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8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岁数越大,文字就越严整。看上去,赵树理的文字,好像来得一点也不费力气,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

  第二、赵树理相当细致地描写了农村劳动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却是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的。写东西没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可不成。

  第三、一些零散的事情本来并不相干,赵树理把它们用一条绳那双手套--穿上,有起有落,避了琐碎,颇为巧妙,显出了艺术的手段。

  第四、赵树理没有用任何标语口号去鼓动,谁读了他的这篇作品都会手痒,想干点什么;同时也会觉到懒惰是极其可耻的。这是形象的威力。

  第五、赵树理的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人应该以劳动为享受,手应该见了活就伸出去,带不住手套!创造世界全仗着一双勤劳的手,这就是赵树理细致地、生动地、亲切地通过小故事告诉读者的大道理。

  第六、赵树理知道一大串老农陈秉正的事,假如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手,通过这双手,赵树理让读者看见了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和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不须写一本传记。结论是:用够写一大本长篇小说的材料去写一个短篇。

  老舍谈的这些赵树理创作经验,带有相当的规律性,的确很有启发性。单就第一条来说,在老舍身上就颇为灵验。大约3年之后,老舍自己开始动手写一篇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就是去年发表的那部未完成的遗作《在红旗下》。在这部作品中,人们不难看到:“年岁越大,文字越严整”,很有道理。据评论家们说:《在红旗下》的文字的确流畅而且精炼。可是,老舍在广州话剧会议上承认,写它的时候,真是苦不堪言,几乎每个字都要思索很久,足见他是“字斟句酌,不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么看来,“年岁越大,文字就越严整”真成了规律。

  老舍说完“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之后,写了两句感人的话:“从字里行间,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个最亲切可爱的微笑。”

  老舍和赵树理的友谊是一种非常令人羡慕的友谊。他们两人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叫人看着亲切、温暖、可爱。而赵树理的微笑则是这亲切可爱的标志。

  赵树理是个很有特点的人,他的一身农民气质由始至终都没有变。他的清贫的生活方式,他的特殊的生活习惯,常常成为朋友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好题材。赵树理听戏的时候,两只手从不停止活动,他把一双手的两个食指当鼓锤,敲着椅子,合着乐队的拍子,为演员伴奏,一心一意,身临其境,全神贯注,自己也成了这台戏的成员。赵树理的喝酒方式是华北大车把式的喝酒方式,一路走,一路喝,一个酒铺一杯,一仰脖,一饮而尽,不要任何佐酒的菜,把钱往柜台上一放,一句话不说,出了门,还能赶上往前走了的马车。赵树理非硬板床不能入睡,出国访问,只好锁上门,悄悄地睡在地板上……文人的幽默使这些趣谈显得格外亲昵。每当这种时候,赵树理总是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老舍的眼睛也在眼镜后面闪着光亮。轮到赵树理抒情的时候,不管老舍的客厅多狭,他会扯着嗓子以震耳欲聋的高腔“喊”几段上党梆子,手舞足蹈,拍着大腿。在场的人,先是目瞠口呆,后是笑得喘不过气,直不起腰……何等融洽的气氛啊。

  友谊除了帮助、批评、谅解,体贴,那能没有这些轻松和舒畅呢?

  友谊是需要微笑的。

  10年浩劫破坏了许多人间宝物,就连友谊也被糟蹋得不象样子了。需要鸣不平的时候,不能站出来说话;需要安慰的时候,不能登门问候。人与人的关系轻率地被搞成了敌人关系,为了避嫌,为了划清界限,只好彼此躲得远远的。最好的朋友要伪装成完全陌生的路人。更有少数意志弱者,抵不住压力,为了保存自己而出卖了朋友,搞得人人自危,谁跟谁都不敢说心里话,彼此防着一手。宁折不弯的斗士,为朋友说几句公平真话,往往要付出自己的自由,甚至生命。

  这种时代总算是过去了,真正的友谊又开始复苏。今天,在尝够了孤单、相斗、冷酷的大苦之后,真挚的友谊是多么需要重新倡导一下啊!

