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8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在车轮卷起的尘烟中一天天流走……

  可有很多怅然若失的时候,我莫名地想到“妈妈”。有个妈妈该多好啊!她会用她的慈严让我身上少一些匪气、流气和俗气,或许我会被逼着念完高中,甚至上大学,做一个体面的文化人,再谈一场诗香墨浓的恋爱……可从我记事起,我的醉鬼父亲便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我妈死了。

  那个夏天,武汉奇热,许多人直到傍晚才肯出门,所以开夜车的生意特好。我在把一个客人从汉口火车站送达武昌的一条深巷后,决定在这个连路灯也没有的僻静小巷抽支烟歇一会儿。我闭了大灯,打开收音机开始吞云吐雾。突然我发现,有一对母女搀扶着经过我的车向前走去。那女孩一手高举着一个打吊针用的输液瓶,一手用力搀着病中的母亲,口里不时柔柔地安慰着呻吟的母亲。当身着一袭白裙的女孩如天使般消失在黑暗里的时候,我那干涸粗糙了近22年的心突地湿润了。已经是深夜11点多钟了啊!我迅速打开大灯,为她们照亮前程。就在她们快走出巷口的时候,我一踩油门追上她们。我拉开车门对那女孩说:“去医院吗?我送你们,不要钱!”那女孩望着赤着上身的我满脸惊疑,我慌忙套上背心结结巴巴地说:“相……相信我,我……我没有妈妈!”

  那个晚上,我一直陪着她们。直到凌晨3点钟,我才把她们送回到那条小巷深处的家。那个叫小蓉的女孩下车时,一定要付给我钱,我几乎是求着对她说:“小姐,你让我尝一回给妈当儿子的滋味,好不好?”透过灯光,小蓉的脸美丽而苍白。我把烟盒一把扯开,写上我的呼机号,对她说:“你妈有事,随时呼我!”

  从此,我常常会莫名地把车从汉口开到武昌来,甚至拐进那条小巷,只为看看小蓉家的灯是否还亮着。而我的呼机却从未被小蓉呼过,我的心怅然若失。

  大约1个月后的一天,小蓉终于呼响了我的呼机。我救火般飞车赶到,小蓉的妈妈已经昏迷在床。我和小蓉把她抬上车赶往附近的陆军医院急救。在6个小时的漫长的等待中,小蓉哭了又哭。我从她的哭述中才知道,这个女人原来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这个离过婚的不幸女人,其实只是她的初中语文老师。因为小蓉没有母亲,老师便一直像母亲一样关怀着她。小蓉的父亲几年前去世后,便干脆认了这位郑老师做母亲,两人相依为命一起生活到现在。郑老师因为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心脏病已提前退休,而小蓉其时则正在华中理工大学念二年级。

  在医院的长椅上,小蓉如惊恐的小鸟倚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我的心却悲伤而黯淡。如果小蓉不是这般如诗如画的女大学生,我一定会发疯似地追她,用我一身的气力和热血呵护她,然后与她一起侍奉这个病弱而善良的妈妈。可我只是一个鄙俗的“的哥”,在这两个善美的女人面前,我只配打开那扇朝北的车窗,遥看天上那母亲般圣洁的月亮,数那美丽的爱情星斗……1个月后,我开车帮小蓉把郑老师从医院接回。到她家时,我执意把她一直从车上背到床上。就在我为她打开桌上的电风扇时,我突然被她桌上用相框嵌住的一张小孩照片惊呆了:天啊,这张照片竟和我周岁时的照片一模一样!在这张放大的照片的右上角,还有一张郑老师抱着这个小孩的小合影。我的头一下子大了起来,莫非,莫非……

  我一把将小蓉拉至屋外的车上。我问她:“小蓉,麻烦你告诉我,郑老师以前有一个儿子吗?”小蓉说:“有的,还跟你同姓哩!她以前的丈夫是一个长途汽车司机,后来被单位开除了。两人离婚后,那男的从不让她见儿子。他搬家后,郑老师就再也见不到儿子。她每年到了儿子生日那天,总是要大哭一    场……”

  我发疯似地把车开到家,像一头粗暴的小牛一样把在家中酣睡的父亲唤醒。我狂怒地向他吼道:“你告诉我,我妈是不是还活着,是不是?你好狠心呀!你让我做了20多年没妈的孩子,让我和你一样活得粗俗、没用。我恨你!”

