风扇的鸣叫,我们五位记者和许多闻讯而来的合唱团员们在一间陋室内一起聆听从一个小录音机内传出的来自大洋彼岸的掌声轰鸣和歌声磅礴,辉煌重温……

  五万美元!救救中央合唱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三届世界合唱研讨会将于1993年8月1日至8月6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举行;兹邀请贵合唱团参加此届盛会;并作专场演出;展示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状况。

  国际合唱联盟主席  萨尔茨曼

  1992年5月,中央乐团合唱队队长李培智拿到了这封邀请信,不由得喜上心头。世界合唱协会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唱音乐资料,可11亿人口的泱泱中国,在其中却无只字记载。如今,中国人终于能够在世界舞台上亮开歌喉,展示自己的合唱艺术,让世界知道中国能够把民族文化与西方音乐艺术融合得至臻至善,这个机会岂能不珍惜?

  然而,闻讯而来的合唱团员们却相顾无言,阵阵寒意袭上心头。因为他们知道,依照国际惯例,去温哥华的旅费是要自付的,但一个40人的团,这笔开支需要50000美元。

  50000美元,如今一家效益稍好的国内企业,就可以信手抛出在电视台大打广告攻势,或者挥手掷下赞助一场流行歌曲演唱会。然而,50000美元,却几乎是整个中央乐团全年财政拨款的一半。让经费刚够开工资、医药费报不了、取暖费没着落的乐团拿出这笔钱,无异于天方夜谭,谁也不敢有这个奢望。向国家伸手,又岂能轻易给捉襟见肘的财政再添负担?

  因为经费拮据,合唱团已经放弃了不知多少次对外交流,由此带来合唱艺术的闭塞和困境,使他们不愿再丢掉这个难得的机会。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从团员至领导,全合唱团的每一个成员几乎都耗尽了精力东奔西跑,遍拜庙门。

  队长李培智和支部书记黄培方千方百计弄到两张票,溜进全国政协委员联欢的人民大会堂,这里有媒介宣传的有品位的经常支持文化事业的声名显赫的企业家。李培智和黄培方慕名而来,四下寻找,但得到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我们的每一笔投资都要收回应有的效益,请问你们的合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效益?”

  在贵宾楼饭店的大堂里,李培智苦苦守候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打网球归来。1985年,在香港“黄河音乐节”上,霍先生曾对中央乐团合唱团的精彩表演大加赞赏,并对李培智说:“以后练好了节目就过来,不要等我们请。”霍先生会不会给合唱团一些支持?

  中午,霍英东先生拿着球拍走进贵宾楼大门。李培智急忙迎上前去:“霍先生,我们是参加1985年香港音乐节的中央乐团合唱团的,您可记得?现在我们有个难处,希望您帮一把。”“好好好。”霍英东接过信连连点头,但未及多说,便被前呼后拥走回房间。这一去就是多日不见回音,李培智赶忙又往香港修书一封,眼巴巴等着消息。

  眼见着几个月一晃过去并无音讯,情急之下,一个团员甚至拿着一沓沓“请支持中国合唱艺术走向世界”的征集赞助书,硬着头皮赧颜羞涩地走入中关村一家又一家公司富丽堂皇的门槛。然而合唱这门艺术知音实在太少,同是嘴上功夫,歌者不是说客,他依然和别人一样,满载失望而归。

  “就是当了裤子也要去!”困境之中,合唱团的一位挚友、台湾的著名指挥杜黑先生不断地给有些灰心的团员们打气:“不参加世界合唱协会组织,大陆的合唱是不会有前途的,不能放过这个机会。”这位曾于1990年打破台湾当局禁令,首先在台湾指挥上演《黄河大合唱》的醉心之士有一个夙愿,就是要让中央乐团合唱团、台北爱乐合唱团和洛杉矶华人合唱团在美国共歌一曲《黄河大合唱》,让华人天下一家的声浪震撼世界。他和合唱团一起,不断在国内国外寻找着机遇。

  “把合唱团送出国门”

  4月4日正午,全国各地的众多听众依然如常打开收音机收听他们喜爱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在久违了的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与清泉流水般的无伴奏合唱声中,他们听到的是秋里指挥的感慨、老合唱团员的哽咽和播音员充满激情的呼吁:“救救严肃音乐!救救合唱艺术!”