  在老舍的话中,“在字里行间,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个最亲切可爱的微笑”,有着何等细腻、何等丰富、何等深厚的感情。人情味儿多浓啊!

  老舍有一次听说赵树理坐公共电车扭了膀子,十分放心不下,让我到老赵那里去看望。我去了,发现他的伤势很重,彻夜疼得不能入睡,回来赶快告诉了老舍。老舍立即打电话给中国文联秘书长,请他马上想办法送赵树理住院治疗。可我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赵树理在山西被打断了肋骨,昼夜不能平卧,在极端痛苦和虚弱的情况下,还被拉着到处游斗,最后竟一头由三张桌子叠起来上面栽了下来……那时,老舍已经无法去护着赵树理了,他已不在人间,活着的老朋友们也都无法护着赵树理了;他们自己同样非常困难。一切都颠倒了,友谊何用?起码的人道何在?相比之下,关心朋友进医院这类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不是格外值得回忆吗?

  几年前,赵树理的女儿来到北京为他父亲的平反奔走,谈到她们母女的窘境,听着无不凄然落泪。赵树理生前没有给他的儿女留下什么钱财。他不是交了党费,就是干脆不要工资。我曾多次代表老舍去过赵树理在北京住过的三处住所霞公府宿舍、煤渣胡同里的南山胡同的小院以及大佛寺街路西的北房。对赵树理的房子的内部装饰可以一言以蔽之四壁皆空。赵树理去世之后,他的老伴和女儿被赶回老家,一无所有。老赵的家乡栽着不少树,已经成林,其中有些是赵树理生前寄钱回来献给家乡人民的。正是这些树救了他的亲人。凭这些树,乡亲们谁也不信那些往赵树理脸上抹黑的胡说,他们接纳了孤儿寡妇。

  听了这些诉说,老舍的那两句话,突然又涌入了我的脑海:“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个最亲切可爱的微笑。”

  今天,可巧,我接到西德福芝克福城寄来的两本新出的德文本,里面有德国朋友最近翻译的赵树理和老舍的小说。看着这些紫红皮的小书,我乐了。

  多好啊,不仅老舍和他的老朋友看到了赵树理的微笑,全国的城乡都像那绿树成荫的山西小农庄一样看到了赵树理的微笑,就连遥远的世界的另一头也看到了赵树理的微笑,那个永远亲切可爱的微笑。

  1980年7月15日于北京

  (原载香港《文汇报》)

  注:本文作者胡青系老舍夫人。

Number:4255

Title:家喻户晓的刘兰芳

作者:宫钦科

出处《读者》:总第2期

Provenance:辽宁青年

Date:1981。4。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哈尔滨工人体育馆里灯火辉煌,座无虚席,4800名听众肃静无哗。评书演员刘兰芳走上舞台,随口道出四句“上场诗”:

  说书来到体育馆,这场节目有特点,

  输赢不用来裁判,看我一个做表演。

  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刘兰芳单凭一张嘴,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说得听众心驰神往,为之倾倒,这是多么巨大的艺术魅力!随着《岳飞传》的广泛流传,刘兰芳的名字家喻户晓。如今,她已成为曲坛上高高升起的一颗新星。然而,世界上任何一位艺术家的成名都不是偶然的,刘兰芳的成功之路,也同样是艰苦曲折的。

  

  小姑娘买票学艺 老演员慧眼识才

  1959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傍晚,辽阳茶馆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原来从鞍山来了一位著名评书演员,姓杨,名呈田。只说得场内几百名听众,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捧腹大笑。这位演员说得正起劲儿,忽见墙角下,端坐着一位漂亮的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听得那般入迷。杨呈田看罢好生奇怪:我说了一辈子书,听众都是些年过半百的“老字辈”,却为何今天来了位小姑娘?散场后一打听,原来是东北大鼓女演员刘茹莲的女儿刘兰芳。她不但会唱东北大鼓,而且还唱得很有滋味。老艺人心头一热,第二天亲自家访,说服了刘茹莲。几天后,经曲艺团老师们考试,刘兰芳成了鞍山曲艺团唯一的东北大鼓学员。

