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33-针灸资生经-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针四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止七七。炷如大麦。忌同。 
明下云、在耳下二韭叶陷中。灸三壮。又云、耳下曲颊骨后。千云、一名机关。在耳下八 
分。小近前。 

针灸资生经第一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属性:r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pf…f10。bmpr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明堂此有 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 
。当中指下陷中。甲乙经云、只可针五分。此膊井脉、足阳明之会。乃连入五脏气。若刺 
、则令人闷倒不识人。即速须三里下气。先补不泻。须臾平复如故。凡针肩井。皆以三里下 
其气。大良。灸七壮。明云、针四分。先补而后泻。特不宜灸。针不得深。深即令人闷。 
若妇人胎落后微损。手足弱者。针肩井立瘥。灸乃胜针。日灸七壮。止一百。若针肩井。必 
三里下气。如不灸三里。即拔气上。 
明堂即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胜针。日灸七壮。至百壮罢。则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 
其说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后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央。针八分。灸三壮。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中。灸五壮。针寸半。明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 
日灸三壮至七壮。禁针。针则倒悬。一食顷乃得下针。针入四分。泻之勿补。针出始得正卧 
。忌同。下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两行骨陷中。灸一壮。(铜云∶云门在巨骨下夹气户旁 
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气户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 
铜人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两叉骨间。明堂下经亦同。但明堂上经云、巨骨一穴。在 
心脾 
骨头。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头亦异。岂其所谓一穴在心脾头者。非巨骨耶。不然 
、即是误写二字作一字。肩胛为心脾也。 
会二穴。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针七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 
(素注∶臂前廉肩端。)肩 二穴。在膊头骨肩端两骨间陷宛宛中。举臂取之。灸七壮。至二 
七。以瘥为度。若灸偏风不遂。可七七壮。不宜多。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 
灸不畏细也。刺即泄肩臂热气。唐库狄钦患风痹。手足不得伸。甄权针此穴。令将弓箭射之 
。如故。明云、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不及针。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壮。增至二 
七。若灸偏风不随。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细。若刺风 风 风病。当其火艾。不畏 
细也。忌同。(千云∶肩头正中两骨间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举臂取之。针七分。灸三壮。明云、五壮。 
肩贞二穴。在肩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针五分。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后。举臂有空。灸五壮。针五分。 
俞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针八分。灸三壮。素在肩 后。举臂取之。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九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针六分。灸三壮。明上云、一壮。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属性:r背俞部中行十三穴pf…f11。bmpr 
大椎一穴。(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 
(明云∶日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云、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则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 
以异也。但铜人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诸经皆同。惟明堂下经云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 
在第一椎下。不应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经误写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经。亦言陶道穴 
在大椎节下。与铜人合。足见其误写上字作下无疑矣。 
陶道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五壮。针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针五分。灸七七壮。明云、五壮。下云、三壮。 
神道在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灸七七壮。止百壮。小儿风痫螈 。可灸七壮。明云 
、针五分。灸三壮。下云、五壮。 
灵台在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经阙疗病法。出素问。 
至阳在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筋缩在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脊中一名神宗。在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针五分。得气即 
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节间。(下经治小儿疳脱肛。) 
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灸三壮。明云、在十二椎下节间。下云、 
十一椎下。 
铜人云、悬枢在十三椎节下间,明堂上经作十二椎节间。下经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 
十一 
椎下。不应悬枢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误矣。考之素问。亦与铜人同。当以铜人为正。明堂 
上经亦误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节下尔。 
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明作俯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 
阳关在十六椎下间。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阙疗病法。出素问。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地 
舒身 
。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针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至七七壮。忌房劳 
举重强力。 
甲乙云、针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壮。明云、三壮。下云、五壮。素注云、针一分。新 
校正云、按甲乙经作二寸。水热穴注亦可二寸。气府论注、骨空论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长强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其穴跗地取之。甲乙云、在脊 端。针三分。转针以 
大痛 
为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针。日三十壮。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劳。甲 
乙云、针二寸。留七呼。明下云、五壮。 
自大椎至腰俞。长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 
有里医言∶凡灸椎骨。当灸骨节突处方验。灸节下当骨无验。以鱼肉骨参之。其言为可 
信。盍根据其言。当骨节灸之。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属性:r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pf…f12。bmpr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针五分。可灸七壮。(甲乙同)明 
云、禁灸。下经云、灸五壮。素同。(难疏。骨会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云禁灸。而铜人云可灸七壮。必有说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二椎下两旁相去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频刺泄诸 
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灸五壮。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寸半。(自此后不写相去二字。)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 
。出 
甲乙经。甄权针经云、在三椎下两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五分。留七 
呼。灸百壮。明下云、三壮。(千。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厥阴俞二穴。在四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灸七七壮。千、扁鹊云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不可灸。明下云、灸 
五壮。(千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 
铜人云、心俞不可灸。可针入三分。世医因此遂谓心俞禁灸。但可针尔。殊不知刺中心 
一日 
可也。岂可泥不可灸之说。而坐受毙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盖。在六椎下两旁各寸半。禁针通灸。 
铜人经缺此穴。明堂经有之。今根据明堂入在此。恐铜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难疏 
。血会鬲俞。血病灸此。) 
八椎下两旁。铜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素云、 
刺中肝。五日死。 
胆俞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明云、三 
分。下经云、灸五壮。素、刺中胆。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下云、五壮。素云 
、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云、三壮。下云、七壮。 
三俞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明云、针三分。下云、灸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寸半。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以年为壮。忌同。明云、三壮下。 
云、五壮刺中肾六日死。 
气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两旁各寸半。通灸。 
按明堂有气海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二壮。 
关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 
按明堂有关元俞。而铜人无之。恐铜人本不全。故根据明堂附入于此。 
小肠俞二穴。在十八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寸半。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明下云、七壮。 
中膂内俞二穴。一名脊内俞。在二十椎下两旁各寸半。侠脊起肉。针三分。留十呼。灸 
三壮。明下云、主腰痛夹脊膂痛。上下按之应者。从项后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各寸半。甲乙云、针如腰户法同。挺腹地端身。两手 
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八分。得气即先泻讫。多补之。不宜灸。忌房劳。不 
得举重。明下云、灸三壮。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侠脊陷中。针三分。灸七壮。千云、腰髁下一寸。 
次 二穴。在第一空侠脊陷中。可灸七壮。针三分。 
中 二穴。在第三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二壮。 
下 二穴。在第四空侠脊陷中。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骨两旁。针八分。灸五壮。 
千金八 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四穴。故名八 。)其曰夹脊四寸。是 
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当除脊各寸半。 

