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6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三天,经过一番高速追逐后,怀特终于在德克萨斯州的里约洪多镇附近被捕。怀特、康纳利、奥勒和威廉斯后来全部被判处了严重绑架勒索罪。

Number:3558

Title:路透和路透社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武汉青年报

Date:1984。12。12

Nation:

Translator:路平

  世界最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是怎样由一位青年人白手起家开创事业的?怎样在资本主义严酷竞争的夹缝里生存发展?路透并非处处可以为我们仿效,然而,这个人物传奇般的故事确实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一

  1848年底,巴黎的哈瓦斯通讯社社长办公室里,进来一个身材矮小的犹太青年。来访者自我介绍说,他叫朱利叶斯·路透,曾经在普鲁士办过一家出版社,因为普鲁士政府对舆论的压迫日见严重,自己的买卖难以维持,因此来巴黎找个职业糊口。他希望能在哈瓦斯通讯社找到一个职务。

  哈瓦斯通讯社看中了路透掌握的英、法、德三门语言,聘请他搜集翻译欧洲各地的新闻。哈瓦斯当时丝毫也没有料到,这个落魄的外国青年路透后来竟成为自己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成为“现代新闻报道的先驱”。

  在当时见过路透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到,这个工作卖力的犹太青年,就象只小白鼠一样活泼好动,片刻也呆不住。尽管如此,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年仅33岁的通讯社翻译,却早已是个颇有经历的年轻企业家了。

  路透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犹太教拉比家庭。13岁时,路透的父亲去世,小路透到开银行的表哥那里寄居。路透从小数学就很出色,在银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于数学变化的汇兑行情给迷住了。他担任汇兑行情业务之后,经常为一个问题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国的外汇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路透结识了大数学家高斯。当时高斯正在埋头研制电报。路透从高斯处获益非浅。他敏锐地看出,这种新通讯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汇兑行情的收发速度。他开始留意电报机的研制动向。这期间他来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并且把自己原来的姓名伊斯拉埃尔·贝亚改成了保罗·朱利叶斯·路透。研究路透社发展史的学者有的认为“路透”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德语词“Rnyter”,意思是“马背上的人”。也就是“强者”的意思。此说正确与否暂且置之一旁,但路透社的徽章上,确实画着身穿盔甲、策马急驰的中世纪骑士,这倒是极富深意的。

  也是在柏林这段时间里,路透结婚了。当时,他29岁,妻子是柏林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利用岳父提供的资金,路透购买了一家书籍出版发行公司的股票,与人合资经营出版业。三年后,路透不堪忍受普鲁士政府对舆论的压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时他胸中已经酝酿着作信息买卖的计划,因此不惜进入当时世界最庞大的通讯社当普通职员。无独有偶,和路透同时进通讯社的还有一个流亡者一个柏林银行家的儿子贝恩哈德·沃尔夫,几十年后,他、路透与哈瓦斯同时成为世界新闻业的三巨头。

  二

  几个月后,路透下决心单干。他看准把欧洲新闻译成法文在法国财界、政界大受欢迎,自己另打旗号办起了一家通讯社,专门提供国外消息。

  尽管买卖已经开张,但是并没有象样的办公室。清理一番后,公寓内路透的起居室就成了编辑部和印刷所。社长、总编、翻译、编辑、印刷工人、校对、通讯、收发等,都由路透一人兼任。路透夫人除了帮助翻译,还要誊写,做饭。当时有位朋友对设在公寓里的这家通讯社作过一番记述:

  “走进路透潮湿的起居室,首先进入眼中的是,发了霉的窗帘和壁炉中未燃尽的炭火,吃剩的饭菜抛在木炭灰上。一看就能想象他们进餐时的匆忙模样。壁炉旁零乱地堆放着纸张,天花板上破烂不堪,挂满蜘蛛网。屋子中央放张大办公桌,桌子底下还搭了个狗窝……看到这一切,一种凄凉感油然而生。”

  路透每天把一大堆法文报刊浏览一遍,从中挑出适合德国人口味的消息,主要是政治和财政金融消息。两口子就这样从早忙到晚,一直坚持到夏天。最后他们实在疲于奔命,在某一天突然搬走了。紧接着,在哈瓦斯工作的沃尔夫也突然去向不明。