  那几天,我像痴了一样,把车开在路上,一个客人也不拉。到了后半夜便把车悄悄开到小蓉的屋前,一边放音乐,一边哭。我是多么想推开这道门去认我的亲妈!可是小蓉的话却像刀子一样逼退着我,让我无法积聚勇气。

  妈妈常对小蓉说起我,说我“抓周”时什么也不抓,就捡了一支大毛笔;说我10个月便会喊“妈妈”;说我1岁半便会唱“小兔儿乖乖,把门开开”;说我现在一定是个聪明而漂亮的小伙,说不准会像她一样能写一手好文章;说朱自清为他的爸爸写了一篇《背影》,三毛为她的妈妈写了一篇《背影》,我的儿子如果跟着我长大也一定会为我写一篇《背影》的……妈妈呀!您的儿子不仅不会写文章,甚至连高中也未念完,如今只是一个因为打架身上留有累累伤痕的“的哥”。一个如此不肖的儿子突然失而复得,这会是您苦难的生命中最悲哀的一页么?

  整整半个月,我没去那条小巷。 小蓉呼了我,见面时,她对我的消瘦和远离一样惊诧。我说:“小蓉,我决定离开武汉去北京。”小蓉急切地问我是不是又跟人打架了,或者做了什么别的蠢事。我说不,说只是去读书,为了写一篇叫《背影》的文章给妈妈,以儿子的名义。小蓉在知道全部真相后,哭了。

  第二天,我让父亲用车把我送到火车站。在把小蓉介绍给父亲时,我嘱咐他对小蓉的呼机务必随叫随到,昔日霸王一样的父亲笑得羞愧而怯然。在火车启动的那一刻,小蓉突然对站在车门口的我说:“等你写出你的《背影》时,我嫁给你!”

  此后的3年,我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做了一名旁听生。我发疯似地读啊,写啊,这里的每个人几乎都被我朝圣般虔诚地请教过。妈妈的《背影》始终像圣母的召唤导引着我卑微的心灵。在我26岁生日的晚上,我在住所的窗前看着天上的月亮,遥想我千里之外的母亲又在捧着儿子的相片哭泣,止不住悲鸣一声:“妈妈——”那一刻,我的文思如千年的枯泉,终于冲透岩层喷薄而出。我终于颤栗着一字一泪地写出了我的《背影》。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妈妈呀!我对虚掷的青春悔过后,才惊觉26年来缺失了对您背影的顾盼啊!”

  我把文章给一位作家看的时候,他竟看得落了泪。我说:“老师,除了刊物,您还能帮我推荐到一家电台么?我妈妈眼不好,我要让她听见儿子的心声!”

  就在北京一家电台决定播出我的《背影》的前一天,我打长途电话告诉了已经参加工作的小蓉,并让她将这个喜讯告诉妈妈。小蓉在电话里高兴得哽咽了,她说:“快些回来,带着你的录音带。只要你想娶我,哪一天都行!”

  我盼归的心像帆一样被风灌得饱满而深情。我终于可以无愧地跪在我的亲娘面前喊妈妈了。我要让她听我深情的《背影》,让她在我和小蓉琴瑟合鸣的婚乐中听我们一起唤她“妈妈”。我要让她的晚年如锦似霞的幸福美满……

  火车驶进武昌站的时候,天色已晚。我的小蓉在淡淡的灯光下亭亭玉立,而我喜悦的脸却霎时凝固在她左臂那道刺目的黑纱上。小蓉哭着说:“在我告诉妈妈,你终于写出了你的《背影》的那天,她太高兴了,她太高兴了……”

  这世界喧嚣的声音一下子清静了,我的心一下子空了。

  当蹲在暗处的父亲把我拉到站外的车上时,我突然从他的手中一把夺过钥匙。我把那辆红色的富康发疯似地启动,加速,加速,在郊外140码的疯狂中,我一遍一遍地哭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可我的悲伤怎么追不上您的背影啊……”

  我的泪飞扬在手上,那里有满满一握的速度,而那寂静的夜却像一出幕落得迅雷不及掩耳的悲剧,把我和狂奔的车永永远远、永永远远地抛在了妈妈消逝的背影之后……

 

Number : 9316 

Title :三十年的重量

作者 :余秋雨

出处《读者》 : 总第 180期

Provenance :文化苦旅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被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在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的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无论如何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挂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Number : 9317 

Title :阿灵顿公墓的喧嚣与寂静

作者 :辛荆

出处《读者》 : 总第 180期

Provenance :看世界

Date :1996。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在美国的100多座国家公墓中,阿灵顿国家公墓最为有名。它占地612英亩,23万余人的骸骨葬于此地。这些人大都是执行公务的牺牲者、20年军龄或军功持有者以及他们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阿灵顿大厦的主人