  被音乐净化了心灵的人们,不愿意看到曾经震撼自己灵魂的旋律被埋没。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回响起共同的呼声。“祝能赴温哥华参赛!”“祝夺取头奖!”“祝中央乐团万古长青!”一份份汇款,带着感人的附言,从全国各地飞向合唱团。

  1993年4月16日上午,北京正义路2号,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二楼会议室。北京科委和中央乐团合唱团经最后协商,科委决定无偿赞助合唱团12。9万元人民币。

  4月4日科委领导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的广播后,深为中央乐团担忧。

  “世界合唱协会众多合唱音乐资料库中,怎么可以唯独没有11亿人口的中国的合唱资料?”科委同志主动打电话给中央乐团,得知路费筹措依然毫无进展,决定动员下属单位支持合唱团。

  “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贫困一度曾成为新闻的焦点。不少人不解:“我们这么穷,还要给赞助。”然而,在科委各所的动员会上,当《午间半小时》的录音再度响起时,许多人潸然泪下。

  北京科委负责联络此事的裔幼静工程师,大学时代是合唱团副团长。她说:“我们首都科技界年初刚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了北京高科技展览,使加拿大人民惊叹水已。中央合唱团出访同我们一样,也是为国增光,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因为高雅艺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知识分子的爱国心真是一呼百应,21个科研单位一共拿出12。9万元人民币捐赠合唱团。

  让合唱团最难忘怀的,是北京方兴高技术镀膜工业公司总经理蒋雨村,这位工人出身的发明家,50年代就是北京工人合唱团的骨干,他深知高雅艺术与个人业务建树密不可分。从广播中得知中央乐团合唱团缺乏路费后,马上决定:“这个忙,我们要帮!”刚刚起步的公司困难重重,却一下子无条件拨出了45万元人民币的巨款,顿解燃眉之急。

  合唱团不会忘记的知音们有许多:霍英东基金有限公司终于寄来三万美元的支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合唱团提供最优惠价格;郑田颖、王爱平小姐设计了最经济的北美航线;北京银梦时装公司免费提供女演出服;人民美术印刷厂以最低价格最高质量制作画册;远在天涯的海南日报、海南报业房地产股份公司也寄来了款项……

  合唱团终于被送出了国门。演员们几乎是含着泪登上飞机的:“除了音乐,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给他们什么回报。”

  “秋菊”家乡人震撼温哥华

  8月1日,中央乐团合唱团抵达温哥华。当地正在上演《秋菊打官司》,海报在街边处处可见。黄土高坡上的婆姨,便是多数当地人认识中国的全部。走在街头,不时有人对合唱团员投来诧异的眼光,有人甚至询问:“你们真是中国人?你们是不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你们和电影里怎么不一样?你们也穿西服革履?”

  又一批中国偷渡者被获是当地新闻媒介的焦点,歧视与冷遇伴随着这里的每一个黄种人。从机场到住地的路上,便有一个黑人驾车驶过团员乘坐的一辆车,蔑视地指着他们歇斯底里大叫。司机告诉他们黑人在骂脏话,如果还嘴可能遭枪击。于是这几个团员只能默默地听着那夹带着“Chinese、China”的嘶叫……

  别的合唱团住进豪华酒店,我们的团员却只能分散住进义务接待的当地教会合唱团员家里去。几户人一看来的是中国人,掉头就走,接待者只好再央求其他住户再多收几位,于是不少团员连着打了好几天地铺。

  一对台湾老夫妇承担五名团员的接待。男主人手持名单叫着名字,然后把团员拉到他的一座小楼里,打开两间房,分做男女宿舍,面无表情地嘱咐:“这个不许动,那个要小心,这是箱方便面,你们自己开饭。明早要是来不及,你们自己打巴士去。”一位团员告诉记者:“这次真正体会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

  唯有把一切都埋在心里,再化作昂扬的歌声,让别人真正认识中国。

  1993年8月3日下午1时,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合唱团在温哥华市中心圣安德鲁威斯利联合教会首场公演。19位女声与17位男声团员在严良  和秋里的指挥下,让世界55个国家的代表和乐团、200多位世界级的指挥家陶醉在澎湃的旋律之中。

  威尔弟的《弄臣》、古诺的《浮士德》、威柏的《自由射手》这些经典作品选曲,唱来音色美润、收放自如,在场的西方人大吃一惊:“东方人演唱西方歌剧竟能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准!”中国的《乌苏里船歌》、《渔阳鼙鼓动地来》、《等你到明天》的优美旋律是多数听众头一次听到,更让人如醉如痴。现场掌声雷动。

  那对冷淡的台湾夫妇,当天看了演出之后,深更半夜开车去市场,买回大袋的奶粉、葡萄干,又熬了一大锅粥,摘好半筐油桃亲自送到楼上:“你们的歌声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又另开了两间房,“你们该住得舒坦些。”这以后的几天,男主人都是早早起床,开车一路高歌送团员赴演。

  英国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凯伯特·温听完演出一路跟随合唱团,这位自己指挥四个合唱团和两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家感慨良多:“你们的声音和所有国家的都不一样,你们绝对是一流的,我很想做一次你们的指挥。”他要去了《乌苏里船歌》和《告别南洋》等几首曲子,成了合唱团的“发烧友”。

  “中国人所展现的音色,如同中国的古瓷器,坚实而亮丽。”“无懈可击的和声,令人震撼的歌声。”“中国人的艺术水准让人不可思议!”如潮好评难以一一赘述,兹将国际合唱协会在研讨会结束之际提交的有关中国中央乐团合唱团的正式文件内容抄录如下:

  一、中国合唱团与美国、古巴、秘鲁的三支合唱团一起,为本届世界合唱研讨会评出的一流合唱团;二、邀请中国合唱团加入世界合唱协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