  两个月后,也就是1849年10月1日,普鲁士政府架设的从柏林到亚琛之间的电报线正式投入商业使用。亚琛位于德国与比利时的交界处。

  哈瓦斯听到这一消息,认为有利可图,立刻派人前往调查。叫他大吃一惊的是,电报线的两端竟然分别被人捷足先登了。抢了哈瓦斯生意的正是他从前的两个部下。沃尔夫垄断了电报线的柏林端,路透占据了亚琛那一端。他们都从哈瓦斯的通讯社里学会了那个新闻铁律:速报就会有销路。

  路透在亚琛给订户提供的行情情报受到当地好评。为了给商户平等机会,路透想出了个新方法,他把订户召集到一间大房子里,同时宣布消息。

  这时,巴黎到布鲁塞尔之间也架设了电报线,如果有办法加快亚琛到布鲁塞尔之间的传递速度,从柏林到巴黎之间的新闻传递竞争中,路透就要走在前头了。当时的火车从亚琛到布鲁塞尔的170公里路程要花9小时,平均时速只有十几公里。路透果断地转而选择了信鸽这条路。

  每天下午,路透派驻布鲁塞尔的“记者”们把股票交易所的收盘价格和巴黎的最后电报一式三份,绑在三只信鸽腿上放回亚琛。

  在亚琛,路透夫妇和他们13岁的儿子及一个工作人员,捉住鸽子,取出行情复写一份供当地订户用,另一份通过电报拍发给柏林。

  1850年,两条电报线之间170公里的空白被填补起来了,路透又一次面临挑战。他的速报体系已经毫无作用了。路透开始考虑新的出路。

  1851年盛夏,路透夫妇来到英国伦敦。他计划以这个“日不落帝国”的首都为基地,把出售新闻的买卖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在亚琛一年的快讯业务中赚的钱,仅够买卖开张的费用,而生活和经营资金都还没着落。

  1851年10月14日,路透的一家不大的“电报办事处”在伦敦皇家交易所一号正式营业了。这个日子成为现代新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三

  除了社长路透,办事处只有一个12岁的工作人员。路透首先通过刚刚铺设的英法海底电缆,搜集欧洲大陆上的金融消息,然后在伦敦把消息编成“路透社快讯”对外发售。他的服务对象交易所、银行、股票商、投资公司及贸易公司,都热切欢迎路透的服务。

  路透此时决心把自己的顾客由金融贸易界扩大到报界。1858年的俄土战争,继而是下一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给路透显示自己的通讯网提供了机会。

  路透通过自己在东欧和黑海沿岸地区的通讯网,顺利地收到了每天的战争消息。然后他马上派人到交易所宣布这些消息,甚至赶在“泰晤士报”前面。1856年,路透的小通讯员第一个把英法联军攻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消息带到交易所,宣布完这一好消息后,人们把小通讯员抬到高椅子上,并从四面八方往他手中塞钱,把他弄得手足失措。

  到了这个时候,路透向“泰晤士报”展开了攻击。

  路透社曾经数次向“泰晤士报”提出要为它供应纽约金融消息,每次都碰了钉子。

  这一次,路透决心迂回攻击。

  1858年的一天早晨。路透走进《广告晨报》总编辑詹姆斯·格兰特的办公室内。

  “我有一件重要事和您商量一下。您有空吗?几分钟就行?”路透说得既谦恭又自然。

  路透接下来介绍了他的通讯网,他同欧洲各个政府的关系,他能够通过这些关系迅速弄到欧洲的政治经济消息,并说:“现在伦敦的各家报纸都要为发回外电支付一笔高昂的电报费,我打算用低于电报费的价格提供消息,您看怎么样?”一等格兰特点了点头。路透接着为他算了一笔细帐,指出少花的金额数目。并且可以由《广告晨报》免费试用两周。格兰特听后,马上接受了这个建议。