  阿灵顿大厦由白色的大理石建造,6根雪白石柱顶着钝三角形镶黄边的屋顶,和华盛顿的政府大厦一样是新希腊式的结构,它使人想起其主人——华盛顿总统的继子约翰的孙女婿罗伯特·李将军的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1861年4月21日夜,李将军将自己关在卧房中,太太则在客厅静待,只听到丈夫一夜逡巡的脚步声,卧房的窗口正对着华府,华府正有崇高的使命等待他。德高望重的75岁的老将军司各特向林肯总统建议,由李将军指挥联邦军队,林肯接受了。当时李将军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刚刚退出了联邦。

  4月22日凌晨,他脸色苍白地走下楼梯,手持3封信。一封给国防部长:他辞去联邦军队职务。一封给他敬重的司各特将军:“我将永远记取对你的感激,直到我的坟墓。”同时解释了他无法在南北的对峙中保持中立。他说他听到了“职责”的召唤:“‘职责’是我们语言中最高贵的词,你要尽责,不能多一分,更不能少一分。”这段名言现在就镌刻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廊柱上。第三封信给他的姐姐:“我无法举手来反对我的亲友,我的家园,因此我辞去了军职。我真诚地希望:除非为了保卫我的弗吉尼亚州,我将永远不必拔出我的剑。”他南下至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奇蒙,被任命为少将,统帅弗吉尼亚州的军队。从此作为南军统帅的李将军再也没有回过阿灵顿大厦。

  1863年6月15日,北军从阿灵顿庄园划出200英亩做国家公墓。当内战结束时,16000具尸体在南军总司令李将军太太的玫瑰园的四周找到长眠的所在,以后又将在麻省牺牲的2111名无名士兵迁葬于此。后来当最高法院判定联邦政府向李将军后裔赔偿15万美元时,后裔也只好放弃在阿灵顿的居住权。秋风萧瑟,月华如水,谁还敢与孤魂野鬼为伍?1925年,阿灵顿大厦改称为李将军纪念堂。如今那座纪念大桥一头连接李将军纪念堂,一头连接林肯纪念堂,象征着南北永久的和谐。李将军的信念、人格和军事天才,曾赢得南北双方的赞叹。假如当初他接受林肯的任命,南北战争的历史也许就要重写,虽然他未必后悔当初的决定,但作为败将他一定愧对南方的父老。

  美国首都的设计师

  朗方(1754~1825)——首都华盛顿的设计者。他的墓碑是一张6根石柱支撑的桌子,由纯白大理石雕成。他生于巴黎,曾在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776年来美国参加独立战争,战后被华盛顿任命为总设计师,负责波多马克河畔100平方英里的首都的设计。他的设计有欧洲的色彩,更有自己的独创性。白宫和国会之间的林荫道似乎是巴黎香榭丽舍田园大道的翻版。他宣称:“我设计的不是13个州的,而是50个州的首都。”他脾气太直,一定要别人的私宅为他设计的林荫道让路,结果得罪了达官贵人不算,还同总统发生了顶撞。他终于被华盛顿解雇。解雇后,他又唠唠叨叨要讨还公道:他说设计的劳务费应为9。5万美元,国会只给他3800美元。他客死在朋友的庄园。1909年,华府决定对其墓进行迁葬,并以全套军礼安葬了朗方;1911年立桌形的纪念碑,桌面上刻有当年的蓝图,白宫和国会正是建在他指定的位置。碑石上还有一行字:“工程师——艺术家——军人。”

  死于暗杀的肯尼迪兄弟

  从阿灵顿大厦沿着山坡往下走100米,就是肯尼迪墓。1963年11月11日他就顺着这山坡往下走,四周庄严沉静的美攫住他的心。他不由得叹道:“我愿意永远留在这儿。”没有人会想到这竟然是他对身后事的交代。46岁的总统也绝不会想到12天之后就会如愿。如今他就躺在这儿,同他的太太杰奎琳和夭折的小儿子。1963年11月22日,枪声响起,约翰·肯尼迪倒在太太的怀里。11月25日,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国葬,星条旗覆盖棺木,鸣21响礼炮,步枪齐发,军乐奏响,杰奎琳蒙着黑纱,手拉一双儿女,其步子踩在观众的心上。当天一名英国女记者发回电报:“杰奎琳给了这个国家所缺乏的——庄重。”

  30年后,报刊上还常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