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8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众所知,在穆铁柱的身上,终于实现了张凤奎的夙愿,他很快地成为中国球坛上一个名副其实的“铁柱子”。他那得天独厚的高大身躯,劈云斩雾的勇猛冲杀,机警幽默的战术动作,礼貌有素的文明作风,都深得体坛人士的赏识和赞誉。他身上展示了民族的力量和尊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他不但激动了电视屏幕前千千万万祖国的亲人,也疯魔了国际篮坛。

  在一片鲜花和赞誉面前,穆铁柱并没有忘记他的东明故乡和父老,没有忘记他情重如山的张老师。1974年全国甲级篮球联赛之后,他把得到的第一枚金质奖章托人捎给了千里之外的张凤奎。

  举世瞩目的第8届亚运会上,金碧辉煌的曼谷体育大厅里,缓缓地升起了五星红旗,像跃出海平线的一轮骄阳;那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在这异国的空域里。肃立在领奖台下的汗渍未消的穆铁柱,再也无法抑制澎湃的感情,巨大的泪珠沿着长长的面颊滚了下来,他第一次像孩子那样用手捂着脸哭了!

  1980年7月,张凤奎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穆铁柱的身边。他既不是来分享巨人取得的荣誉,也不是来观光巨人婚后的新居,而是带着他浮肿的下肢、肿大的脾脏、低单位的血色素来确诊他的病情。他才50出头,身体就垮下来了,这未免太早了。可是,他并不憾恨,因为他的业余体校正在兴旺之中。巨人用巨大的热情款待了这个可敬的师尊。新婚的妻子王专红为他烹调了可口的菜肴;穆铁柱奔波寻找高明的医师。第一次进北京时张凤奎曾带穆铁柱去参观了故宫、颐和园……今天穆铁柱要联系专车送他游览定陵、八达岭……

  (原载《泉城》,本刊摘自《体育报》,秦生推荐)

Number:4344

Title:老舍自传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人物

Date:1981。3

Nation:

Translator:

  解放前,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这篇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事,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书舟摘自《人物》1981年第3期)

Number:4345

Title:马国光的性格心理调查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人才》杂志今年第1期发表了马国光填写的性格心理调查表,摘要如下:

  马国光,男,48岁,从没有上过学,主要成就歌唱表演。

  幼年对您影响最大的人:6岁时,我从东北扒火车到华北,到处流浪。卖过烟卷,给日本鬼子背过小孩。那孩子只比我小1岁,我天天给他当马骑。住在破庙中和牛头马面为伴。要饭吃,有一次饿得吃牙膏。我经常受毒打,被国民党反动派吊在房梁上打。可是我从小爱艺术,在垃圾箱中捡到一只破口琴,它给我带来温暖,希望。我没有见过妈妈,只是在梦中常常见到妈妈,我想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慈爱的……

  一位日本兵同情我,收留了我。(40年后,终于找到了这位日本义父。他叫山本员夫,现在务农。)

  参加革命后,是老同志田华发现了我,调我去文工团,培养了我……。

  您的几句人生格言或要讲的话:

  (1)为人要襟怀坦白。不能说假话。编假话多费脑子啊!有恩要报恩。爱朋友、恨敌人,才是真正的战士。

  (2)依靠真才实学,不许溜须拍马。自吹自擂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无知。

  (3)艺术是为了人民的享受。为了“名利+金钱+美女”的人,决非真正的艺术家。只有爱观众,观众才会爱你。艺术是属于人民的。我要尽全力把自己和艺术交还给人民。

Number:4346

Title:陈丹青十年磨难

作者:朱建武沈全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青年一代》

Date:1981。3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光芒。

  一群犷悍的康巴人,脸带憨厚的微笑,站立在土墙前。

    陈旧的地毯上,三位母亲爱抚地哺乳着怀中婴儿。虔诚的信男信女正在朝圣。

    ……

  这几段不成系统的文字,实际上是一幅幅描绘西藏人民生活的油画简介。当它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毕业生画展时,曾引起中外同行的啧啧赞叹:“这是中国当代真正的艺术珍品!”

  这些油画出于谁的手笔?是27岁的上海青年陈丹青,“文化革命”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油画系研究生。俗话说:雄才从来多磨难。陈丹青的油画能获得如此赞誉,也是与“磨难”结下不解之缘。

  丹青从小就喜欢游泳、音乐、文学、绘画。可是,当他才4岁时,父亲被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从此厄运降临到这个孩子的身上。

  “史无前例”的风暴,不久就扫到了丹青的家。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小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一句话。还是思想通达的父亲劝他说:“别难过,没有画册临摹,到公园、马路去画。”一次,他父亲打扫卫生时,在垃圾箱拾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彩色浓重的油画,他如获至宝似的品味着,原来这是一位侨居意大利的俄国著名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马上拿回家送给了丹青,丹青又花了几个星期的临摹,竟画得栩栩如生。

  中学还没有读完,小丹青便告别了父母,来到江西宁都插队。白天,他和农民在田间一起劳作,晚上或阴雨天,他便和老乡们闲聊。但是,他从不浪费点滴光阴,一有空隙,便掏出随身带着的抄本,把山村中的人物山川一笔笔记入他的抄本。一年后,油画《在长征路上》便诞生了。这幅油画和他的连环画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在美展展出时,丹青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这一下“出现希望了”!

