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阿伊达》的总谱,于是人们便将托斯卡尼尼请了出来。只见年仅19岁的托斯卡尼尼放下大提琴走上指挥台,不假思索地挥动乐棒(人们后来称他的指挥棒为“魔棒”),乐声便随之而起。此时,台下男女纷纷起座,始则投以迟疑的目光,稍倾又静静坐下,待一幕演罢,他们不但疑虑全消,并进而欣喜若狂了。四幕大歌剧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顺利演完,而指挥台谱架上那本厚达数百页的《阿伊达》总谱却一页未曾翻动。托斯卡尼尼“一举”成名,戏剧性地开始了指挥家的生涯!
1908年,托斯卡尼尼受聘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在一次演出前,担任歌剧《托斯卡》指挥的斯帕特利诺不慎受伤,托斯卡尼尼挺身而出,结果演出又大获成功。
大都会歌剧院的乐队堪称世界一流,然而,托斯卡尼尼首次与之合作排练就“鸡蛋里挑出了骨头”。那是排练《神界的黄昏》,乐队刚奏出几个小节就被托斯卡尼尼叫了“暂停”。原来,首席大提琴手错把降“B”奏成“A”音了。但那位演奏者对此颇不以为然,并声称许多年来他就一直是现在这样演奏的。面对这一“历史性错误”,托斯卡尼尼深知一时的说服难以奏效,便请他拿总谱来核对。乐谱取来后,只见该处清晰地印着降“B”音。那位自信的音乐家此时方如梦初醒而面带愧色,整个乐队也大为震动,并对托斯卡尼尼惊人的听觉和记忆钦佩不已。
Number:1548
Title:我的早年生活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吴植林
“每个人都是昆虫,
但我确信,
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崇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它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卷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500个锡兵,组织得象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Number:1549
Title:另一种坚持
作者:廖玉蕙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中午,懒得做饭,我到附近一家颇负盛名的牛肉面店,叫了两碗面。伙计看我单身前往却叫了两碗,有些疑惑地问:
“两碗?”
“嗯!两碗!”我笑着回答,没多加解释。
近午餐时分,店里人潮汹涌,想都是慕名前来的。我坐在接近炉火的位置,看着师傅以娴熟的手艺下面、捞面、切牛肉、配青菜,丝毫不被扰攘的顾客所影响,似乎是当创作艺术品般地享受着制作牛肉面的快乐。我在一旁看着,不知不觉也分享了他的快乐。
面来了,伙计端着,又纳闷地问我:
“两碗?”
我取出身旁手提袋里的铝制提盒,刚要把其中一碗倒入,正巧被无意间转过头的老师傅瞧见,突然忙不迭地大声朝我喊过来:
“你这是干什么?”
我一下子被他这样的声色俱厉所吓着了,嗫嚅地回说:
“我提一碗回去呀!”
“为什么不早说?”
“为什么要早说?”
这回,轮到我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了。
“为什么!要真等你把面吃完了,再提这一碗回去,那面还能吃吗?早糊掉了!”
我一听,松了口气,笑着解释:
“没关系,不过带回去给孩子吃的,没关系的!”
“不行!我不管是给谁吃的。我们这个店是有招牌的,不可以这样。这样怎么能吃!如果要带回去,等你吃完了,我再另做一碗。开玩笑,这不是砸我们的招牌吗?”
“可是,我没时间等呀!孩子快放学了。”
“不会让你久等的。保证你一吃完面,正好可以提走。”
我一边享受着牛肉面的美味,一边偷眼打量这位老师傅充满工作热情的身影,我逐渐明白为什么附近面馆林立,而独独这一家口碑最佳,这原是生命里的另一种坚持呀!
Number:1550
Title:小品三则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有个人抱怨他的事情永远做不完。20年来,每天办公桌上全是待办之件:尚未回复的信,未清付的帐单,需要践约的约会,两个星期前就该解决的问题等。他走出去想躲避一下这间乱糟糟的屋子,又看见草还没有刈,树篱还没有修剪。如果能够有一天这些事情都做完了该多好。
随后也就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坐在一个宽敝的房间里,面前是一张漂亮的红木书桌,干净明亮,上面没有会客簿什么都没有。凭窗一望,草地和树篱修剪得非常整齐,样样都弄妥当了。真是如释重负,总算把事情做完了谢天谢地心里恬静,怡然自得。
真的恬静而自得吗?在这个乐园中他想起一个小小问题:现在该做些什么呢?邮差迎面而来,吹着口哨。只招呼一下,没有送信,是出来散步的。“请你告诉我,”他说,“这是什么地方?”