  受真传名家指点严于己书场自责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尽管刘兰芳的妈妈执意反对,兰芳却大步踏上了戏曲艺术的道路。在团内,她跟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学徒,专攻长书;后来,又到沈阳市曲艺团向著名东北大鼓老演员霍树棠学习,专唱短段。三个月后,技艺大有长进,16岁便登台表演。姑娘说书,不免有人说长道短,白眼相看,然而刘兰芳却矢志不渝,非要把书说好不可!有一次,她把“撤水拿鱼之法”(一种兵法),说成了“撤鱼拿水之法”。下台后,没等老师说话,她自己涨红着脸对老师说:“今天我没说好书,罚我自己不吃晚饭!”说完就含着眼泪跑开了。老师知道她一向从严要求自己,也没再说她。谁知,第二天一问,刘兰芳果然没有去吃晚饭。这正是:“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十载功毁于一旦 苦思索老书新编

  刘兰芳的一部《岳飞传》,全国竟有63家电台同时播放,这在说书史上也是空前的,然而,有谁知晓,这是她字字凝心血、句句见真情的心血结晶啊!

  刘兰芳曾学过两种《岳飞传》。那时,老师在台上说,她在台下一字一字地认真往下记。两部书听完,她记下了几万字的书道子(故事情节),也深深地被岳飞这位气壮山河的民族英雄所吸引。她同情岳飞,痛恨奸贼。出徒后,便到锦州、鹤岗等地去说这部书。边说边搜集意见,加工整理,补充“书道子”。

  正当刘兰芳的技艺大有长进、走向成熟的时候,10年浩劫开始了,她被赶到工厂去当酸洗工。今天“横扫”,明天“破四旧”,他爱人吓得偷偷把“书道子”塞进炉坑,付之一炬。刘兰芳得知后,大哭一场。

  1979年春,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找到了刘兰芳,请她重讲《岳飞传》,这一下可把她难住了,教她的两位老师已经故去,书道子已经化为乌有,怎么办?不说吗?不!刘兰芳从秦桧、张邦昌一伙民族败类,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叛国投敌,陷害忠良,荼毒人民,联想到林彪、“四人帮”疯狂迫害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篡党夺权、镇压人民的滔天罪行,加深了对“四人帮”一伙的仇恨。她决心不辜负广大听众的期望,鞭笞邪恶,伸张正义,拼死也要说好这部书!要知道,从长篇东北大鼓到评书,还要做许多加工改编工作,唯一能够参考的只有钱彩的《说岳全传》。刘兰芳白天上班,晚上演出,时间哪里来?只好挤早晚的业余时间。晚上演出回来已经很晚了,等孩子们都睡了觉,她才动笔,常常写到深夜一、两点钟。有时为了思考一个细节,甚至通宵达旦。什么游商店,逛公园,看电影,看戏,她连想都没有想过。甚至连等电车的几分钟,她也不肯放过。

  采众长勇闯新路 酬赏者奇花报春

  有人传:刘兰芳住的是高楼大厦,看的是彩色电视……真的吗?各位有所不知,刘兰芳全家5口人,住房只有十几平方米。3个男孩,大的14岁,小的才6岁。她一天不在家,家里就变成了“花果山”了。刘兰芳每天下班,必须先忙一阵家务,才能整理书。屋小人多,冬天,她把纸铺到炉台上写;夏天,她把饭桌搬到房前的污水沟旁,借着路灯写。蚊子叮,跳蚤咬。一天夜里,由于过度疲劳,她写着写着,趴在炉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已经是午夜两点多钟,她自言自语地用评书的腔调说了句《岳飞传》中的词儿:“男儿当自强”,振作起精神,又继续写了下去。

  刘兰芳的得力助手,是她的爱人王印权,他是鞍山市曲艺团书曲队队长,颇有声望的快板书演员,会表演,能创作。他对刘兰芳很体贴,主动承担家务,给刘兰芳当“参谋”,当“听众”,帮助抄稿。