  临走前,路透回头对格兰特说:“如果您们也和《泰晤士报》一样拒绝我的建议,那么我真要打算放弃这个通讯社了。您们接受之后,其它报纸也会仿效的。这样看来,两个星期的免费服务还是划算的。”

  路透毫不做作的爽朗和异乎寻常的坦率,大概是促使格兰特接受他建议的极重要的心理因素。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真如路透估计的,除了《泰晤士报》之外,伦敦所有的报纸都开始采用路透社的电讯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报社派出的记者远远抛在后面。最后《泰晤士报》也不得不与路透社签订合同。攻下这个最顽固的堡垒之后,路透社已经在英国新闻界完全站稳了脚跟。

  四

  刚开始报导美国南北内战消息时,英国的报社与通讯社都是采取下述方法取稿的:当北美大陆的远洋船到达英国南安普敦港口时,各报的蒸气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装有新闻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捞出来,再把木盒里的新闻通过电报发往伦敦。

  为了抢在各报前头发出新闻,路透秘密地把接船点往英国北部移动了500公里,然后悄悄争得地方当局批准,修了一条专用电报线,因此等竞争对手的船只还没接到远洋船,路透的新闻已经发回了伦敦。等别人发电报时,路透的快讯稿已送到订户手中了。

  路透在传递速度上和其他人拉开的距离,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条爆炸性的独家新闻。

  美国林肯总统遭到暗杀后的第二天上午一点半,路透社驻华盛顿记者麦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书的采访记,但是,当天开往英国的轮船已经启航。麦克林不顾一切地赶到海港,雇了一条拖轮,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条班轮,把那条独家新闻装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轮的甲板上。11天后,轮船到达英国,路透的通讯网马上播发了这篇新闻。当时,这件新闻只有一家报纸发了一则短讯,而路透社却发了一篇详尽的暗杀现场的详尽报道。第二天,伦敦各报,包括《泰晤士报》都全文转载了路透社的报道。

  1871年9月,路透的故乡,德国卡塞尔的领主晋封他为男爵,但是路透在社内职工面前仍然如发迹前一样,他经常深夜出现在编辑室里,轻轻叫醒打瞌睡的夜班编辑后,再和颜悦色地离去。每年圣诞节,路透总要把职工和他们的家属请到自己家里设宴招待,自己也参加圣诞晚会,和职工热闹一番。后来这就成了路透社的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

  1875年,60岁的路透退休了。他留给继承人的是一家世界性通讯社,有人说,路透社就应该算作是通讯版的英帝国。

Number:3559

Title:川岛芳子其人其事

作者:冼娟

出处《读者》:总第47期

Provenance:纵横

Date:1985。1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1945年10月11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两个月后的这天深夜,国民党政府北平行营督察处在北平东四九条三十四号逮捕了蜚声一时的金璧辉川岛芳子。

  两年后,1947年10月15日,国民党河北省高等法院首次开庭公开审理金璧辉汉奸案。开庭前一小时,院里院外已挤满了几千人。审讯中,人流不停涌进,法院的门窗玻璃几乎全被挤碎,门槛窗框也有不少被折毁;准备拍摄审讯实况电影的水银灯被挤碎;维持秩序的法警也被挤伤了几个,最后法官也钻到被告席中去了,审判长慌忙宣布休庭。第二天,审判就移到第一监狱中进行,除记者外,一概“谢绝”旁听。与此同时,各报又展开了一场报道这场审讯的竞争。

  出现如此“轰动”的场面是当局始料不及的。那么,这个金璧辉川岛芳子是什么人,居然引起社会各界如此关注?

  扭曲着长大的清朝皇族后裔

  金璧辉的身世要从清朝的真正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说起。皇太极没有把王位传给长子豪格,只给他封了个和硕肃亲王。豪格一生征战,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曾在四川杀了明末农民起义著名领袖张献忠。但豪格生前几度被革去封号,最后被摄政王多尔衮冤死狱中。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才为豪格平反昭雪,其后人不但恢复了肃亲王的封号,还享受了世袭罔替的待遇。金璧辉就是第十代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四个女儿十四格格。她生于1906年,名显。