  不久,他在江西省美术工作者黄兆荣的竭力推荐下,来到省文化工作室“帮忙”。一次,有一个油画爱好者外宾来江西参观,被丹青的油画迷住了,竟称丹青是他的老师,还要丹青给他画肖像。丹青请示了上级,因是外宾,只好答应,只是有个规定:不准主动问话,画时尽量快些。丹青按照指示办了事。人们也许以为荣誉与幸福即将降临到丹青身上,可是等待他的是,送走外宾的第二天,他便被解雇了。无处申诉的遭遇,逼着丹青又回到潦倒的父母膝前。

  南京,龙盘虎踞,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不过,这与丹青无缘。一天,他带着青年油画家陈逸飞等的推荐信,去南京艺术学院拜见陈德曦老师。陈老师想了一个巧妙办法,让丹青到教室里去做一次示范绘画,陈老师请在座诸位,帮助推荐,有一位军区干部女儿黄素宁毅然承诺了。可是没有一个单位肯接纳使用。黄素宁并不气馁,又带丹青去见江苏省美协主席亚明。亚明同志替丹青四处推荐,也无补于事。黄素宁出于对丹青的才干的常识和同情,托人把丹青安置在南京远郊的一个队办企业骨灰盒厂工作。

  1976年的夏天,丹青在朋友家玩,分别已有半年的黄素宁突然来访。姑娘热情地告诉丹青,西藏自治区要物色三名画师帮助筹备美术学习班,征询他愿意去否?丹青一心向往艺术事业,欣然答应了。在西藏,迷人的风光,使久憋在丹青心中的创作欲像洪水似地奔泻而出。他在拉萨,览了布达拉官,又去郊外的寺院、草原、帐篷、森林探秘。他用西藏之行所取得的资料,先后创作了《泪水洒满幸福田》和《进军西藏》等油画,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两次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都被评为优秀作品。

  1978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招考研究生,陈丹青在美术界的前辈支持和鼓励下,以美术爱好者的资历,走上了考场。他的专业考试和论文,受到中央美术学院老师的高度赏识。他被录取了。当他接到通知单的时候,想起他在人生旅途上所历尽的磨难,不禁失声痛哭。是党,使他摆脱了“唯份论”这一恶魔;是人民,支撑着他实现了生平的愿望。两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他把全副精力倾注于油画笔上,在毕业的时刻,他向党向人民交出了“西藏组画”,展出后,竟誉满大江南北,受到中外名家的好评。一颗经历命运考验的新星在我国画坛放射出夺目的光采!

  (原载《青年一代》1981年第3期)

Number:4347

Title:马克·吐温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专业之声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弯·克里曼斯(SamueILanghotneClemens),1835年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地方法官家里。刚生下来时,身体非常虚弱,家里人都担心他过不了第一个冬天,但是他还是活下来了。据马克·吐温的母亲回忆,马克·吐温小时候比他的几个哥哥活泼和调皮得多,他不爱上学,上学时经常逃学,到他家附近的密西西比河边游玩。他常常在河边一坐几个小时,细细地观察着这条大河的一切:神秘的岛屿,缓慢浮动的木筏和静静流淌的河水……他前后共有9次差点沉入河底,被波浪卷走。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逝世了,从此他就离开了他讨嫌的学校。父亲的永别,使年幼的马克·吐温极为悲伤,开始对自己的调皮错误感到内疚。不久,家里人把他送到密苏里的一间印刷厂里当排字工人,希望他能在此学点学问,挣点钱。一天下午,他在哈尼巴尔街上漫步时,捡到了一张被风刮起的废纸。这件事,对他后来的生涯起了极大的影响。这张纸是历史书上掉下来的一页,上面讲的是15世纪初期法国巾帼英雄琼达克的部分生平,谈到她在鲁昂森林里被捕的情况。琼达克的不幸,深深地触动了年仅14岁的马克·吐温的幼小心灵。琼达克是什么人?他不知道。他从未听老师讲过她的故事。但是他非常敬佩这位女英雄。此后,他读遍了所有有关这位女杰的书,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46年后,他写了《忆琼达克》一文。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但文学评论家们却认为,这本书大不如他的其他一些著作好。

  马克·吐温一生中共创作了23部作品,其中以他小时候的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给世界文学宝库增加了光彩。马克·吐温由于在文学上的成就而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等名牌大学的荣誉学位。他是世界上获得稿酬最多的一位作家。甚至在他死后,电影制片厂、广播电台、电视台还继续给他的著作版权付稿酬。