“难道你还不知道吗?”邮差欣然回答,“这是地狱呀。”
三位朋友的启示
我20岁那年,任职的公司突然倒闭,我失业了。经理对我说:“你很幸运。”
“幸运!”我叫道,“我浪费了两年的光阴,还有1;600元的欠薪没有拿到。”
“是的,你很幸运,”他继续说,“凡在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很幸运的,可以学到鼓起勇气从头做起,学到不忧不惧。运气一直很好,到了四五十岁忽然灾祸临头的人才真可怜,这样的人没有学过如何重新做起,这时候来学年纪已太大了。”
我35岁时,一位商业顾问对我说:“不要因为事情麻烦而抱怨;你的收入多就是因为工作麻烦。一般人不需要负什么责任,没有什么麻烦,报酬也少。只有困难的工作,才有丰厚的报酬。”
我40时,一位哲学家告诉我:“再过五年,你就会有重大的发现。就是:麻烦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经常存在的。麻烦就是人生。”
如今我50岁了,回想这三位朋友的启示,真是至理名言。
全能主妇
“你的职业?”问卷询问我。
嫁给一个极好的男人,使我成为妻子;
生了三个美妙的儿女,使我成为母亲;
住在一个需要最后修饰的家里,使我成为一个持家主妇;
烹调家人爱吃的食物和保证小甜饼罐里常满,使我成为厨师;
缝上掉落的纽扣或做衣服,使我成为缝衣女工;
把擦伤的膝盖绑上绷带,或整夜不睡照顾发烧的孩子,使我成为护士;
无数次教导五岁孩子怎样系鞋带或教导三岁孩子怎样扣扣子,使我成为教师;
保证没有未付的帐单和处理日常文牍工作,使我成为秘书;
设法了解婴儿时常啼哭的原因,研究大孩子何以会那样调皮,在第二个孩子特别沉静时就要搞鬼,使我成为心理学家。
我的职业?
我填的是家庭主妇。
Number:1551
Title:活着的滋味
作者:谌容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人民日报
Date:1988。8。20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第一个人说:活得太累了。没完没了的解释,无休无止的小心,成年累月为别人活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同事、为人哥儿们、为人“喽喽”、为人“头头”。看别人的脸色,讨别人的喜欢,避别人的忌讳,给别人以好感。摇旗呐喊,插科打诨,不想笑要笑,哭不出来要哭……累了,太累了。
第二个人说,活腻味了。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乐过了,苦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香酥鸡、肯德鸡、道口烧鸡,大同小异。长城饭店、昆仓饭店、建国饭店,千篇一律。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人生不过如此,该收场了。游戏人生,我够了。你们爱玩儿玩去吧,别拉扯上我。
第三个人说,怎么能这样对待生活!怎么能说活得太累,怎么能说活得太腻?在这大变革的年代,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人生在世,难道就为自己活着!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这容易吗?同志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开放改革,重担就落在你、我、他身上。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后代负责。否则就是犯罪。振作起来啊,前进!
第四个人说,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你是活得有滋有味,轻松活泼。坐着公家的小车,住着公家的小楼,吃着公家的宴会,三天两头上电视,仨月俩月出趟国。你当然可以大谈社会责任感。可你自己呢?你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第五个人说:何必那么激动!你以为当官那么愉快?你以为当官的都活得挺舒坦?没有那事儿。官场不好混。左右逢源,上下照应,按下葫芦起来瓢,没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儿。别瞧着当官的就有气,别瞧着当官的号令就腻烦,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社会责任感吧,他当官的不说谁说?
第六个人说:算了,都别嚷嚷了。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跟人哪能都一样?不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未必没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确实没有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确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未必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个人说:算了,算了,管它呢,反正都得活着。活着就得吃喝,吃喝就是消费,消费就刺激生产。更何况,吃了喝了还得拉、还得撒,拉了撒了就为社会增加了肥料。走,喝二两去。
第八个人说:
Number:1552
Title:共鸣与抗争
作者:周国平
出处《读者》:总第89期
Provenance:书林
Date:1987。7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
在读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时,无论谴责还是辩护都是一种极狭隘的立场,与所读对象太不相称。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鸣,也有抗争。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决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
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3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两种人:一是有非凡记忆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许这两种才能原是一种,能言善辩是以博闻强记为前提的。我自己在这两方面相当自卑,读过的书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谈论起自己的见解来也就只好寥寥数语,无法旁征博引。
不过,自卑之余,我有时又自己解嘲,健忘未必全无益处:可以不被读过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易于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言语简洁,不夸夸其谈,因为实在谈不出更多的东西;对事物和书籍永远保持新鲜感,不管接触多少回,总象第一次见到一样。如果我真能过目不忘,恐怕脑中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太阳下也不再有新鲜的事物了。
近日读蒙田的随笔,没想到他也是记忆力差的人,并且也发现了记忆力差的这三种好处。
4
古来贤哲常论博学与智慧的不同。智慧是灵魂的事,博学是头脑的事,更糟的是舌头的事。西塞罗讽刺这些博学家说:“他们只学来和别人讨论,而不是和自己谈心。”蒙田讽刺在学校里只学得许多死知识的学生说:“他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却只带回一颗膨胀的;他并不把它充实,而只把它吹胀。”
灵魂是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
5
一个人是有可能被过多的文化伤害的。蒙田把这种情形称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伤。
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感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6
有的人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人却只是对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