  末代肃亲王善耆于清末任民政部尚书、镶红旗汉军都统、军谘大臣等要职。善耆非常迷信日本的明治维新,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提倡洋务。在进行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善耆同日本浪人川岛浪速过从甚密,结为金兰之交,并为川岛向清帝奏请了二品官爵和大绶勋章。

  受到善耆如此看重的川岛浪速又有什么背景呢?此人曾在日本外国语学校学过三年中文,通汉语。中日甲午战争时,他在日军中当翻译官。八国联军侵华时,他仍在日军中任翻译官,因为充当侵略军打开紫禁城门和以后西太后、光绪皇帝回北京时的中间交涉者,得到清廷信任。

  辛亥革命后,日本部分陆军军人和以川岛浪速为核心的大陆浪人认为把内蒙和东北三省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时机到了,加紧推行所谓“满蒙独立计划”,急于在中国找一个代理人。善耆正是一心复辟大清帝国这样一种势力的中坚代表人物。两种势力不谋而合,日本的帝国主义势力将善耆视若珍宝,对之关怀备至。

  出于政治活动的需要,善耆决定把自己的第十四个女儿显送给川岛。川岛浪速给显起名良子。良子在日语中与芳子同音,川岛良子被人讹称为川岛芳子,以后便以川岛芳子闻名于世。伪满洲国成立后,川岛芳子随哥哥金璧东起名金璧辉,不知从何时起,她的签名都改为金壁辉了。

  辛亥革命使这位亲王之女从小就经历离乱之苦,失去了皇族可以得到的一切特殊待遇。因而川岛芳子仇恨中华民国,对两位父亲复辟清朝的活动都非常关切和理解。芳子从六岁就跟着川岛浪速,当时以及后来成为日本军界、政界重要人物的头山满、大隈重信、东条英机、近卫文、小矶国昭、福岛安正、本庄繁等人经常出入川岛浪速家,这些政客、浪人、军阀当着中国人也说一些帮助复兴清朝的话,实际上则在策划如何先夺取东北,然后一步步蚕食中国,这一切使川岛芳子形成了仇恨中华民国,一心复辟清朝,彻底依赖日本、为日本服务的复杂思想体系。

  川岛浪速本性是个流氓,为人寡廉鲜耻,毫无信义可言。肃亲王府第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被日本焚毁,辛亥革命后日本政府为更好地利用善耆,答应赔款七十万日元。

  川岛浪速以肃亲王代理人的名义将这笔款子提出,没多久就挥霍一空;同时把善耆的家政搞得一塌糊涂,使善耆家破了产。芳子日渐成人,川岛浪速先是不准她同男子交往,继而提出要将芳子纳妾,并且连续几年纠缠不休;养母又迁怒于芳子,终日冷若冰霜。这时芳子才十五六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开枪自杀,但未死成。伤愈后,芳子开始变得狂放不羁,终于在十八岁时剪了头发,改换为男装男语(日本男、女用语不同)。川岛芳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饱经离乱,周围的人多是些政客、浪人,养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衣冠禽兽,种种因素,使她形成了怪异的性格和变态心理。

  1927年,川岛芳子终于同川岛浪速决裂,回到中国,在北京居住,于1927年底在旅顺同甘珠尔扎布结了婚。婚后的川岛芳子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她一直没有生孩子,这是封建王公家族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她自己已很苦恼,婆母和大小姑子还经常假以词色。芳子在日本多年,习惯于议论政治和社交公开的生活方式,感到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很受压抑,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1929年秋冬的一天,她给丈夫留下一封信,只身出走了。其实她并未走远,就隐居在旅大市。孤身住了一些时,不见甘珠尔扎布来找她,川岛芳子终于对家庭绝望,去日本投奔哥哥去了。1931年秋,她从日本回中国,回丈夫家住了几天,两人便彻底分手。以后川岛芳子终生再未结婚。

  1931年冬,川岛芳子在上海结识了日本陆军驻上海的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这可能是她失足当特务的开始。

  “金司令”的庐山真面目

  根据一些曾接触过金璧辉的人提供的材料,可以说,无论她的国籍定为中国还是定为日本,不管她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她确实参与过危害中华民族利益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是她一生主要的政治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