  马克·吐温似乎很不善于利用他那几百万美元的稿酬。他把几十万美元白白花在毫无收益的事业上。最初,他办了一个出版社,1周之内就亏了两万美元。接着,他买了一部根本无用的蒸汽发电机的专利。以后又把更多的钱花在试制印刷机方面,但制造出来的印刷机,只能印刷“马克·吐温”几个字,光这一项就花了他三万美元!此后,有一天,他碰到了阿历山大。格拉哈姆·贝尔,贝尔劝他参加投资研制电话机这一新发明。贝尔告诉他,有了电话机,人们将可从遥远的地方通过电线谈话。马克·吐温听后不禁大笑,以为贝尔也许神经失常了,人怎么能通过电线谈话呢?!假如当时马克·吐温愿意拿出哪怕只是500美元参加投资的话,后来肯定会成为百万富翁。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按贝尔的要求给了他笔经济援助。

  1893年,马克·吐温58岁时,负债累累。但他没有变卖家产而是发奋写作,到世界各地讲学,通过这个方法来偿还债务。当时他身体不好,而且非常讨厌讲学,但他还是出国讲学了5年,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他每到一个地方讲学,听讲的人总是蜂拥而来,座无虚席,甚至挤得水泄不通,容纳不下。

  在爱情问题上,马克·吐温可说是一帆风顺的。他在见到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奥莉薇亚之前,已先被她的照片所倾倒。这事发生在他前往圣城之行中。有一天,他到他的朋友查理士·朗顿的房间作客,看到了他的妹妹奥莉薇亚的照片,马上就对这个姑娘产生好感,认为她可以作自己的终生伴侣。他反复多次到他这位朋友的房间,专门去端祥奥莉薇亚的照片。数月后,马克·吐温在纽约的一次晚宴上见到了他钟爱的姑娘,奥莉薇亚邀请他到家里作客。马克.吐温求之不得,欣然前往,到了那里,就不想离开。为此,他串通奥莉薇亚的马车夫搞了个小计谋:把将要送他回家的马车车座弄松,使车一走动,他就会连同车座一起摔下来。安排好后,他就收拾行李,假装同主人握手告别,然后跳上马车,挥手再见。马车夫扬鞭驱马,马匹迅跑。果然,正如他们所计划的那样,车座掉了下来,马克·吐温被摔昏了。奥莉薇亚的父母一片惊慌,马上把马克·吐温抬进屋里,让他卧床休养。马克·吐温一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受什么伤,童年时,他就经常这样摔倒过。他的愿望果然实现了。在这两周中,护理他的就是奥莉薇亚,她称他为“亲爱的阿哥”,他则叫她“亲爱的莉薇”。直到34年后,奥莉薇亚逝世时,马克.吐温也没有改变对她的这个昵称。

  奥莉薇亚帮助马克·吐温修改文稿。傍晚,他把稿子放在床边,她在睡觉前,认真地翻阅这些稿子,删改一些她认为不恰当的词句。不论她如何修改这些稿件,马克·吐温从未提出过异议。

  马克.吐温对自己的文稿非常细心,他不允许他的助手触动自己的手稿。通常,他用粉笔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划明界线,不许任何人越过。

  到了70岁,马克·吐温感到自己已进入古稀,该安度晚年了。他定做了14套白色衣服和100条白色领带,从此直至逝世,他从头到脚,全身银装素裹。

  1835年,马克·吐温诞生时,天上出现了哈雷慧星。此星每75年出现一次。马克·吐温希望在自己临终之前,能再次见到这颗慧星。他的愿望果真实现了!1910年,马克·吐温瞑目之夜,哈雷慧星又放射了它的光芒。

  (原载《专业之声报》,谢峰摘译)

Number:4348

Title:我和周恩来的会见

作者:卓别林

出处《读者》:总第4期

Provenance:《卓别林自传》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正当朝鲜危机紧迫,全世界人都十分焦灼地注视着那极端险恶的局势时,中国大使馆打来了电话,问我是否可以在日内瓦为周恩来放映《城市之光》,周当时是决定和战的关键性人物。

  第二天,总理邀我们去日内瓦和他共进晚餐。我们临去日内瓦之前,总理的秘书来电话,说总理阁下可能被一些事情耽搁住,因为会议上突然出现了重大事件(这是一条很不完整的报道),届时我们不必等候他,稍迟他会出席的。

  没想到,我们到达那里,周恩来已经在他寓所的台阶上等候我们。和世界上其他各地的人一样,我也急于要知道会议上发生的事件,于是向他请教。他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一切都和平地解决了,”他说,“是5分钟前解决的。”

  我以前听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讲到30年代共产党人如何被迫转移,深入中国内地,已经分散的少数军队,如何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又被组织起来,然后沿途重振军威,转向北京。那一次进军,为共产党赢得了6亿中国人民的拥护。

  那天晚上,周恩来向我谈到了一件毛泽东奏凯进入北京的动人故事。100万中国人去欢迎他。在那巨大的广场尽头,搭了一个高15英尺的大台,他从台后面登上阶梯,刚一出头来,100万人就掀起了怒涛般的欢呼,随着他的身躯全部出现,欢呼声越来越高。当征服了中国的毛泽东看见了这样一大群人时,他站定了一会儿,接着就突然双手捂着脸哭了。

  周恩来曾经和毛泽东一同参加了那一次横贯中国的著名的长征,备尝艰辛和痛苦,但是我望望那张神采奕奕的英俊的脸,不禁感到惊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