  《岳飞传》150回,55万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整理改编出来的。

  攀高峰永无止境 见匠心天道酬勤

  曲艺演员有句“艺诀”,叫做“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练不了一张嘴”。曲艺是语言艺术,很讲究“嘴皮子”功夫。为此,刘兰芳常年坚持清晨起来跑步,风雨无阻,然后练“喷口”(嘴皮子),背诵书中的“诗、词、赞、赋”,什么“刀枪赞”、“拳赞”、“美人赞”,一套套背得滚瓜烂熟。别看在电台录音,她一招一式也从不马虎;在家里,她对着镜子反复练,请第一位“观众”爱人提意见,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由于她学习刻苦认真,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嗓音广厚,经说耐唱,气口充足,吐字清晰,似高山流水,时缓时急。表演动作灵活洒脱,自然大方,干净利落。情节进展快,不“卖关子”(故弄玄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兰芳的兴趣很广泛,她酷爱文学,对古今中外的传奇、故事、散文、小说、诗词歌赋,无一不爱。有一天,他爱人买回一本《西游记的故事》,她一直读了个通宵。她更喜欢访古和游览名胜,热心于搜集民间传说、谚语、小调小曲和歌谣等,因而练就了出口成章,即席说书的本领,把《岳飞传》中一百多个姓名不同,年龄不一的人物说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真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装文像文,装武像武”。

  评书艺术传海外 听众来信寄深情

  最近,刘兰芳接到北京大学一位教授的来信,告诉她,有一位美国学者,今年春季来中国,要研究她的说书艺术,并要求能与刘兰芳本人面谈。与此同时,鞍山曲艺团也接到一封来信,说一位居住在日本的华侨,致函国内亲属,要求购买刘兰芳播讲《岳飞传》的全部录音,准备向居住在日本的华侨们播放……

  刘兰芳自播讲《岳飞传》以来,已收到听众来信一万余封。寄信人有工人、社员、教师、学生、店员、干部、边防军战士和海外华侨。有80高龄的老人;有3岁儿童(妈妈把着小手写的),他们写诗、作画、寄照片、赠学习手册……热情洋溢地祝贺她演出成功。吉林省一位听众,寄来祖传治嗓子的秘方,希望刘兰芳保护好嗓子,好为广大听众说书。农村供销社一位采购员来信说,他们全家男女老少7口人,都爱听《岳飞传》,很想见到刘兰芳,希望能得到她的一张照片。并说:“山区没什么好东西,给你邮一个菜板去。”岳飞第36代玄孙,寄来岳氏宗谱,供刘兰芳说《岳飞传》时参考。这正是:攀高涉险精神贵,功夫不负苦心人!

  (原载1981年第4期《辽宁青年》)

Number:4256

Title:神奇的字

作者:高放

出处《读者》:总第2期

Provenance:文汇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走在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骑车人不慎撞着了行人,立即诚恳地说声“对不起!”表示歉意。被撞者虽然余痛未消,却也表示谅解说:“没关系。”倘使骑车撞人者连“对不起”也不愿意说,那么被撞者是决不会说“没关系”的。这样,很有可能会相互横眉竖眼,引出一场舌战,甚至于拔拳相向,引起一阵交通秩序的混乱。同一件事,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结果,足见“对不起”、“没关系”之类语言的重要了。

  这也可以说是文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文明行为看起来似乎是生活琐事,但是,通过这些“小事”,却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反映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

  有一位诗人,把“请”“谢谢”等字眼,称为“神奇的字”。他写道:“如果每个人说话时再带上可爱的微笑,那么,生活将是无法形容的美好!”

  (摘自《文汇报》高放的文章)

Number:4257

Title:略论鼓掌

作者:马国亮

出处《读者》:总第2期

Provenance:大地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一曲既终,四座寂然,或仅有稀疏的掌声。这是在音乐会里经常出现的场面。演奏并非不精采,听众却无动于衷。难怪有个演员抱怨说:“要么鼓掌,要么喝个倒彩也行。闷声不响,教我怎能认识我的水平?”

  20世纪初期,意大利歌唱家拉斯迪格兹唱完一首咏叹调之后,面对台下噤若寒蝉的听众,忍不住大声责问:“怎么啦?”女歌手姗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