针灸资生经第一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属性:r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pf…f13。bmpr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侠脊各三寸。灸五壮。针三分。 
魄户二穴。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针五分。得气即泻。又宜久留针。日灸七 
壮。止百壮。忌同。明云、日七壮。至二百。下云、魂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又云 
、魄户在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五壮。素注云、魄户上直附分。 
铜人有魄户穴。明堂上经亦同。而下经既有魄户穴。又有魂户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谓 
魄字作魂。不应两出魄户穴也。考之下经。既有悬钟矣。后又有悬钟。既有天突矣。其治小 
儿。又有天突。意者魂户即魄户。(误作魂。)而两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在四椎下。(明云。近五椎。)两旁各三寸。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梦中 
失精 
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 
摩去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五百。(明云。 
百壮多至千壮。)当觉下KT KT 然似流水之状。亦当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 
人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左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 
是 
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灸讫后。令人阳气益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论曰、昔在和缓。不 
救晋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 
以宿病难追。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诸经例能言之。而取穴则未也。千金等方之外。庄绰论之最详。然繁而无 
不能定于一。予尝以意取之。令病患两手交在两膊上。(灸时亦然。)胛骨遂开。其穴立见 
。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四肋三间之中间。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壮。少亦七 
七壮。当根据千金立点立灸。坐点坐灸。卧点卧灸云。(若只合爪在两膝头中点穴。亦得。) 
神堂二穴。在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 
素注云、上直魄户。(余同) 
二穴。在肩膊内廉。侠(明堂作在。)六椎下两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 
。病者 
言 。针六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二七壮。止百壮。忌苋菜白酒。明下云、五壮。 
膈关二穴。在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 
魂门二穴。在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壮。针五分。 
阳纲二穴。在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阔肩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七 
壮。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明云 
、五十壮至百二十壮。甲乙云、三壮。针五分。下云、灸七壮。素注、二壮。 
胃仓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针五分。灸五十壮。明云、五十壮。甲乙云、三 
壮。 
肓门二穴。在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其(明堂作异。)经云、与鸠尾相直。灸三十 
壮。针五分。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明下云、两旁 
各三寸半。灸七壮。 
明堂上经作两旁各三寸。与铜人经同。而下经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壮。针五分。明云、灸五 
七壮。至五十壮。甲乙云、三壮。下云、五壮。 
秩边二穴。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壮。针五分。忌同。明云、 
在二十椎下两旁各三寸。灸三壮。针三分。 
素问气府论注曰、秩边在二十一椎下两旁。上直胞肓。与铜人经明堂经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姑两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当准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针灸资生经第一
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
属性:r侧颈项部左右十八穴pf…f14。bmpr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灸三壮。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明云。发际上一寸陷 
中。) 
针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面肿眼合。先取 。后针天牖风池即瘥。若 
不先针 。即难疗。明云、针五分。得气即泻。泻尽、更留三呼。泻三吸。不宜补。亦 
不宜灸。下云、灸三壮。素注同。 
铜人明堂上经皆云不宜灸。下经素问注乃云、灸三壮。恐凡禁穴许灸一壮至三壮也。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侠突后、动脉应手陷中。灸三壮。针三分。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灸三壮。针三分。忌同。明下云、天顶在项缺盆 
直扶 
突气舍后一寸陷中。灸七壮。素气府注云、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按甲 
乙经作寸半。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后寸半。灸三壮。针三分。素注、在颈当曲颊下一寸人 
迎后。仰而取之。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灸三壮。针三分。(素云。二分。)不宜刺太深 
。使人逆息也。明云、肩上横骨陷中。(素同)一名天盖。肩上是穴。 
铜人云、在肩下横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横骨陷中。又云、肩上是穴。恐铜人误下 
字也。 
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脉应手侠结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 
气所发。 
禁灸。灸之不幸伤人。针四分。 
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针三分。灸三壮。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侠天突陷中。针三分。灸三壮。 

针灸资生经第一
膺俞部中行七穴
属性:r膺俞部中行七穴pf…f15。bmpr 
天突在结喉下夫宛宛中。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不及针。其下针直横 
下。 
不得低手。即五脏之气。伤人短寿。忌同。明下云、在项结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壮 
。 
素气穴注云、在颈结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壮。甲乙云、在结喉下五寸。明下 
、灸小儿云、结喉下三寸两骨间。(千名天瞿。今校勘在结喉下五寸是穴。)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入三分。 
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针三分。灸五壮。明下云、三壮。一本云、五壮 
。 
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灸五壮。针三分。明下云、在华盖下一寸。 
灸七壮。(小本亦同) 
玉堂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